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会议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评说

2015-03-20 17:27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3期
关键词:渭南学术会议司马迁

朱 枝 富

(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南京 210000)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会议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评说

朱 枝 富

(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南京 210000)

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会议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以“《史记》与人文精神”为主题,于2015年10月24-26日在渭南师范学院召开,安排精细,精彩纷呈,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高成效的非常精彩、特色鲜明的学术盛会,是把国内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推向新的阶段的重要活动。这次学术会议的特色:一是专家云集;二是聚焦“史神”;三是活动丰富;四是“重地”垂范;五是成果丰硕;六是开启未来。学者们充分领略了渭南师范学院的学术风采,深入探讨了史圣精神的丰富内涵,认真交流了学术研讨的重要成果,更加明确了史记研究的推进方向。

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中国史记研究会;渭南师范学院;年会评说

2015年10月24—26日,“《史记》与人文精神——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会议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在渭南师范学院隆重举行。现就有关情况评说如下:

一、概况:隆重聚会,深沉祭奠

这次学术会议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与渭南师范学院联合主办,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学会、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学校社会科学处承办,近150余名海内外学者参加。大家齐聚渭南,开展学术交流,探讨《史记》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会期3天,其中一天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半天祭奠司马迁,1天文化考察。

24日上午,安排3项活动,一是举行开幕式,二是参观渭南师院史记研究展览,三是开展两场学术访谈。

开幕式非常隆重,渭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新兴、渭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百献到会祝贺,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张金安出席会议并致辞,院长丁德科、纪委书记以及各位副书记、副院长出席,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名誉会长韩兆琦,副会长田志勇、张新科、俞樟华、徐日辉、丁波出席会议,参会的著名学者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岳庆平、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韩兆琦、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燕起、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可永雪、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袁传璋。此外,还有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雷秦以及来自日本、韩国和我国香港、台湾的著名学者。西北大学名誉校长、清华大学教授张岂之发来贺电。《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中国教育报》、中新社等多家媒体出席。会议由渭南师范学院副院长李海龙教授主持。

渭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新兴首先致辞。在2005年韩城市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50周年学术活动时,他担任中共韩城市委书记,现为渭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纪念司马迁的活动他都赶上了。他首先代表中共渭南市委、渭南市人民政府对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欢迎,认为在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之际,中国史记研究会选择在司马迁故里渭南举办学术研讨活动,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历史意义。他强调指出,司马迁与《史记》及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要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他对长期以来从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专家学者表示敬意,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渭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张金安致辞。他说,传承研究《史记》文化,我们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渭南师范学院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他感谢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渭南师范学院建设发展和开展《史记》研究的学界友人,预祝学术活动圆满成功。

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张大可致辞。他说,今年的纪念盛会意义重大,是中国史记研究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2012年以来,中国史记研究会与渭南师范学院的学术团队合作,编纂出版了《史记论著集成》《史记通解》《史记论丛》(第十二集)。这在全国学术界是一个重大创举,预示着《史记》研究之树常青,研究会未来的学术前景更加美好。

而后,举行了赠书仪式。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向本次大会和中国史记研究会赠送《史记文学研究典籍丛刊》1000册。由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张新科代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赠书,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代表中国史记研究会接受。

开幕式结束后,参观渭南师范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和河洛文化馆。展馆全景式展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概貌,汇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前言;司马迁生平与《史记》介绍;研究平台介绍;交流平台展示;代表人物与团队介绍;研究成果展示;《史记》文献展示;研究名家介绍。

接着,是两场学术访谈活动。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陈曦主持。第一场是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韩兆琦、岳庆平、丁德科、黄朴民、张新科参与访谈;第二场是庆祝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张大可、俞樟华、徐日辉、丁波、朴永焕参与访谈,各位学者精见迭出,现场气氛非常活跃、热烈。

