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居民健康社区意识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

2015-03-23 14:38席丹丹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6期
关键词:名村名镇示范村

席丹丹

(韶关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人们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基本场所,也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社区作为一种人的集合,是由共同的精神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纽带凝聚的,在一个特定的社区里,这种共同的精神生活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精神纽带即是社区意识,它是社区共同体的核心,它真正使共同体成员感受到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休戚与共的依赖关系。调查总结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示范点的居民社区意识现状,探究如何培养健康的居民社区意识,以有效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程,是本文的重点。

1 韶关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现状

2011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粤府〔2011〕68号)等多份文件,决定连续5年每年专项安排1.5亿元用于推动名镇名村及示范村建设,“到2015年底,实现全省30%的行政村完成示范村建设,全省10%的镇和行政村完成名镇名村建设”,分批次先后打造8000余个名镇名村示范村。到2013年底,广东省第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基本完成,经组织认定,有37个镇、244个村达到名镇、名村创建要求。第二批创建工作总体有序推进实施,效果初显。

2011年7月以来,韶关市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工作部署,将创建活动作为“百项工程兴韶关”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紧密围绕“美丽乡村、幸福村居”建设的要求,扎实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的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根据《意见》的目标要求,结合韶关市实际,自2011年起至2015年,韶关市每年打造名镇2个、名村约20个、示范村约50个。目前韶关市分两批已创建4个名镇、40个名村、100个示范村。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名镇创建分为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生态山水、商贸中心等几种类型,名村打造分为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居风貌、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多种类型。截止2014年6月,市级财政共安排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专项资金1500多万元;各县(市、区)财政共安排建设专项资金1200多万元,多方筹集其他建设资金3000多万元,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省级各项资金8000多万元,其中省财政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并发动群众筹资投劳,发动群众筹资投劳9000多万元,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创建名镇名村示范村工作中,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同步建设、有机结合。全市共完成道路硬化改造12.94万米,建设供排水工程9.67万米,改造和新建房屋53.76万平方米,绿化10.6万平方米,新建污水处理池48个、排污渠3.13万米,新建垃圾收集点681个,修建篮球场49个、休闲小广场41个,安装路灯841盏。与此同时,各地注重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如安装统一规格的宣传栏,向广大群众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展示创建成果;新建或改造文化室、农家书屋,为农民看书学习和上网提供舒适的场所;开展“道德规范进万家”、“婚育新风进万家”、“文明公约进农家”、“十星级文明户”等系列创建活动,帮助和促进农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各名镇名村示范村全面完成了规划建设任务,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2014年2月,南雄市珠玑镇、乳源县必背镇被省授予“广东名镇”称号,始兴县淋头新村、翁源县仙北村等14个村荣获“广东名村”称号。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程的有效推进,使名镇内涵品位显著提升,名村示范村面貌焕然一新且特色鲜明,涌现了一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先进典型,为推进面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2 健康的社区意识在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为新一年“美丽乡村”的建设作了重要指示。“宜居城乡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完成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在201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广东省省长朱小丹对新农村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

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是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全省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行动,对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快农村社会文明进步、提升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把名镇名村示范村居民社区意识的置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城市化、社会化进程来思考,和建设幸福广东、美丽乡村、宜居城乡、旧城改造、城镇化的背景下来考虑,健康的社区意识则是社区建设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1 有助于为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提供内在动力

社区作为一定地域内人们生活居住的共同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定现象,它是区别于传统社会以血缘种姓为纽带单一性社会的异质“生活圈”,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社区意识属于意识范畴,意识作为人体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人及人群对周围生活环境的一种态度、情趣和思维定势。“社区意识”作为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体现了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情感依赖和价值认同,普遍认为,社区意识的特定形态或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社区认同、社区归属、社区满意和社区凝聚力,比较代表性的如麦克米伦和查维斯提出的四个要素,或认同、满意、归属、凝聚、孤独等。影响社区意识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共同利益、文化诉求、服务需要等。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下,人们最容易团结起来采取一致行动,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其中既包括社区在改善社区居住环境、服务设施等硬件条件上的功能又包括社区在维护治安、秩序和化解矛盾等服务上的作用,它们影响到居民的社区成就感和责任感;文化诉求,包括社区居民的价值观、交流互动、道德规则、人际关系等社会关系,它们影响到居民的荣誉感和社区归属感;社区的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质量上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居民的社区幸福感、认同感。当这些因素都得到正向的满足时社区意识就会加强,社区的各项功能就能顺利实现,反之则社区意识就会弱化,社区的各项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阻碍。由此可见,较高的社区认同度和社区满意度及强烈的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有利于促使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由各自参与社区活动的实践成为自觉的理性行为,主动承担作为社区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能为居民推动社区功能的全面实现提供内在动力。

