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信息素养在《中医各家学说》课程中的作用及培养

2015-03-20 19:11琰,戴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医家古籍检索

夏 琰,戴 铭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1)

《中医各家学说》是中医类院校后期教学的一门理论提高课。本课程以中医经典著作为支撑,以讲授历代医家与各派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为主要任务,穿插临证案例,结合教材课下阅读中医古籍文献为辅,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共性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本门课程的定位是“中医理论提高课”与“临床提高课”,课程具有与中医经典课程同样重要的地位,教学效果对于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举足轻重。《中医各家学说》是每一个中医人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中医的重要内容。笔者将谈谈文献信息素养对该课程的作用及提升文献信息素养的体会。

1 对传统教学的改革

近年来《中医各家学说》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如双主教学、PBL教学、项目教学法、目标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纷纷应用到教学中,目的是突破常规课堂的局限和枯燥,建立较好的师生互动,调动学生自主认知,强化学习效果。教学改革搞得生气蓬勃,成效显著,而对于课堂外古医籍文献的选择和阅读却相对受到轻视。

我校自2003年起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基础上,增加了读书课内容,在中医、中西结合、针推、骨伤、护理和药学等专业开设6学时,在中医传统班开设15学时。读书内容包括“医家医著图书”和“各家医案”两大部分。医家医著按年代顺序分晋唐时期17部、宋代27部、金元时期18部、明代32部和清代38部,共计132部,均为当代出版的医学超星电子图书;“各家医案”有共计99篇电子文档医案[1]。实验要求学生首先对各时期的医家医著和医案进行全面浏览,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医家或者专题内容进行精读,最后写一篇读书心得。虽然课程有限,但实验教学在保证理论学时数外,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全面直观医家著作、感受医家情怀、了解医家学术思想和联系临床讨论病案,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能够浏览阅读医籍文献。

当然实验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并不完善,首先电子医家医著基本是近二三十年的新版本,对于古籍的再版、重新整理和校注是否准确有待研究,因此离学问精准还有差距;其次电子图书存在显示质量和使用方面的问题,操作起来较书本费力,学生能否浏览尽可能多的医籍须打问号,有些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读书报告,避开浏览环节;再有虽然古籍属于重要的文献,但除古籍外,还有相当多的文献资源已进入互联网,文献利用进入互联网时代,对于网上文献的检索和利用在实验课上有待授业。

2 文献信息素养及提升的必要性

大量文献证明,信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造力。加强文献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获取文献信息和处理文献信息的能力,使其能独立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使文献信息升值并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概念,指具有检索、分析、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以解决信息需求及制定明智决策的能力。具备信息素养的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知道如何学习,能够进行终身学习[2]。2001年《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中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标准,现已被各个国家教育部门接受,逐渐成为各国开展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的通用标准。

文献信息素养就是对于文献信息的检索、分析和利用的综合能力,以解决对于文献信息的需求和评价等目的。具有良好的文献信息素养,能够更好地辅助《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文献信息的终身学习,检索、管理、运用医学信息,解决医疗问题。不过现实的情况是,学生文献信息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文献信息意识较为淡薄,对良好的信息素养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信息的需求缺乏渴望,敏感性和洞察力低,对信息素质内涵理解存在偏差[3]。而教师在这些矛盾之中可起导向作用。

中医药古籍文献是中医文献信息的重要组成,阅读古籍文献是后世习医者最直接的门径,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李时珍28年间阅读800种古籍,而《中医各家学说》涉及历代所有医家医派,文献的掌握是拓展本门课程学习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重视对于古医籍文献的遴选和习读,不仅能学习到准确有效的医药基础知识,也可以学习医家临床实践的经验与教训,领悟前代医家诊疗依据、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行知并举,学以致用。而古籍文献资料浩如烟海,1949年以前中医药古籍有13 000多种以上,古籍善本医书有8 000多种,而文献的有用率却非常低,为十万分之一点四,因而如何准确获得古籍文献的馆藏信息、如何获取最有价值的古籍、选择何种版本、如何建立良好的文献修养等等,都需要拥有文献应用能力。

