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G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研究

2015-03-21 01:46钱佳蓓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舆情大学生信息

钱佳蓓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3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正式发放了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牌照(即4G牌照),这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正式进入了4G时代。所谓4G网络就是指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与3G相比,4G网速更快,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大学生参与网络的热情日益高涨,由此研发了一些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同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借助网络宣泄情绪,由此引发了一些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如何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发挥网络的正能量,帮助大学生合理、安全的、有效地使用网络,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是我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1 当前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存在的问题

1.1 引导主体不明确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体是指高校通过网络有目的地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监测、分析和引导或者用网络舆情来引导教育学生的组织或机构。在高校中,一般涉及学生管理的工作应当是学工处负责,但是由于网络舆情不仅涉及学生管理,还涉及网络相关技术支持,以及对外媒体沟通等,学工处职能有限,不能处理所有的问题。而网络中心负责高校日常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维护,主要是技术性工作,学生管理和对外沟通的职能并不具备。宣传部门主要职责是对外沟通,学生管理和技术维护的工作无法完成。因此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同时存在三方引导主体,即学工处、宣传部和网络中心,这使得引导工作的主体难以界定,由于工作有交叉,导致相互之间权责不明确,从而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各部门独立开展工作,沟通、协调不足,这就造成了管理的真空,一旦有舆情出现,得不到及时控制,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网络舆情的蔓延,危害校园的和谐稳定和师生的正常生活。

1.2 疏导不够

当前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限制较多,引导较少,大学生心里颇有微词。对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处理,高校通常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灭火员”,而非引导者,通常采用回避、封堵和删帖等方式,避免事态扩大化,影响学校声誉,但是这种方式消极、被动、简单、粗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尤其是当今大学生,他们更加崇尚民主、自由,更加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不会轻易向权威低头,所以简单的封堵、删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激化矛盾,使问题愈演愈烈。删、堵、封这种处理方式,看似最直接、最彻底,但是忽略了大学生的感受,伤害了他们的感情,不但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止高校网络舆情的蔓延和发展,反而引起学生与学校之间的误解,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选择其他途径,表达不满,导致网络舆情危机,引发网络群体事件。

1.3 引导时效性差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互联网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为了防止将突发事件发酵成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关处理。目前各高校普遍采用纵向的管理模式,信息自上而下、一层一级地传递与反馈,这种管理模式在应对突发性网络舆情危机时,反应相对迟缓,行动较慢,容易耽误网络舆情处理的最佳时机。

1.4 引导方法单一

当前对于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要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毕竟年轻,思想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难免会不知所措,因而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十分关键,但是单靠灌输、说教,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便于学生理解接收。

2 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2.1 完善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领导机制

2.1.1 健全网络舆情引导的组织机构 各高校应将网络舆情的引导纳入学校的中心工作,明确分管的校领导,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提供专项资金保障,安排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从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员工作,监督日常的高校网络舆情,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向部门和领导汇报,即使没有异常情况,也要坚持做好记录,定期提供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供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参考。同时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知识丰富、了解学生想法、善于与学生沟通、有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制定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确保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同时,为了提高舆情引导工作的积极性,可设立激励机制,将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纳入学校的年度考核,对舆情引导工作有突出表现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对舆情信息瞒报、漏报或处理失当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通报批评。

2.1.2 明确职责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 大学生网络舆情事件,涵盖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这些问题涉及学校的学工、团委、教务、后勤、保卫等职能部门,所以光靠一个部门,肯定不能解决问题,但是又不能各自为战,必须统一指挥。在处理较复杂的网络舆情时,可以成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应急小组,明确职责,由各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一旦舆情危机发生,学校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迅速形成应对策略。

2.2 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表达和沟通机制

2.2.1 建立高校舆情的表达机制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他们追求自由、民主,维权意识强烈,有较强的表达欲望,高校应当满足大学生的表达需求,让他们及时的反应情况、表达不满甚至发泄情绪,正所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如果学生有怨言、不满不能及时地表达出来,那么矛盾会进一步激化,后果将更加严重。

2.2.2 建立高校信息发布机制 《荀子·大略》有言:“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说没有根据的话,传到聪明的人那里就不会再流传了。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使谣言得以滋生和传播,如果官方能在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给出客观、公正的解释,那么就不给谣言以滋生的土壤,不给兴风作浪者任何机会,使有可能酿成舆情危机的事件化解在萌芽阶段。高校信息发布的途径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在遇到重大事件时,高校可以选择召开新闻发布会。2006年,国家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

2.3 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分析和反馈机制

2.3.1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机制 网络舆情信息搜集工作的第一步不是始于网上,而是始于网下。很多信息或情绪在网上出现之前就已经在大学生中传播甚至蔓延,校方要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进行疏导,将可能会引起网络舆情事件的苗头直接消灭在萌芽状态。构建班级、院系、学校三级舆情收集工作体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与班级干部、学生党员、发展对象、积极分子等保持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过他们第一时间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言行举止,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不在自身处理能力范围内的情况,应迅速上报院系,院系处理不了或者影响较大、后果较严重的,应迅速向学校学工处、党委宣传部等部门汇报,由学校层面出面解决。此外,召开座谈会,就某些热点问题主动听取师生的意见。同时高校应选择有一定专业知识、政治觉悟高、敏感度高、洞察力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强的人员担任网络信息员,让他们去网上搜集和发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