在第一场中,主持人问及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司马迁?韩兆琦换了一个说法,用假设的方式巧妙回答了问题。他说假如没有司马迁,没有《史记》,我们的史学、文学将会是什么样的发展轨迹?那么,中国的史学史、文学史,乃至思想史,都将呈现出一种不同的面貌。司马迁为中国史学开创了优良的传统,其中最为可贵的就是批判精神。这一话题引起了与会学者的深沉思考。岳庆平认为,司马迁主张的治国理念是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对当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丁德科认为,司马迁人文精神的核心,是礼义一统。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实是其基本内涵。研究传承司马迁的人文精神,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举。黄朴民认为,《史记》具有真、善、美的一面,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参考书。张新科教授介绍了《史记》在海外的传播与研究情况。

在第二场中,五位学者回顾了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以来所走过的15年历程,大家点点滴滴在心头。张大可着重谈及中国史记研究会作出的五大贡献;徐日辉着重介绍1985年在韩城市召开全国史记研讨会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俞樟华主要介绍史记研究会成立以来所开展的工作;丁波介绍了北京史记研究会与中国史记研究会的关系,共同弘扬《史记》传统文化;韩国东国大学朴永焕教授主要介绍韩国《史记》研究的主要成绩。

24日下午,全体人员在霏霏细雨中赶赴韩城,在司马迁祠广场举行隆重的祭奠史圣仪式。祭奠仪式由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孙升主持,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薛引生诵读了他精心撰写的祭文《祭奠司马迁》。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会长张新科、渭南师范学院院长丁德科、韩城市景区管理委员会主任雷秦分别代表各学会和单位向司马迁铜像敬献花篮。全体与祭人员对铜像行鞠躬礼。仪式结束后,专家学者瞻仰了司马迁祠。

25日上午,会议分四个小组进行交流发言,每个小组大约有10~15人发言。我参加的是第四小组,上半场由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杨宁宁主持,下半场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华宝主持。中场休息时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小组交流会发言非常踊跃,本来会议安排是11:20结束,我们小组一直发言到12:30,大家还意犹未尽。

下午,分三段进行。第一段,是大会主题发言,由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中国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林聪舜主持,共5位学者发言: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凌朝栋、浙江师范大学教授俞樟华、日本爱媛大学教授藤田胜久、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张兴吉、台湾大学教授李伟泰。他们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其共同的特点是,采用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开掘得比较深,主持人对学者的发言逐一进行点评,还有学者提出问题由演讲者进行回答。

第二段,是大会交流发言。4个小组组长介绍各自小组讨论情况,由李伟泰、丁波主持,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康清莲、许昌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马宝记、浙江工商大学教授徐日辉、东南大学教授王华宝分别代表小组发言。从交流发言中看出,小组发言各有特色,有讨论,有争辩,有提问,有建议。

紧接着是工作研讨,张大可发言,畅谈中国史记研究会以及北京史记研究会下一阶段的工作打算,主要是合力做好《史记疏证》;开启《史记》疑案研究;明年在重庆召开第十五届史记研讨会。

第三段是举行大会闭幕式。由渭南师范学院凌朝栋主持。首先由丁德科致辞。受张大可委托,田志勇代表中国史记研究会做总结发言。他在发言中强调,这是一次高质量的年会,规格高、规模大,会议成果数量多、水平高、质量精,对东道主表示衷心的感谢。而后是康清莲致“中国史记研究会2016年年会”欢迎词,就重庆的城市环境、风物人情和重庆工商大学情况等做了热情洋溢的介绍,并对与会专家、学者发出热忱的邀请。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本次学术会议圆满闭幕。

晚上观看由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社会科学处主办,莫斯科艺术学院承办的专场文艺演出,用文艺的形式纪念司马迁,演唱了由渭南师范学院教授、史记研究专家梁建邦填词的《司马子长著华章》,表演了有司马迁和汉武帝对话,体现两者精神和气质的诗朗诵《风追司马》,合唱了渭南师院校歌《向创幸福的方向前进》等。精彩的演出,时间约80分钟,受到全体人员热烈鼓掌和致意。

