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迁与战争、王朝兴衰更迭——基于中国数据的统计与计量文献述评

2015-03-22 23:45俞炜华董新兴
东岳论丛 2015年9期
关键词:气候变迁朝代气候变化

俞炜华,董新兴,雷 鸣

(1.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710049;2.济南大学,山东济南 250002;3.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一、引言

气候作为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外生约束之一,其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在全球气候变暖成为学术界、各国政府和一般民众持续关注议题的今天,如何正确评估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是制定相应对策的前提。历史文献记载异常丰富的中国可为学术界全面了解气候变迁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影响提供良好的历史素材。如布雷特·辛斯基在对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①[美]布雷特·辛斯基:《气候变迁和中国历史》,蓝勇等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年第2期。。葛全胜也发现,气候变迁对中国历史时期社会演进有着重大的影响,农业经济、社会动乱、人口波动、游牧民族南侵以及中原王朝的兴衰等都与气候变迁相联系②葛全胜等:《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在陈高傭等①陈高傭等:《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分类统计)表(外一种)》,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张德二等②张德二等:《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竺可桢③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科学》A辑,1973年第2期。、张丕远④张丕远:《中国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Bao Yang⑤Yang B,Braeuning A,Johnson K R,et al.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emuperature vari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last two millenni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2002,29(9):38-1-38-4.、满志敏⑥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葛全胜⑦葛全胜等:《中国历朝气候变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学者的努力下,中国古代灾害和温度数据得到初步重建。气候学、地理学、历史学与经济学等学科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气候与中国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和计量实证分析,使该领域的学术研究逐渐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蓬勃发展态势。尽管如此,在历史学研究中,对气候变化与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⑧Ka-wai Fan.Climatic change and dynastic cyclesin Chinese history:a review essay.Climatic Change,2010 (101):565–573.。在应对全球气候变迁的学术研究中,气候对(中国及其他地区)历史上社会变迁的影响仍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对气候与历史变迁之间相关性实证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有利于学术界准确和全面地认识气候变化对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研究将从气候变迁与农耕游牧关系和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更迭两个角度对气候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述评。其中,第二部分对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内乱和外患)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第三部分对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朝代兴衰更迭的实证研究及其批评进行简要总结;第四部分总结现有研究,并提出该领域未来可行的研究方向。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

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战争之间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气候与内部外部战争总体、气候与农耕游牧战争(外患)、气候与内部战争(内乱)三个部分。

(一)气候与中国战争总体

章典等对中国唐末到清的战争、社会动乱和社会变迁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分析发现:战争数量与气温显著负相关;冷期战争频率显著高于暖期,70%~80%的战争高峰期、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动乱都发生在冷期;在不同的气候带,气温与战争之间的相关性也存在差别,如北方战争与古气温并无显著的相关性⑨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第23期。⑩该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唐至清,游牧民族统治全国或北方的时间占总时间的近一半,在冷期,游牧统治者可向南移民或物资北送,北方地区战争发生的概率减小。。David D.Zhang等在对唐末至清气候与东部地区战争之间相关性的进一步研究中也得出相似的结论⑪David D.Zhang&Jane Zhang,et al.Climate Change and War Frequency in 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Human Ecology,2007(35):403-414.。

王俊荆应用公元1-1911年气候(包括气温、水旱灾频数及指数)和战争频数(按区域、时间、战争性质等分类标准分别进行统计)数据,对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发现:气温和中国战争数目总体负相关;暖期的降温达到一定程度也会导致战争的爆发;气候变迁对各地区战争的影响并不一致,如西北地区气温的下降立即导致战争的爆发,华北和东北地区以及华中和东部地区气温与战争正相关,在西南和华南地区气温对战争的影响存在显著滞后,但旱灾的作用明显。基于上述发现,该文认为,游牧民族对气温敏感,但在中原及南方地区与暖、冷相对应的水、旱灾对战争均有影响①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Zhibin Zhang等应用水旱及蝗虫灾害发生频率和多种气温数据对中国公元10年至1900年的游牧入侵、内战和米价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低温是导致气象、农业灾害和人为灾害(战争)的驱动力,其中周期性的气温变冷将增加外敌入侵的频率;公元950年至1900年,气温变冷通过旱灾和蝗灾发生频率的增加间接地导致内战增加;内部战争和外敌入侵与米价之间存在强的正相关性②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

李丹和曹杰等通过战争数量和温度距平曲线的对比发现,在中国古代,冷期与战争高频期存在高度吻合,温度距平与战争数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王朝的兴衰与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体同步的相关性③李丹,曹杰等:《气候变暖有益于中国的社会和谐》,《内蒙古气象》,2010年第6期。。

