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玩语言”及其对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启示

2015-03-20 19:38严佳薇严琴
梧州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关键期二语母语

严佳薇,严琴

(1.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中航工业航空服务保障(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01)

婴幼儿“玩语言”及其对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启示

严佳薇1,严琴2

(1.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2.中航工业航空服务保障(天津)股份有限公司,天津300301)

婴幼儿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一直是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学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是发现语言习得规律的重要途径。文章在探讨语言学习两种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对4个同龄婴幼儿母语习得“玩语言”现象的观察,总结出了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5点启示,提出了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玩英语”概念。

母语习得;“玩语言”;二语习得;“玩英语”

一、引言

中国人生活在汉语语言文化环境里,汉语口语习得一般不会存在太大问题,但在英语口语习得上就存在很多困难,没有说英语的语言环境,没有交流对象,口语习得存在母语负迁移现象。很多人一开始就不能正确发音,也无法开口,更谈不上将读写能力转化成听说能力,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口语习得效果却不尽理想,学到最后还是处于哑巴英语状态。二语习得有什么规律可循?如何习得第二语言?二语习得研究者从语言学、心理学和文化学等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如Krashen的5大假设理论[1]、Merril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2]以及交互式理论等。事实上,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影响二语习得的因素也很多,至今无人能弄清楚它的全部机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第一语言及其习得过程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很大,往往决定二语习得的最终程度。本文将从讨论两种基本的语言学习观点出发,尝试通过近距离观察婴幼儿母语习得的“玩语言”过程,探寻婴幼儿母语习得规律,探讨婴幼儿“玩语言”对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启示。

二、语言学习的两种基本观点

如何学习和掌握一门语言,一直以来学术界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关键期假说理论,由Penfield&Roberts[3]和神经语言学家Eric Lenneberg[4]在《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一书中提出。这种理论认为,语言习得始于婴幼儿时期,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是受发音器官和大脑等神经机能制约的自然成熟过程,与大脑的侧化过程有关。大脑侧化从两岁左右开始,至青春期(14岁)时结束。在这一时期,只要受到合适的外界条件激活,潜在的与语言相关的生理机能就可转变为实际运用能力,因而语言习得最为有效,过了这一关键期,人类获得语言的能力则大大降低[5]。最近某台热播的节目《爸爸去哪儿》,曹格5岁的儿子Joe和3岁的女儿grace年纪虽小,却能流利地运用汉英两种语言,一些人认为这与关键期假说理论有关,两个孩子正处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能较为容易地习得两种语言。事实上,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他们都同时接收了两种语言的输入与输出,等量接收汉语和英语对他们的语言习得产生了最直接的影响。现在国内英语学习呈低龄化趋势,很多幼儿园甚至打出双语教学来吸引家长的眼球,语言学习关键期假说理论的影响力在国内可见一斑。

相对于关键期假说理论,波兰著名学者Bialystok[6]则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她否定了语言学习中存在关键期假说理论这一说法:“毫无疑问,年纪小的人学习语言存在优势,学习成功的可能性大,但是,仅就这一点还不足以表明语言学习有一个敏感时期。”她认为,“如果成年学习者能像孩子一样,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环境去学习语言,有类似儿童学习语言的动力,那么成年人也能像儿童一样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现实生活中,能支持Bialystok理论的案例比比皆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前奥运冠军李小鹏、邓亚萍,他们都是成年后从零基础开始学习英语,经过几年的学习,他们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完全达到了和native speaker交流无障碍的程度,邓亚萍还完成了在剑桥的博士论文及答辩,她的口语水平毫不逊色于native speaker。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与加深,许多出国求学的莘莘学子在这种理论的鼓舞下,不仅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学有所成。

三、婴幼儿获得第一语言的“玩语言”现象

笔者用两年半时间观察了婴幼儿学习母语的自然过程,分别对出生于2012年1月3日(A)、2012年1月6日(B)、2012年1月13日(C)、2012年1月17日(D)的4个男童第一语言口语习得过程进行了跟踪观察,为研究婴幼儿母语习得“玩语言”现象提供了第一手的观察数据。