2.3.2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甄别机制 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网络信息员要学会甄别,判断哪些信息会引起人们持久的关注,哪些信息会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哪些讨论带有倾向性和苗头性。同时将搜集到的信息按照紧迫程度、形成规模、行为方式和激烈程度、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可能蔓延发展的趋势等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信息(Ⅰ级)、重大信息(Ⅱ级)和一般信息(Ⅲ级)。

一般信息(Ⅰ级)。主要是指情况不紧急,不构成危害、没有出现趋势的个别有害信息或不良信息。网络信息员只要及时常规性处理,并根据处理情况做出是否升级处理或继续跟踪的判断。

重大信息(Ⅱ级)。主要是指情况紧急,出现苗头性、常规处理不能有效控制舆情的有害信息或不良信息。网络信息员要24小时跟踪监测,及时向部门和领导汇报舆情发展情况,运用关键词过滤等技术手段,启动网络引导员和网络评论员等引导策略,控制网络舆情发展势头。

特别重大信息(Ⅲ级)。主要是指情况特别紧急,对学校有严重负面影响,且有扩散趋势的有害信息。这类信息应当启动网络舆情引导小组研究处理,综合运用各类技术手段和策略手段,将网络舆情向正确的方向上引导。

2.4 建立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报送和反馈机制

网络信息员应定期做好网络舆情分析报告,并坚持做到日报、周报和月报。即每日向部门汇报网络舆情情况,每周向学校汇报网络舆情情况,每月向教育主管部门汇报网络舆情情况。有突发事件时,要形成专报报送,报送时要做到客观、真实、判断准确、预测合理。同时网络信息员还要持续跟踪舆情的发展动态,将结果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以检验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的有效性,便于及时调整策略,使处理效果最优化。

2.5 提高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技巧

一是设立网络把关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网民自由权的加大,网络传播速度的加快、网络信息内容的庞大等因素也为网络把关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果网络不加以“把关”,网上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将导致一片混乱。所以高校应当重视“把关人”的作用。积极发挥网络信息员、网站编辑、论坛版主等为主的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对网络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言论的恰当性进行把关,对于谣言、涉及个人隐私、人身攻击、黄赌毒等内容的信息,坚决予以删除,以净化网络舆情环境。

二是培养意见领袖。高校可以邀请那些在学生中有崇高威信,受学生爱戴的教师和专家担任“意见领袖”,他们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思维成熟、见解深刻,言论更具针对性、深刻性,有极大的人格魅力,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高校还应当积极培养和塑造学生“意见领袖”,因为他们比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想法,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什么样的语气学生能够接受,朋辈劝说的效果更好。意见领袖应当密切关注学校论坛的动态,积极参与论坛热点话题的交流和讨论,开展正面宣传,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凝心聚力,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是做好议程设置。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中的议程设置目的在于主动构建话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逐步引导大学生改变原有的认知,将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焦点转移,并朝着引导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引导者应当主动设置议程,营造话题,把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权。同时网络议程设置一定要谨慎、恰当,否则将会引起大学生网民的反感,甚至误读,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此外,议程设置只是开始,在话题的讨论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意见碰撞,意见领袖要及时发挥引领作用,消除不良信息的误导,转移网络舆情焦点,使网络舆情朝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6 加强大学生网络自律教育

一是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制教育。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一些网络失范行为,大多是由于法律意识落后,法律知识不足导致的。因此高校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网络法律意识,增强网络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远离网络违法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网民。

二是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网络的民主与自由,给网民的道德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应当把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之内,建立长效机制,将工作常态化。开设网络道德素养课程,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责任意识,塑造良好的网络行为品质。定期开展各类文明上网的讲座,普及网络知识、传播网络文明、培养网络素养。同时网络道德教育还应当与网络引导相结合,通过公告、发帖、导帖,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引导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形成网络道德自觉。

三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大学生涉世未深,思想单纯,渴求新知,猎奇喜新,自认为在网络世界游刃有余,从而放松了警惕,同时低估了社会的复杂程度,从而极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造成财产和人身的伤害。高校应当重视这一现象,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从踏进大学开始就提醒大学生树立防范意识。同时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上网。

四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5后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在大学集体生活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人际交往障碍,情感压力较大,同时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很多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难免会在网络上流露一些消极的、抱怨的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很可能会造成校园安全事件,引发大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因此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年级开设相应心理学课程,努力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努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网络舆情引导人员也要加强对这类信息的关注和跟踪,联合心理咨询师要及时地在网上帮他们进行疏导,避免出现高校安全事件。

[1] 丁俊杰,张树庭.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

[2] 刘鹏飞.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3]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4] 陈纯柱,敖永春.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54-155.

[5] 陈燕,肖建昌.高校舆情引导与构建和谐校园的思考[J].新闻界,2010(6):24-25.

[6] 邓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3-125.

[7] 王劲峰,章宗森.新时期高校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思考[J].新西部,2009(24):120-121.

猜你喜欢
舆情大学生信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订阅信息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展会信息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