赵红军将内乱和外患及两者之和作为社会不稳定的代理变量,分析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米价和人口等因素与社会不稳定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气温上升(下降)趋向于减少(增加)社会不稳定,且该影响具有较长时间的累积效应;降雪异常在短期会减少内乱但增加外患,在长期则增加外患;水灾对内乱的影响为正,但对外患的影响却为负④赵红军:《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

(二)气候与农耕游牧战争

早在1907年,E.Huntington就提出气候的湿润和干燥周期影响游牧民族移民和征服行为⑤Huntington E.The pulse of Asia.Boston:A.Constable&Company,1907:282-344.。Toynbee A.在名著《历史研究》中提出了游牧民族活动的600年大周期,前300年为活跃期,后300年为静止期,而气候变迁则是这种周期性的动力⑥Toynbee A J.A study of history.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7:7-22.。雷纳·格鲁塞⑦[法]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龚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拉铁摩尔⑧[美]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唐晓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许倬云⑨许倬云:《许倬云观世变》,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学者在研究农耕游牧关系时,也将气候变化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除章典等⑩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第23期。和Zhibin Zhang等⑪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在研究气候与中国古代战争之间关系中得出气候与游牧民族南侵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外,下述文献对气候与农耕游牧战争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

Jin-qi Fang和Guo Liu对公元前190到1880年游牧民族南向移民与气候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发现:气候变迁与游牧民族移民及由此带来的农耕游牧战争之间相关性显著⑫Jin-qi Fang,Guo Liu.RelationshipBetweenClimatic Change and the Nomadic Southward Migations in Eastern Asi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Climatic Change,1992(22):151-169.。王会昌同样发现,在气候温暖期,农耕游牧间和平共处,但在气候寒冷期,游牧南下,中原政权不稳⑬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地理科学》,1996第3期。。

Bai和Kung将旱灾和黄河支流决堤作为降雨量多寡的代理变量,分析气温、降雨量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10年主动进攻频数之间的关系,得出游牧民族10年主动进攻频数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但气温与战争频数相关性不显著的结论⑭Bai Y,Kung J K-S.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1,93(3):970-981.。

与上述文献对气候与历史长时期农耕游牧战争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不同,金勇强研究了气候、水旱灾与宋夏战争频数和强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宋夏战争频数(与强度)与气温负相关,水旱灾害次数和水旱指数正相关的结论①金勇强:《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②金勇强:《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再议》,《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三)气候与农耕民族内部战争

除章典等③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第23期。④David D.Zhang&Jane Zhang,et al.Climate Change and War Frequency in 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Human Ecology,2007(35):403-414.和Zhibin Zhang等⑤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外,Qiang Chen基于公元25-1911年中国北方动态灾害面板数据,研究了气候与农民起义之间的关系后发现:严重的饥荒和王朝年龄与农民起义之间呈现正相关,而政府救灾作为国家能力的代理变量起着显著的缓解作用。负向气候冲击(旱灾和蝗灾)主要通过严重饥荒影响农民起义,人口密度、温度和其他气候冲击(洪水、决堤、冰雪和霜冻等)的影响甚微⑥Qiang Chen.Climate Shocks,State Capacity,and Peasant Uprisingsin North China during 25-1911 CE.山东大学经济学院Working Paper,2013.。

(四)小结

上述文献基于不同的气温、水旱灾等古气候数据对气候与社会稳定(内乱和外患)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气候与内乱与外患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因中国地域辽阔,温度和水旱灾变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别,气候变迁对不同地域的内部战争频率有着不同的影响。而金勇强⑦金勇强:《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述论》,《宁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⑧金勇强:《气候变化对宋夏战事的影响再议》,《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叶瑜等⑨叶瑜,方修琦等:《从动乱与水旱灾害的关系看清代山东气候变化的区域社会响应与适应》,《地理科学》,2014年第12期。、萧凌波等⑩萧凌波,叶瑜等:《气候变化与清代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关系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1年第7期。对气候变迁对宋夏局部地域的实证研究可为更微观地研究气候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提供分析思路上的借鉴。

三、气候变迁与中国朝代兴衰更迭

早在东汉,董仲舒就强调灾异与祥瑞反映天意,天人之间相互感应⑪庞天佑:《中国史学思想通论:历史盛衰论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将气候变迁所造成的灾异纳入王朝盛衰的考察之中。尽管如此,历史学家仍多将朝代兴衰更迭的原因归因于阶级斗争和管理失败⑫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辽宋金、元明清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从两岸主流中国通史教材看,气候在朝代兴衰更迭中的作用仍被忽视⑬庞天佑:《中国史学思想通论:历史盛衰论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⑭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⑮傅乐成:《中国通史》,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一)关于气候变迁是否影响朝代兴衰的争论

