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德育教育延伸

2015-03-20 19:38沈艳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生公寓公寓德育

沈艳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学生工作部,广西柳州545006)

独立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德育教育延伸

沈艳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学生工作部,广西柳州545006)

德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重点话题,独立院校的有效德育不能仅限于课堂模式,学生公寓作为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德育功能是不能忽视的。文章从独立院校学生公寓管理的德育必要性谈起,搜寻独立院校学生公寓德育的现存问题,探讨加强独立院校学生公寓德育的改进建议,以期让学生在公寓德育中真正收益,实现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独立院校;学生公寓;德育

从孔子的以“仁”为核心的德育,到蔡元培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五育并举,再到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古至今德育一直是教育的中心问题。“德”字为先,“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成才先成人,德育在成人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个人良好德性的养成不仅是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学校作为开展“德育”的主要阵地,以往的“单一课堂式”德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德育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促使我们把目光投向教育的每个因素,而学生公寓作为教育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把学生公寓转化为德育因子,把课堂德育很好地延伸到学生公寓德育值得我们思考。

一、独立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德育延伸的必要性

(一)独立院校德育健全发展的需要

独立院校是高校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输送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道德判断能力、执行能力是独立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传统“道德课堂”模式的单一性容易把德育引入单纯道德说教的误区,长久积累,可能引发学生的“心理感应抗拒”,降低德育的效果。再者,学校作为一个由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等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因素遍布学校的每个角落,仅仅依靠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显然没有充分调动各种教育因素,发挥各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容易造成学校德育的断节。独立院校大部分实行住宿制,学生公寓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除了上课时间处于教学区范围,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公寓区范围,公寓早已脱离单纯住宿的功能。200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是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1],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坚持高校公寓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宗旨,高校公寓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显现。独立院校学生公寓的德育延伸是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提高德育效果的大势所趋,学生公寓、公寓群作为广泛意义上的家庭和社区,学生公寓德育教育不仅具有学校德育的特点,同时也可以借鉴家庭德育和社区德育的优秀成果,融汇贯通,把其发展成为学校德育的一个亮点,而且学生对公寓抵触心理比较少,作为一种潜在性、非正式

性比较强的德育环境,可以弥补显性的、正式的课堂德育环境可能带来的“逆反心理”,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形成与课堂德育的优势互补,形成一条完整的学校德育链。

(二)独立院校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独立院校一般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家庭背景、价值观念、情感取向,而且本来90后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点比较突出,互不相识的几个学生被分派到一个宿舍,大家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保证大学生活的正常进行。而融合过程必然会涉及到很多的矛盾,比如说性格不同带来的处事态度的分歧,家庭背景不同带来的物质观念分歧,生活习惯不同带来的宿舍卫生分歧等等。在宿舍成员个性突出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任由分歧扩大化,这些分歧有可能就会膨胀演变成为问题,比如说学生的自卑心理、价值观扭曲、盲目攀比、缺乏集体意识等,进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工作秩序。同时,如果不强调公寓的德育,公寓所提供的轻松、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便利、充足的物质条件,很可能会被物过其用,使公寓功能变质,成为滋生堕落的温床,养成学生散漫懒惰无进取心的混日子的行为态度。公寓作为集体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容易产生个人问题、集体问题的场所,必须引起独立院校的高度重视,遏问题于未萌中,治问题于过程中,用有效的公寓德育促进学生融合,引导集体生活,端正个人思想,从而促使公寓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身心朝健康的方向发展,拥有一个欢乐和谐的集体生活。

