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刘冬梅教授治疗功能性腹泻经验

2015-03-22 09:33李宝宝张运豪指导刘冬梅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脾阳水谷乌梅

李宝宝 张运豪 指导 刘冬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 250000)

功能性腹泻(Functional Diarrhea,FDi)属于功能性肠病范畴,是一种排除器质性病变的肠功能紊乱疾病[1]。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性发作的排出松散便或水样便,且不伴有明显腹痛或腹部不适。现代医学对FDi的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尚无一种方法或药物对其有肯定的疗效[2]。目前治疗上主要以个体化对症治疗为主,由于FDi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增加了人们在健康方面的费用负担。刘冬梅教授在治疗功能性腹泻过程中,重视标本兼治,平调寒热,从而整体调节脏腑功能,临床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虚湿盛[3],刘师亦认为“无虚无湿不成泄”。功能性腹泻起病较缓,病史普遍较长或病症反复发作,与平日饮食及日常活动关联紧密。另外,肝气调达能促进脾的运化作用,若长期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平素忧思太过,土虚则木乘,木郁不达,均可致脾失健运,加重腹泻。脾虚又常累及肾阳,肾中阳气温煦不足,则脾胃腐熟水谷功能失常,以致久泄难愈。

1.1 脾病湿盛为本病病因病机关键

刘师认为本病多因久病年老体虚,或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或由急性泄泻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转化而来。总的来说,脾胃运化失职,饮食水谷不化,清浊不分,大肠传导失司,混杂而下,导致泄泻。本病病因病机复杂多变,但总以脾病湿盛为关键。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湿盛则濡泄”;《难经》亦曰:“湿多成五泄”;《脾胃论》:“……病脾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1.2 脾肾功能与本病关系密切

中医认为本病与脾肾两脏关系密切,在生理上脾之阳气与肾中真阳密切相关,脾的运化功能,依赖肾阳之温煦,命门之火亦能助脾胃腐熟水谷,促进脾胃的消化吸收,此所谓“后天养先天,先天生后天”。若肾阳亏虚,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久虚,进而损及肾阳,可致成脾肾阳虚,而见下利清谷、五更泄泻或恶寒蜷卧等证。正如吴澄《不居集》所说:命门火衰,则阴寒独盛;丹田不暖,则尾闾不固。二便之开合,惟肾是司。”

1.3 寒热错杂,本虚标实为发病特点

本病迁延日久,缠绵难愈;一方面,脾阳日衰,温化不及,则水湿难化,另一方面,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湿邪日盛,内竭脾阳,则脾阳更微,寒湿交织,病更难愈。刘师认为本病亦存在过用或妄投健脾温燥之品,致使脾津脾阴干涩。同时认为当前社会人们作息不甚规律,饮食不节,加之社会压力大,情志易郁,普遍造成人们处于亚健康状态,饮食上嗜食生冷辛热,则暗助内火内寒;晚睡久视则易耗阴伤血;加之不良情绪宣泄不当,情志郁闷,虚火内生。正如李东垣所说“夫阴火之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如果再遭受外邪侵袭,或饮食不节又或急性泄泻失治误治,就易出现久泻不愈。临床往往以上各种因素叠加或因之年老体弱,易造成虚实兼夹,寒热错杂之久泻。因此,本虚标实,寒热错杂,是本病病机的重中之重,决定着病人的愈后。

2 治疗方法

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虽然复杂多变,但总关湿盛和脾胃功能的障碍两方面,前人亦有“无湿不成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因此治疗应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大法,但也不能拘泥于健脾和化湿二法,而应考虑到久泻常有兼夹或转化,随证加减,辩证施治,方能提高疗效。

2.1 湿盛为主,治宜分利水湿

即利小便以实大便,《医贯》:“今湿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如肠间,虚莫能利,故濡泄,治当除湿利小便也,”《景岳全书》:“凡泄泻之病,多因水谷不分,故以利水为上策,然利水之法,法有不同”。

2.2 久泻则以健脾运脾为主,并随证加减

因肝气乘脾,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者,宜温肾健脾,如吴澄所说:“凡若此者,不速培阳气,必致渐衰而日危矣”;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泻不止,酌加固涩之品,如《冯氏锦囊秘录》:“脾泄已久,大肠不禁者,宜涩之;下陷者宜升提之”。

2.3 寒热夹杂、虚实兼见需明辨

久泻多虚,是为常理,但久泻原因复杂,在病程中常出现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临证时应于复杂多变的病情中把握辨证关键,辨明标本,治疗亦应掌握先后缓急及攻补时机的把握,随证立法处方选药,方能获全功。刘师遇是证常用乌梅丸加味治疗,乌梅方本自仲景伤寒论,为厥阴病主方,治蛔厥,又主久利。方中乌梅为君,久泻伤阴,乌梅味酸能固涩大肠,配伍当归芍药充养阴血;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山药、砂仁、焦三仙健脾化湿,合用以消脾虚湿盛之本;山药、甘草、乌梅酸甘合用亦有收敛固涩之功;方中干姜、细辛、附片温中暖阳,以振脾肾阳气;黄芩黄连,清郁热之火,亦起反佐之效。诸药合用,寒温共用,气血并调,虚实兼顾。

3 病例举例

王某,男,65岁,农民,既往慢性腹泻病史5年余,曾多方治疗,腹泻症状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每于进食寒凉或辛辣之品,腹泻发作或加重,纳眠一般;现大便稀溏,3~5次/日,伴心中烦热,饥不欲食,四肢不温,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肠镜示: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大便常规+潜血均未见明显异常。辩证属久泻脾肾两虚,寒湿郁结化热,治当补虚清热,温肾健脾,方用乌梅丸加减(乌梅15g,黄芩12g,黄连9g,党参18g,当归12g,川椒3g,细辛3g,炮姜12g,炮附子9g,小茴香12g,防风6g,炒白术15g,焦三仙各15g,炙甘草6g),水煎服,日一剂。5剂后复诊,腹泻次数减少,2-4次/日,心中烦热及四肢不温较前缓解,纳食增加,改炮姜为9g,加炒山药30g,木香5g,砂仁12g,继服9剂,诸症向愈,随访半年腹泻未发。

[1]刘新光.解读功能性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21): 1693.

[2]陈胜虎,程琼,胡春梅,等.功能性胃肠病的中医药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志, 2008,28(2):186-188.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34-236.

猜你喜欢
脾阳水谷乌梅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阎小萍教授运用“益脾阳,滋脾阴,健中土”辨治风湿病经验※
水谷隼接抢段技战术分析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从脾阳虚浅论抑郁症
望梅止渴话乌梅
护脾阳、防脾湿脾好身体才好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水谷雅子的草根儿“驻颜术”
浅谈湿困脾阳与脾虚湿困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