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观视角下大学双重文化使命的实践价值

2015-03-23 14:39张德祥
关键词:育人大学文化

胡 云, 张德祥

(大连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辽宁 大连116024)

大学自诞生之日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大学与文化之间就有着深厚的渊源,存在着深刻而天然的联系。大学文化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代表着大学所特有的精神、理念、素养和价值,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精神基础和思想源泉,因此大学的发展必然担负着文化使命。随着不同历史时期下社会文化的变迁,大学的功能和文化使命亦有所不同,大学对民族、社会和大学人亦有着深刻影响。因此,如果能够从时空观的角度来探讨大学文化使命,则更具有系统性。

所谓时空观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历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基本理论,是哲学世界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绝对性和无限性,同时又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形态与特性具有多样性、相对性和有限性。所以,从时空观的角度研究和分析问题,将更为系统和全面,对于大学的文化使命的研究而言更是如此。以时间为维度,文化变迁影响大学文化使命的历史演进;以空间为维度,从大学之于民族与社会的宏观角度和大学自身内部的微观角度,大学时刻都彰显出其他社会组织在文化使命的担当上无法比拟的巨大功能与深远价值。依据这两种角度,张德祥提出大学“双重文化使命”论[1],从大学作为社会组织、育人机构、学术组织三个角度,对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进行探讨,力求对当前广泛探讨的大学文化建设与大学文化使命等诸多论述加以概念化,界划出一条较明晰的研究脉络。大学文化使命一方面可以表述为,大学在民族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文化启蒙、文化选择、文化引领、文化创新等功能与作用的总称;大学文化使命在另一方面又可以表述为对大学人的文化熏陶,以文化育人,培养文化自觉理念,增强大学文化创造性和孕育大学精神等。大学文化体现为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独有的大学形象与品位。本文将从时空观这一全新的角度,探讨和研究大学双重文化使命所具有的实践价值和实现途径,这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大学文化功能与使命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持,推进大学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

一、时间维度:文化变迁影响下不断演进的大学文化使命

在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和人的需求中,文化发生着渐变和转型,即在继承中进行着更新和变迁。林顿指出,“所有文化,即使最简单的文化,都处在持续变化之中”[2]。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旧的文化不断为新的文化所代替,导致文化结构或文化模式发生变更,这种文化中价值体系的变革,我们称之为“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意味着文化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新陈代谢。而文化变迁与高等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高等教育是以文化的最高成就作为其活动的基础,高等教育本身也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等教育对文化也有反作用,它对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本身就具有文化的选择、传播、储存、整合和创新等多种功能。文化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文化变迁与高等教育发展,文化变迁和高等教育二者通过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整合、文化创新等方式相互影响和制约,二者辩证统一[3]。因此,受文化变迁的影响,大学的文化使命也在不断演进和变化。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世界高等教育的整个发展过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从意大利开始,经英国、法国、德国转移至美国。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互作用下发生的[4]。随着世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和变化,大学的使命也必然发生变化。本文将从时间维度上深入分析文化变迁影响下的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以及不断演进的大学文化使命。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和博洛尼亚大学被认为是欧洲最早的大学,与此同时,由于文艺复兴的影响,意大利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在文艺复兴当中,意大利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人文主义这一新价值观的影响。意大利大学的文化使命除了传播神学之外,还强调崇尚古典文化当中的人文主义。意大利的古代文化当中具有强烈的世俗精神,随着人文主义者逐渐发现了尘世生活的美好,意大利大学的文化使命又逐渐表现出世俗性的特点。由于教会的镇压和意大利经济的衰落,教育中心和科技中心逐渐向英国转移。

英国最早建立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使得英国成为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涌现出来的如牛顿和达尔文等科学巨匠,使英国逐渐取代意大利成为了世界科学中心。宗教改革后,新教文化对英国高等教育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英国古典大学的主要文化使命是传承宗教文化和古典文化。在现代大学“新大学运动”之后,英国大学的文化使命从传承宗教文化和古典文化转向传授近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受教育人数急剧增加,英国大学进一步扩张,英国大学的文化使命正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和世俗化迈进。

