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研究——以江苏省宝应县为例

2015-03-23 03:26闵毅梅曹志宏杜星妍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1期
关键词:宝应宝应县文明

闵毅梅 曹志宏 杜星妍

(江苏省环境经济技术国际合作中心,南京 210036)

宝应县位于江苏省中部,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境内“五湖四荡”,水网密布,冠以“中国荷藕之乡”、“中国荷藕原产地保护地”的美名,更以“九九艳阳天”唱遍了大江南北。多年来,宝应立足农业大县和水乡特色,走出了一条最适合自己、最利于优势发挥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的模式。宝应县委、县政府充分认识到生态既是宝应的立县之本,也是宝应未来的希望,提出未来宝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构想。

1 宝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1.1 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

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议之一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宝应目前发展面临着总量扩张和转型升级双重压力,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可操作层面的表现,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良性互动。

1.2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

为解决资源禀赋与经济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宝应必须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循环再生的生产方式,及健康文明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1.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

为巩固建设国家生态县的成效,宝应县应以更前瞻的发展视野、更明确的发展目标、更加倍的努力,开创一条具有宝应特色、里下河水乡特色、经济欠发达地区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1.4 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建立尊重自然、认知自然文化氛围,致力于形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为宝应构建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

1.5 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宝应地处里下河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益增大;绝对经济实力偏弱,经济总量不大、产业层次不高,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领域,存在着浪费资源的现象,生态文明意识和自觉自律性有待提高。

2 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2.1 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

宝应县历届政府始终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建立健全了生态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生态文化深入普及机关、学校、农村、企业和社区,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实现了从生态觉醒、到生态自觉、再到生态自强的重大跨越。

2.2 生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

初步形成输变电产业为主导,泵阀管件(压力容器)和有机食品制造为特色、电子信息软件为新兴产业的产业格局。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发挥水稻、水产、水禽、水生蔬菜特色,建设了有机食品产业生产、加工、检测、集散和观光五大基地。

2.3 生态宜居环境明显改善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新城建设、旧城改造、古城保护同步实施,生态新城启动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生态园林城市风貌进一步彰显,国家生态镇实现全覆盖。

2.4 历史自然文化底蕴深厚

宝应地域置县已有2200余年,人文特色明显,自然景观和谐。有大量的历史遗留文物:禅寺古街、内城市河、学宫建筑群、云华文化带、老城墙遗址、宗教教堂、名人故居、红色遗迹、荷塘水乡、湿地景观等等。

2.5 环境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宝应县环境基础设施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建成了14个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建成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体系,实施集中供热工程,拆除城区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建设CNG加气母站,环保投资占GDP比重达到3.82%。

3 宝应生态文明建设内容

3.1 科学编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应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建立生态文明社会为宗旨,立足宝应的特色优势,通过生态经济建设,加快工业扩张转型、加快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农业优势,谋求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3.2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一是要不断巩固“生态水产养殖工程”和“有机农业”两大极具宝应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以此带动旅游、观光、休闲等三产的发展。二是以生态工业园区创建为平台,以“一主两特一新”(一主:输变电装备(智能电网)产业;两特:泵阀管件和压力容器产业、有机食品制造产业;一新:电子信息软件为新兴产业)为支撑,逐步建立起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体系。三是充分利用“五湖四荡”的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挖掘历史文化和水乡名俗资源,大力设计、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扶持第三产业发展,实现服务业生态转型,全力打造“实力宝应”。

3.3 全面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弘扬丰富的优秀生态人文遗产和历史遗迹对提升宝应县的生态文化品位尤为重要。一是在保护中合理开发利用建筑古迹,实施泰山殿重建,保护23处历史文物及战争时期留下的许多革命遗址和遗迹。传承发扬淮剧、民歌、栽秧号子、名乐小调等5类1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弘扬水乡传统文化,以510km2水域滩地为依托,打造“湖滨休闲”的魅力宝应,充分利用“中国荷藕之乡”、“中国慈菇之乡”、“中国水鲜美食之乡”等品牌,突出水产文化特色。三是修复湿地文化资源,有效恢复纵棹园、宝南湖、和平荡和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射阳湖省级湿地公园,营造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着力打造“形象宝应”。

3.4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优化生态功能区划,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宝应县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一是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资源与环境的自然与经济属性,确定宝应县的生态主导功能区,合理确定需要保护的区域,优化生态功能区布局。二是利用宝应县范围内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主要要素构建“一脊、一心、两翼、两肺、两足”的生态安全架构,辅以“以林田为基底、水脉为主线、道路为次轴、湖荡为点缀”。

3.5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宝应通过生态制度建设,将形成"政府、企业、公众"三位一体的生态保护互动机制。一是把建立生态GDP核算体系。二是建立体现宝应县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全面加强环境监管。三是推进绿色型政府建设,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打造公众普遍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氛围。四是努力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3.6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

参考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及《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确立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指标体系由5项基本条件和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等5大体系共30项37个指标构成。针对规划基准年未达标的考核指标,结合宝应县未来一段时期规划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分别从生态空间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制度体系生态产业工程、生态环境工程和生态人居工程,提出宝应县生态文明建设2013-2020年的70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70亿元。这些重点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将进行动态管理,实行目标分解落实和年度督查考核,保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实施。

猜你喜欢
宝应宝应县文明
宝应县推行“加减乘除”工作法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请文明演绎
宝应县 严查隐患 严格整治 筑牢防线
漫说文明
Influence Factors Analysis of Sense of SchoolBelonging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江苏宝应县2019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0km
对不文明说“不”
宝应湖维管植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对策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