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中的崇高感

2015-03-20 15:59关山彤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巴洛克崇高康德

关山彤

(北京市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巴洛克风格中的崇高感

关山彤

(北京市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北京 100875)

通过对早期西方哲学中关于崇高感的论述和考察,着重结合康德关于优美感与崇高感的理论,试图分析巴洛克风格中所展现的崇高感,及其具体的实现形式。本文从两个方面:关于崇高感的一些描述与界定,巴洛克风格中的崇高感展开论述,简要描述巴洛克风格所带给人的崇高的审美体验,力图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崇高与优美这一对审美范畴,体会其在巴洛克风格中的体现和运用。

审美;巴洛克风格;崇高感;优美感

一、关于崇高感的一些描述与界定

在西方美学中,很早就有关于崇高的描述。崇高作为一个与优美有着差别的概念,往往与伟大、雄浑、壮阔的事物或情感相关联。古希腊哲学家朗吉努斯最早在《论崇高风格》一文中详细地论述了他对崇高这一概念的阐释和理解。在他的理解中,崇高感是一种具有感染力、征服力的强大精神力量,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质。[1]这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一种去征服和创造更伟大、更神圣事物的渴望与激情。尽管这种描述和界定非常模糊、粗浅,但后续对崇高的研究基本都继承于此。

第一个明确使用“崇高”这一概念,并将优美与崇高作为一组相互对立的审美范畴来进行分析和阐释的是18世纪的英国哲学家博克。在他的论文《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之中,他从生理学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崇高提高到美学理论的高度,对优美和崇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他认为,人具有的情欲可以分为自我保存的情欲和社交的情欲两种。其中,社交的情欲是产生美的根源,它们使我们感觉愉快、松弛和舒畅,而自我保存的情欲起源于恐惧和痛苦。当面临巨大的、威严的物体时,我们从心灵上受到震撼和恐惧,被它所控制或征服。“朦胧、模糊、空虚、黑暗、孤独,以及形式上的粗犷不羁,庞大的体积,宽阔的幅度,无法驾驭的强大的威力等等,都是产生恐惧和痛苦的根源。”[2]而当这些使人产生恐惧和痛苦的庞然大物与我们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威胁到我们的自我保存时,我们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一种单纯的惊讶和赞叹之情,而不再是可怕和痛苦。这种惊讶、崇敬和赞叹的感觉就是崇高,因而,在博克的理论之中,崇高感是在人们消除痛苦与恐惧之后,获得的一种审美体验上的“快感”。

康德对于优美感和崇高感也有过一些论述。在其前批判时期的著作《关于美感和崇高感的考察》中,他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经验事实,对优美感和崇高感做了较为详尽的比较性描述和考察。他认为,美和崇高,究其共性,都可以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快感,这种快感是一种先天的、人人都具有的、普遍有效的快感,因而也是先验的。但崇高和美是存在普遍差别的。“高大的橡树和圣林中孤寂的阴影是崇高的,花坛、低矮的树篱笆和修剪成各种形状的树则是美的。……崇高令人激动,美则令人迷恋。”[3]“崇高在任何时候都必定是伟大的,而美也可以是小巧的。”[4]在康德那里,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巨大的或者可怕的对象产生畏惧或崇敬的情感,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实现精神上的胜利,从而获得崇高感,因而,对象本身并不是崇高的,只是单纯巨大的或者可怖的。

结合博克和康德的理论,可以认为,崇高感主要产生于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过程中,是当人们面对巨大的、可怖的、具有威慑力的对象,但自身安全具有保障而不被威胁时,所获得的精神世界的征服与完满。

二、巴洛克风格中的崇高感

在文艺复兴时期逐渐兴起的巴洛克风格中,渗透着艺术家们对崇高感的理解和追寻。在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宫殿等一系列建筑的样式设计中,都体现着艺术家们对崇高物体的推崇和审美倾向。这种崇高并不同于哥特式风格中极端的尖锐感和向上感,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庄严的和厚重的审美体验。在巴洛克风格中,崇高感不仅仅表现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为欣赏对象所产生的崇敬等一系列的情感,也表现在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中试图展现的一种无限的创造力和征服力,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和激情。

