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平治疗肌紧张性头痛的经验

2015-03-22 09:33徐浩刚指导陈正平
黑龙江中医药 2015年6期
关键词:肝风紧张性半夏

徐浩刚 指导 陈正平

(江阴市中医院·江苏省 214400)

陈正平主任中医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与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简练精辟,善于抓住病机的主要矛盾,处方基本引经据典,稍作加减。临床擅长应用苦辛之法,以达到调畅中焦气机以治疗临床各类疾病。本人有幸跟师侍诊,临症抄方,聆听教诲,受益匪浅。对老师在治疗肌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肌紧张性头痛是临床诊治中一个非常常见的疾病。患者表现为双颞侧、后枕部、头顶部或全头部疼痛,头痛性质表现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或束带样紧箍感。不表现为跳痛,头痛连绵不断,长年累月,时作时止,时轻时重,部分患者病程可达十年以上。另有枕颈部发紧僵硬,少数可伴有轻度烦躁或情绪低落[1]。祖国医学对头痛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疾首”的记载。

1 辩证分型

1.1 肝风肝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为风木之脏,素体阳盛或长期郁怒,郁而化火,日久则肝阴被耗,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亢极生风,上扰清空,肝阳上亢为标,肝肾之阴亏与下为本。《素问·风论》谓:“新沐中风,则为首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充分说明头痛与肝风之关系。《类证制裁》曰:“肝阳上冒,震的髓海而致头痛。”《证治准绳·卷四》云:“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先生认为,肌紧张性头痛如果局限于内伤头痛,似有不妥[2]。通常认为,风邪是肌紧张性头痛的一大致病因素。本病之风有内外风之别:本病之内风,乃气血失调而生;本病之外风,乃久病体虚,卫外不固,外风乘虚侵袭而致。风邪上犯巅顶,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而发头痛。叶天士:“内风及身中阳气动变,甘酸之属宜之”。先生治肝风肝火,效法叶氏,处方刚柔相济,绝无克伐之理。先生认为:“肝经刚恢端籍血养。”“无形之火燎原,肝肾虚而无收摄。”“肝失藏而错经妄行,阴失守而虚阳外越。”先生治疗肝风肝火皆取镇摄柔静兼进。肝风肝火类头痛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昏头胀,双颞侧为重,伴心烦急躁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先生平素深究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深得该书要领。对于肝风肝火头痛,擅长应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方中重用怀牛膝引血下行,补益肝肾,走而能补,性善下行,为君药;代赭石镇肝降逆,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息风,同为臣药;玄参、天冬滋养清热,壮水涵木;川楝子、茵陈、生麦芽清泄肝热,条达肝气;佐以甘草调和诸药,且与生麦芽相配,和胃调中,防金石药物碍胃。用本方发挥镇肝、柔肝、疏肝之功。以镇肝潜阳为主,配以滋养柔肝,疏肝理气之品,镇潜以治其标,滋阴以治其本,标本兼顾以治标为主;又顺应肝木喜调达而恶抑郁的生理特性,使肝木不被遏制,柔肝疏肝之意也在于平降上逆之肝阳[3]。

1.2 痰湿痰热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与湿,首如裹。”李东垣《东垣十书》将头痛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根据症状和病机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并补充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丹溪心法·头眩》中则强调“无痰不在眩。”《医学正传·眩运》言:“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治宜清痰降火为先。”“太阴头痛,心有痰,体重或腹满,脉沉缓,以苍术、半夏、南星为主。”先生结合现代人的饮食生活习惯,平素往往饮食不节,嗜酒太过,或者过食辛辣肥甘,脾气失健运,痰湿内生,阻遏清阳,上蒙清窍而为;痰浊湿郁日久化热,壅遏与中,痰热上扰,阻遏清窍,发为头痛。痰湿痰热型头痛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昏蒙,或头重如裹,伴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痰热之象明显可伴心烦失眠,口苦,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先生擅长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白术天麻汤出之《医学心悟》本方为治风痰头痛之常用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李杲《脾胃论》中说:“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以白术为臣,健脾燥湿,与半夏、天麻配伍,祛湿化痰,止眩痛之功盖佳;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本;橘红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佐以甘草调药和中。本方为二陈汤演化而来。先生应用本方时,重在临床加减。患者症状见明显恶心、黏痰、咽中如有物阻、多疑多虑、易于精神紧张、情感丰富,当重用姜半夏,并加用姜厚朴;如患者症状表现为水湿明显之象,表现为头曚头重、大便溏薄、小便量少,当重用茯苓、白术,同时加用猪苓、泽泻用之;如痰热之象明显,当合三泻心汤用之。三泻心汤出之张仲景圣书《伤寒论》,是寒热并用、苦辛通降之法肇始,先生尤擅长用此法,曰:“湿热之邪,非辛不通,非苦不降。”先生认为“苦辛之法,专主通降,”“通者,通其阳以祛其浊;降者,降其阴以泄气热。”“欲通其阳,非辛不可;欲除其湿,舍苦不能。”“苦泄以平肝木之威,辛温以和脾胃之气。”应用苦辛之法,使湿除热泻,气机调畅,诸症自消。

