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2015-03-21 04:33陈白璧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武夷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外语类外语人文

陈白璧(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索

陈白璧
(福建农林大学 文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本文从“人文”这一核心概念入手,阐述了加强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并就目前高等院校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全面加强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若干建议措施,以期与高校同行、外语专业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交流探讨。

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必要性;措施

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近年来我国高校迅速扩招,其中外语专业是扩招最多的专业之一。外语专业作为人文学科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现在正面临着走向人文边缘化的趋势。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飞速发展的中国社会和经济越来越多地呼唤着具有高度人文素养的大学生。这就向教育和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之外,我们更应注重其人文素质的养成,以适应社会和国际交流的大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周远清同志强调:“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规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2]

一、加强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在《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一文中提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目前,很多学者也意识到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外语类大学生的教育必须要把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目标,并全面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去。[3]

(一)人文素质是外语类大学生应对全球化新形势的必要前提

当今世界全球化愈演愈烈,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往来空前频繁,跨国经济组织迅速扩张,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已经不可阻挡。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文化也正在走向一体化。外语的作用已不仅仅是作为不同国家的沟通工具,而是深入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被赋予鲜明的时代和历史的内涵。不仅要求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外语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实现其语言工具的重要作用,也要熟悉外国相关的人文知识,学会辨析中外文化之间的异同,在不同的信念、风俗惯例中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同时还能够运用中外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与内在逻辑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培养人性中自然健康的情感,塑造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世界观。

(二)人文素质是外语类大学生参与人才竞争的有力武器

目前,国民整体外语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外语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日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对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挑战;如何提高外语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国际人才的竞争和国际交流的频繁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不再是仅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而需要同时具备较高人文素质。学校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地方,而目前高校外语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应试教育思维仍占主导地位,与时代的需求和健康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与学生和家长的期望相去甚远。这对外语类大学生的专业优势、立业之本是个极大的挑战。因此,及时加强对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能够在全球化时代受到社会认可、用人单位欢迎的外语类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人文素质教育是外语类大学生实现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有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国高等教育既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专门人才的使命,又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时代精神、遵守道德规范、有理想和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但是,随着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不良的思想倾向进入校园,影响了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导致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个人利益。在外语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保障学生既能从其他国家学习优秀的语言技能和思想文化,又能抵御国外不良思想的侵袭,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的功能。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用中外优秀文化内涵来丰富外语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他们对世界、对国家、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义重大,培养出身心和谐的优秀人才。

二、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一)专业教学弱化“人”的培养

张中载就曾指出,“外语教育在当前形势下极易倾向重‘制器’,轻‘育人’,重功利轻人文,忽视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关怀的培养。”这一令人担忧的状况引起了教育界和学术界有识人士的重视。由于外语是一种交际语言、沟通工具,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加上陈旧的应试教育思维在不少教育工作者头脑中根深蒂固,因此,在实际的外语专业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生产发展功能,而忽视人作为个体的自身发展;重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人的心灵育化和人格的培养,忽视人的精神和价值的实现,因而很难造就出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在面对市场经济影响下产生的各种课程设计,扩大招生和五花八门的考证考级使得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变得似乎可有可无。甚至有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全社会的事情,应当由社会大环境来实现,因而不愿意主动承担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造成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中始终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二)师资建设忽视人文素养

学生的人文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与教师的人文素质的高低相关。外语类专业的教师首先应当具有相当程度的外语专业知识,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具备其他人文学科的知识,更要求教师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由于近几年高校快速扩招,大多数外语教师往往要完成相当繁重的外语技能课程的教学,因此他们用于思考人文教学方法和内容,以及相关课程的备课时间是很有限的。一些教师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不够丰富。他们有限的人文知识使他们局限于只能就相关的人文知识进行讲授,或者对人文文本进行语言的简单讲解,而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等更深层次的挖掘则显得力不从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校园环境束缚学生心灵

