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旅游开发视角探讨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5-03-20 19:05杨冉冉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3期
关键词:河南省文化遗产物质

杨冉冉

杨冉冉/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助教,硕士(河南郑州450044)。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首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宗旨就是要保持其原始性、完整性,但是随着其生存环境的迅速改变,如何能让遗产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这也就引发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只有协调好两者间的矛盾,才能真正做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

再者,非物质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流变,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遗产只有在“过去”才是最合理的存在,而忽视其现在和将来的发展状态,让活着的文化遗产“化石化”[2]。我们应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拓创新,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跟上时代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

1.文化内涵体现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我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过程中商业目的较强,贪图利益,并未真正起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效果,反而由于开发手段低俗,内涵挖掘尚浅,技术水平欠缺等原因,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蒙羞。例如开封汴绣,由于缺乏商标保护,当地不法商贩打着“开封汴绣”的幌子,生产制作质量低劣、工艺粗糙的刺绣产品来欺骗广大群众,严重损害了“汴绣”美誉,制约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3]

2.遗产项目开发散乱,缺乏品牌意识。目前,河南省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仍是以个体名义向外宣传推广,小打小闹,并没有联合同盟将产品规模化、品牌化的向外推广,致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开发的旅游产品主题散乱,影响力不足,外界认同感较低。而单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开发旅游商品时,缺乏品牌意识,很少涉及世界级或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4]

3.体制发展滞后,缺乏完善的体系结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产品体系尚未完善,同时出台的政策措施也相对滞后,缺乏完善的沟通协调平台和机制,不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对策。例如遗产开发项目本该推向市场的却没有推向市场,该改制的没有及时改制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又有些部门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忽略遗产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属性,盲目效法他人,使开发项目没有文化底蕴,不仅不能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利益,还给政府以沉重的负担。

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1.具有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中原地区古老的文化记忆,人们通过接触、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熟悉当时社会所具有的主流思想及民俗风情。诸如少林功夫、太极拳、朱仙镇木版年画、马街书会、太昊陵庙会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体验价值;具有民族音乐“活化石”之称的河南板头曲,具有体验和考古价值的淮阳泥泥狗,时间珍品汝瓷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非遗所具有较高的历史体验价值。

2.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河南省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集休闲、娱乐、体验于一体,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欣赏性和审美性。例如传统工艺唐三彩,素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闻名的御用珍品钧瓷,鬼斧神工,犹如自然形成,这些高品位、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独特的设计、艺术的创新、高水准的技艺能给人们带来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为旅游开发奠定了资源基础。

3.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齐全性为开发旅游产品提供了切实的可行性,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可利用性也将使开发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其中像盘鼓、少林武功、钧瓷、火龙舞等部分非遗资源已经开发,但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而没有被开发或者开发程度较小,存在着较大的开发空间。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河南的表征,也是构建人类新价值体系的重要素材,是维护文化主权和民族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

4.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一举两得的工程,既可以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发展当地的旅游产业。我省旅游资源丰富,其独特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剧美术、民间文学等愈发成为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可以对洛阳的洛阳铲、南阳方城石猴、麦秸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挖掘研究,找出资源亮点,开发经济产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宽道路。

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研究

1.与旅游形象有机融合,激发保护传承能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环境,而该地域旅游形象的塑造又离不开其特色文化作支撑,两者相辅相成,所以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进行科学的整合及创新拔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塑造与已有的旅游形象有机融合,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而且还能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大众心目中的地位,增强人们主动保护并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欲望及责任感。[5]

2.应市场需求整合遗产资源,创新表现形式。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众多,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现今原生态环境不断受冲击、人们需求多样化的大背景下,运用市场选择机制,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创新其遗产表现形式,使其所具有的文化要素通过创新载体得以充分展现出来。走进景区,融入景区,使景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土壤,努力达到互惠双赢的局面,增强区域旅游文化底蕴,提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3.拓宽融资渠道,制定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旅游开发时面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资金短缺,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拓宽融资渠道,与多方合作。例如设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基金;共同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途径;组织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规划;在开发中坚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原生态以及真实性,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成旅游产业优势。

4.确立合适开发模式,打造具非物质文化内涵的旅游品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类型丰富,针对不同的遗产类型我们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例如中岳庙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民间信仰和文化空间等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强群众基础及号召力,将其打造成品牌推出去;游艺、竞技、传统体育等类型具有很强的表演性,在不损坏文化遗产前提下,将其开发成具有固定主题及模式的旅游文化品牌,使其得以很好传承下去;而现实中已濒临消亡、再难以传承下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取博物馆开发模式进行搜集抢救。

5.强化服务引导,多方位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商品。制定优惠政策,建立扶持服务机制,以多种形式引导特别是通过提供必要的经费来扶持和鼓励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旅游企业等,联合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的研究与开发。结合当地旅游文化的特点,按照新颖性、美观性、地方性、文化性、实用性原则,制作一些民间工艺品、音像制品、精美画册等旅游纪念品,既能达到创收,又能达到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可以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厚重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同样也赋予其经济价值,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旅游开发不仅能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传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培养广大的群体,而且也能有效的提升遗产所在地的旅游品牌及价值,通过旅游开发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保护与传承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将两者有效结合的方法与措施尚不成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赵悦,石美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的三大矛盾探析[J].旅游学刊,2013,28(9):84-93.

[2]夏效鸿.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调查研究,2006(12):51-54.

[3]李志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于旅游开发视角[J].北方经贸,2012(5):125-129.

[4]宋军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构想[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3):48-53.

[5]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分析——基于保护与传承的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12,2(33):130-134.

猜你喜欢
河南省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