二、当前独立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德育存在的问题

(一)误把学生公寓管理德育当成单纯的公寓制度建设

某些独立院校把学生公寓管理德育简化为公寓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学生公寓卫生管理办法》《学生公寓用电管理办法》《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办法》《学生公寓评优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相继出台,并且逐步完善走向正规化,我们不否认这些规章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体现了学校对于学生身心安全和健康的审慎管理态度,而且规章制度确实能起到一定的德育作用,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德育性的时效和学生对于这种德育的认同感和内化力值得怀疑。现今大部分的公寓管理规章制度是从“禁”的角度出发,用一系列的条条框框形成对学生的一种外部约束力甚至是一种外部惩戒力,外在约束学生必须做某些事或者禁止做某些事,一旦违反,就要受到相应的处分或惩罚。这样的外在力量确实能形成一定的威慑力,学生慑于管理的权威不敢轻易触犯条例,但是长期的外部束缚容易引起学生的抵抗心理和逆反心理,公寓也容易变成一个禁锢学生的空间,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就会走向管理与被动接受管理的对立面,学生与学校之间逐渐形成一种无形的阻隔,学校不是用心接纳学生,学生不能真正融入到学校中,学生对于这种外部约束认同感不高,难以转化为内部教育力量,一旦外部约束条件撤除,德育的效果也会随之消失。“禁”把公寓管理德育仅仅量化为一条条规章制度,是一种把德育简单化粗暴化的行为,得到的短暂化效果远远不如“导”,而且还埋下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矛盾的隐患,德育的应有之义不是“禁”而是“导”。

(二)学生公寓管理德育的师生参与度不足

部分独立院校的师生对于学生公寓德育的认识度不足,公寓作为一种休息娱乐的场所被大多数师生所接受,在休闲功能、服务功能得到普遍认可的同时育人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遮蔽,育人功能外在突显性不明显导致师生对此的重视度不高。就教师方面而言,从事公寓管理的专业教师人员比重较学校其他部门而言并不充足,在此基础上,一些专门从事公寓管理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远离公寓实体环境的办公室办公决策,并没有真正用心进入学生公寓的实际生活中,没有真正走进真实学生公寓德育情境中去了解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是形成一种远距离的空谈,影响力有限。而与学生接触频繁的宿管阿姨,大部分缺乏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是卫生清洁、信件接收、门禁管理等帮助,不仅缺乏德育意识,也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德育。形成了有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教师远离学生,频繁接触学生的公寓管理人员无能力对学生进行有效德育的尴尬局面。就学生方面而言,一些学生本来就缺乏自我教育意识,学生公寓的轻松休闲的氛围更让这种教育意识下降,形成一种松散的公寓文化,忽略教育只谈娱乐。同时,很多时候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行为的风向标,教师对于学生公寓德育的参与度不高也降低了学生对公寓德育的重视程度,学生不能明确看到引领公寓德育方向的旗帜,感受不到公寓德育背后的教师、学校支持力量,参与德育的积极性自然不高。没有教师对于公寓德育的引导力量,少了学生参与公寓德育的兴趣,公寓德育的两大中心主体的参与度都不足,没有形成学生公寓德育中“人”的合力,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三)学生公寓管理德育方式单一、活动单调

某些独立院校在学生公寓德育方面一味无差别地运用某种单一的德育方式,比如说服教育法,它的滥用使德育在很多情境中从说理变成了说教,以理服人变成了强制灌输。不管是学生个体还是集体出现了问题,公寓管理教师不弄清全部情况,不考虑各种德育方式的情境适用性,对学生就是一味大道理的说教,学生表面上点头赞同,背后却觉得无聊乏味,听过就好,无需在意。还有一些独立院校学生公寓定期开展先进思想学习会议、讲座,每个宿舍派代表参加会议,继而代表再传达会议精神,活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很多会议内容过于高高在上,不切学生的实际,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兴奋点,更不能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力量。这些会议、讲座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活动负担,宿舍代表也不能真正履行传达思想、担当公寓德育带头人的职责。单一的德育方法的滥用容易让德育留给学生刻板的印象,认为学生公寓德育没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假大空的呆板教育,学生公寓德育的过程一成不变,只是简单的单调重复。

