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语法变换分析同义结构关系确定之条件
——以出土文献“是是”句第二个“是”词性辨析为例

2015-03-20 20:51梁冬青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秦简竹简同义

梁冬青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510303)

古代汉语语法变换分析同义结构关系确定之条件
——以出土文献“是是”句第二个“是”词性辨析为例

梁冬青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 广州,510303)

古代汉语语法变换分析同义结构关系确定之条件,在遵循同一性、提取性原则的同时,还须注意:结论的唯一性,是同义变换得以成立的前提;原式与变换式所论之词须同属最小级别单位,是同义变换结论唯一性的基础保证;采用连环变换分析,可加强变换的操作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历史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是变换分析不可或缺的补充。

变换分析;同义结构;是是;是

变换分析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早在上世纪80年代,唐钰明先生就对其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变换’问题”,发表了具有突破性的学术论文[1][2]。唐先生运用变换分析方法,对先秦出土文献“是是帚彗”之类的“是是”句第二个“是”字进行辨析,认为第二个“是”字属判断动词。笔者亦依据变换分析方法,却得出与先生截然不同的结论,认为第二个“是”字应理解为“寔”,属于副词,用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事实的真实性,对动作行为或事态进行强调[3][4][5]。

相同的语料,相同的方法,却得出不同的结论,原因何在?为此,本文将在唐先生相关论述的基础上,以出土文献“是是”句第二个“是”词性辨析为例,对古代汉语语法变换分析同义结构确定之条件做进一步探索和补充,以就正于唐先生及学界同好。

唐先生《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

这种变换说明用“是”的判断句与不用“是”的判断句在战国后期已并行不悖了。这一点,在出土文献资料中得到了强有力的印证。

⑻a.是谓耗彗(《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注文》)

b.是是帚彗(同上)

⑼a.春之乙亥、秋之辛亥,冬之癸亥,是谓牝日。(《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

b.春子、夏卯、秋午、冬酉,是是人破日。(《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

在以上两个例子的b句中,第一个“是”属代词,而第二个“是”则属判断动词,这由它与a句的动词“谓”字同构可以得到确认。

唐先生《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变换”问题》:

(49)南门,将军门。贱人弗敢居(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南门是将军门。可聚粮、使客(放马滩秦墓竹简《日书》)……①当年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竹简的材料尚未全面公布,《日书·乙种》仅在何双全先生《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1989,2:26)有少量介绍:⒈仓门是富井,居西南囷,居西北廧必南无。(乙2)(刘信芳先生《〈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质疑》(文物,1990,9:86)标点为:仓门是富,井居西南,囷居西北,廧必南无。)⒉南门是将军门,可聚粮,使客八岁更。(乙4)2009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出版。比照竹简照片,何先生两个“是”字句中,“是”字下方明显有重文符号“〓”。《天水放马滩秦简》释文:⒈仓门是〓富井居西南囷居西北廧必南茻(《日书·乙种》2)⒉南门是〓将军门可聚邦使客八岁更(《日书·乙种》4)可标点为:⒈仓门,是是富,井居西南,囷居西北,廧必南茻。⒉南门,是是将军门,可聚邦,使客八岁更。

(49)说明“是”字判断句在战国后期已萌生。以上例句之间,同义变换关系是否成立?在对词性进行同义变换论证时,我们有必要对其成立之条件进行更加深入地探索。

一、变换结论的唯一性,是同义结构变换得以成立的前提

唐先生指出:“变换的主要功能就是确认同义结构和辨析歧义结构。”[6]对词性进行同义结构变换,如果其变换词是一个多义词,那么在遵循同一性、提取性原则的同时,变换结论的唯一性是变换得以成立的前提。

镇长从坡上进到茶园里,拨开荒草,从地上抓起一把红土,捏捏,举起来,在微风中慢慢张开手掌,那些红色的颗粒就随风飘扬开来。给他。不过要跟他签个协议,不许他再来扯皮,不许他再上访到处告状。

在古汉语中,“是”是个多义词,可用作代词、副词、助词、形容词、动作动词、判断动词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在句中用作副词或判断动词的位置往往相同,这就对我们的变换分析造成一定的辨析障碍。以⑻例子为例:

