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芦笙文化论①

2015-03-20 21:53傅安辉
关键词:侗乡芦笙侗族

傅安辉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许多人只知道苗族有芦笙,其实我国还有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有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的习俗。在《侗族通览》里,芦笙是作为侗族第一种乐器进行介绍的[1]P310。在《侗族通史》里介绍侗族“民间音乐“时,直接指出:“芦笙是侗族民间的吹奏乐器”[2]P29-30。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共鸣筒、簧片、箍等部件组成。侗族芦笙簧管器乐悦耳动听,充满音乐美的艺术魅力。集体吹奏芦笙时,三四十里之外都能清清楚楚听得到。因侗族芦笙习俗而形成的侗族芦笙文化,为侗族民众所喜闻乐见。这里对侗族芦笙文化作一简要探讨。

一、侗族芦笙文化溯源

由于历史上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芦笙节”始于何时,源于何处已无法考证。但在侗族民间口传经典里面,可以找到侗族芦笙的古老信息的记忆。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乐器的来历》说:“古州三宝造芦笙”。这里就指明芦笙这种乐器是榕江县三宝侗寨的人制造的[3]P75。侗族民间神话《相金上天去买“确”》叙说侗族节日吹笙唱歌的来源,说芦笙、芦笙曲、芦笙舞都是相金从天上买来的。在侗族古歌里,更有关于侗族制作芦笙、吹奏芦笙的大量歌唱。足智多谋的惯公指点人们“砍杉做把,砍竹做筒,捶铜做簧”等等造出了芦笙,后生吹芦笙,姑娘跳芦笙,男男女女其乐融融。侗族的《吹芦笙祭词》叙述了逢年过节吹芦笙是人类始祖丈良丈妹定下来的规矩,后人要遵循前人开创的老规矩一代一代往下传。同时还叙说了先人们用木簧、竹簧、角簧发展到用铜簧制作芦笙音响的过程[4]P113-115。从侗族民间神话传说、古歌、吹芦笙祭词里叙述的侗家制作芦笙、吹奏芦笙和跳芦笙舞的起源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大致知道两个信息,一是侗族民众非常珍爱芦笙,把芦笙视为天上的神物,由远祖相金从天上买来;二是侗族使用芦笙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侗族芦笙文化是侗族古老的传统文化。

有文字记载的侗族使用芦笙历史,始于我国宋代。在宋人陆游所著的《老学庵笔记》里已有侗族吹笙的记载:“辰、沅、靖州蛮,有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史学家认为“仡伶”乃是侗族自称Gaeml 的汉字记音。说明在宋代,侗族吹奏芦笙已经在民间形成习俗。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黎平府·风俗》又记载:“侗人……暇则吹芦笙……以为乐”[5]P297,明代邝露《赤雅》写道:“侗……善音乐,……,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为混沌舞。”可见到了明代就已经有了侗族民间吹笙多耶的真实记录。历史上这种吹笙多耶的情境,至今在贵州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县、广西区的三江、龙胜县、湖南的通道县等侗族地区仍然能够看到。

二、侗族芦笙文化应用

侗族吹奏芦笙一般在秋收后至第二年春耕前这一段农闲时间,播种后至秋收结束前这一段农忙时间忌吹。吹奏芦笙是侗家人释放激情、愉悦身心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象,彰显了侗族激情豪放、和谐儒雅的民族性格。

(一)芦笙礼仪

吹奏芦笙贯穿于各地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形成了十分重要的民族礼仪。

在南部方言区的一些侗族村寨,每年春节期间都要举行祭萨活动。从“萨堂”祭祖前的活动开始、到环寨游行进入鼓楼坪“多耶”,再到整个活动结束,都必须以芦笙队在前吹笙引导,以示隆重。侗乡秋后举行的“斗牛”活动,芦笙队是“牛王”的仪仗队,震撼人心的芦笙曲,能够壮人威,造声势,鼓舞“牛王”的斗志。凡村寨联欢,如集体作客的多耶,主队都要到村口寨门前举行迎宾仪式和送客仪式,这时,芦笙队就会列队村口路边或寨楼门前口吹奏芦笙夹道迎来送往,表达对客人团队的敬重之情。