根据沃尔夫林的界定,巴洛克风格起始于文艺复兴,终止于18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最早出现于罗马,是文艺复兴最彻底的变形。巴洛克风格在显现和形成的过程中,显现出了涂绘风格、庄严风格、厚重和运动等明显的特征。

如果说文艺复兴艺术展现给人们的是一种静穆、完美的艺术审美感受,那么巴洛克艺术则试图传递出一种激动、兴奋和极端的狂热情绪,而这正与康德所提出的“崇高引起的激动要比美引起的激动更为强有力”[5]暗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如果文艺复兴艺术使人们获得优美感,那么巴洛克艺术则使人获得崇高感。

巴洛克风格所体现的庄严和厚重的特征,是凸显其崇高感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说,第一,巴洛克风格试图追求的是规模的宏大和尺寸的增加。无论是样式设计还是结构设计,艺术家更侧重于追求豪放和统一而非细节或变化,这种侧重也就促成简洁有效的局部部件的产生。第二,巴洛克风格的形体更为沉重、巨大和豪放。例如,宫殿和教堂的正立面被尽可能地加宽,并且安装厚重、扁平的山墙,整体展现出一种下沉感和重量感,在视觉上造成具有极强征服力的压迫感。最后,巴洛克风格强调的是一种运动感,这种运动感所展现出的是一种建筑内部的张力,不再是单纯的安宁和静穆,而是一种明确的方向感,一种垂直向上的方向感。[6]

巴洛克风格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这种冲击感来源于其视觉上的宏大和压迫,人们在欣赏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时,获得的是一种为其庄严和深沉所折服的崇高感。与此相应,艺术家在进行创作和设计时,所追求的也不再是一种单纯自然和谐的完美,而是力求从一种巨大的冲突和张力中获得审美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巴洛克风格的美学魅力在于对不和谐的分解,不和谐的因素在向上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削弱,最终使得所有的关系都和谐融洽。需要强调的是,巴洛克风格中的这种和谐,并不是文艺复兴所追求的由一系列独立的美所建构成的和谐,而是一种整体的、能够与自然物和整个宇宙融为一体的和谐,是一种更为崇高意义上的和谐。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巴洛克风格所追求的是一种整体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而这种审美价值所带给人们的便是崇高的体验。

三、结语

巴洛克建筑风格与崇高感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艺术家创作过程中对崇高原则的运用和创造,更体现在人们审美过程中因其不平凡的形态而产生的崇高感。但这并不意味着巴洛克风格中仅仅是单一纯粹的对于崇高原则的贯彻和体现,在其中也体现着较为温和柔美的风格和情感。例如,墙体的团块构成使得其轮廓更加倾向于饱满和圆润,而不是尖锐与棱角;在材料的运用上,也更倾向于柔软、易弯曲的材料,而不是坚硬、易碎的材料等。这些形式都是令人感到愉快、松弛和舒畅的。

在巴洛克风格中,我们所获得的绝不是单一的绝对的崇高感或者优美感,而是两种成分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审美体验,“崇高的感受更强有力地绷紧灵魂的力量,因而更易使人疲倦”,[7]只有在美的伴随下,才能使崇高更为引人入胜,也使得优美的情感更加令人愉悦。从这种角度来说,巴洛克风格能够在富有运动感的同时,而不失其庄严和宏伟的厚重感,其原因就在于巴洛克在追求崇高同时,并没有忽略对细部美的关注。这种相互作用和附着使得巴洛克风格不是单纯地带给人们一种“森然可怖”的崇高感,而是一种更富于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崇高感。

[1]季羡林.蒋孔阳自选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73.

[2][3][4]李秋零.康德著作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3.56.49.

[5]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2007.56.

[6]戈曼.解读康德的优美感和崇高感[J].文艺理论,2012,(3).

[7]何兆武.一条通向康德体系的新路——读《论优美感与崇高感》[J].学术月刊,1995,(1).

【责任编辑:王 崇】

I109.9

A

1673-7725(2015)07-0120-03

2015-05-05

关山彤,女,河南郑州人,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巴洛克崇高康德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无名的崇高
艺术百家
“没规矩”的巴洛克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