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传统农耕技术知识调查与评估
——以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为例

2015-03-23 04:56谢佰承陈耆验刘富来陈标新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耕作梯田稻田

谢佰承,陈耆验,刘富来,陈标新

(1.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18;2.娄底生物科学研究所,湖南 娄底 417000;3.娄底市农村工作部,湖南 娄底 417000)

梯田传统农耕技术知识调查与评估
——以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为例

谢佰承1,陈耆验2,刘富来1,陈标新3

(1.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118;2.娄底生物科学研究所,湖南 娄底 417000;3.娄底市农村工作部,湖南 娄底 417000)

以紫鹊界梯田传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为主题,搜集文献资料并开展专题调研。结果表明: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耕作工具的开发使用、合理的农事安排、耕作种植制度和模式的推行以及传统作物栽培技术,如育秧、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和旱地穇子栽种等技术,应属保护的农业文化遗产之列。针对紫鹊界传统耕作技术与知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建立生物基因库、完整档案库和传统农业耕作知识与技术博物展览馆、培训传承人等保护方案。

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农耕知识;稻作技术;生态耕作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农耕历史的国家,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独特的农业耕作知识。传统农业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具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并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1]。其耕作技术基本满足了传统社会对粮食的需求,实现了对土地的永续利用[2],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的特点[3-4]。劳动者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整套农业思想及优良的耕作栽培措施,以生态保护型的农业方法在有限的土地上维持着众多人口的生计,支撑着几千年传统社会的绵延发展,创造了独特的农业文明[5]。而梯田的独特耕作方式则是传统农业的典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技术逐渐被现代化的农耕技术所代替,尤其是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和作物品种均一化等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6-7],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对紫鹊界梯田地区传统的农业知识和技术进行调查,针对紫鹊界传统耕作技术知识面临的挑战,提出传承和保护的思路,有利于维护当地生物物种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利用和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

1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法和实地农户调研走访:通过国土资源局、文化局、水利局、档案局和图书馆以及当地风景名胜管理处等单位收集了新化县相关的大量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现存的传统农业耕作工具、农事安排谚语、传统耕作技术以及相关图片资料和现存实物拍照;对紫鹊界梯田核心分布区周边4个村落进行问卷调查和走访。

2 传统农耕技术知识调查与分析

2.1 传统的耕作工具

传统农具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地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8]。紫鹊界梯田地区传统的水田农具有如下一些。耕作工具:犁、铁耙、木耙、铁锄头、四齿耙子等;收割工具:镰刀、扮禾桶,箩筐、竹撮箕;晾晒工具:篾晒席;抗旱工具:龙骨水车;粮食加工工具:石磨、碾谷的礁、石臼、米筛、团箕、播箕。这种传统的农具和耕作方式,保持了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了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 传统农事安排

古人特别注意把握时序,农作物生长与时节相适应,把握这种规律是农业生产的基本保证[8]。如农谚“穷人莫听富人哄,桐子开花下谷种”就贴切反映了当地先民通过节气的变化来指导农事活动。据紫鹊界梯田地区物候观测资料统计,油桐开花始期平均日期为4月13日;据气象资料统计,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锡溪(海拨高度450 m)为4月11日,龙普(海拨高度834 m)为4月13日,高峰(917.3 m)为4月15日。物候期与气象资料统计与播种期相吻合,一季稻在桐子开花播种是适宜的。

解放前,当地水稻栽培多遵循“清明浸种,谷雨下泥,芒种插秧”,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反复探索,到1983年才依地域分异规律,按海拔高程确定播种季节。以水车区为代表,海拔400~600 m,4月10~15日播种;海拔600~800 m,4月15~20日播种;海拔800 m以上,4月20~25日播种。800 m以上高寒山区,也有下山育秧的,提早到4月15日下泥。双季早稻的栽培,自1970年以后,按早稻早、中、迟熟类型,分别在3月下旬至清明下泥。1987年以后,大力推广杂交早稻,迟熟组合3月下旬播种,中熟组合4月上旬下泥。

紫鹊界农民的长期实践经验认为:中稻须在5月立夏到小满的半个月内插完。农谚说:“小满日差日,芒种时差时”,是说中稻插到小满芒种时,迟一日、一时,都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