审视教育现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生活色调仍是机械、平板和乏味,他们每天在题海里和单词堆中生活,无穷的重复活动占用了他们绝大部分的时间,耗尽了他们大部分精力。外语类大学生在不自觉间失去了许多心灵震撼的绝好机会,体会不到中外文化中那随处可见的美的熏陶、善的启迪和真的领悟。这样培养出来的外语类大学生的个性被禁锢,精神和心灵的家园渐趋荒芜、沉重和干枯,对社会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困难的竞争力和承受力、对生活的驾驭力和创造力、对是非善恶美丑的理解力也在日益减退。这向我们外语类大学生的教育提出了人文素质缺失的警示。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而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轻则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团队精神,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理念,重则出现了社会上常说的畸型人、单面人等,这样的学生难以适应新时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外语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开展文艺教育,培养人文情怀

外语是人文的学科,要培养学生广博的人文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想象、创作、思辨能力。开展文艺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以文艺教育为突破口,开拓一种在高校外语类专业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方式,在全球化时代显得意义非凡。

外国文学课是外语类大学生提高语言基本功以及人文素养的阵地,同时也是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学及文化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开设必要的经典导读课程,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同时,还可以通过欣赏外文歌曲、电影等方式提升人文素质。高校可以在外语专业教育中开设一系列知识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文艺课程,如世界音乐简史课程、世界音乐欣赏课程,使学生对各个时代的世界音乐有初步的了解,引导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挖掘。介绍学生观摩国外戏剧、电影,感受光影流动中的别样风情,鼓励学生进行模仿。戏剧、电影的动感和立体感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同时也是对学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全球化时代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

(二)培育师资队伍,改进授课模式

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育首当其冲。要通过教学改革打造一支业务精湛、富有责任心、热心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人文素质教育。一是高校需要加大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校内和校外培养的方式,加大培养师资的力度,让教师利用参加各种研讨会和国外深造的机会,扩大视野,丰富人文知识,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从而使人文素养教育在外语专业教学中实现内容的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二是应该注意对于教师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教学外国文化的同时,也注意结合中国文化,在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上都能实现中外的有机融合。三是教师们要改变传统授课模式,注重在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教师们不仅需要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而且需要敢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大胆进行实践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应有活跃的课堂气氛、新颖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内容、精彩的师生互动、激情的老师及热情的学生。总而言之,只有培养出一定数量的高素质的师资,提高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才可能实现。

(三)构建文化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学生个体的人生体验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息息相关。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外语专业文化建设,通过构建校园文化环境来辅助实现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一是成立相关艺术团体,组织外语角交流活动、外文音乐会和中外文化艺术节,二是通过举办校园外语沙龙、讲座、论坛等,邀请外国人士或者有国外文化背景的人士参与,以直观、现实的方式为外语类学生开启一扇了解外国人文文化的大门;三是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建设世界文化景点,在校园中营造异国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校园也可以感受世界文化的精神;四是可以鼓励外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建设管理外国文化相关网站,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国外文化的探讨交流。通过以上途径可以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内化为自己人格修为的一部分,潜移默化中地提升外语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重视文化交流,了解广阔世界

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外语类大学生将只知道简单语言应用,疲于应付各种考试。这样培养出来的外语类大学生,除了外语基础相对较好以外,没有足以超越的明显优势。这显然不是全球化时代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预期效果。对于学习外语的学生来说,外语知识是了解更广阔的外在世界的窗口。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才是外语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学校要创造条件,鼓励外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通过与外语国家人士的沟通交流,参与他们的社会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处事原则、风土人情,通过了解各个国家的多元文化,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及素质。这样的国际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阅历,提高外语实际运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锻炼和适应外国人士先进的思维方式及严密的逻辑性,使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求。

[1]翁丽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2(4):135-136.

[2]臧平.人文精神与素质教育[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4):1-3.

[3]马达,周玲.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1):94-95.

[4]陈白璧.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武夷学院学报.2014(1):85-89.

On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mong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CHEN Baibi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002)

Proceeding with the core concept of humanity,this paper sets forth the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humanistic quality for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omes up with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in this regard based on current issues concerning the educ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among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with a purpose of exchanging views with counterpart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circles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humanistic quality;necessity;measure

陈白璧(1968-),女,汉族,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高等教育研究。

G642.0

A

1674_2109(2015)02_0089_04

2014-12-25

福建省教育厅A类社科研究项目(JAS14531)。

猜你喜欢
外语类外语人文
外语类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青岛工学院应用实践小学期为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外语类院校全口径PGT英语学习模式研究报告
人文绍兴
构建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量表分析
建立高校外语类慕课质量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人文社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