我们身处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已深入各门科学,网络教学硬件环境不断改善,教学软件资源不断丰富,数量众多的中医网络课程、精品课程不断涌现,文献古籍也逐步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中医学子除了在故纸堆里埋头,还需要掌握和应用网络技术,做好对于文献信息的选择和利用。而且医学信息的回顾非常重要,及时了解他人成果,避开别人的研究、创造自己的研究内容和价值,可学习经验,少走弯路。文献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好网络信息资源,获得有效的古籍文献信息,对于学好《中医各家学说》非常必要。

3 文献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古籍善本选择与阅读方法 古籍当求善本,张之洞对善本的定义是:足本、精本、旧本。中医善本信息的来源有《全国图书总目》和《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其中记录有13 000多种古籍,每本古籍注明有版本和馆藏单位,可作为学习研究的工具书。但现今古籍善本个人难以见到,较好的替代者可选取建国初重新再版的古籍,就原文的准确性和注解水平看较高。如《黄帝内经·素问》,可选择人民卫生出版1963年1月第一版《黄帝内经素问》(俗称梅花本)及后来的再版,其是以明代顾从德所刻《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为蓝本,参考清咸丰二年金山钱氏守山阁本和其校勘记,里面包括有《素问》白本、王冰补注和林亿的新校正。

医籍阅读时,首先浏览正文之前的出版说明、校注说明、内容提要、凡例和本书所有的序言、目录以及正文之后的后记、索引和勘误表等项目,了解书籍的大致内容和相关线索。接着可根据目录随意浏览部分篇章,或按照一定顺序逐字阅读。然后选择精读篇章进行阅读。对于字词深奥难懂和文意医理难通者,结合利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中医大辞典》《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工具书疏通文意和医理,以及网络工具书《汉典》、超星图书搜索与文献传递系统《读秀》进行知识检索查询。

3.2 文献信息的检索和利用 现代文献检索、利用方法主要包括网络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等。中医现代文献检索方法:现代文献数量巨大且每天持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传统书目、索引检索方法已经难以满足需求,网络文献检索正蓬勃发展。网络文献检索根据对象不同可简要分为图书检索(包括档案、专利文件等)、论文检索以及字词语句检索3类。中医图书检索主要依托藏书机构网络检索系统,如国家图书馆、中医科学院、国家专利局等馆藏目录检索;图书在线搜索系统,如超星、爱问以及各网上书店等在线搜索。论文检索主要依托科研、高校及专业机构的数据库检索系统,如中国中医药数据库检索、中国知网等。字词语句检索主要依托各类电子工具书、网络搜索引擎(百度、读秀)以及《中华医典》光盘等。

深入网络有如身处茫茫大海,最简便有效的是利用学校已有《医学信息检索》实验课所用的网络课程实验平台(网址为 http://www.gxtcmu.net.cn/),利用《中医各家学说》读书课使用网络便利,穿插检索实验平台,对馆藏目录检索、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的全国期刊和图书联合目录、中外文索引型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中外文全文数据库等医学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了解、使用。利用所查询信息,尤其是最近几十年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辅助理解和加深认识中医医家及其所著医著。

当然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中医学、文字学、文献学、信息学、版本学、目录学的知识,熟悉中医古籍特征,擅长文献研究和信息获取与利用等。

4 结 论

增加对文献古籍的遴选、古籍文献版本方面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查询检索所需文献资料以及获取价值较高的文献古籍资源等相关知识的传授和引领,指引中医学子得中医门径,深入钻研,进而把握医籍文献原文、挖掘文献内涵意蕴、捕捉医学信息资源,这是深刻掌握《中医各家学说》课程的必须门径。应将文献与网络信息资源相结合,使文献信息素养成为一种学术修养,成为学习中医的习惯和能力。

[1]夏琰.对中医各家学说实验教学的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3):110-111.

[2]郭继军.医学信息检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8:3.

[3]黎静.信息素质教育与医学信息检索课改革[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19(7):61-63.

猜你喜欢
医家古籍检索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我是古籍修复师
专利检索中“语义”的表现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国际标准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