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5-03-20 15:01张音宇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院校职业

张音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张音宇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学文化。在当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突出建设主体、内容、载体三个方面的转变,通过文化传承校本化、文化品牌特色化、文化内涵职业化、文化辐射区域化、文化载体信息化五大策略实践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诉求。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现代职业教育

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风貌的集中体现,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高职院校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当前,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举措,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赋予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更丰富的内涵和使命。

一、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内涵

学界一般认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校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基础,以本校的价值观为核心,由高职院校全体校园人在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仅包含着与主流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与观念。它和社会主流文化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从文化学角度来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是高职院校独特的精神皈依、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从哲学角度来看,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校园文化既表现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和现代化管理水平,也反映校园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当然首先是一种大学文化,但它更应该是一种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大学文化。“大学文化的本质是育人”[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本质应该是培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文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育人根本,并根据高职院校的发展内容、发展方式等不断调整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从一元走向复合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高职院校的办学主体更加多元化。产教深度融合要求企业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企业要真正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包括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参与课程建设、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这种深度融合式发展,将形成产教良性互动,使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成为一个发展共同体。随着行业企业深入参与教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校内人员,而应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类主体。校内主体包括学校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和全体师生员工,校外主体则包括合作企业、行业和政府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聚集职业教育各方主体的教育资源并有效整合,形成校园文化建设复合主体的合力,努力确立职业技术在高职院校及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地位。

(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从同质走向特色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大多在借鉴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这一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应包括育人本位的精神文化、价值指向的制度文化、引企入校的物质文化和知行合一的行为文化。

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及其教育理念,是校园文化最深层次的东西。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突出育人本位,实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的职业精神有机结合,在校园内甚至全社会形成崇尚职业的价值取向。

制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教育理念。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文化、学生管理制度文化、学生发展制度文化等都要突出技术技能价值与创造创新精神。

物质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其他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在无形中发挥着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高职教育本质上是植根于行业企业发展的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在教育过程中需要行业和企业提供师资、技术、场地、设备以及实践教学管理,需要通过引企入校、校企共建,营造企业化实习实训环境,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

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一所学校的精神、师生价值观的折射。高职院校行为文化建设,要突出学生学习性行为文化的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教学、顶岗实习、组织职业技能大赛、报考职业资格证书等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

(三)校园文化建设载体:从现实走向虚拟

高职校园是信息化、网络化的校园,高职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接受虚拟规则、利用网络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包括情感、思想、精神多个层面在内的多种文化形态,即校园网络文化。高职院校校园网络文化是对现实校园文化的虚拟,但网络传播实时、开放、互动、平等的特性,改变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推动了教育模式的转变,也影响着被教育者自我构建的模式。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适应信息化要求,运用网络作为最新建设载体,改变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推动校园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新使命

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时期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换代时期,迫切需要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一个更具质量和效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2]。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事关国家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重大战略举措。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角度考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其使命在于:

(一)实现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某种文化在观念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认可、接受和融入”[3]。目前,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尽管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毕业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日益受到肯定,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并不是一般大众的首选教育方式。通过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引导高职院校探索技术、技能的形成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并据此形成具有职业教育鲜明特点的概念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要引导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文化需求、文化积累,实现职业文化、企业文化渗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并最终在宏观层面实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区域产业文化、行业企业文化的相互对话与协同,达成全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文化认同。

(二)促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开放沟通的教育体系。以开放、合作、共享的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将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一种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文化引导和体制机制安排,与行业企业建立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整合院校、企业、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的互补性资源,形成战略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用的深度结合,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促进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同时要加强与区域经济互动,推动院校与区域之间通过产业协同、技术协同、信息协同、人才协同等共同发展,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的。

(三)彰显职业教育的人本追求

现代职教体系更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就业能力提升,更关注专业技能和人文教育的深度融合,更关注人的社会文化的身份认知、人的生活情感和所处的生活世界中的发展空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的精粹,在提升学生技能的同时,更关注现代技术的人文关怀,保障和促进学生学习自由、职业素质陶冶、全面学习的权利;不仅为学生提供当前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更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创造条件,突显职业教育的人文诉求。

三、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作为我国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要求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服务于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要根据这一目标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进行深刻系统的变革,通过文化传承校本化、文化品牌特色化、文化内涵职业化、文化辐射区域化、文化载体信息化五大策略建设校园文化,实践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文化诉求。