4个男婴在9个月左右的时候均开始出现了有目的的发声,比如“muma”等类似呼唤妈妈的声音,之后不久,A能叫“妈妈”,B能叫“爸爸”、“妈妈”,C不能明确叫出任何人,D则能叫“爸爸”。到了2013年6月的时候,A可以运用母语表达自己的多数想法,B仅仅会一些叠词,比如“鞋鞋”“糖糖”之类,没法说出完整的句子,C除了能叫“爸爸”“妈妈”外,想要表达任何东西都用手指,没有过多的言语,D可以说“妈妈吃”“我要”等简单表达自己意愿的句子。到了2014年7月的时候,A和D可以独立无障碍地聊天,自如地表达他们的思想,达到能向成人复述自己听到的故事以及见到的场景等。A的水平略高,D和A的差异不太大。B会说简单且单一的语句如“妈妈的鞋”“宝宝的衣服”,不会用语言描述具体事情。C会指要这个那个,大多数时候处于安静状态,用肢体语言去达到目的。

同一语言环境下,婴幼儿接收的语言输入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在语言输出上的明显差异?4个婴儿出生以后一直处在家庭的语言环境中,虽然没有能力去参与,但是用耳朵不断接收着外界的语言刺激,当母语的听力积累到一定程度,随着口腔肌肉逐渐发育成熟,他们开始了学说话。仔细观察他们学说话的过程,发现他们在语言输入(Input)、语言输出(Output)、反馈(Feedback)过程[7]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A和D喜欢“玩语言”、而B和C要相对安静一些。

所谓的“玩语言”就是指婴幼儿常常不厌其烦地说出懂的或不懂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话语,把说话当作一种自娱的游戏,是一种正常的自言自语现象[8]。原来,妈妈讲的故事,A和D一般听得比较认真,待自己有独立的时间后,他们会拿着喜欢的车或其他玩具,把玩具虚拟成为听众,开始转述妈妈的故事,也会给玩具讲自己在电视或者广播上学到的广告语言、儿歌。他们的母亲观察到这一点后,给了他们很大的肯定与鼓励,并每天有意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独自和玩具一起度过。比如说时下热门广告词“天然果肉,就喝宏宝莱生榨”和“玻璃瓶,小流行”,A通过电视,记住了这一广告,某一天看见餐桌上有玻璃瓶饮料后,很自然地蹦出了一句“玻璃瓶,小流行”。D去超市看到奥利奥后,马上会说:“姚明,你知道怎么吃奥利奥吗?当然知道,先扭一扭,舔一舔,再泡一泡”;相比之下,B和C更愿意黏着妈妈,“玩语言”现象比较少,很少有这样的语言输出,在表达上就和同龄的A和D有一些差距。

进一步观察还惊奇地发现,4个婴幼儿“玩语

言”常常表现为自言自语行为,伴随他们的成长过程,大量的自言自语现象几乎占到了他们幼儿期语言的60%以上,“玩语言”成了他们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和一些研究者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如皮亚杰在研究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时,发现自言自语占儿童全部语言的一半;Berk发现自言自语占儿童全部语言的60%;Kohlbery[9]发现4岁—6岁儿童自言自语占40%-70%;维果斯基对儿童自言自语也给予了极大的肯定,他指出,自言自语不仅仅是儿童活动的一种伴随物,还是寻求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工具[10]。自言自语是儿童(这里指3岁前的婴幼儿)语言输出的一个大出口,它帮助婴幼儿练习、重复、创造和改进语言能力。

至此可以认为,婴幼儿成长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玩语言”现象,“玩语言”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他们的语言能力。在婴幼儿刚开始学说话阶段,“玩”与不“玩”语言,表面上看对孩子语言的输出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一年以后就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语言能力较强的A和D,每天都在不自觉地进行“玩”语言练习,完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语言输出过程中,A和D除了和妈妈及周围其他人有互动外,在独处时还喜欢拿着玩具模拟实物对话,进行“玩”语言训练,孩子乐得其中,当然与他们妈妈的鼓励与支持分不开,每天特意让孩子有独自玩耍的时间,增加了孩子跟玩具“玩语言”的乐趣与信心。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A和D的语言能力在他们30个月的时候突显了优势。