1.3 气滞血瘀

《素问·举痛篇》所说:“百病生于气也。”就是对情志所伤影响气机的调畅而言。《类证制裁》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躁不安,情志不遂,致使疏泄失司,气机运行不畅,从而出现肝经气郁,气郁与精明之府,清空失其流畅之性,清窍滞塞而发作头痛。《金匮要略》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故春气者,病在头。” 中医学认为,头为“清阳之府,诸阳之会。”“又为髓海所在,五脏六腑及十二经脉之气血皆上于头,故凡六淫之邪外袭,抑阻清阳或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血逆乱,皆可致清窍被扰而发头痛”。清代医家王清任大倡瘀血之说。《医林改错·头痛》论述血府逐瘀汤证时说:“查患者头痛之无表证,无里证,无气虚,无痰饮等证,忽犯忽好,百方无效,用此方一剂而愈。”先生根据多年临床观察,认为气滞血瘀型头痛近十年来明显增多。快节奏的生活,明显增大的工作压力,外界环境的快速变化,大量的信息知识,导致人们心身严重超负荷,失去了对情绪的把控,常常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逆上冲,发为头痛。同时,病情随外界环境变化及自身的调适而时轻时重,时发时止,日久而显病瘀之象,患者面色多灰暗,脉弦涩。气滞血瘀型头痛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部位固定或不定,可伴游走不定,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喜叹气,可伴心悸怔仲,失眠多梦,唇、面、目黯黑,舌质紫,边有瘀斑,舌底血脉瘀滞,脉弦涩或细涩。先生擅长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活血祛瘀,生地凉血清热,又可滋阴养血;牛膝活血祛瘀,通利血脉,功擅苦泄下降;柴胡疏肝、桔梗宣肺、枳壳行气宽中,三药共奏理气之功;甘草调和诸药。临证血瘀之象明显者,加用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虫类药,以祛瘀通络,解痉定痛。

2 治疗病例举偶

患者张某某,女性,68岁,2012年03月初诊,因反复头痛二十余年,常一月发作数次,每次持续2-3日,以胀痛为主,部位不定,伴胸胁苦满,失眠,形体消瘦,胃纳可,二便调,舌质暗,脉细涩。曾去多家医院诊治,查头颅CT及头颅MRI均正常,予以补液活血通络及口服西比灵、天舒胶囊治疗,效不佳。先生诊断头痛,气滞血瘀。分析患者平素思虑过度,肝气郁滞,清阳不升,发为头痛,日久见气滞血瘀之象。治以理气活血痛络,用血府逐瘀汤原方: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赤芍6g,牛膝9g,桔梗6g, 柴胡3g,枳壳6g,甘草3g,服上方5剂,复诊:患者述头脑清新,头痛基本消除,原方再服3剂。随访一年余,未有头痛发作。

小结

先生熟读历代名家名著,喜欢研究古今医案,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临证时不拘泥于古训,同时擅长用生物医学模式总结病情,寻找规律。肌紧张性头痛作为临床常见病,西医治疗往往疗效差,疗程长,很多患者因长期服药导致药物相关性头痛。先生根据该类患者头痛的不同表现,总结出肝风肝火,痰湿痰热,气滞血瘀三大类病因病机,同时根据临床应用体会,总结出三大类方,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1]贾建平,陈生弟,崔丽英,王伟.神经病学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5-166.

[2]俞悦,过伟峰.从肝论治紧张性头痛 [J].吉林中医药,2015,4(36):337-338.

[3]刘亚明.方剂学 [M].科技出版社,2004:165-166.

猜你喜欢
肝风紧张性半夏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中医汤药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养血清脑丸联合尼莫地平或氟桂利嗪治疗紧张性头痛临床疗效观察
西酞普兰在紧张性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紧张性头痛患者生活质量及其与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关系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