⑻a.是谓耗彗(《马王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彗星图注文》)

根据句中的语法关系,“是”字为代词;“谓”为动词。

b.是是帚彗

仅根据句中的语法关系,第一个“是”字为代词;第二个“是”字则可两解,可解为作副词,亦可解为判断动词。由于第二个“是”字在句中的用法不是唯一的,如此简单变换,句中第二个“是”字的词性就会得出两种结论,一是a.、b.句之间同义结构关系成立,“是”为判断动词;二是a.、b.句之间同义结构关系不能成立,“是”为副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当我们对词性进行同义结构变换时,首先需对影响变换结论唯一性的种种因素进行分析排除。

二、原式与变换式所论之词须同属最小级别单位,是同义变换结论唯一性的基础保证

为了达到同义变换结论的唯一性,原式与变换式所论之词须同属最小级别单位。

同一个词类中,往往还可划分为不同的小类,而不同的小类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现代汉语》将动词分为六类:动作动词;心里活动动词;表示存在、变化、消失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7]。判断动词“是”属第四类。

我们仍以⑻⑼a.、b.例子为例,根据唐先生的观点,“是是”句第二个“是”字属判断动词。由于“谓”字属于动词,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b句第二个“是”字的词性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

1)判断动词亦属动词。a 句的“谓”字是动词,与之形成同构关系的b句第二个“是”字应是动词,亦为判断动词。

2)“谓”不是判断动词,而是动作动词,动作动词与判断动词不同属最小级别单位,所以与之形成同构关系的b句第二个“是”字也不是判断动词。

可见,当原式与变换式所论之词不同属最小级别单位时,其同义结构无法确立,其结论也将产生歧义。

结论一将判断动词混同与其他动词,而结论二对“谓”与“是”是否同属最小级别单位进行辨析,二者比较,结论二优于结论一。

三、采用连环变换分析,可加强变换的操作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

古代汉语语法的变换分析除了须遵循同一性原则,还必须遵循提取性原则,为此选用例句的难度相当大。为了加强变换的操作性,增强结论的可信度,如有条件,可采用连环变换分析方法。如:

a.南门,将军门,贱人弗敢居。(《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116正贰)[8]

b.南门,是是将军门,可聚邦,使客八岁更。(《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4)[9]

c.东门,是胃(谓)邦君门,贱人弗敢居,居之凶。(《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119正叁)[10]

d.仓门,是是富,井居西南,囷居西北,廧必南茻,毋绝縣肉,绝之,必有经焉。(《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2)[11]

将a.与b.进行变换分析,似乎可以得出“是是”句第二个“是”字为判断动词的结论,但如果我们采用连环变换分析,结论就会有所变化:将b.与c.进行变换分析,由于“是”与“谓”不同属最小级别单位,故第二个“是”字为判断动词的结论难以成立;再将b.与d.进行变换分析,d.句“是是”后面的“富”字属于形容词,唐先生指出:“西汉之前大凡‘是’字后面所联系的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成分,则这个‘是’字通常应理解为副词。”[12]通过如此连环变换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得出结论:“是是”句第二个“是”字的词性不可能是判断动词。

连环变换分析,使变换分析的方法更加丰富,更具有操作性。

四、历史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是变换分析不可或缺的补充

唐先生指出:“孤立运用变换并不足取,只有置于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中,变换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焕发异彩。”[13]仅凭变换分析,“是是”句第二个“是”字的词性仍难以确认,因此,历史性、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就成了不可或缺的补充。

首先,从词义发展的历史性分析。根据目前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出土文献中“是”句共44句,其中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5句,《睡虎地秦墓竹简•日书甲种》9句,《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29句,王家台秦墓出土的竹简1句。

经过变换分析,如果认为“是是”句第二个“是”属于判断动词,那么现有的44个例句,就足以证明先秦汉语中“是”作判断动词已是普遍现象。不过,根据郭锡良先生对先秦传世文献的分析,“是”作判断动词仅有两例;直至西汉,亦未超出十例[14]。为什么在四种出土先秦文献中相当常见的判断动词“是”,在其他出土及其传世文献中直至西汉还相当少见,东汉以后才得以重新发展呢?根据词义发展的历史性原则,这只能说明,其结论值得商榷。