2.3 梯田耕作种植制度

历史上,新化县水田耕作制度多是一年一熟。新中国成立后,耕作制度经过4个阶段的改革[9]。20世纪50年代,双季稻试种成功,逐步推广,开始水稻单季改双季的变革,但仍以一季早稻和中稻为主,稻田冬季休闲,只少量种植荞、小麦、油菜和蓝花草籽。60年代,水田双季稻曲折发展:双季稻面积先是经过大幅下降,1965年早矮(矮脚南特号)、晚粳(农垦58)均获得成功,双季稻面积逐步恢复;绿肥生产由蓝花草籽改红花草籽也有了发展。70年代,由于旱涝保收面积扩大,双季稻面积稳步上升,常规稻改杂交稻成功,绿肥面积进一步扩大。80年代初,通过农业区划,海拔高程、温光资源、水利条件等安排水稻布局,凡海拔300 m以下,≥10℃的总积温在5 000℃以上,为双季稻种植的最适宜区;海拔300~400 m,年积温在5 000℃左右,为双季稻的次适宜区;海拔400~500 m,为一季稻与双季稻混栽区。

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分户经营以后,水田冬季作物大幅减少。一季水稻种植采用方式:梯田冬季浸水,清明至谷雨节之间播种,立夏至小满节之间移栽,处暑节气前后收获。在海拔高度500 m以下的梯田,为一年二熟,即种一季水稻收获完毕后,冬季种萝卜、白菜蔬菜或种一季水稻,冬季种绿肥。而海拔在800 m以上旱地,主要有传统杂粮穇子、粟米、苦荞等栽种。

2.4 梯田生态耕作模式

2.4.1 稻田养鸭 稻田养鸭也是紫鹊界农民的一种常见经营方式,在每年水稻移栽返青后分蘖发蔸时,稻田灌浅水,将小鸭放入稻田。鸭食用虫子和嫩草作饲料可防治虫害,同时鸭子在稻田活动又可将泥巴翻动,加速肥料分解、吸收,起到中耕除草的作用,鸭粪能作为肥料,可促进水稻根系发达,早生快发。

利用稻鸭复合生态种养技术有几方面优点:首先,整体提高梯田种植的经济效益,实践表明,采用稻鸭生态种养技术,总产值可达901.8元/667 m2,纯收入431.8元/667 m2,高的超过800元/667 m2;其次,稻米品质提升,稻米中硫磷含量、重金属含量均减少;第三,生态效益明显,鸭子在田间活动时,能捕食水稻害虫和一些菌核菌丝,能清除水稻的病叶、老叶及稻田杂草,因此,对水稻纹枯病、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蝗虫、粘虫等水稻病虫害和稻田杂草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此外,由于鸭子的活动,还大大改善了稻田土壤的透气性,减轻了有毒物质的危害,促进了水稻根系的生长。

2.4.2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是紫鹊界梯田复合种植的另外一种方式,稻田养鱼是以水稻生产为主,建立以稻为主、稻鱼并重、稻鱼共生互利的一种新的生态系统。稻鱼共生系统中,鱼类的活动搅动了土壤,同时杂草和浮游生物的富集作用减弱,从而减少了稻田甲烷的排放量;鱼的排泄物中含有氮磷等营养元素,减少了氮肥和磷肥的使用;对三化螟、纵卷叶虫、稻飞虱、稻叶虫等害虫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减少了农药的使用[3]。通过鱼的摄食和活动,可以疏松土壤,改变土壤的团粒结构,有利于水稻根系的呼吸和发育,从而促进水稻有效分蘖。另外,鱼类的粪便又可作为水稻的肥料,有利于提高稻谷的产量。这便是稻田养鱼能取得稻、鱼双丰收。据统计,采用稻田养鱼这种方式,当地农户增加产值300~500元/666.7m2,经济效益明显;其次,稻田间鱼的活动能够能捕食部分虫子,起到生物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作用,有较好的生态效益。

2.5 梯田主要作物栽培技术

2.5.1 传统整地方法 在水稻收获后,一般都要在秋冬季翻耕板田,春季插秧前还须进行2~3次犁田、整田。干耕时要求土壤湿度适宜,一般以泥土湿润,维持土壤最大持水量70%左右时进行。

在整地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称“糊田塍”,即整理、修复田埂。通常在第一次耕板田时要先清除田埂上的杂草,撒到田间随着翻耕压入土内。到第二次耕田灌水时,将软化泥浆涂至田埂,主要目的增加田埂厚度,起到防漏、蓄水,防止梯田垮塌的作用,也是紫鹊界农民长期的梯田耕作传统实践经验。