26日,全体学者赴鸿门宴遗址、古潼关和函谷关进行文化考察,《史记》中记载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曾发生在这些地方。学者表示,实地的考察使得他们更加深切地理解《史记》,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史记》的人文精神,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司马迁与《史记》中历史事件的认识。

二、特点:特色鲜明,精彩纷呈

这次学术会议可谓是一次高水平、高质量、高规格、高成效的精彩纷呈的学术盛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重大的意义,将载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史册。

(一)专家云集

这次学术会议有近150名专家学者参加,其中有一生致力于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泰斗、“大腕”,如韩兆琦、张大可、杨燕起、可永雪、袁传璋等专家;有奋发有为,成果卓著的知名学者,如张新科、俞樟华教授等;有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地著名研究专家,如藤田胜久、朴永焕、李伟泰、林聪舜等先生。据初步统计,出席这次研讨会的教授有55名,副教授有26名,两者约占到会学者的50%以上。如此众多的教授级学者参会,在历届史记学术会议中还是不多见的。其中女性学者54名,也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年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踊跃参会,预示着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后继有人。

(二)聚焦“史神”

这次学术会议的主题是“《史记》与人文精神”。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渭南师范学院丁德科、马雅琴、梁建邦提交了《论司马迁精神》的论文,并在专家访谈中作了解说,引起与会学者的共鸣。还有刘丽文《〈史记〉历史观中的人文精神》、姚亦登《〈史记〉的人格张力》、李剑清《论司马迁的人文精神》等,都比较精细地阐述了司马迁的人文精神,各抒己见,相得益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活动丰富

这次学术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说在众多的学术会议中叹为观止。撮其要,大致有6个方面的精彩安排,可圈可点。

一是专家访谈。在两场学术研讨中,运用访谈的方式,向嘉宾提出问题,进行解答。陈曦作为主持人,在会前做了大量的“功课”,对各位嘉宾的史记研究进行了认真的归纳和思考,所提出的问题既贴近主题,又与嘉宾的研究吻合,可谓“量身定做”,与会学者一致“点赞”。这可以说是史记学术会议的一次创举。

二是祭奠史圣。渭南是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部分学者前来参加学术会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到司马迁祠去祭拜和瞻仰,也可以说是一次“朝圣”之旅。在会议安排上,把这项活动放到突出的位置,在开幕式后的下午,就作了精心安排。韩城市司马迁学会顾问薛引生精心撰写了祭文,共5个部分,96句,388字,并用韩城普通话进行宣读,抑扬顿挫,余音绕梁,有如洪钟大吕,余韵悠长。祭文高度概括了司马迁的历史功绩以及现代祭奠的重大意义,主体内容每段用“伟哉子长”“壮哉子长”“幸哉子长”起句,含义深刻,语言凝练,其核心内容,是无韵离骚,史家绝唱,誉播千年,肇启新元,给学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是主题交流。怎样开好这样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会议?如何将学者的精彩观点充分地展示出来?如果让大家都上台演讲,显然不切实际;如果只让少数人讲,显然不能尽善尽美。这次学术会议在主题内容的安排上,也是煞费苦心,采用了三位一体的方法,尽可能让所有学者的研究观点都能阐发出来。先用半天时间,分4个小组,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者的观点在小组会上表达出来;接着用一个多小时,挑选了5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既有东道主的研究专家,又有资深的研究学者,也有国外、港台地区的学者代表,他们从各个不同的方面阐发研究观点,深入浅出,听者心领神会,更有奇招,就是主持人张新科和林聪舜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幽默的语言对每位学者的发言进行点评,将发言的内容画龙点睛,解剖分析,让学者领悟其中奥妙;然后再用一个多小时,由各组组长交流小组讨论情况,将讨论中的生动情况和精彩观点呈现出来。这样,通过点、线、面结合,很好地展现了学术会议的精彩观点。