在侗族村寨举办的各种节庆活动和联寨娱乐活动,都要吹奏芦笙。俗话说:“无笙不成礼仪”,“无笙难显隆重”。因此,过去每个侗族村寨都有芦笙队。各种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主客两寨芦笙队进行芦笙礼仪表演或芦笙吹奏技艺比赛。特别是活动开始时,主寨芦笙队要吹“迎宾曲”,客寨芦笙队吹“幸会曲”;活动结束时,主寨芦笙队要吹“送宾曲”,客寨芦笙队吹“答谢曲”,表现了侗家人的文明礼仪风范。在侗族社会各种大型活动中,侗族芦笙队,实际上就是侗族民间的礼仪乐队,传承着侗族礼仪的古风古俗。

(二)芦笙竞赛

侗族使用芦笙还诞生了民间芦笙竞技活动,这就是侗族芦笙赛。以贵州黔东南黎平县和从江县交界处的六洞地区“四脚牛”的赛笙最为隆重。最负盛名的是黎平县的肇兴、纪堂、古邦、水口和从江县的洛香等几个芦笙坪。其中,洛香、大团、肇兴、纪堂等百余寨为一个赛笙点,简称“洛香芦笙赛点”;古邦、水口、地坪、德鹅、平金等地为另一个赛笙点,简称“古邦芦笙赛点”。两个赛点的赛笙程序基本相同。下面以洛香芦笙赛点为例做一简介。

于中秋节举行的洛香芦笙赛是最为隆重、最具规模、最享盛名的侗族传统节日之一。每逢这一天,各村寨都要组队参加芦笙比赛。早上,各寨参赛的芦笙队员身穿盛装,在寨老的带领下,汇集圣母祠前,吹奏芦笙邀请莎岁英灵同乐,鸣放礼炮,祈求祖母保佑赛中获胜。之后拥着萨岁的英灵,开往赛笙场。入场时,鸣礼炮三声,吹曲三首,东道主队则吹奏芦笙迎宾曲三首。待赛笙队全部入场后,全场狂奏笙曲。比赛分为共比与分队比两种形式。首先是共比,即不论主队客队,都可自行找比赛的对手,不受任何限制。共比完,全场所有参赛队进行全场芦笙大合奏,顿时数千把芦笙同时吹奏起来,笙曲惊天动地,震撼人心,慰为壮观。人们的欢呼声此起彼伏,与芦笙曲交织在一起,久久回荡,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海洋里。午后两点过,比赛暂停。这时,东道主身着盛装的姑娘们,每人右手擎着青色的遮阳伞,伞骨上系着一条给罗汉擦汗用的新毛巾,左肩担着盛满甜酒的红漆木水桶,款款步入赛,犒劳客队芦笙手。当姑娘们将甜酒逐一分给每个芦笙队员时,芦笙声暂停下来,他们尽情喝着清凉爽口的甜酒,不时发出“噢嗬”的吆喝声。喝毕甜酒,队员们纷纷把糖果、点心放进桶里答谢姑娘们。接着,以抽签的方式进入分队比赛。比赛采用两队比吹的淘汰制,以芦笙响亮、气势强取胜,最终剩下两队决赛。评判组为了公平、公正判出胜负,由有吹笙经验的几位裁判员爬上赛场附近直线一公里以外的山坡上去倾听,并以举红旗作为判胜,以举绿旗作为判负,这种只听芦笙曲,不见吹笙人的评判非常公正合理。如果出现平局,就必须进行加赛。直到裁判们公认某一队真正获胜,才最后举旗确认。之后,东道主当场为获得冠军和名次的参赛队颁奖,并鸣炮以示祝贺,全场一片欢腾。赛笙结束,奏《扫场曲》,宣布当天赛笙活动告终。这时,东道主寨的乡亲们上前热情相邀客寨的芦笙队员到自己家里作客,呈上米酒、糯米饭、腌肉腌鱼等盛情款待。

芦笙赛是青年男女交友择偶的媒介。观芦笙赛事,参与其中活动,不但为男女青年提供了白天公开正面相识的机会,还为男女青年们创造了夜晚相约行歌坐夜抒发情感的条件,成为男女青年交友择偶的一个重要媒介,是侗族婚姻习俗文化的活态载体。

芦笙赛是侗族民间的节日盛会,参赛的芦笙队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每个芦笙队都代表着一个村寨或家族,方圆几十里的侗寨前来观看的男女老少达数万之众,比起村寨之间集体社交的多耶而言,涉及的范围更广,参与的人员更多,既是各个村寨侗族芦笙高手的大会战,十分利于各村寨老百姓在加油助阵中交朋结友。