2.5.2 传统育秧技术 秧田应选择向阳地块,土质较疏松肥沃,田面平整,肥力均匀,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冬闲田。优良的种子是育秧的基础,催芽则是育秧的关键,紫鹊界梯田区的农民自古以来是以箩筐或扮禾桶催芽,此方法比较简便,易于掌握。

2.5.3 传统田间管理技术 中耕除草是分蘖期田间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耕能消灭杂草,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改善土壤通气性,使肥料与土壤融合,提高泥温,有利于肥料的分解,促进新根和分蘖的发生。因此农谚说:“土要过铁板,田要过脚板”、“禾踩三道脚,米都不缺角”。

中耕除草一般在返青到拔节前进行。第一次中耕宜早,早中耕有促进早分蘖的作用。一般在插秧后10 d左右,秧苗已经转青成活,即可进行。在第一次中耕后,7~10 d再中耕第二次,最后一次可在分蘖末期进行,以巩固前期有效分蘖,抑制后期无效分蘖。

中耕的时间要抓住晴天进行,“天晴踩田当得粪,落雨踩田不如睏”,踩田前田里要放浅水,踩田后再灌几天深水,容易淹死草,也有在第二次中耕时打石灰,中耕以后晒2~3 d,即有晒田作用,杂草容易腐烂,每次中耕时,还应除掉夹蔸稗和不易死亡的杂草。

2.5.4 传统施肥技术 《齐名要术》记载的“踏粪法”,就是把秸秆、壳秕、杂草等经牛践踏、堆沤后作肥料还田[6]。紫鹊界地区人民仍沿用此法,生产有机肥。因为土壤施入有机肥后,土壤有机质增加,将促进土壤微团聚体数量增加,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除含氮钾外,还有较多有机质硅酸与其他微量元素。对于泠浸田、鸭屎泥田、青夹泥田,常年冬浸田冬坼以后,需增施基肥,其主要原则是“粗肥打底,细肥施面”,以利根系伸长。

2.5.5 传统病虫害防治技术 解放前,当地农民对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用人工捕捉、人工干预等手段。秋收后实行拔禾蔸及冬耕浸水灭蛹,或提倡改种早稻,避免或减轻稻谷三化螟危害。到了20世纪50年代,病虫防治以农业防治和人工防治并举,辅以土农药防治。对防治螟虫,主要采用提早季节、躲过螟害,单灯诱蛾、人工摘卵、冬季开展以拔禾蔸为主的“三光”除虫运动,辅以插烟茎治螟,并推广“合式秧田”。20世纪60年代开始向化学防治过度;70年代中期,开始推广综合防治;80年代,又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体系,推广抗病虫品种。

在紫鹊界梯田地区,较为广泛采用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首先采用稻田养鸭,生态治虫;其次是保护青蛙,让青蛙来消灭田间害虫;第三是自制土农药防治病虫害,主要采用茶枯饼、烟草水以及黄藤、闹羊花等植物来防治害虫。

穇子是紫鹊界梯田地区旱地特有物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有一定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主要种植在海拔800 m以上,穇子的产量低、价格高。穇子的栽培必须轮作倒茬,农谚有“重茬糁,哭着喊”、“三年糁,不如草”,说明穇子忌连作。实践证明,穇子连作后病虫害严重,杂草猖獗,种过穇子的地肥力消耗较大,土壤易板结,需要轮作倒茬。因此穇子的前茬以豆类、薯类、棉花、玉米、绿肥为最好,而前茬为高粱、荞麦则种植穇子的产量明显较低。

3 梯田传统耕作技术面临的挑战

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实施有效保护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13]。紫鹊界梯田传统的耕作技术面临着较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劳动力缺乏,传统耕作方式主要以手工劳作为主,致使传统耕作方式难以继承和发扬。掌握传统知识的老人越来越少,年轻一代多不愿学习传统复杂的稻田耕种过程,使得传统耕作知识及耕作技术难以传承。

其次,受市场经济驱动和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下,劳动力大多选择进城务工,谋求更高的收入,即使回来也是选择时间周期短、劳动力投入少的耕作方式,完全忽略了使用传统耕作技术。

第三,目前现代农耕技术的发展,提倡的是短、平、快,缺少完整的、具有生态意义的可持续的农耕方法,使得人们忽视传统耕作方法的重要性,缺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投入劳动力不够,对传统的耕作知识和技术未加以保护和重视。

4 梯田传统耕作技术的保护传承

4.1 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更加有效的保护紫鹊界梯田以及相关的稻作文化,确保其永续发展和传承,应充分认识保护传统耕作技术和传统物种资源的重要意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对梯田地区栽种的传统品种进行保护性收购。