四是专场演出。这次学术会议在闭幕后安排了专场文艺演出。在学术会议上作如此的精心安排,还是很少见,一方面体现了东道主的高度重视,一方面也提升了这次学术会议的规格。一个多小时的晚会,由学院艺术团精心准备,既有体现秦东大地的人文特点、先民素养,又有纪念司马迁的特别内容,史记研究专家梁建邦的《司马子长著华章》的填词,内容精妙,男女生的演唱,高亢激昂,听后感到格外震撼;潘涛编排的《风追司马》,设计了司马迁完成《史记》后与垂垂老矣的汉武帝相遇,充分体现了司马迁发愤著书、据史实录的伟大精神,也体现了汉武帝建功立业、遗逸后世的旷世情怀,看后深受启迪。这岂止是一场歌舞招待晚会?简直就是司马迁人文精神的继续诠释和研讨!

五是文化考察。历届的史记研讨会也都安排文化考察,而这次的安排却让学者特别期待。虽说是学术会议已经闭幕,而且老天爷又有意考验,淅淅沥沥地下着小雨,学者可以选择是否参加,但是几乎没有学者选择离开,都希望能够参与考察。这是因为,这次安排的几个考察景点,鸿门宴、古潼关、函谷关,太具有诱惑力了!学者们曾上百次地翻阅《史记》,《史记》中对这些地方的记载精彩绝伦,如标示历史转折的鸿门宴、决定秦国命运的古潼关、函谷关,可就是很少有机会到这些地方去游历考察。这次终于如愿以偿,怎么能错过这个机会呢?代表们精神饱满,冒雨前往,也充分展现了司马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文精神,展现了学者脚踏实地的研究风貌。

(四)“重地”垂范

这次在渭南师范学院召开《史记》学术会议,并不仅仅就是开展学术讨论,还安排参观了渭南师范学院的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充分领略了其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学术风采。这几年,特别是丁德科担任院长以来,致力于组织全校精英开展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成绩斐然,可以说是异军突起,涌现了一批史记研究专家,学院也成为全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学术重地。学院重点抓好“四个一”工程,即:“一栏”“一院”“一鉴”“一馆”。

“一栏”,《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从1989年开始设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被评为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从2014年开始,又开辟研究专刊,推出了大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精品佳作。

“一院”,成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下设9个研究室,成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基础性、引领性和服务性平台,形成对司马迁与《史记》的全方位研究格局。

“一鉴”,从2004年起,编撰出版《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已出版9卷。

“一馆”,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全景式展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概貌,多角度展示研究成果,还创建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网,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更可喜的是,他们有一支研究队伍,已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梁建邦、凌朝栋,就是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具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功力,每人都发表了数十篇研究论文,有不少的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渭南师范学院的这种所作所为,对全国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产生了良好的榜样作用。

(五)成果丰硕

2015年的金秋时节,是丰收的季节,是硕果累累的季节。中国史记研究会走过15年的历程,今年是各种研究成果的总盘点。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其一,中国史记研究会坚持每年出版一部《史记论丛》,已出版了12部,发文总量近900篇,作者近300人,总字数约800多万字,可以说,《史记论丛》是学者发表论文的主阵地,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研究人员。

其二,中国史记研究会与渭南师范学院精诚合作,推出了3部精品力作,代表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时代水平。

一是编撰《史记通解》,全9册,约450万字,全书体例包括序论、五体说明、题解、简注、语译、集评等六项内容,在众多的《史记》注译本中具有独创性,是《史记》微观研究的集大成著作。

