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谓何?艺术何为?
——从《诗学》探艺术的本性与力量

2015-03-20 19:38刘涛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本性亚里士多德诗学

刘涛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艺术谓何?艺术何为?
——从《诗学》探艺术的本性与力量

刘涛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是具有西方特色的诗学理论经典名篇,更是世界诗学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不朽之作。它是以悲剧作为希腊艺术最高形式、最好代表的创作理论,较为深刻地论述了艺术的本性和力量。通过对《诗学》的翻阅、学习和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体会以及把握艺术的本性和力量提供了一定方向性的指导,促使现实存在的人在巨大的艺术魅力的感召下重新去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本性;艺术力量;亚里士多德;《诗学》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诗学家和美学家。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1],恩格斯称他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2]358。亚里士多德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批判性地继承了老师柏拉图思想中最具价值的成分,对于诗学的研究,无论是方法和观点,都和柏拉图颇有不同。他从人性认识出发,用比较科学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了希腊艺术的历史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与其老师恰恰相对的是,他十分肯定艺术的社会教益,其理论观点无不焕发出希腊文明辉煌灿烂的艺术精神。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为西方文艺学、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关于艺术的系列理论观点无不影响着今天的中西方文学、艺术研究。因此,我们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是具有西方特色的诗学理论经典名篇,更是世界诗学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不朽之作,这是毋庸置疑的。

古希腊的诗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抒情诗、叙事诗和悲喜剧,还包括音乐、舞蹈等,亚里士多德《诗学》所论,包括了以上所有的艺术种类,但其着重研究的是艺术创作,重点放在对希腊悲剧艺术本性和价值的探究上。本文试着从艺术的一种形式——悲剧艺术入手,分析其两个方面(艺术的摹仿本性和艺术的美育力量),从而探索希腊艺术的本质特征,剖析庄严、崇高的悲剧杰作的社会历史效益,进而真正体悟到艺术本身所焕发的巨大魅力,促使现实存在的人去追寻社会人生的根本意义,朝着具有真善美精神的人的目标看齐进发。

一、艺术本性

在《诗学》的开篇中,亚里士多德就指出在对诗的种类、结构、成分进行研究之前,首先要阐明诗的本性“为何物”,即阐明关于艺术的本性的首要原理。他眼中的艺术的本性就是摹仿,对人的行动摹仿,对人的性格摹仿。换言之,就是对人的摹仿。我国先秦文论家在谈及“艺术本性”时,就提出“诗言志,歌咏言”的重要理论,这成为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诗言志,其中的“志”理解存在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人的志向、人的情趣,但多数更赞同认为是人的情感。后来的《毛诗序》中提出诗“发乎情,止乎礼仪”。虽然将诗歌艺术与礼仪教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给诗歌艺术戴上了“政

治教育”的帽子,但却更鲜明地提出:情是诗歌艺术的本性,诗是人内在情感的外在表达。在笔者看来,西方亚里士多德和我国文论家们对艺术本性的认识虽有些不同,但都是认为艺术就是对人的摹仿。只是艺术对人外在活动和内在情感的摹仿的不同选择罢了。人就是艺术的主体和主题,这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希腊的艺术以悲剧为最高形式和最好代表。它代表的是一种高尚、庄严的行动,正如他给悲剧艺术下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不以叙述方式,而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它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或宣泄。”[3]53-54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希腊文学中最有价值的艺术形式,其理论阐述的大量篇幅都是对悲剧创作历史经验的总结。亚里士多德诗学理论从对人的关注点出发,深刻地论述了艺术的历史演变过程,细致地分析了希腊艺术悲剧的特性,自始至终强调艺术是“行动的摹仿”,是“人行动的摹仿”。谈到艺术摹仿的“种差”,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是因为创作者们所选择的媒介、对象以及方式的不同,才造就各式各样艺术门类和类型的出现。然而,我们深知这一切都是离不开人的选择,差异性选择的出现正是因为人的“思想”和“性格”多样性的客观存在。亚里士多德曾经多次讲过,“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很显然,和蜜蜂以及所有其他群居动物比较起来,人更是一种政治动物。自然,就像我们常说的那样,不会作徒劳无益之事,人是唯一具有语言的动物。声音可以表达苦乐,其他动物也有声音(因为动物的本性就是感觉哭乐并相互表达苦乐),而语言则能表达利、弊以及诸如此类的感觉;家庭和城邦乃是这类生物的结合体。”[2]6-7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回答值得我们留意。第一,人是政治动物,主要谈及的是人的社会性,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第二,人是唯一能使用语言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动物,可见人是能进行思想交流的社会动物;第三,人是具有明辨善恶的理性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理论中提到悲剧的艺术成分的“思想”,指的是一种思考力、一种使人说出某种话的能力,也是影响人行动的重要因素。思想可以指证事物的真假虚实,给人以理性的判断。因此,当问到人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回答道:“人就是有‘思想’的会语言的社会性动物。”亚里士多德从“人是什么”这一理论出发,建构起自己的诗学理论体系。他认为,诗的起源“一般说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摹仿’的本能,另一个是对摹仿的作品感到的‘快感’)都是出于人的天性”[3]49。艺术因人的行动而存在,艺术就是因人而生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艺术的本性就是人的天性。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是其哲学思想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再一次表现,艺术本质说、悲剧创作说以及艺术净化说三者构成了亚里士多德理论建构的基本框架和支撑。要想真正认识亚里士多德理论,首先要对艺术本性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体会。笔者认为,认识、理解和把握好了亚里士多德诗学的艺术本性理论,对于我们欣赏艺术,认识自身以及研究本国文化,具有重大实质性的意义。