赛笙活动,虽然是一种民间竞技。但是,有点“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价值取向,目的不是为了争夺第一,而是为了促进双方的了解、团结和友谊,搞好双方村寨间的关系。在芦笙赛中,民族精神得到了激发,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得到了树立与提高,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文明、发展与进步。赛笙活动在更高层面上促进了民族认同,成为侗乡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磁场。

三、侗族芦笙文化特征

侗族芦笙文化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集体吹奏芦笙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情感,释放内心愉悦和快乐的活态载体。主要具有娱人性、男性竞技性和集体性等鲜明特征。

(一)集体性

侗族芦笙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就是各种大型活动要吹奏芦笙。比如,一年一度的祭萨、十几年一次的大型祭祖、过侗年、几个村寨之间联欢的多耶、主客寨集体作客活动等等,都少不了吹奏芦笙。可见,侗族芦笙文化不是少数人的文化,而是绝大多数人的文化,是全民族的主流文化。

集体性最容易从侗乡芦笙赛中看得出来。芦笙赛是侗族民间一个大型的传统节日,因其大型也就显出了它的集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集体演奏。参赛的芦笙队是集体的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组成一个芦笙队一般少则四、五十人,多则百余人,集体性十分明显;其二,男女老少均参与。由于芦笙节是村寨之间芦笙队的比赛,各村寨的老百姓就会不约前来为之助威呐喊,鼓舞士气。届时,各村寨的男女老少就成为各个芦笙队比赛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之盛装送甜酒的姑娘们更成为芦笙赛场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此,每一个人都融入其中,真正实现万民同乐,是其集体广泛性参与的见证。

(二)竞技性

芦笙赛虽然是参赛村寨之间进行文明交往、友好往来的展示,但是,既然是竞赛,就要比输赢。输者自然不好受,胜者自然脸上有光。所以,求胜心每个芦笙队员都自然具备。侗族芦笙赛是以男性为主体的竟技性比赛活动,吹奏芦笙比赛是队与队之间在比气势、比技艺、比团队协作精神,特别是芦笙赛要比音乐文化素养和芦笙演奏的技艺,从音乐文化水平的要求上说,只有具备一种内在的音乐品质、芦笙音乐智慧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才有希望获胜。每次侗族芦笙赛都是侗族吹奏技艺的一次大展示、大比武、大检验,也是促进和提高侗族民间器乐文化演奏水平的特殊实践场所。

(三)娱乐性

芦笙是侗族展现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必不可少的器乐,因此,侗族凡遇各种大型活动都要吹芦笙。侗族芦笙用于祭祖、庆典等活动,显示了侗族芦笙文化的神圣性特点,但是,芦笙应用得最为普遍的还是在侗乡社会生活的娱乐方面。侗族人民选择芦笙这种器乐,最能释放内心情感,表达身心愉悦。芦笙,首先是侗族民众用于娱乐的乐器。男女谈情说爱、村寨联欢、集体作客、斗牛助兴、多耶跳舞等等活动,都离不开吹奏芦笙。

四、侗族芦笙文化传承

侗族芦笙文化的传承,分为侗族芦笙演奏技艺的传承和侗族芦笙习俗的传承。

(一)侗族芦笙演奏技艺的传承

作为侗族民间礼仪乐队的芦笙队,担负着村寨里迎来送往、贺喜以及参赛的各种任务,因此对芦笙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作用。芦笙队芦笙演奏技艺的传承方式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师徒口耳传承。这种情况主要是在没有发现芦笙谱的地方由师傅一边示范吹奏,徒弟一边跟着机械地学吹,直到掌握基本要领后就可自行练习吹奏了。第二,言传身教。言传身教就是识谱与身授相结合。这主要是在有芦笙谱的地方。一般在学习吹奏时,师傅先教认笙谱符号,学侗语读音,之后示范吹奏,教学员掌握每个符号的指位,待学员把单个符号吹奏熟练后,师傅就直接按谱教授乐曲练习吹奏。第三,强化集训。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大型活动或赛事到来之前,各村寨将芦笙队集中排练,以达到在比赛时的整齐划一、协调默契,以达到最优质的音响效果,为村寨争光。这三种芦笙演奏传承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体现了侗族芦笙演奏在传承上循序渐进的过程,使得侗寨芦笙队生生不息,侗族芦笙文化也能从远古走到今天,为人类的音乐艺术创造了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二)侗族芦笙习俗的传承