2.2 是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从居民自我发展社区建设角度来看,健康的社区居民意识是实现社区自治、推动名镇名村建设的前提。社区意识是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关心、认同、依恋等心理感觉和价值观念,是建设新型社区的思想基础,是指导社区内各种单位和广大居民的共同行为。在“大社会、小政府”的理念的引导下,在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理念的引导下,作为社会微型缩影的社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觉醒和自我治理。名镇名村示范村在建设过程中,如果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对自身的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不闻不问,那么仅凭政府单方面的引导,很难达到预期的建设成效。在建设名镇名村示范村的过程中,社区居民健康的社区意识,也有利于最大效能地整合社区建设正能量,有效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集体行动逻辑的基本含义是指除非一个集团中的人数很少,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促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动,理性的、自利的个人将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在社区建设中,作为理性经济人的社区居民个人理性(利益)需求和作为公共产品存在的社区建设集体理性(利益)需求之间存在冲突,如果居民的社区意识涣散,那么这一冲突将会非常突出,而且大量存在“搭便车”的行为,甚至出现相反的作用力,阻止甚至中断建设进程。这就要求在社区这一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要积极培养社区意识,促使社区由陌生空间变为守望相依的熟人社会,促使社区居民形成强烈的社区的情感依赖感和价值认同感,进而自觉采取理性行为,主动承担维护社区公共产品的应尽义务,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反过来,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居民本身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

2.3 有助于为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促进社会整合

社区资源往往由若干异质性群体所共有。如何使不同背景、价值观各异和多样化利益需求的群体走到一起,通过了解而彼此接纳,使分散在其间的资源整合起来,是社区建设中一重要问题。而具有稳定性、持续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社区意识则可使全体居民产生共同心理认同和取向,形成强烈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使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得到合理运用,促进社区建设与发展,并进一步巩固既得成果。作为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社区意识通过整合社区资源,提高了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增强了凝聚力和相互关怀意识,强化了他们与所在社区及相互间的联系。

2.4 有助于为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社区意识是社会文化中的积极力量,有益于促进人类和社会发展,可以通过提升社区意识,促进健康和稳定的个性,推动和实现社区的发展。然而一个人主观世界中的自我意识、社区意识和更广泛的社会意识是一个有机结构,对社区意识的作用需要给予客观和辩证的评价。积极的社区意识至少有两大社会功能:第一,获得和强化社会支持感,使个人精神充实,有助于适应社会的变化;第二,增进“亲社会行为”,使个人的社会交往和参与更加充分,追求超越个人利益的更高目标。从社会层面,积极健康的社区意识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控制,提高了整体生活的质量。

3 “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过程中居民社区意识的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从韶关市名镇(历史文化、特色旅游、生态山水、商贸中心等类型)、名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民居风貌、基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类型)抽取了1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示范点展开调查。调查方法主要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达91.3%。问卷调查所用量表是由2002年张立科根据台湾心理学家林瑞钦等(1993)编制的社区意识量表再次修订的。修订后的量表共有28个项目(详见附录1),采用5级评分,分别为“极不同意”、“不同意”、“普通”、“同意”、“极同意”。理论构想为4个因子,包括社区参与、社区关怀、邻里互助和环境认知。在此次调查中,社区参与、社区关怀、邻里互助和环境认知四个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850、0.865、0.857和0.376,达到显著相关。这说明该量表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效度。通过本次调查,韶关市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示范点的社区意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3.1 居住地域对居民社区意识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居住地域对居民社区意识中社区参与、社区关怀、邻里互助和环境认知四个方面无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城市、城镇、农村居民的社区意识总体层面上无显著差异。居住地域差异,可能并不是影响居民社区意识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更好地研究城乡居民的社区意识状况,还需要依据社区意识的内涵和城乡发展的具体实际,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但是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发现:

一是城市和城镇居民在邻里互助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镇村居民在这方面得分会更高些。我们认为,城市生活节奏较快,城市居民在平时更多地忙碌于工作,平时联系较频繁的可能是同事、朋友,同邻居联系的机会较少。此外,城市居民居住公寓的更多,邻里互动方面可能会显得比较少。相对而言,镇村居民生活较悠闲,有不少居民居住的是平房,平时和邻居联系的机会也相对多些。乡土社会的镇村社区较城市社区能更多更好地保存地方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与邻里的互动创造了机会。

二是农村居民分别与城镇、城市居民在环境认知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农村居民在环境认知得分相对低于城镇、城市居民。环境认知因子在量表上分别以“知道社区名称”和“乐意告诉别人社区名称”两道题目出现。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城镇、城市发展得相对较好,不管是生活措施条件还是生活环境,这容易使居民产生一定的优越感;而农村发展较前两者落后一些,生活条件会相对简陋。再加上一直以来,不少人持有“轻农”的错误观念,这或多或少的也会给农村居民在社区环境认识方面带来消极的影响。

3.2 居住时间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居住时间对社区意识存在明显的影响。居住年限长的居民比居住年限短的居民有更强的社区意识,本土居民比外来居民有更强的社区意识,了解或熟悉社区背景情况的成员比缺乏相应知识信息的成员有更强的社区意。中国人追求安居乐业,“安居”的思想影响着居民选择居住地的频率,而从某种意义上,相对固定的居住地非常有利于居民的社区意识。

3.3 婚姻状况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研究发现,居民的婚姻状况对社区意识有一定的影响。已婚居民在社区意识得分上显著高于未婚居民,这表明前者更愿意参加社区工作,具有更强的社区意识。这可能是已婚居民会更注重生活环境,注重社区的各方面建设是否能为家庭生活、孩子成长等带来一定的裨益。不少已婚居民在社区的居住时间相对较长,年纪也较大,他们与社区的联系会更多更频繁,所以他们会更加关注社区。

3.4 育子情况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无小孩”和“有小孩”的居民在社区意识量表上的得分达到显著性差异,有小孩的居民比没小孩的居民具有更高的社区意识。这可能是因为有小孩的居民通常比较关注小孩的成长问题,社区作为其生活环境,其各方面建设自然是他们需要关注的内容之一。此外,有小孩的居民通常是已婚而且年龄较大,居住时间也比较长,他们与社区的联系较强,故他们有较积极的社区意识。

3.5 教育程度对社区意识的影响

从数据结果可看出,大学学历的居民在社区意识分数上均低于小学以下、中学学历两组居民。这可能是因为学历较高的居民在外读书时间比较长,与所在社区居民交流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甚至有些人不在本地工作,回来社区的时间更少,社区意识也就相对较淡。其次,学历比较高的居民更可能把较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发展和事业上,以致于没太多时间关注社区的事。再次,有些居民学历高了,工作相对好点,待遇也相应有所提高,对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努力谋求一个更好的社区环境,可能也会影响到对现有社区关注联系较少。

4 积极培育健康的居民社区意识,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工作

纵观社会发展观的演变,它经历了由“经济的发展”到“社会的发展”,再到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社区意识是社区之所以形成和存续的心理基础,是衡量社区发育程度的最重要指标,也是构建幸福社区的重要精神支撑和首要问题。在推进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培育健康的社区意识,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培育。

4.1 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区发展最大的背景就是社区成员有原来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加强社区建设,培育健康的社区意识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党组织的领导,要积极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

第一,加强党组织对社区建设和社区意识培育的领导作用。社区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设在基层社区的组织机构,社区党支部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支部要加强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组织领导,在加强自身社区党建工作的同时,要善于通过党建把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整合起来,善于整合社区党建工作资源,积极发动社区义工、志愿者、工青妇等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积极结合本地实际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和方法,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踏实践行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引领幸福社区的建设。

第二,发挥政府积极主导作用。一是要科学编制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合理地构建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社区自治组织进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群众自治,形成社区民主意识;二是要结合名镇名村示范村的社区基础条件,充分发掘、和增强特色文化优势,增强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品牌特色、示范效应,并以特色文化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发挥文化在社区建设中的正能量作用,推动社区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三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培育居民具有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人际心理和生活态度,结合地区优势,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特色,培育社区居民爱国守法、诚信友善、互爱互助的意识,使社区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精神家园;四是要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村容整洁、环境宜人、设施配套、生活便利,适宜生存发展的具有示范作用的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4.2 注重多方参与,共同培育