二、艺术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着重谈论他眼中的希腊最有价值的艺术形式——悲剧艺术,剖析其艺术特征、构成成分,表现它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所不同的“净化人”的艺术作用和价值。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对于艺术的有关主张是有明显分歧的,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对于艺术力量和价值的认识上。柏拉图对于多数艺术采取的是贬低、排斥态度,认为它们是虚假的、卑劣的,表现出来的东西永远与“真理”相隔数层,代表的就是人灵魂深处不理性的意欲活动,败坏了城邦公民的基本道德,影响了城邦的安定统治。因此,他宣称,要将除了颂神和赞美善人的诗以外的其他艺术都驱逐出“理想国”。这一道对艺术的“驱逐令”,

从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希腊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强劲力量和潜藏的巨大价值。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以说是对老师柏拉图理论观点的回应,他分析了希腊的艺术形式种类,提出悲剧“净化说”,肯定以悲剧为代表的希腊艺术的作用,挖掘出艺术本身的价值,为艺术进行了有力、公正的“正名”,维护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希腊艺术的恢弘成就。他提出悲剧艺术的目的就在于“净化”,可以说悲剧是希腊艺术的范本,对希腊的一切优秀艺术抱以崇高的敬畏和高度的赞赏。笔者认为,“净化”作为悲剧艺术的目的所在,所体现的就是艺术的力量。“净化”可以说是人性的全面净化和人性的高度完善。著名哲学家康德曾经提出人性“三分法”,将人性“一分为三”:知、情、意。知,指的是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情,指的是情感,是人对世界事物的态度,包括喜、怒、哀、乐等情绪;意,则是说人的意志,强调的是一种自由意志。人性是知、情、意的统一,是知识、情感、道德的融合。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种知识形式,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智力教诲、审美情趣、道德伦理以及三者相互贯通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功能和价值。

(一)艺术的教诲作用

艺术的教诲作用在于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亚里士多德对于艺术共性的认识始终停留在“摹仿”一说,其是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所展开论述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学者普罗泰格拉曾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4]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人在世界万物地位的显著提升,不只是作为“神灵”的附属品而客观存在,而是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的标准。随着人开始成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围绕着人的系列理论观点也因之而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四章中就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摹仿’的本能,另一个是对摹仿的作品感到的‘快感’)都是出于人的天性。”[3]49显而易见,亚里士多德再次明确指出艺术的本质在于对人的摹仿,摹仿正是艺术产生的根源。在此,肯定了艺术是对人进行教诲的实践活动,艺术所带来的“快感”,其实质并不是简单的情感上的舒适和愉悦,而是在艺术认知活动中,体悟艺术内涵,认知实在自我,反思实际人生所获得到的特殊快感。悲剧艺术不是为了让人产生害怕感、恐惧感,也不是去“行善”和同情他人,而是可以产生净化自身心灵的怜悯与恐惧。看到比一般人好、又与平常人相似的剧目主角遭受不应该的厄运,由他人联想到自身,想到他人经历的不好遭遇可能会落到自己头上,这时才会出现恐惧感和怜悯感。这样方能让观众自身意识到要在现实生活中注重进行增长认知、开化心智、感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避免艺术作品中的悲剧在个体的实际生活中出现。