18世纪上半叶,发生在法国的启蒙运动,创造了科学理性的精神氛围,使得法国成为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随之而来的是科学的空前繁荣,产生了如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一代科学巨人,从而使巴黎成为了世界科技的中心。法国的大学最早创办自巴黎圣母院开办的教会学校,其文化使命主要是传播神学知识,因此法国的大学成为西方文明继承、保持和传播的教育机构,并具有大学预备教育的性质。随着大学人数的增多,巴黎主教不断抑制学者的多样化精神信仰,学者们自发组成教师联合会,在世俗与宗教的平衡中夹缝生存并有所作为,这一时期的文化使命主要是为世俗社会培养专门人才,进而巩固法国的王权统治,为神学布道培养神学家,进而寻求宗教势力的庇佑。巴黎大学逐步形成了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的大学精神。

法国大革命之后,以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法国大学遭受了历史性重创。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从法国开始向德国转移。德国的教育家洪堡将大学功能从原来单一的教学扩展为教学和科研两大功能。他所创立的柏林大学取得了极大成功,其他国家的学生慕名而来,可见德国当时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这一时期德国取得的科学成就,已经超过其他的国家总和,成为了世界科技中心。在经历国家战败的挫折后,19世纪的德国大学开始逐渐成为民族复兴的重要载体,在国家的重视支持与学者积极建设下,创造了德国大学的辉煌时代。相对于“文明”来说,德国人更加重视“文化”,德国的学者们追求纯粹的精神修养,而很少去关注政治斗争。德国大学的文化使命主要是帮助学生追求完满的精神自我和理性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大批科学家受到迫害,纷纷逃到美国,加之大批德国留学的美国学生纷纷回国,同时由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和军事,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学中心逐渐从德国转移到美国。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它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因而学生也极具个性与想象力,极致于表现和张扬个性。同时,美国大学的文化使命深受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知识观、人才观将大学与世俗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揭开了科学和教育之上的黑箱,将科学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表现出来,并迅速融入到大学教育之中,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二、空间维度—宏观角度:大学在民族与社会发展中肩负的文化使命

随着高等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轴心,大学在国家和民族振兴事业中承担愈加重大的社会责任。大学是新思想、新技术、新理论的重要发源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高地,对于整个社会文化发挥着选择、传承、引领、创新等作用,推动着国家先进文化建设。文化传承创新贯穿到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项职能中,从宏观上看大学既是文化传承的阵地,又是文化创新的前沿。

1.发展和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大学这一个社会组织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教育对象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并最终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而大学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处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前沿,担负着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任务。当今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形势,大学理应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始终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有权利更有义务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勇敢理智地应对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冲击,主动把握当今世界文化主流的话语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使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在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中以高度的自觉担负起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发展和引领社会文化的繁荣进步。

2.选择和融合多元文化

大学历来是各种文化和思想交流、交融、交锋的阵地。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浩瀚灿烂的文化史,站在新的时代视角,大学应该具备文化批判精神和引导社会文化进步的能力,自觉承担起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望、继承和传播的责任,批判并有选择性地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广泛而深入地蔓延,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层文化变化,例如文化的同质化与异质化、文化的整合与冲突等日益突现,这势必危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削弱本土文化意识。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挤压,有可能引发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对称性和边缘化倾向,大学此时更应积极担负起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使命。“在全球伪装文化压力面前捍卫自己的文化特征,高校应该成为这方面的主要源泉,不应把本民族的伟大文化成就和价值传承抛进受忽视的角落。”[6]

3.规范社会价值系统

在当代中国,由于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多样化,加之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样化的态势。而在任何社会中,都要树立主流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标准,促进人们行动上的一致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种状况要求作为文化传承重要阵地的大学,应率先加紧构建和谐文化,改进和创造出具有先进性特征的价值趋向,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在全社会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筑牢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培育引领社会前进的正确价值导向,倡导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通过规范和建构社会价值系统,使人们形成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增强全民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凝聚力,为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进步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和支撑。

4.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文化创新的火焰,往往是在大学校园中点燃起来”[7]。大学结合了科技“第一生产力”与人才“第一资源”的优势,在国家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实现,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大学所承载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要大量掌握积淀的文化成果,在此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辐射社会、造福后代。大学同时应立足时代前沿,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和新期待,通过不断创造新知识、新思想和新理念,积极推进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的创造性转化。

三、空间维度—微观角度:大学自身建设发展中所承载的文化使命

大学这一对文化起着传承、批判与创新作用的文化组织,大学文化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在一所大学的内部,大学的根基在于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大学的文化建设作为大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影响着办学理念、学术氛围、制度制定、价值观念、学风校风、精神信念、行为模式等整个校园生态。因而大学为达至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蓝图和目标,毋庸置疑要率先肩负起文化建设的使命。大学文化不仅是大学组织的内部支撑和内在驱动,同时也是大学实现自身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这些都是由大学的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所决定。

