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胜英雄形象的文化内涵
——基于《史记·陈涉世家》的研究

2015-03-20 20:0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5期
关键词:陈胜司马迁

师 帅

(渭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陕西 渭南 714099)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论陈胜英雄形象的文化内涵
——基于《史记·陈涉世家》的研究

师 帅

(渭南师范学院 教务处,陕西 渭南 714099)

出生于甿隶之家的陈胜,是一个自强不息、志向远大的男子汉;一个智勇双全、顶天立地的优秀首领;一个脱离群众、遗恨千古的悲剧英雄。在他身上,不仅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更体现了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陈胜;形象;自强不息;政治智慧

出生于甿隶之家的陈胜,既没有孔子、墨翟的贤德,也没有陶朱、猗顿的财富,但却令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动容,使他满怀赞美之情,挥笔写下了传世名篇《陈涉世家》,从此,在中国古代文学的人物长廊中,陈胜的英雄形象闪烁着独特的光辉。本文将在全面分析陈胜形象的基础上,深入解读陈胜形象的文化内涵,进而探讨陈胜形象对后世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深层原因。

一、陈胜英雄形象解读

陈胜出身低微,但却是一个自强不息、志向远大的男子汉,一个智勇双全、顶天立地的优秀首领,同时也是一个脱离群众、遗恨千古的悲剧英雄。

1.自强不息、志向远大的男子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在少年陈胜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1949寥寥数语,一个不甘心受命运摆布、不愿自暴自弃、胸怀理想抱负的男子汉形象屹立在我们眼前。陈胜从小为他人放牛,长大后又靠佣耕为生。作为一个贫苦农民,在沉重的剥削面前,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对自己被压迫的命运产生了质疑,进而强烈要求改变这种现状,说明他有反抗自身命运的觉醒意识。透过“苟富贵,无相忘”的誓言,我们仿佛看到了他刚毅、果敢的神情;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豪言壮语,不仅鼓舞了当年佣耕的伙伴,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被他那澎湃的心潮所感染,被他那鸿鹄之志所鼓舞。

有志者,事竟成。志向是人生路上的灯塔,它会激发人的潜能,给予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勇气。正因为少年陈胜胸怀鸿鹄之志,才会有日后揭竿而起的壮举。

2.智勇双全、顶天立地的优秀首领

通过《陈涉世家》,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是一个智勇双全、善于韬光养晦、具有革命气魄和理想的人物。第一,他适时把握了起义的时机,占得起义的先机。机遇对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对于陈胜来说,正是如此。“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1]1950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朝的暴政是陈胜领导农民大起义的客观原因,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也是陈胜实现鸿鹄之志的大好时机,是他人生的大转折。面对谪戍遇雨,失期当斩的灾难,大部分人消极以对,或认命随波逐流,或逃跑亡命天涯,但敏锐的陈胜很快意识到这次灾难或许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能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于是,他揭竿而起,奋起反抗,点燃了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星火,并一发而成燎原之势。第二,以德服人,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在中国古代观念中,“积善成德”是判断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所谓‘德’,其本意是‘使许多人心里认为值得’,所谓‘善’则是对好人有好处,对国家‘人’做出贡献而使人心里得到满足,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推崇的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2]99陈胜知道,要想起义胜利,必须赢得人心。首先,陈胜和吴广以失期为契机,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领导的队伍,抓住人们因暴政而失心于秦的心理,积极争取楚地人民的支持。其次,他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振聋发聩的革命口号。“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1950陈胜在分析当时严峻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挑战君权神权的口号,特别迎合当时处于水深火热中贫苦百姓的心理,符合他们渴望平等享有当时王公贵族才能享有的特殊待遇的要求。因此,得到了广大人民,特别是饱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农民阶级的支持和热烈拥护。正因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起义队伍才能逐渐壮大,最初的星星之火,才能愈烧愈烈。第三,有勇有谋、智勇双全。陈胜虽然出身农家,没有接受过教育,但聪明智慧,并且具有天生的军事才能,他不仅擅于运用策略,更懂得韬光养晦,养精蓄锐。首先,在起义前,陈胜与吴广设计,利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等手段,争取当时深受“君权神授”思想影响的广大百姓的支持。这些活动,虽然带有巫术、迷信的色彩,但在当时不失为一种争取民心的上等策略。这种做法抓住了当时人们的心理,激起人们同仇敌忾的反抗情绪,坚定了人们起义的决心。其次,用激将法杀死两名军官,巧妙激发人们对秦的仇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1]1951-1952陈胜、吴广共同演出的激将法,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激发了士卒的仇恨情绪,达到了同仇敌忾的效果;另一方面为陈胜发动起义初步扫清了眼前的障碍。于是,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中,“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1]1952。在陈胜、吴广领导下,各地起义军犹如雨后春笋,云集响应。义军势如破竹,取得了节节胜利。再次,巧妙称王。在起义的最初阶段,陈胜就有称王的想法,但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于是他沉下心来,以大局为重。“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1]1952当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士卒中的威望如日中天,加上当时称王时机成熟,他称王的意愿也就愈加强烈,但他没有直接自封为王,而是巧借当地颇有威望的三老和豪侠之口,“被”推上王位。这种借他人之口达成自己意愿的方法比自我表功与自封的效果要好得多,他再一次巧得民心。第四,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陈胜称王后,立即调兵遣将,对秦军发起了全面攻击。他任命吴广为假王,命令他率领大军西取荥阳。派陈县人武臣、张耳、陈余攻占原来赵国的辖地。派汝阴人邓宗攻占九江郡。周文懂得兵法,善于带兵,陈胜就委任他为将军,派他领兵西取秦朝统治的心脏咸阳。一时间,“张楚”政权天下传颂,陈胜英明威震秦朝。此时的陈胜,已经成为秦末农民起义运动中顶天立地的英雄。

