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撷珍”精品赏析

2015-03-23 04:35郝颜飞
文物天地 2014年5期
关键词:金银器技法工艺

郝颜飞

去年5月18日安徽博物院“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获得了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精品奖”。“江淮撷珍”作为“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的组成部分,是安徽博物院精心组织的院藏特色展,展览分为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竹木牙角器五个部分。展品囊括了本院及巢湖、蚌埠、怀远、东至等地市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50余件文物珍品。

安徽博物院藏古代工艺品种类繁多,金银器、玉石器、漆器、铁画、竹木牙角器,无不凝聚着古代能工巧匠的心血与才智。唐宋时期,我国的金银工艺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院藏金银器大多来源于窖藏、塔基和墓葬中。1958年宣城西郊窑场出土双龙镂空金坠饰(图一)等刻工精致细腻,设计构思巧妙,制作工艺精美。虽多属于宋代器物,但造型纹饰仍可见晚唐遗风。1972年来安县相官公社宋墓出土金镯(图二),摆脱了唐代金银器的影响,风格清淡工雅。1955年合肥小南门元代窖藏出土的的金银器,具有强烈的时代风格,如展陈的菱花形凤纹银盒(图三)、胆式银壶(图四)、银匜(图五),刚劲的线条,均衡的比例,显示了元代工匠娴熟的技法和卓越的工艺,虽有南宋风格的影响,却又显得气度非凡。从中可见草原游牧民族所特有的粗犷敦厚圆浑的时代特色。不仅制作工艺精细,而且多有确切纪年或工匠署名,为研究当时的金银器提供了确切的实物资料。1952年休宁县明代朱唏颜墓出土的葵花形金盏(图六)、六角形金杯金盏(图七),为金银器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这些金银器的历史价值和工艺价值素为文博界和历史界学者所重视。

在良渚文化中,玉琮最发达,1996年肥东县张集乡出土的玉琮(图八),具有良渚文化的风格。潜山薛家岗、怀远龙王庙等地先后出土过良渚文化风格的玉琮。以刘岗玉琮形体最大、节数最多、雕琢也最为精致。1997年巢湖市北山头西汉墓出土的朱雀纹玉卮、柿蒂纹玉盒、螭虎纹玉带钩、龙首玉璜等六件玉器是我省汉玉精品,尤以朱雀衔环玉卮(图九)最为精致。它设计新颖,构图主次分明,集高浮雕、浅浮雕、平雕、镂雕等多种技法于一器,纹饰的搭配与精雕细琢的工艺堪称古代玉雕一绝。代表了西汉玉雕艺术的最高水平。1972年来安县相官公社出土的北宋金边玛瑙碗(图十),利用玛瑙的自然纹理,金玉结合,富贵典雅,是一件难得的珍品。为安徽省目前惟一的玉器类“国宝”。1987年拣选的海东青攫天鹅玉饰件(图十一),表现的是北方游牧民族春季狩猎的情景,俗称“春水玉”,是金代女真族特有的艺术结晶。1956年安庆棋盘山元尚书右丞相范文虎夫妇合葬墓墓出土了六件玉器,均由和田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雕工娴熟,制作精细。为元代玉器珍品。范文虎卒于大德五年(1301),其夫人卒于大德九年。虎纽玉押(图十二)是目前国内惟一有明确出土地点与纪年的玉押出土文物。贯耳玉瓶(图十三)以阴刻线技法雕琢,线条娴熟流畅,画面生动,碾作技艺高超,造型十分规整,为目前所知元代出土玉器中的瓶类精品。心形活环玉坠(图十四)最大的工艺特点是活环的制作和梅花形栓柱的设计连接,设计思想和制作工艺十分精妙,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国已知最早的漆器出土于距今六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大量的漆器则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是我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宋代开始髹漆工艺普及民间,剔犀技艺始见于南宋,但到了元代,才出现了成就卓著的工艺大师张成和杨茂。据《嘉兴府志》载:“张成、杨茂,嘉兴府西塘扬汇人,剔红最得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张成、杨茂的剔红器。剔犀,是用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把每一道漆刷若干道,达到一定厚度,用刀剔刻出图案,在刀口的剖面呈现不同的色层。本次展出的“张成造”剔犀云纹漆盒(图十五),堆漆肥厚,雕工深峻熟练,纹饰丰腴饱满,漆色光亮温莹,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剔犀传世精品。明清漆器工艺种类更多,有描金、堆漆、螺钿、百宝嵌等。清竹编漆果盒(图十六),盖顶运用了雕漆技法和识文描金技法,先堆漆雕出双龙戏珠纹,再以朱漆与金粉描绘。上下外壁为菱形开光,开光用竹丝编织而成,刷金后酷似金丝。雕漆是在堆起的漆面上剔刻花纹的技法,花纹隐起,华美庄重。识文描金是指在堆起的漆或漆灰上雕琢后,用泥金描绘花纹的装饰方法。此件竹编漆盒为徽州竹编与漆器工艺结合的精心之作,雕漆精巧,制作精美,独具匠心。