4.2 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建立生物基因库

目前,紫鹊界传统的水稻品种和穇子等特有作物品种的抗逆性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究,应从基因层面研究如何利用和保存生物物种,建立基因库,对老品种进行提纯复壮,使之持续繁衍保存下去。

4.3 总结传统耕作技术,建立完整档案库和博物展览馆

农业耕作知识和技术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对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进行总结,建立详细的档案和传统耕作知识技术博物展览馆,同时,明确传统农作方式继承人,建立紫鹊界梯田传统耕作传承人档案。不断宣传普及传统耕作方法技术,提高人民对传统耕作知识与技术的兴趣,使其不断发扬光大。

4.4 拯救和保护传统耕作知识与技术,培训传承人

人是农业传统文化和技术传承的载体。加强资金的投入,优惠的政策,吸引当地农民参与,建立传统耕作技术示范点,重点培训传统农作方式传承人,是保存传统耕作技术不消失的主要途径。

5 结 论

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是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因时、因气候、因作物进行耕作种植,走生态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用传统的整地方式、育秧方式、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特有品种作物保护和栽培,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友好型耕作方法。紫鹊界梯田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护了生物品种多样性,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传统生态农业耕作技术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合理利用和借鉴传统耕作技术也可以减少对农药、化肥、除草剂的使用,降低矿物质资源消耗,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紫鹊界梯田地区农民采用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的稻田复合生态种植模式,与单一的稻作相比,这种复合稻作系统能够获得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在增加生物多样性和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势明显。

[1] 闵庆文.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 资源科学,2006,28(4):206-208.

[2] 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的要求[J]. 资源科学,2009,(6):914-918.

[3] 闵庆文,孙业红,成升魁,等.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J]. 经济地理,2007,27(5):856-859.

[4] 李文华,刘某承,闵庆文,等. 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机。中国生态农业学报[J],2012,20(6):663-667

[5] 梁诸英,陈恩虎. 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保护与生态农业——以皖江地区为例[J]. 资源科学,2010,32(6):1077-1081.

[6] 罗顺元. 论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耕作思想[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192(2):46-52.

[7] 郑 林. 试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J]. 古今农业,2002,(4):27-33.

[8] 胡火金.论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化实践[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71-75.

[9] 新化县志编纂委员会. 新化县志[M].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6.

[10] 秦仁秋. 紫鹊界梯田保水机理解析[J]. 湖南水利水电,2005,(3):47-48.

[11] 聂芳容. 独具特色的紫鹊界梯田[J]. 中国水土保持,2013,(3):35-36.

[12] 童潜明. 我国古代三大梯田的共性以及紫鹊界梯田的特有性[J]. 国土资源导刊,2006,(4):73-74.

[13] 苑 利.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我们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J]. 农业考古,2006,(6):168-175.

(责任编辑:夏亚男)

Survey and Evaluation of Traditional Farming Technique and Knowledge in Terrace with Ziquejie Terrace as a Case

XIE Bai-cheng2,CHEN Qi-yan2,LIU Fu-lai1,CHEN Biao-xin3

(1. Hunan 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Science, Changsha 410118, PRC; 2. Loudi Institute of Biology Science, Loudi 417000, PRC; 3.Rural Work Department of Loudi, Loudi 417000, PRC)

Revolved around the topic of traditional farming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of Ziquejie terrace, relevant documents were collected and a specifc survey was conduc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farming tools,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planting, cropping system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is mode, as well as traditional farming techniques, such as sprout cultivation, feld management, fertilization, disease and pest control, and fnger millet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hould be regarded as agricultural heritages in Ziquejie area. At last, in allusion to the challeng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Ziquejie traditional farming technique and knowledge, several schemes we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 increasing government-oriented investment, establishing biological gene bank, improving the data of archives and the exhibition center of traditional farming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and training inheritors.

Ziquejie terrac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farming knowledge; rice culture; ecological cultivation

G122

A

1006-060X(2015)08-0147-04

10.16498/j.cnki.hnnykx.2015.08.044

2015-06-16

中国气象局公益性行业(气象行业)科研专项(GYHY201206020)

谢佰承(1976-),男,湖南岳阳市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气象生态环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等研究。

猜你喜欢
耕作梯田稻田
稻田摸鱼记
《山区修梯田》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秀美梯田
稻田迷宫
梯田之恋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耕作是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