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2015-03-20 21:13白海燕郑珠仙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白海燕 郑珠仙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福建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白海燕郑珠仙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摘要:福建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文化基础,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氛围。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通过发挥福建文化引领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福建文化的凝聚功能,全方位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关键词:福建文化;福建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时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区分层次和对象,做到大众化、对象化、本土化;坚持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因此,深入研究福建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对有效培育福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福建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福建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资源

福建文化是福建地区人民在长期发展变迁中锤炼形成的符合人民生活和生产,并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艺术、风俗、宗教、节日等内容,譬如:妈祖文化、闽商文化、朱子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饮食、住宅、交通工具,譬如: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龙岩土楼、马尾船政博物馆等。

福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本土文化,地方文化的发展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1)提倡福建精神。福建精神作为福建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是福建文化自觉提炼的成果,是福建文化核心价值的高度凝炼与时代升华。“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是福建精神的写照,体现了福建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地方上公共文化认同的表现,赋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本土情境,二者表现出高度的契合性[2]。(2)弘扬道德风尚。福建从公民道德上倡导人们坚持“爱国”、“正义”,社会公德上提倡“公益仁爱”、“助人为乐”;在行为道德上鼓励“敢于拼搏”、“团结协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福建文化为在福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

(二)福建文化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域文化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我国丰富的优秀文化。福建文化资源丰富,特点鲜明,被广大福建人民所接受,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

1.多样兼容性。(1)多种特色文化的融合。妈祖文化、闽商文化、红色文化、戏曲文化、闽菜文化、工艺美术、寿山石石雕、根雕等都是福建的特色文化。福建以其多样性的特色文化,全方位的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过去与现在。以惩恶扬善、为民造福、扶贫救济等为代表的妈祖精神,是福建人乐善好施的精神源泉。以敢拼会赢为核心的闽商文化,展示了闽商勇于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位于福建西部的龙岩市,是第二次国内战争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这些都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2)区域内的文化融合。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从地理因素上看,福建区域内素有这样分法:闽南(泉州、厦门、漳州)、闽中(福州、莆田),闽东(宁德),闽西(龙岩),闽北(南平、三明)。各区的语言文化、饮食文化、风俗文化都各不相同,他们最终都成为福建文化的一部分,彰显了福建文化高度融合的特点。(3)与海外文化的融合。早在600多年前,明初时期福建利用发达的航海技术,成就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带动福建当时海外贸易逐渐复苏,极大地推动了福建地区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开放的文化氛围作支撑。明朝中后期,福建就出现向海外移民的现象,同样也较早的接受了外来的移民,各种海外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最终形成了福建特有的文化。福建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尊重文化的差异性,包容文化的多样性。

2.时代发展性。福建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时代性更加明显,经过不断的推广与凝练,其创新性更加突出。在当今和平年代,福建文化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爱国爱乡的福建精神不仅体现在危急关头,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当年第一批敢于到外面打拼的闽商,他们已然成为敢拼会赢的精神代表。妈祖精神也不单单是渔人们对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更被世界人民看作是乐善好施的典范。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福建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发展。这说明福建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福建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为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提供了文化资源,同时也为增强福建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提供了扎实的文化基础。

(三)福建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氛围

福建文化既包含自古至今的历史流传,也有现代的改革变迁。同时也因为沿海的特点,深受外来文化的熏陶。正因如此,福建文化的多样性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多样化的环境和氛围。

1.多种民俗节日氛围。福建地区在一年里大大小小有几十个节日,这些节日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泛,内容也很丰富。现在发展规模较大的主要有:莆田妈祖文化节、海洋文化旅游节、中秋搏饼、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凤凰花旅游节等,这些节日被很好的保留下来,并不断的向前发展,提升了人们对福建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2.特色精神文化氛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朱子文化,指的是宋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朱熹,是闽学的开创者;马尾船政文化,不仅仅是指马尾船政局本身,它的兴建不仅带动了造船和办学的发展,在文化交流、政治外交、军事发展等方面都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红色文化,“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著名的“古田会议”就是在福建闽西是召开的;宗教文化繁荣,在福建有众多的宗教在这里包容并存,其中发源于福建的是被称为“海神”的妈祖;戏曲文化多姿多彩,广为流传的有:泉州木偶戏、莆仙戏、歌仔戏、梨园戏等;闻名中外的茶文化,也是福建文化中不可不提的重要部分,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茉莉花茶最为著名。茶文化是福建文化的重要部分,武夷山地区通过开发旅游景点、开展茶博会等方式传播茶文化,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本次调查选取了福建地区的六所高校,共发放400份的调查问卷,有效回收373份。调查显示,我省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价值判断迷惑、功利性思想凸显、创新能力欠缺等方面。

(一)价值取向积极,但存在价值判断迷惑

调查显示,46%的学生认为福建文化对自己价值观的树立影响“非常大”,29%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影响”,25%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根据对调查对象数据分析,选择“有一定影响”、“没有影响”的大学生74%来自于福建省外。调查对象中65%的学生认为福建文化中最应该被扩大宣传和推广的是红色文化。针对集体利益是否高于个人利益的调查,认为:“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的占64%,“视情况而定”的占22%,剩余14%则选择“以个人利益为重”。这表明大部分大学生还是会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但是还是有部分大学生会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中徘徊。关于在校大学生使用奢侈品的问题,44%的调查对象认为“主要看个人家庭状况”,38%的调查对象“不赞同”学生使用,认为“容易形成虚荣心和攀比心理”。从上面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还比较积极,但人生目标设定和价值判断的标准比较模糊。