二是编撰《史记论著集成》,这是在原来出版《史记研究集成》的基础上扩充而成,全20卷,总字数1200多万字,涵盖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自古及今的主要成果,是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三是编撰《史记论丛》专辑,全六册,约400万字,尤其值得一说的是,其中第六卷《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汇集了中国史记研究会全体会员的学术成果,是全体会员的心血结晶。这是就总体上而言,就会员个体来说,该书征集到的研究专著约200部,论文约900篇,代表了全体会员的研究水平。在这次研讨会上,这些研究成果悉数推出,令全体会员叹为观止。

其三,这次学术研讨会,所收到的学术论文,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已经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这次学术会议论文,共收集论文79篇,其中纪念和笔谈17篇;文本研究14篇;人文精神研讨45篇(司马迁思想研究12篇,人物传记研究13篇,文化艺术研究8篇,史事研讨12篇);学术动态3篇。在研讨会召开前,又收到论文19篇,在会上印发。这样,总计为98篇。其中不少论文颇有创建,甚至填补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中的空白;也有不少论文秉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具有较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其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会会员出版了一批新的研究专著。据《中国史记研究会十五年》统计,会员共发表专著约250部;发表论文约600篇。在近三年出版的研究论著中,有张大可《张大可文集》(全10卷,其中《史记》研究7卷),《张大可讲史记》《论项羽》《史记全译》(线装本),韩兆琦《史记菁华纂述》(线装本),杨燕起《史记与中国史学》(论文集),袁传璋《司马迁与史记论丛》,赵生群《史记》(修订本),张强《少年版史记》,程世和《司马迁精神人格论》,池万兴《司马迁民族思想研究》,朱枝富《司马迁学术思想大观》《司马迁治世思想大论》《司马迁经济思想大义》等,可以说是引领时代的研究潮流,代表着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新的学术水平。

(六)开启未来

这次学术会议,也是一次启动新的学术研究的誓师会议。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在大会上作出了三项重要决定:

一是编撰完成特大型学术研究集成《史记疏证》,约40卷,2000万字,在2016年编辑完成,201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一部由张大可领衔担任主编,集众多学者智慧的一部划时代的研究专著,是继“《史记》三家注”、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而后的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集大成著作。该书的出版,将是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界轰动性的一大幸事!

二是启动司马迁与《史记》疑案研究。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中,有许多疑案一直困扰着学人,长期没有结论性意见,以至于影响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深入。例如,司马迁的生年,究竟是公元前145年,还是公元前135年?老一辈研究家王国维、郭沫若的争论延续至今,各执一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公元前145年,但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据张大可归纳,目前共有11大疑案,要逐个进行学术攻关,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这项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但中国史记研究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种学术勇气和探索精神令人敬佩!

三是确定2016年司马迁与《史记》学术会议的主办单位和召开地点。经研究决定,2016年的学术会议在重庆举办,由中国史记研究会和重庆工商大学联合主办。重庆工商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康清莲在大会闭幕式上致2016年年会欢迎词。她满怀热忱地邀请大家参加重庆年会。她觉得这次研讨会举办得非常成功,感到了无形的压力,决心化压力为动力,办出一次成功的学术会议。

综上所述,这次学术会议在渭南师范学院隆重举办,充分发挥司马迁故里的“地利”优势,安排精细,是一次具有鲜明特色的会议,是一次把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推向新的阶段的重要活动。参加会议的学者,充分领略了渭南师范学院的学术风采,深入探讨了史圣精神的丰富内涵,认真交流了学术研讨的重要成果,更加明确了史记研究的推进方向,收获甚丰,满载而归!

