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姜铺灸八髎穴治疗小儿遗尿1例

2015-03-20 18:30聂兢克崔华峰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骶椎艾绒施灸

聂兢克,王 健,崔华峰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遗尿俗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睡中小便频繁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本病的发生男孩多于女孩,部分患儿有家族史,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在临床上,笔者运用隔姜铺灸八髎穴治疗小儿遗尿患者1例,疗效佳,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儿,男,11岁,因“夜间小便自遗8年余”于2014年5月14日就诊。8岁前患儿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未予系统诊治。近几年,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未见缓解,在外院予普通针刺及药物治疗2年余,效不显,遂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刻诊见:患儿面色白,体型偏胖,夜间遗尿,每夜可发生2~4次,呼之难醒,尿量大,小便清长,平素怕冷,易疲劳,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腰骶部X线显示骶椎隐裂。中医诊断为:遗尿(下元虚寒)。西医诊断:骶椎隐裂。中医治以温补肾阳、培元固脬为法;予隔姜铺灸八髎穴治疗。操作:将500 g新鲜生姜用食品加工机打成碎末状,适当挤一下姜汁,在患儿八髎穴处先铺一层姜汁浸过的纱布,然后将打碎的姜均匀地铺在纱布上(八髎穴处),铺姜时适当用力,使铺好的姜紧实平整,厚度约3 cm,根据八髎穴的定位,姜铺好后,形状似倒置的梯形。梯形上缘平第5腰椎棘突下,宽约5 cm,下缘平腰俞穴处,宽约3 cm。将质量较好的艾绒,用手搓成梭形,每个大小约5 cm,将搓好的艾绒逐一放置于铺好的姜上,嘱患儿勿动以防止艾绒燃烧后滚落烫伤。待艾绒燃尽后,用镊子将艾灰自然铺平于姜面上,再依次放上搓好的艾绒,按此方法,对患者施灸2 h,约6~7壮。患儿述在施灸的过程中温热感可向小腹部传导,并持续约90 min;注意事项:在施灸过程中,及时询问患儿温度是否适宜,防止烫伤,施灸结束后,将姜末丢弃。嘱患者灸后多喝温开水,以防上火。治疗1次后,痊愈。患儿当日夜晚可自行憋醒并排尿,不需家长唤醒。患者为巩固疗效,每周来诊治疗1次,连续治疗2个月余,未再复发。

按语:我国早在《灵枢·本输》就有“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的记载。《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遗尿候》说:“遗尿者,此由膀胱有冷,不能约于水故也……肾主水,肾气下通于阴,小便者,水冶之余也,膀胱为津液之腑,既冷气衰弱,不能约水,故遗尿也。”[1]中医学认为,遗尿的病位主要在膀胱,与肾脾肺三脏密切相关。病因有虚实两方面,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失于调养,或情志过极,均可致膀胱开合失司、约束无力而遗尿。现代医学将遗尿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两种。前者指未查明病因者,后者一般病因较为复杂,如泌尿系统畸形、隐形脊柱裂、脊髓损伤、大脑发育不全等疾病均可导致遗尿。该患儿夜间遗尿,尿量多,次数频繁,兼见面白、怕冷等虚寒症状,故中医辨证为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证。腰骶椎X线示:骶椎隐裂,西医当属继发性遗尿。

八髎穴[2]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属膀胱络肾。膀胱为贮存津液、化气行水、职司小便之腑,肾则为主水之脏。因此,八髎穴可调节该脏腑气化功能,利于膀胱之开合,增强膀胱的固摄作用。八髎穴具有强腰壮肾固本、调补冲任、调经理气、行血散瘀等作用[3]。生姜辛温无毒,功可升发宣散、祛寒解表、调和营卫、通经活络、温胃止呕、理气止痛等。艾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能够温经通络、祛风解表、温肾健脾、回阳固脱、益气升阳、消瘀散结等[4]。姜与艾灸相结合协同发挥作用,增强疗效。八髎穴及隔姜铺灸的治疗作用肯定,治病范围广泛,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对于一些普通针刺效果不显的妇科疾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可适当应用隔姜铺灸腰骶部的方法,以增强临床疗效。

[1]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08-210.

[2]王玲.八髎穴探讨[J].中医杂志,1993,28(9):535-536.

[3]李柏文,李铁,胡秀武,等.八髎穴的临床应用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12):61-65.

[4]陆寿康.刺法灸法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0.

猜你喜欢
骶椎艾绒施灸
CT 图像和重组技术在骶椎临床影像解剖学研究中的应用
旋转的钢铁厂
浅析南宁市乡村小学生腰椎(骶椎)隐裂比例过高对体育运动选材训练的影响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绒的燃烧热值测定研究
中暑
SPECT/CT 骨显像骶椎“H”征及其变异对衰竭骨折的诊断价值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叶和艾绒的鉴别*
骶椎神经鞘瘤MRI征象与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