因气温、水旱灾等气候因素影响内乱和外患,进而影响社会稳定和朝代兴衰更迭,章典等⑯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第23期。、王俊荆⑰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版。、Zhibin Zhang等⑱Zhang,Z.,Tian,H.,et al.Periodic climate cooling enhanced natural disasters and wars in China during AD 10-1900.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2007(35):403-414.和李丹等⑲李丹,曹杰等:《气候变暖有益于中国的社会和谐》,《内蒙古气象》,2010年第6期。也均指出朝代更迭往往发生在冷期。

李裕元发现:中原地区近5000年来气候的水旱变化与中国历史朝代的演替与兴衰显著相关。鼎盛期往往是中原地区的湿润多雨期,在王朝后期气候变得干旱少雨。干旱频繁、旱涝多变期则与政局动荡、列国纷争相对应⑳李裕元:《浅论中原地区近5000年来气候的水旱变化规律与中国历史朝代的演替与兴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 年第 4 期。。

德国学者Gergana Yancheva等①Yancheva G,Nowaczyk N R,et al.Influence of the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East-Asian monsoon.Nature,2007,445:74-77.基于广东湖光岩钻孔代用资料分析认为:尽管不能简单地将气候变迁作为中国朝代更迭的驱动力量,但中国主要朝代更迭均发生在冬季季风强的时期,并以唐的衰落和灭亡为例说明之。但张德二从中国历史气候记载、冬季风与夏季风及干旱之间相关性和冬季风强弱代用指标等角度对该文提出质疑②Zhang Deer,Lu Longhua.Anti-correlation of summer and wintermonsoons?Nature,2007(450):E7-E8.③张德二:《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季风导致唐朝灭亡说的质疑》,《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2期。④张德二:《关于唐代季风、夏季雨量和唐朝衰亡的一场争论——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Nature论文提出的质疑》,《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1期。。

Zhang,P.Z.等基于甘肃万象洞石笋数据发现:过去1810年亚洲夏季风演化与中国王朝更迭及盛衰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该文强调,尽管其他因素可能影响中华文明史,但气候起着核心作用⑤Zhang,P.Z.et al.2008 A test of climate,sun,and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record.Science322,940-942.。但张德二等在对该文的批评中指出:万象洞石笋δ180记录所指示的季风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社会兴衰的关系存在许多矛盾之处;中国东部降水在1-10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别,以单点古气候记录得出东亚季风强弱是影响中国朝代变更的关键因素是不妥当的⑥张德二:《从降水的时空特征检证季风与中国朝代更替之关联》,《科学通报》,2010年第1期。。

刘禹、安企生等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树轮宽度重建该地区过去2485年气温数据发现:在过去2485年里,中国绝大部分朝代的灭亡都与该温度序列的低温时期相对应。基于上述发现,他们认为,尽管造成朝代灭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低温与朝代灭亡之间的关系不可能仅仅是巧合⑦刘禹,安企生等:《青藏高原中东部过去2485年以来温度变化的树轮记录》,《中国科学》,2009年第2期。。

李偏等通过对比神农架犀牛洞石笋δ180值变化指示的季风强度变化与中国朝代更替发现:汉朝、两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及明朝各朝代后期均存在旱涝灾害频繁交替事件,中国朝代兴衰可能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联系。但该文也发现,一些弱季风期并没有出现朝代更迭的现象,基于此,他们进一步认为,季风的强弱并不是朝代更迭的决定性因素,而是在诸多复杂因素基础上起着强化作用⑧李偏等:《近2000年来东亚夏季风石笋记录及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年第4期。。

山克强基于石花洞石笋建立的气候序列,以气温突变作为分界点,在2000多年的气候中分为6个相对短促的寒冷期,发现气温的寒冷期同样也是朝代兴衰发生转变的时期。此外,该文还分析了千年尺度上气温与中国经济、政治与文化中心南移和十年至百年尺度上气温与游牧民族南移以及农耕民族北扩之间的相关性⑨山克强:《历史朝代兴替的气候冷暖变化背景》,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版。。

陈强分析历史气候(以旱灾和黄河决口作为代理变量)、王朝周期(以中原王朝早建时间作为代理变量)和是否有长城保护等因素对中原王朝被周边政权征服的影响。他发现:中原王朝是否被征服与历史气候以及是否有长城保护在统计学上不显著,但与王朝周期因素相关⑩陈强:《中原王朝被征服的计量历史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第2期。。