1.凝聚和延续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它经过历届大学人长期的追求和积淀而形成,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文化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培育、充实和凝练大学精神。大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有赖于大学文化不懈地建设与创造,大学文化建设要使大学精神转化为大学人自觉的意识,将精神内化于心,并彰显在实践行动之中。反之,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塑造着大学的气质和风范,大学精神的凝聚和升华也会反作用于大学文化建设,推动和提升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与层次。

2.文化育人

文化者,以文化之也。高等教育是文化育人的最重要阶段,其本质是要通过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不仅承担着通过文化培育社会所需的各类高级专门精英人才的任务,还担负着通过文化培养健全人格、激发人的理性、潜力与天赋、为人的一生积淀思想底蕴的高尚使命,即努力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知识也有文化的人。可以说,文化育人既是教育本质的核心,又是当代大学需要承担的重要使命。大学文化通过价值导向、目标激励、行为规范和情感陶冶等方面的作用发挥其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新时期,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是要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育人主导作用;彰显特色文化,展现特色文化的育人“品牌”作用;重建物质文化,拓展大学物质文化的育人熏陶作用;完善制度文化,发挥大学制度文化的育人引导作用;规范行为文化,强化大学行为文化的育人示范作用;融合多元文化,弘扬兼容并包多元文化的育人创新作用,来引导大学文化建设,塑造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3.构建和谐校园

大学的文化中所蕴涵的共同理想追求、道德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充满文化情怀的校园,可以使大学人在共同理想目标的指引下,以一种更为和谐的方式和手段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调和主次矛盾之间的冲突,推进大学理性发展。文化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也发挥着沟通和融合个体及团体间的心灵与情感世界的效用,能够使彼此相互体认情感,使人沐浴在融洽的暖流之中,从而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和才华投身到学习和工作中。和谐校园就是以校园为载体,实现大学各子系统和要素全面协调、稳定有序、良性互动、充满活力。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大学文化的引领和支撑,大学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校园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命脉。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高校工作的各子系统与诸要素之间整体配合、互相促进。在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先进大学文化的建设相对于其他任何因素来说,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因此,要从构建和谐校园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大学文化,切实有效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

4.推进大学内部管理

管理的基本层次可分为人管人、制度管人、文化管人三个层次。文化管理是基于“人的价值观”和“人的情绪”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性的管理,把关心人、发展人作为主要目的,其最高目标是大学人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大学文化可以通过间接和柔性的人文关怀,利用内力驱动,实现愿景融合,塑造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进而促进大学人自我价值与组织目标的共同实现。大学文化对学校管理来说是最好的管理模式之一。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开始流行“文化管理理论”,用文化来管理人、规范个人行为。这个理论认为,创造一种好的组织文化,有时比规章制度还起作用。一个组织的文化,会弥散在整个组织的各个角落,影响到组织成员的思维和行为。大学是文化的创生地,但大学也一样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

四、结 语

大学不仅是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下,大学有责任、更有使命不断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并且积极开拓把优秀的中华文化成果推向世界的渠道和媒介。同时,大学自身的文化建设,也是大学发展不可跨越的选择,它与大学的宏观文化使命,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协调促进。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大学的文化使命受着文化变迁的深刻影响,同时也与世界高等教育中心和科技活动中心的转移密切相关。从空间维度——宏观角度上来看,大学在民族与社会发展中肩负着发展和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建设、选择并融合多元文化、规范社会价值系统、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使命;从空间维度——微观角度上来看,大学自身建设发展承载着凝聚并延续大学精神、文化育人、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大学内部管理的文化使命。因此,深入地理解大学文化双重使命,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功能定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够更好地推进我国大学健康发展。

[1]张德祥.认清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N].光明日报,2012-02-06(07).

[2]拉尔夫·林顿.文化树[M].何道宽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67.

[3]韩登亮.当代文化变迁与教育的使命[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3.

[4]李先桃.高等教育中心转移与科学活动中心转移[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20(2):9-10.

[5]杨贤金,索玉华,张金钟,等.英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回顾、现状分析与反思[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3):161-165.

[6]赫尔穆特·施密特.全球化与道德重建[M].柴方国译.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01.62.

[7]潘懋元.全面深入地认识教育的文化功能[J].教育研究,1996,(11):17-18.

猜你喜欢
育人大学文化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留白”是个大学问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年味里的“虎文化”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