侗族芦笙习俗的传承,主要是通过侗乡村村寨寨在一年一度的大型活动中一如既往地运用芦笙这种民间器乐,发挥芦笙礼仪队的作用,施行芦笙礼仪,开展芦笙竞赛,传承芦笙文化。侗族芦笙习俗的传承,其传承载体就是每年举行的各种大型村寨活动,其传承主体就是村村寨寨的侗族民众。如今,随着现代化大潮的到来,“侗族地区的封闭状态逐步被打破,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6]侗族一年一度开展的侗族传统活动越来越少了,侗乡民众纷纷离开侗乡外出打工,村村寨寨大多只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小孩,侗族芦笙文化艺术的传承失去了载体条件,也失去了传承的主体。现在,芦笙文化习俗在侗族北部方言区基本消失,只在侗族南部方言区,有不少交通不便利的侗族村寨仍然得以较好的保持。

五、侗族芦笙文化价值

(一)音乐价值

侗族芦笙文化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表现生活,为侗族民众喜闻乐见。侗乡各种节日活动,是传承侗族芦笙文化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在侗乡各种节日活动中展现了侗族芦笙文化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又使侗族芦笙文化得到了活态的有效保护,不至于在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下很快失传。在侗族芦笙文化中,最值得提到的是侗族的“芦笙谱”。“芦笙谱”又叫“芦笙字”,侗语成“勒伦”(LEEC LENC)。“芦笙谱”以贵州省从江县高传寨的最具代表性。它有10个符号,每个符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组合使用。侗族芦笙谱是侗族先民用符号来记录芦笙音系音别的乐谱,表现了侗族的音乐智慧和创造力。这些古老的芦笙乐谱符号为国内研究古老的芦笙乐谱以及研究西南拥有芦笙文化的少数民族在芦笙演奏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音乐风格提供了参考谱例,对中华民族的传统器乐文化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具有较高的古代音乐研究价值。

(二)社会价值

侗族芦笙文化虽然如今主要存在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侗族南部方言区的侗族村寨,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之毗邻的广西区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湖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侗族村寨以及杂居在周围的瑶族村寨,为了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近年来也不断派人前来参观考察侗乡芦笙赛、学吹芦笙曲谱和跳芦笙舞蹈。以洛香芦笙赛点和古邦芦笙赛点为代表的侗乡民间芦笙文化活动,参与人口数以万计,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由此可见。在那样一个民族音乐盛会的大场合,一要参赛芦笙队员们具备良好的芦笙才艺和心理素质,二要广大民众具备优良的社会公德意识与文明观赛的品质,这些良好素质和品质的形成正是各个个体从传统的侗族芦笙文化中不断受到考验而习得的,并在各种各样的民族节日与活动中得到展现和固化。侗族芦笙文化是一种礼仪文化,不尚武,只追求亲和。和侗族其他文化一样,其精髓就是追求和谐的社会价值观。纵观侗族历史,民族内部几乎没有发生过支系与支系、村寨与村寨之间的纷争,民族外部与汉、苗、瑶、壮、布依、水等兄弟民族长期杂居,历史上也从没有发生过族际战争。这都是侗族文化价值取向的结果。侗族芦笙文化彰显了民族文化的优秀品质,侗族芦笙文化使侗族村寨之间沟通情感、增进团结与友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促进民族认同的强化剂,也是增进与周边兄弟民族和睦相处、加强友谊、构建族际和谐社会的粘合剂。可以说侗族芦笙文化是最能体现东方文明的文化。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促进人类团结、和谐、友好相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5]冼光位.侗族通览[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5.

[2]石开忠. 侗族通史[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3.

[3]傅安辉. 侗族口传经典[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

[4]傅安辉. 侗族民间文学[M]. 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

[6]邓钧,邓光华. 传承、生存、发展:论侗族大歌文化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猜你喜欢
侗乡芦笙侗族
侗乡情
情满侗乡呀啰耶
岜沙芦笙节
如今我到侗乡走
你好,芦笙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
侗族养生防病抗衰老经验荟萃
芦笙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