(二)艺术的伦理价值

在亚里士多德理论中,悲剧作为艺术最高的、最有价值的摹仿形式,摹仿的是高尚的行动,是严肃的、认真的。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不以叙述方式,而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它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或宣泄。”[3]53-54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理解悲剧。第一,悲剧是严肃的,摹仿的是严肃的行动、高尚人的行动。而喜剧恰恰相反,是不严肃的、低俗下劣的行动的摹仿。第二,悲剧要有完整的结构,要有头,有身,有尾,不能太冗长,也不能太过于简短,对于行动的摹仿要合乎观众的审美要求,情节结构的安排应由剧目自身来决定。第三,悲剧运用丰富的语言形式,包括歌曲、对唱以及有节奏的对话,伴随一系列人物的行为动作,将剧目的人物、情节完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从而形成一定的艺术效果。第四,悲剧所摹仿的行动要能引起观众的恐惧和怜悯之

情,并使得这两种情感得以宣泄,从而净化人的心灵。

希腊的悲剧艺术表现的是高尚人的行动,题材内容范围包括朋友、亲人、兄弟、男女以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崇高行动。在此,它不仅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时也表现城邦中高尚、低俗人物的品性。悲剧艺术中所阐述的伦理道德无形中也成为观众所关心、在意的问题,其中震撼人心的悲剧情节,不仅能引起人的恐惧和怜悯,在某种程度上更凸显着艺术的伦理价值。观众欣赏悲剧时,所引发的恐惧感和悲悯感,会促使观众进行自我认知和反思,从而加强自身的伦理道德修养,更好地规范自身的行为,更符合城邦统治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艺术的情感净化作用也就是艺术伦理道德价值的体现。

(三)艺术的审美功能

“喜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3]47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特别是悲剧,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人培养一种高尚的、审美的情操,使人保持心理的健康。同样,另外的艺术形式也以其独有的方式影响着接受者。正如梁启超先生谈论小说的艺术力量时所谈及的小说四力:“熏、浸、刺、提。”艺术表现对象借助“四力”可以感染审美接受主体,使审美主体完全融入审美的境界之中,与客观审美对象浑然一体,从而使审美主体的心灵受到陶染影响,进而引发心理境界的整体变化。艺术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把那渐渐坏掉了的爱美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吸受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5]。梁启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将艺术融入现实人的生活,拉近了艺术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再次凸显艺术的强大感染力和影响力。亚里士多德高度肯定了艺术的社会效益,将悲剧作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形式。情节是悲剧的灵魂和基础,是对某个行动的摹仿。合理单一的情节结构才能出现最好的悲剧效果。最好的艺术效果则是“通过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的情感达到卡塔西斯(净化)的目的”。这种可以净化心灵情感的出现,促使现实生活中的人提升审美情趣,思考灿烂人生,以寻求生命的价值真谛。总之,笔者认为,人在艺术中看清个体命运的无奈,体味人生百态变化,才会真正发觉生活平凡之美,眷恋艺术魅力之美,才能享受人生之花的芬芳飘香之美。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已不仅仅只是总结包括史诗、悲喜剧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文学理论书,而是世界诗学与美学史上的第一部有体系的专著。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诗学》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6]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较为深刻地论述了艺术的本性,它是以悲剧作为希腊艺术最高形式、最好代表的创作理论,其艺术的教诲作用、伦理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不可估量,为艺术进行了最有根据的“卫护”,表现了希腊艺术所蕴含的永恒魅力和精神,为后世艺术理论、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坚实的基础。因此,至今仍值得我们去翻阅、学习和研究。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4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选编:上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4][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97.

[5]金雅.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范畴命题与致思路径[J].人大复印资料,2014(4).

[6][俄]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学论文选[M].缪灵珠,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24.

I06

A

1673-8535(2015)04-0077-04

刘涛(1992-),男,湖南衡阳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小说批评和西方文艺美学。

(责任编辑:孔文静)

2015-06-19

猜你喜欢
本性亚里士多德诗学
背诗学写话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
本性最美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
两种翻译诗学观的异与似
重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