3.脱离群众、遗恨千古的悲剧英雄

陈胜领导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犹如强震般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地位,但是,这场起义仅仅维持了六个月,便以失败告终。曾经叱咤风云的领袖陈胜,被叛徒庄贾杀害。读到这里,我们在为他“功业未成身先死”的悲剧命运感到惋惜的同时,又为他大起大落的人生进行反思。其实,陈胜在领导起义过程中,也暴露出来一些弱点。对于这些弱点,匠心独具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以补叙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出来。诸如吴广、周文等将领没有经过长期的战争锻炼,缺乏指挥大战的军事才能;混进起义军的六国贵族残余各霸一方,自立为王,不愿协力攻打秦朝,致使义军主力溃败;义军内部组织性不强,将领之间互相残杀,大将田臧竟然假冒陈王之命残杀假王吴广,将军秦嘉假托陈王的命令杀死了武平君畔等等,这一切,似乎早已为这场貌似轰轰烈烈的起义埋下失败的伏笔。再加上作为起义首领的陈胜,在称王后小农意识逐渐暴露,缺乏长远目光,只顾眼前利益,贪图享乐,逐渐脱离群众,失去民心,更兼称王后心胸狭窄,妄杀故旧,不辨忠奸,使这场开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之先河的农民运动只能以陈胜之死而悲剧收场。

“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1]1961陈涉首倡起义的历史功绩千秋不朽,他的壮举,为汉朝四百年宏大基业做了奠基。对此,明代学者尤瑛说:“汉之所以五载而成帝业者,皆涉为之驱也,不然而高祖欲以区区一沛为天下先,吾恐力先惫而豪杰中起,事本未可知矣!然则汉有天下,非涉弗为功哉!”[3]525道出了陈胜起义的非凡历史意义。陈胜、吴广所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由于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并且推翻了专制残暴的秦王朝,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这样就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而也就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二、陈胜英雄形象的文化内涵解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用如椽之笔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秦末农民起义运动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这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1.表现了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

在《史记》中,司马迁把陈胜破例列入“世家”,真实客观地记载了陈胜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运动的全过程,表现了陈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农民起义军势不可当的强大阵势。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云:“殷、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1]3310在这里,司马迁不仅阐明了为陈胜作“世家”的原因,更对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作了高度评价。司马迁认为,因为秦朝的穷奢极欲、重役暴敛,把人民推向了水深火热中,陈胜才揭竿而起,秦王朝被陈胜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所以,陈胜反抗暴秦的行动就像成汤革命、武王伐纣一样是天经地义的,是进步的;陈胜反抗暴政的思想就像孔子作《春秋》对乱臣贼子进行口诛笔伐那样合乎逻辑。司马迁肯定农民起义反暴秦的斗争,热情赞美了人民的革命行动,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他自身的帝王将相的历史观,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体现了发展、变革的历史进步思想。

2.体现了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

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云:“中华民族历经五千余年而经久不衰,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历史的最古老的伟大民族,其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4]361中华民族在刚健有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的鼓舞下,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人类辉煌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无数与生存环境和内外邪恶势力抗争的志士仁人,而陈胜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在沉重的压迫面前,陈胜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志存高远,这个志,就是鸿鹄之志,就是要摆脱这种被奴役的地位、出人头地、翻身做主人的凌云壮志。面对谪戍遇雨、失期当斩的逆境,他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吼,直冲云霄,吼出了挑战君权神权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也是中国农民的第一声呐喊,是中国农民革命性的具体体现。而“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表现了陈胜坚定的反抗精神和思想气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陈胜的反抗意志和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敢于斗争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其中自强不息的品质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这是陈胜英雄形象对后世产生持久深远影响的主要原因。

3.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陈胜虽然出身卑微,但却智慧超群。在起义之初,他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号召天下。“陈胜曰:‘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胜利用人们对扶苏的爱戴和对楚将项燕的崇拜与怀念,顺从民意,于是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与拥护。又利用“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等手段,来制造舆论,提升自身的地位,并达到凝聚人心的目的。特别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革命口号的提出,更是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表现了卓尔不群的智慧与胆略。《孟子·公孙丑》云:“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5]60陈胜正是依靠这些政治智慧,从一个穷苦的下等人一步步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优秀首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陈胜身上,体现了一个领导者的魄力、魅力、凝聚力,再现了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这是陈胜英雄形象对后世产生持久而深远影响的深层原因。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 汤晓静.解读《陈涉世家》中陈胜的智慧[J].文学教育,2001,(11):98-99.

[3]凌稚隆.史记评析[M].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4] 池万兴.史记与民族精神[M].济南:齐鲁出版社,2009.

[5] 孟子庄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朱正平】

On the Heroic Image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en Sheng Based on Chen She in Historical Records

SHI Shuai

(Deans Office,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Chen Sheng born in a poor family is a self-improvement person, a good leader with great ambition and a tragic hero with eternal regret for being divorced from the masses. On him, not only Sima Qian’s progressive view of history is shown, but also the national spirit of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and struggle is reflected. The Chinese nation’s political wisdom is reproduced in it.

Chen Sheng; heroic image; self-improvement; political wisdom

K234

A

1009-5128(2015)15-0071-03

2015-04-13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史记》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13&ZD111);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渭南古代人文景观地理分布及开发对策研究(14JK1242);渭南师范学院科研项目:司马文化与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策略研究——以渭南师院为例(14SKZD03)

师帅(1987—),女,陕西大荔人,渭南师范学院教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陈胜司马迁
鸿鹄之志
鸿鹄之志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陈胜起义
不可鄙薄司马迁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
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