三、加强独立院校公寓管理德育,创文明和谐公寓新风貌

(一)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公寓德育的内化力

学生是德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立德树人”,“德”与“人”是分不开的整体,以学生为本是独立院校开展公寓管理德育的应有之义。以学生为本,就要了解学生的德育需求,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而不是迫于权威接受制度化的被动者,要帮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公寓德育过程,寻求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发展点,学生不断自察反省的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建立公寓德育问题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向教师反映问题,寻求帮助。在学生公寓内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意识,培养学生乐于奉献的服务精神[2],提高学生公寓德育的内化力,使外部的道德约束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力量,继而发展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姿态,使学生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都能形成正确的道德理念,实践良善的道德之路。以学生为本,可以避免公寓德育内容空洞化和过程刻板化,使德育有血有肉,落到实处,使学生能感受到宿舍公寓德育带给他们的益处,形成学生对于公寓德育的高度认同感。

(二)走进真实学生公寓德育情境,形成师生德育合力

加强独立院校学生公寓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变以往学生公寓管理教师随意性过大的缺陷,调配具备系统德育知识的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公寓德育工作,形成辅导员、公寓管理专职教师的连接网,使课堂德育与宿舍公寓德育形成一个完善互补的整体。鼓励公寓管理教师走出办公室走到实际的公寓

环境中,与学生直接接触,了解公寓德育环境中真实的人和事,从实际的公寓德育情境出发,满足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得到切实的发展,而不是隔空主观臆断学生的道德状态如何,随意设置几个发展方案。同时,教师亲身走进学生公寓德育环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教师对于公寓德育的重视,以教师的带头力量引起学生对于公寓德育的关注,选拔和培养一定的道德先进人员和文明宿舍,以榜样的示范效应感染其他学生,发挥集体中的传递感化作用,调动学生对于公寓德育的感受力,形成宿舍的道德归属感和认同感,以点带面、以人化人,逐步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公寓德育,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学生公寓德育,形成教师与学生对于公寓德育的最大合力,使公寓德育过程合理化,效果最大化。

(三)灵活选用德育方法,凸显学生公寓德育特色

学生公寓是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学生处于公寓里的时间长,公寓的生活气息比较浓,舒适、轻松的物理生活环境使公寓的气氛相对课堂而言比较活跃,而相对轻松的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对德育抵触心理比较少,德育的潜在性功能更容易得到发挥,但也对德育过程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期待有德育有成果的同时也期待过程不死板沉闷,有人性有生气甚至是有乐趣。对此,学生公寓德育必须更多地朝实践性的路线迈进,以实践性德育为主,教师不能生搬硬套某种德育模式,而是要审慎选择德育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理想激励法、情感陶冶、行为训练法等德育方法多种多样,没有优劣之分,各有优缺点,教师在选择德育方法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境、实施难度、学生特点等多重因素,优化排列组合德育方法,选择最合适的德育方法,达到高效德育。同时,公寓环境是一个由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必须发掘环境中各个因素的育人功能,完善公寓硬件设备,创设浓郁公寓文化,使公寓形成一个良好的德育整体氛围,形成一个系统的公寓德育规划。在此基础上开展多样的公寓德育活动,丰富公寓德育活动的形式,体现公寓德育的特色,如设立公寓德育热点问题讨论专栏、建立公寓心理健康咨询室、放映德育电影、表演道德情景剧、组织公寓素质拓展活动等等,提高学生参与公寓德育的兴趣,让学生在公寓德育中真正受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见[E B/O L].(2002-02-22)h tt p: //www.moe.e du.cn/e d oa s/w e bs ite18/info239.h tm.

[2]白石路.张凤.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中德育工作的渗透[J]管理荟萃,2013(11):10-11.

G642

A

1673-8535(2015)04-0105-04

沈艳(1982-)女,湖南湘乡人,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学生工作部职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责任编辑:高坚)

2015-06-02

猜你喜欢
学生公寓公寓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前滩禧悦公寓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共享公寓
学生公寓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模式探析——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公寓为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末日公寓
数字公寓
学生公寓“五进”工作法治化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