最后,我要说一说自己参加这次学术会议的收获和感想了。

我既是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一名新兵,也是一名老兵,可以说是“复出”。我从1982年开始研究司马迁与《史记》,连续发表了20多篇研究论文,曾于1985年参加了在陕西省韩城市举办的全国司马迁与《史记》研讨会,这次研讨会规模很小,但意义很大,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的首次研讨会,对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又参加了中国文献研究会1986年在南京大学举办、陕西师范大学1988年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司马迁与《史记》研讨会;1999年出版了《司马迁政治思想通论》《司马迁经济思想通论》两部专著。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没有再参加各种有关的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究活动。

去年底,我开始整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旧作,打算出版纪念文集,又被《史记》深深地吸引了。今年初,我与中国史记研究会联系上了,张大可先生给予热情洋溢的鼓励,说:“学习司马迁,研究司马迁,朱枝富同志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国史记研究会欢迎朱枝富同志加盟,共襄盛举。”欢迎我出席今年的学术研究会议,这给我增添了无穷的研究动力。为了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也作为我60周岁的纪念文集,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司马迁思想研究丛书》3部专著,作为向中国史记研究会的第十四届年会的献礼著作。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并做了认真的准备。今年4月份,我提交了《别开生面,成就卓著——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以来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评说》的论文,收录在这次研讨会论文集《史记论丛》第十二集上。在会议召开前,我又提交了《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的基础工程——为2015年陕西渭南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研讨会作》的论文,并将我于今年8月份由中国文献出版社出版的100万字的《司马迁思想研究丛书》(全三卷,即《司马迁学术思想大观》《司马迁治世思想大论》《司马迁经济思想大义》)的信息带到研讨会上,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

研讨会3天的活动,我全程参加。在分组讨论中,我被分在第四组,我主要介绍了我的研究情况以及一些研究心得。在大会交流时,组长王华宝(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古文献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在大会交流时说:“来自江苏发改委的朱枝富先生,对《史记》研究作出了特殊贡献,他是国内最早研究《史记》经济思想的学者之一,他这次提交给我们大会的论著介绍的标题就是《三十年铸就,百万字奉献》,推出了《司马迁思想研究丛书》。朱枝富先生从事司马迁研究,不图名、不为利,完全是凭个人兴趣来做,这正说明了《史记》是可以让人安身立命,是贯通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载体。他从不同的角度推动了《史记》的研究,并开展了向深度、向广度推进的研究工作。”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在工作研讨时,也说:“朱枝富专门研究经济问题,可以考虑开展近三十年的《史记》研究综述。”

在这次学术研讨会上,我非常高兴,认识了许多老朋友和新朋友,其乐融融。今年,我从4月份进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领域,在出版《司马迁思想研究丛书》专著时,请张大可、韩兆琦、杨燕起、赵生群、张新科、俞樟华、徐兴海先生等7位专家作序,他们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热情洋溢的鼓励。5月份,我到北京开会,拜访了张大可、韩兆琦、杨燕起先生,在7月4日参加北京史记研究会时,见到了俞樟华先生,又认识了田志勇、丁德科、丁波、陈曦、王炳社、凌朝栋、刘德奉、许盘清等先生,这次在渭南会议上再次相逢,也算是老朋友了。

在这次学术会议上,我见到了20多年前已经见过面,但后来一直未谋面的老一辈学者,大有一种喜出望外的感觉。

可永雪先生,1930年出生,内蒙古大学教授,德高望重,我们一起参加了1986、1988年的《史记》研讨活动,虽然当时没有交流,但一看到名字,就能立刻回忆起来,彼此存有一些思念。恰巧,在这次学术会议第二天早上,下雨,我们同坐了一辆校车从饭厅回到住处,我递上了名片,说:“可老师,我们认识一下。”先生立即兴奋起来,说:“朱先生,我正要准备今晚拜访你呢,我已经从会务处了解到你的住宿房间,你住在120房间吧?”随即,他拿出一张纸,上面有几个名字,其中在我的名字后面有“120”的字样。我们真是心有灵犀啊,我也是很想与先生相见啊!于是,我们聊了很多,一起合拍了照片,相约前去拜访和相互赠送研究专著。

袁传璋,1940年出生,安徽大学教授,资深《史记》研究专家,在1988年全国《史记》研讨会上我们相识,也是近30年没有相见。这次我们见面,一开始都认不出来,后来回忆起来,恍然大悟。先生满头白发,精神健朗。他说:“朱先生,我对你很有印象,你当时在盐城工作,对司马迁的思想很有研究,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发表了很多论文。”这说明,我们都彼此关注过。在考察中,我们同乘一辆车,交流了很多学术研究问题,并合拍了照片,相约再次相聚。