芜湖是铁画之乡,芜湖铁画始于清康熙年间,由芜湖铁工汤鹏与芜湖画家萧云从相互砥砺而成。它源于国画,具有新安画派落笔瘦劲简洁、风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艺术特征。清代的著名工匠汤鹏、梁应达独辟蹊径,以炉为砚、以铁为墨,以锤为笔。将绘画与锻造技艺合而为一,草书对联《晴窗流竹露,夜雨长兰芽》(图十七)和《芦蟹图》(图十八)等具笔墨未尽情韵,是我国工艺美术苑中的一朵奇葩。汤鹏流传的作品很少,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四季花鸟》,镇江博物馆藏《溪山烟霭》及我院藏的五言联为目前所知留存至今的作品。

我国的竹雕、木雕和牙雕,历代各有特色,发展到明清时期雕刻技艺超越前代。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图案或文字,或用竹根雕刻陈设摆件,根据竹的自然形态进行设计,使其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展出的童子牧牛(图十九)造型生动,形象传神。极具情趣。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雕刻圆雕的最佳材料。黄杨木雕就的铁拐李(图二十),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结构虑实相间,静中有动。刻画人物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犀角即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展示的明代犀角杯(图二十一)将圆雕、深浅浮雕、阴刻等技法很自然的结合在了一起,刀法圆润,构思及造型奇巧美观,雕工精湛细致,堪称佳器。象牙材质珍贵,象牙雕“说书艺人”(图二十二)设计精巧,刀法细腻精湛,运用多种雕刻技法,将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刻划的惟妙惟肖。

徽州版画是明代版画声势最为雄壮的一派。它是画家和木刻艺人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以工整、秀丽,缜密而妩媚的情调见长。徽州古代有一批以丁云鹏为代表的版画艺术家和以虬村黄氏为代表的名刻工队伍。名画家与名刻工密切合作,留下了绘刻双绝的版画雕刻品。构图之完美,形象之准确,线条之纤丽为同时代其它流派所不及。《观音变相》雕版(图二十三),为1951年皖南人民文物馆征集的歙县唐模许承尧的收藏品。现存五块,双面刻,另附一片单面雕,刻有天启二年方绍祚序和民国二十八年许承尧序。据序文可知,此版原有32图,为明代万历年间制墨名家程君房的遗物,名为《观世音三十二相大悲心忏》。“此人谢世,板随散轶”。天启二年方绍祚收集失散的雕版,并补刻了缺失部分。民国许承尧发现雕版时只余30相,刻在5块枣木板上,双面刻,每面三图。计30图。许承尧依据旧印本模刻方绍祚题记,并附题识考证为明代画家丁云鹏绘图,歙县虬村黄氏刻。此版虽缺二图及原题识,但名刻名绘各尽奇妙,画刻双绝。中国佛教版画观音变相一类作品极多,以绘镌精丽奇绝而言,实以该作品为最。

当我们驻足在这些文物珍品前,零距离感受着扑面而来丰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仿佛让我们穿越了时空,并透过岁月的尘沙,去探寻往日的神秘。这里面的每件展品,都浓缩着一段历史;每段历史,又留存着无数的文化记忆。正是这些物化了的历史,足以让人们对安徽数千年来的璀璨文化引以为豪。

(责任编辑:阮富春)

猜你喜欢
金银器技法工艺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西夏金银器研究
一段锌氧压浸出与焙烧浸出工艺的比较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络合铁脱硫工艺在CK1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