(一)文化传承校本化策略

校本文化是“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其他学校无法同位复制或即使可以同位复制也很难轻易复制的文化”[4]。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行业、专业背景和发展历史,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本校传统相结合,是营造校园文化历史感的必要途径。这里说的“传承本校传统”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继承弘扬本校所具有的地域特色或者行业传统的技能文化。如苏州的刺绣工艺文化、景德镇的陶瓷工艺文化等。二是指高职院校本身在其办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通过研究、宣传、传承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可以极大地增进师生员工对学校校园文化的认同感, 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其推动投入学校建设发展的热情。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启动了锡商文化建设项目培育工作,加强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中心建设,结合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开展无锡地区传统文化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研究工作,定期开展非遗文化或技艺展演,使学校成为文化展示、交流、传承的重要窗口。

(二)文化品牌特色化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保持自身文化形态的特殊性,凸显其人文本性,就必须承担起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使命,通过倡导、发展、引领创新文化,形成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这些品牌体现在外部是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质量、专业建设的特色、学生就业的质量等,体现在内部则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效果、教师对组织的忠诚、学生对校园文化的依恋等。因此,高职院校要结合紧密产业、企业,把握行业的脉搏,了解企业的需求,积极开展应用性的实践技术与方法创新;要将应用型研究特别是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应用型研究提到学校的议事日程,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社会服务的技术附加值,提高学校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话语权;要鼓励教师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新活动,并将成果应用于企业实践,形成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三者间的良性互动。

(三)文化内涵职业化策略

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教育的基本属性是职业针对性。职业文化则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根基。“职业文化的构建是职业院校内涵式发展的需求所在,它不仅实现了职业院校从规模到质量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满足了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5]。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立足自身的“职业”特色,突出建设内容的职业化。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树立体现肯定职业技术应用价值的办学理念,在专业、课程建设中渗透职业人文精神、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等内容。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校园建筑、设施、实训实习基地等都要彰显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校园环境布置要突出与职业的关联性;在行为文化建设中,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技能培养方式,突出高职学生技术应用、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制度文化建设中,要建立健全与现代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各类规章制度,特别要制定鼓励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管理制度,引导校企开展深度合作,鼓励教师下企业锻炼的相关制度,重视教师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形成高职特色的制度文化。

(四)文化辐射区域化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从横向来看,每所高职院校背后都依托着一个或若干个行业,与地方和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认真分析所处区域的文化特征,结合专业结构、办学模式等因素,总结、吸纳地域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多元文化特色,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积极引入、依托具体的行业文化形态,将有效增加校园文化的亮点,促进行业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沟通融合。从纵向来看,高职院校在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上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有机结合,将地域文化特色融入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文化实力、品位和知名度,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中职、专科高职及应用型本科之间的文化融通,促进区域文化的发展。

(五)文化载体网络化策略

现代职业教育是信息技术支持支撑的职业教育,即使是弘扬传统文化和工艺的相关职业教育,也必须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理念。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网络为载体,同时加强与技术技能的紧密结合,提高信息化水平,以此来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要完善校园网络制度,建立网络管理体系,拓展校园网络文化主体,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家长、校友和用人单位等都成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实现校内外互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

[1] 王志强.大学文化建设与育人的深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2,(9).

[2] 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2/26/c_119519602.htm,2014-02-26.

[3] 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4] 倪筱荣.论校本文化及其建设路径 [J].教育学术月刊,2012,(11).

[5] 王丽丽.职业院校职业文化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编校:张芙蓉]

Reflections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Yinyu

WuxiVocationalInstituteofCommerce,WuxiJiangsu214153)

The campus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type of university cultur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needs to highlight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construction main body, content and carrier. And the cultural appe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hall be put into practice via five strategies such as cultural inheritance localization, culture brand specialization, cultural connotation professionalization, culture radia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cultural carrier informatization.

vocational colleges;campus culture;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2015-06-10

张音宇(1979- ),女,江苏无锡人,副研究员,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社会学。

本文为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编号:14YJA880084)、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现代职业教育视野中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15SJB348)、2014年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校级课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品牌特色研究”(编号:SYKJ14B01)阶段性研究成果。

G711

A

1671-9654(2015)03-001-04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