吉春,是陕西韩城人,在1985年全国《史记》研讨会上我们见过,后来他撰著了《司马迁年谱》著作,送了一本给我,很有印象。

梁建邦,1953年出生,在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中也是较有名气,先后担任过渭南师院中文系、艺术系主任。我一直想与他交流,也是无法联系。在观览渭南师范学院的中国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时,我看到他,依稀想起他在照片上的模样,觉得很像,就与他打招呼。当他知道我是朱枝富时,非常激动,双手握住我,说:“这个展览馆就是我参与布置的,当时很想把你的研究事迹放上去,就是无法和你联系,真是遗憾啊!”而后,我们进行了很多交流,也领略了他作为一名学者的风度。

薛引生,是韩城市司马迁学会顾问,原来是会长,我们素不相识。这次祭奠司马迁,祭文就是他撰写的,很有特色;祭奠时也是由他宣读,声音洪亮,很有韵味。祭奠仪式一结束,我就和他交流,索要他的祭奠文稿。我们随即交换了名片,互加了微信,互相联系了起来,交流一些研究心得。

渭南师范学院的学报编辑部,是我这次去渭南参加学术研讨需要拜访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该学报对我的研究十分支持。该学报1989年开始建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专栏,1990年就刊登了我的论文《论司马迁的经济管理思想》,是该刊设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以来刊登的第4篇文章,后来陆续发表了我的一些研究论文,在《史记论著集成》中,学报筛选了100篇论文编成2卷,其中我的《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论》很荣幸地入选,列于其中的第5篇。今年,该学报刊用了我的《封建社会司马迁经济思想研究》《我为司马迁而歌,我为史记而狂》《北京史记研讨会评述》3篇文章,表示由衷的感谢。学报的常务副主编王炳社先生,我们7月份在北京见过,这次加强了交流,合拍了照片,还参观了他的办公室。朱正平和詹歆睿两位编辑,我们有很多的信息交流,这次要见一见,当面做些交流。

在这次研讨会上,我还认识了几位江苏的学者,也是非常开心的事情。王华宝,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古籍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尤东进,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徐同林,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徐业龙,江苏淮安市淮阴区政协的文史委主任。我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增进了友谊,触发了研究动力。

【责任编辑 朱正平】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o a Higher Level——Comments on the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the 2160 Anniversary of theBirth of Sima Qian and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aHistoricalRecordsAssociation

ZHU Zhi-fu

(Jiangsu Industrial Overseas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ociety, Nanjing 210000, China)

The conference to commemorate the 2160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Sima Qian and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ChinaHistoricalRecordsAssociation was held 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on 24-26 October, 2015. Historical Records and Humanistic Spirit as the subject witnessed the meticulous arrangement and colorful activities in the meeting. It is with the high level, high quality, high standard and high efficiency,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to a higher level home and abroad. The meeting is featured with the great number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focusing on the greatest historian, with plenty of activities in Sima’s hometown to have achieved a lot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Scholars have praised the academic aura of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deeply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s of Sima Spirit, and exchanged the academic views, to be definite the future study of Historical Records.

Sima Qian and Historical Records; academic research; ChinaHistoricalRecordsAssociatio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comments on the annual meeting

K82

A

1009-5128(2015)23-0042-07

2015-11-07

朱枝富(1955—),男,江苏东台人,江苏省产业海外发展和规划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从事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猜你喜欢
渭南学术会议司马迁
陕西渭南:开展农资打假“百日行动”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三国渭南之战
学术会议通讯
新常态下的渭南文物旅游
A Model Analysiswhich Consider Direct cell-to-cell Transmission of HIV
第十七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征文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