因此,变换分析应与历史性分析相结合;变换分析的结论,应符合词义发展的历史性原则。

其次,从词义发展的系统性分析。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体现为结构的层次性,每一种语言现象都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是”作为判断动词,必须与所判断之人或物产生关系。分析判断动词“是”字与其他成分的关联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对“是是”句第二个“是”字的词性进行辨析。唐先生指出:“早期判断动词‘是’字的表语通常为名词性成分,能够联系动词性成分或形容词成分,乃东汉之后的新发展。”[15]也就是说,在东汉之前,判断动词“是”基本不会与动词性成分或形容词成分产生联系。

出土文献“是是”句第二个“是”字之后,有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帚慧”、“人破日”、“将军门”等,也有形容词“富”等。如果仅凭变换分析,把“是是”句第二个“是”字解读为判断动词,有违词义发展的系统性原则。

为此,变换分析,应与系统性分析相结合;变换分析的结论,应符合词义发展的系统性原则。

第三,与其他的相关资料做综合性分析。仍以⑻a、b的相关文献为例。《天文气象杂占》的最下一行,画有29个彗星,每个彗星图的下面均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是什么彗星,以及这种彗星出现的后果。说明的形式有三种,一是“是是”句,二是“是谓”句,三是无“是”句[16]。睡虎地秦墓竹简“是是”句较为集中的《日书•甲种•诘》亦有相似情况。《诘》有71小段,其中46段的写法大体一致,首先指出一种现象,然后说明原因,再提出对付的方法。说明原因的表达形式有三种,一是“是是”句,共8句;二是“是”字句,共30句;三是无“是”句,共8句[17]。

大致相同的说明形式,为什么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是是”句、“是谓”句、“是”字句、无“是”句,句子的形式与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①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见本人《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中国语文,2002,(2):132-133;《出土文献“是是”句的再探讨》,古汉语研究,2007,(1):61。

所以,变换分析,应与综合性分析相结合,须将相关资料一一加以穷尽性地综合辨析,才能得出更加接近事实真相的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在唐钰明先生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古代汉语语法同义结构变换分析的条件进行了某些补充,试图对变换分析的方法提供某些新的思路,使其更加科学严谨,更具有可操作性。

[1]唐钰明.上古判断句的变换考察[J].中国语文,1991,(5):388-389.

[2][6][13]唐钰明.古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变换”问题[J].中国语文,1995,(3):211-220,211,219.

[3]梁冬青. 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J].中国语文,2002,(2):130-136.

[4]梁冬青. 出土文献“是是”句的再探讨[J].古汉语研究,2007,(1):57-62.

[5]梁冬青. 出土文献“是是”句三议[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6):90-95.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3.

[8][10][17]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199,199,212-216.

[9][11]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放马滩秦简[M].北京:中华书局,2009:87,87.

[12][15]唐钰明.上古判断句辨析[J].古汉语研究,1993,(4):12,12.

[14]郭锡良.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证的几点认识[A].郭锡良.汉语史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6-123.

[16]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西汉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J].中国文物,1979,(1):1-4,26-29.

(责任编辑: 楚和)

Conditions of Synonymous Structure in Grammatical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Illustrated by Examples of The Second 是 in Sentences of 是 是 in unearthed literature

LIANG Dong-q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510310)

To confi rm the synonymous structure in grammatical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queness of conclusion besides the identity and the rule of extracting. The uniqueness is precondition of grammatical transformation in synonymous structure. The word both in original and in transforming pattern must be the unit in lowest rank which is the basic guarantee of the uniqueness of conclusion. Analysis method of interlinking transformation facilitates the operating and supports the conclusion. Historically,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researching should be the indispensable supplements to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of transformation; synonymous structure; shi shi (是是); shi(是)

H131

A

2095-932x(2015)04-0062-04

2015-06-30

梁冬青(1954-),女,山西平遥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秦简竹简同义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七)》释读拾遗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竹简倒水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秦简“识劫 案”发微
送你一片风景
秦简《吏道》、《为吏》所见格言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