(二)理想信念坚定,但知行不一

对于入党动机的调查中(多选),有47%的学生选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努力”,37%的学生选择“更好地为人民服务”,25%的学生选择“可以更好的提升自己”,有28%的学生则选择了“更有利于就业”。在对“是否有必要弘扬福建精神”的问题进行调查中,83%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这表明大部分学生认同福建文化核心思想的影响力。但部分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不一致的特点,对社会上出现的一些现象表现出了道德困惑。譬如“如何看待同学考试作弊”的问题,45%的学生选择“会告诉监考老师”,31%的学生选择 “看情况而定”,24%的学生选择“不会告诉监考老师”;如何对待“看到有人在校园里贴小广告”的问题,33%的学生选择“跟我关系不大,不会制止”。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体现,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三)竞争意识较强,但创新能力欠缺

调查显示:64%的大学生都十分赞同闽商文化所体现的敢拼会赢的精神,并且希望自己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在时代发展中崭露头角。不论是在校园内举办的各类知识或作品竞赛,还是各类实践活动竞赛,都能够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他们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竞赛,让自己的能力得到认可,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普遍较强,但创新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被动的从众心理,习惯于服从权威。针对是否支持学生搞创新的调查中,62%的学生 “非常赞同”,21%的学生认为“可以鼓励,但是成功率偏低”,17%的学生认为“创新风险太大,创新能力不足”。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创新意识较强,但是有部分学生的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三、以福建文化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对策分析

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借助福建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等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具有良好的地缘优势,对教育者来说,其取得相对容易,对大学生来说,能让他们心理上产生亲切感、自豪感,有效利用这些地方特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补充,能够较好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

(一)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树立正确价值观

福建文化以其多样性在我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深入挖掘其中有益的文化,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教育资源。(1)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古田会议的旧址,龙岩市是福建著名的红色基地。这里的革命遗址和文物,都是不可多得重要资源。深入挖掘这里的红色文化资源,采取多种方式途径。如:设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感染力。举办以古田会议精神为主题的讲座,让学生了解历史,增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2)利用人们对妈祖的崇拜。在福建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妈祖文化,其主要精髓是热爱祖国、热爱和平、劫富济贫、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值得大力弘扬。(3)传承闽商的敢拼会赢精神。闽南语的“爱拼才会赢”是被很多人所熟知的励志歌曲,而这首歌正是闽商“敢拼会赢”精神的真实写照。在福建人的传统观念中敢于背井离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他们相信命运把握在自己手中,无论过程怎样艰辛,他们都会咬牙坚持直到创出一片自己的天地。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提炼福建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发挥福建文化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积极作用。

(二)强化福建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文化的凝聚力,比任何其他类型的凝聚力都更有力量。福建文化是福建人民的精神财富,让生活其中的人们深受感染,从而在价值判断、思维模式、行为取向上都具有趋同性,在分析解决问题时采取的方式基本大致相同,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发挥福建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现实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信息的网络化,经济的全球化,各种发展潮流和发展趋势不断的出现,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观念造成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过去大学生的思想相比,现在大学生的思想更加的开放、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但从上文对福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调查中可知,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欠缺,创新能力较弱。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认识水平的大学生凝聚起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发挥具有感召力的福建文化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福建精神中,“敢拼会赢”就体现了福建人的创新意识。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可宣传闽商的创新意识,发挥闽商的榜样作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展以创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以福建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校园网络平台[3],最大程度的发挥福建文化的凝聚功能,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实现知行合一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重视知行合一,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实际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感同身受,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与福建文化的建设目标高度契合。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65.1%的大学生认为,在高等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4]。实践活动应该针对不同的大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尊重大学生不同的个性需求。比如说:对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三下乡”的活动,了解农村的真实状况;对于来自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在校内勤工助学的机会,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方式,更好地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除了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也可以鼓励学校的社团开展各种校内的实践活动。比如社团可以开展弘扬福建精神的道德风尚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以福建精神为主题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请代表福建精神的道德模范为大学生开设讲座等。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悟,实现知行合一。

综上所述,福建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厚,可以通过发挥福建文化的引领作用,开展社会实践,强化福建文化的凝聚功能,来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身处福建这一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土壤,更能深刻体会到福建文化在福建的影响力和渗透力。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福建文化建设,促进福建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林宇晖.福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浅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4(1):22.

[3]郭志钦.福建精神在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施路径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4(4):122-124.

[4]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刘淑兰.弘扬福建精神与建设文化强省[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528-533.

[6]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2010 (7):54-57.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4-0085-04

收稿日期:2015-03-11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规划一般项目(省委宣传部中特理论项目)成果之一(2012D04)。

作者简介:白海燕(1989-),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郑珠仙(1953-),女,汉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研究。

Fujian Culture and Cultiva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BAI HaiyanZHENG zhuxian

(School of Marxism,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Abstract:Fujian culture,which contains rich resources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is the regional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Fujian to identit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And it creates a good atmosphere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Aim to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only through playing the leading role of Fujian culture,advocating social practice activities;enhancing the cohesive function of Fujian culture,Stimulating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on consciousness,can we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m Core Values Cultivation in all directions.

Key words:Fujian culture;Fujian spirit;socialist Core value;college students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