(二)小结

尽管上述研究采用的气候数据来源多样,时段各异,但多得出气候变迁直接或间接影响朝代兴衰更迭的结论,而张德二等对气候变迁与朝代兴衰更迭实证研究的批评也有助于学者关注气候变迁和历史发展的复杂性。鉴于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往往与农民起义相联系,章典等⑪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第23期。与王俊荆⑫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版。所得出的气候对各区域内部战争有着不同影响的结论可为张德二⑬Zhang Deer, Lu Longhua.Anti-correlation of summer and wintermonsoons?Nature,2007(450):E7-E8.⑭张德二:《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季风导致唐朝灭亡说的质疑》,《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2期。⑮张德二:《关于唐代季风、夏季雨量和唐朝衰亡的一场争论——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Nature论文提出的质疑》,《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1期。对 GerganaYancheva 等⑯张德二:《从降水的时空特征检证季风与中国朝代更替之关联》,《科学通报》,2010年第1期。和 Zhang,P.Z. 等⑰Yancheva G,Nowaczyk N R,et al.Influnce of theintertropicd convergence zone on the East-Asian monsoon.Nature,2007,445.应用单点古气候记录构建气候与古代朝代兴衰更迭之间关系的质疑提供注脚。

四、简要的评述和研究建议

总结上述实证文献可知,气候在中国古代历史变迁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对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变迁之间关系的研究仍受制于历史气候数据的发展,尤其是基于多地的气候综合数据的重构。

此外,除赵红军①赵红军:《气候变化是否影响了我国过去两千年间的农业社会稳定?——一个基于气候变化重建数据及经济发展历史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季刊),2012年第2期。、Bai和Kung②Bai Y,Kung J K-S.Climate shocks and Sino-nomadic conflic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11,93(3):970—981.、陈强③Qiang Chen.Climate Shocks,State Capacity,and Peasant Uprisingsin North China during 25-1911 CE.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Working Paper,2013.④陈强:《中原王朝被征服的计量历史分析》,《制度经济学研究》,2011年第2期。、俞炜华等⑤俞炜华,马传凯等:《气温、王朝周期与农耕游牧战争》,《新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年第1期。少量经济学文献外,对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之间的实证研究多为气候,尤其是气温与战乱或朝代兴衰更迭之间的两两相关性研究。在复杂的古气候和历史面前,简单的相关性统计可能是不合适的。为此,综合应用气候与历史数据对气候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细化和深入的讨论是该领域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分民族和朝代的内乱外患研究。现有对气候变化与中国古代的内乱和外患研究多基于(全时段的)时间序列数据。在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气候与内乱或外患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游牧)民族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利用事件研究法(Event Study)和虚拟变量分析法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时期和民族(如匈奴、党项羌与中原政权之间)对气候与战争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为现有基于(全时间段的)时间序列数据的气候与战争关系的研究提供更为微观和坚实的基础。

第二,气候与朝代兴衰关系的进一步检验。与气候与中国古代战争之间关系的研究不同,对气候与朝代兴衰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在数量上仍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仍多为单点气候数据与兴衰更迭之间的简单两两相关性研究,这在很多程度上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张德二等对相关研究的批评也多集中于此。为此,可应用基于中国多区域的综合气温及自然灾害数据,并使用列联表分析、多元回归、联立方程以及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多元统计和相应的计量经济方法,在更有效地显示各种气候因素及其滞后变量在朝代兴衰更迭中的作用的同时,增加结论的说服力。

第三,将气候与众多社会经济变量等纳入分析模型,以全面评估包括气温在内的各种因素在王朝兴衰更迭中的作用。正如Ka-wai Fan所强调的那样,“每个王朝的兴衰都有特定的因素在起作用。有关朝代兴盛的研究应对经济、制度、地理、社会及其多种关系同时进行研究”⑥Ka-wai Fan.Climatic change and dynastic cyclesin Chinese history:a review essay.Climatic Change,2010(101):565-573.。拓展历史数据完备可靠的社会与经济代理变量并将其纳入相关实证模型,可有效地控制社会经济因素对王朝更迭的影响,应成为气候与朝代兴衰研究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中国历史的实证结果看,气温上升对社会稳定有利,气温下降则对社会稳定不利,但并不能将这些结论直接应用于现代社会。除气候变迁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影响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别外,在本领域相关研究中,在多篇论文中都曾提及气候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存在区域的差别⑦章典,詹志勇等:《气候变化与中国的战争、社会动乱和朝代变迁》,《科学通报》,2004年第23期。⑧王俊荆:《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版。,而任美锷院士在分析为什么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发展较长三角为早时,也提出了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有着不同影响的结论⑨任美锷:《气候变化对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第5期。。因此,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历史分析有利于从更全面的角度评估气候的影响,但在具体研究中,也要考虑历史和现实所面临的约束的差异。

猜你喜欢
气候变迁朝代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报告(2022)》发布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气候变迁或成人类最大安全威胁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