四、“玩语言”对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启示

经过两年半的婴幼儿第一语言习得近距离观察,发现婴幼儿第一语言习得过程存在大量的“玩语言”现象,这种“玩语言”过程对婴幼儿第一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同样对成人英语口语习得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这里提出成人口语习得的“玩英语”概念,希望能够对大中学生和成人英语口语习得有所帮助。所谓“玩英语”,就是在英语口语习得时模仿婴幼儿“玩语言”,开口说英语的一个过程,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和机会,营造一种口语学习情景,开口说英语。以下就是从婴幼儿“玩语言”现象中总结出的“玩英语”的5点启示。

首先,口语习得的情景体验。语言学习是一个训练的过程,表达的过程,刺激语言中枢的过程。善于利用二语口语习得的各种互动因素,创设一种开口说英语的语言环境,抓住互动式学习机会,有条件时和外国人或英语口语很好的人练习口语,无条件时自己和虚拟情景进行对话,如向一棵树倾诉自己的心声,开口描述一幅风景画等,像婴幼儿一样抓住一切机会和对象,不停地玩语言。

其次,口语习得的无我境界。语言学习是一个自觉自发的过程,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一个思想情感自然流露的过程。婴幼儿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要求,大中学生和成人更应克服情感障碍,敢于开口,不怕出丑。只要是学英语口语的人都会产生偏误,应积极体验从尝试、纠偏到领悟的口语习得完整过程,抱着“玩英语”的态度,投入到口语训练中。

第三,口语习得的渐进性。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只有输入没有输出无法真正掌握一门语言,从上述婴幼儿开口说话,到能够说简单词句,再到完整的句子的“玩语言”过程可以看出,英语口语习得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可以从玩日常生活英语口语开始,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在能够应付日常生活情景对话的基础上,慢慢转向复杂的工作、学习、商务等话题训练,最终任何话题都不会有障碍。

第四,口语习得的重复性。语言学习是一个不断反馈及反复运用的过程。婴幼儿的语言是在无意识或不自觉中得到记忆并反复运用。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重复的状态,每天的生活就有许多再现的场景,如吃饭、睡觉、赶车、购物等,可以重复利用这些场景进行“玩英语”情景对话,尤其在独处时可自言自语地说英语,久而久之,各种情

景下的语言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

最后,口语习得的持续性。语言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玩英语”需要时间积累和沉淀,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想一夜间快速地学会口语几乎没有可能。大中学生和成年人既可以利用比较集中的时间训练口语,也可以充分利用一切业余或零碎的时间,比如洗澡做家务及休息等,坚持对所学的东西进行反复地学习、运用和练习,口头输出多了,自然就会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语言学习的两种基本观点讨论,以及对4个幼儿语言习得“玩语言”过程的近距离观察,指出“玩语言”不仅对婴幼儿母语习得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成人英语口语习得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同时引申出了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玩英语”概念,总结了婴幼儿“玩语言”对成人英语口语习得的5点启示。概括来说,大中学生和成人英语口语学习虽然过了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也不能够完全营造像婴幼儿一样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还需要克服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负迁移带来的不利因素,但受婴幼儿母语习得“玩语言”过程的鼓舞,只要善于随时随地利用自然情景,积极模仿婴幼儿“玩语言”过程,开口说英语,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1]Wang Jin.Dynamic Development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J].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6(12):143-146.

[2]李萍.语言输出假设研究二十年:回顾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7):60-64.

[3]Penfield&Roberts.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M].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59.

[4]Lenneberg,E.H.Biological foundationsof language[M].New York:JohnWiley,1967.

[5]刘伯茹.关键期理论与第二语言学习的时机和方式[J],台州学院学报,2004(4):55-58.

[6]Bialysok,E.The structure ofage:in search ofbarriers to SLA [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7(2).

[7]乐眉云.应用语言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李宇明.论语言运用与语言获得[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70-80.

[9]Kohlbery.Private Speech:Four studies and a Review of Theories[J].ChildDevelopment,1968,39(3):691.

[10]赵旭曼.儿童自言自语现象的研究综述[J].教育导刊,2011(2):37-40.

G642.4

A

1673-8535(2015)04-0109-04

严佳薇(1994-),女,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严琴(1981-),女,湖北仙桃人,中航工业航空服务保障(天津)股份有限公司职员,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责任编辑:高坚)

2015-06-02

猜你喜欢
关键期二语母语
母语
“关键期”对0-3岁儿童早期家庭教育的启示
北汽姜德义:智能网联汽车进入务实深耕关键期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母语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