在从传统社会乡现代社会转型的转型中,社区,尤其是本专题所探讨的名镇名村示范村,也由乡土社会熟人社会、差序格局向现代社区的理性精神转型,这一过程需要多方公共参与、共同培育。

第一,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与各地开展的历史文化名镇(村)、卫生镇(村)、旅游名镇(村)、综合改革试点镇以及专业镇(村)、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创建)活动紧密结合,统筹运作,协调推进,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发挥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一是要注重发挥社会舆论力量,要拓宽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视野,注重借鉴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典型成功案例,加大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广泛推介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成果和经验,宣传为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二是要注重发挥企事业单位的力量,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要积极动员引导工商企业、社会团体、海外侨胞和在外创业的人员,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其中公益性项目可采取捐助的形式,经营性项目按规定采取合作的形式。鼓励发达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村镇结对挂钩,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大力支持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4.3 鼓励群众参与,发挥自治作用

要大力培育全社会的社区意识,让“社区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其中来,成为社区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社区建设走向社会化发展的轨道。

第一,注重村民自治,增强居民民主意识。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必须在村“两委”领导下,按照“四议两公开”(党支部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实现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和“四民主工作法”(民主提事、民主决事、民主理事、民主监督)的程序决策和实施,村委会要切实履行好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的决议,做好名村示范村建设的发动引导、组织实施和管理服务等工作。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工作中,如参加文明单位、文明社区、安全文明小区、和五好文明家庭等卓有成效的创建活动,在活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二,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社区意识主要表现为社区居民的分享参与和主人翁意识。一是要动员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通过各种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进一步开拓社区文化、街道文化、楼院文化、家庭文化,培育社区成员稳定和成熟的社区意识。二是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到各项娱乐活动中,如晨练队、棋牌赛、书画展、健身操等,充分调动“老中青少”各个年龄段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促进居民的心理熟悉度,培育友善、团结、互助、和睦的社区文化。

总而言之,社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建设需要广大社区成员的共同参与,在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培育健康的社区意识,社区建设才能真正实现“共居、共管、共建、共享”的最终目标,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也才能真正成为人们宜居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

[1]范中桥,罗明焱.论社区和城市社区基本概念[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7):32-34.

[2]张芝萍,张玲玲.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意识”的构建[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46-48.

[3]王亮.社区意识——社区共同体的灵魂[J].广西社会科学,2006(4):176-178.

[4]王建.社区建设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2):436-437.

[5]陈校,金国华.社区意识影响因素研究[J].《社会工作》,2007(7):30-33.

[6]岑颖,凌文铨,方俐洛.城市居民社区意识调查[J].改革与战略,2003(8):35-38.

[7]岑颖,凌文铨,方俐洛.居民社区意识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探索.2003(4):82-83.

[8]张立科.国民小学教职员工社区意识与学校社区化态度关系之研究—以屏东市国民小学为例[D].台湾:国立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2002.

[9]董明伟.社区非政府组织建设与社区意识的培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8-20.

[10]杨晓明.SPSS在教育统计中的应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8-124.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

[12]《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落实省政府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意见的分工方案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2011).

[13]《印发关于打造名镇名村示范村带动农村宜居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韶府〔2011〕77号)》 -互联网数据-2011-12-15:http://www.sg.gov.cn/website/portal/html/002009/2011/98318 0.html.

[14]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是哪些?-互联网数据-2009-04-28.

[15]张晓曦.国外社区防灾减灾的经验及启示[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6):123-124.

[16]张健.天津市社区灾害管理问题及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38(5):76-77.

[17]焦志强.试论以圆桌对话形式解决社区环境问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4):66-68.

[18]焦志强.环境解说促进公众以切实行动参与环境保护[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5):80-82.

[19]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39(4):46-60.

猜你喜欢
名村名镇示范村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打造高品质流翔高钙对比示范村
564名镇干部常年“钉”在村里——石泉县开启“镇村工作一体化”模式
曲霞:汤包名镇 香飘四海
贵州将建10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
羊毛衫名镇时尚产业再发力“濮院时尚周”后效应持续发酵
第三届“云南十大刺绣名村”获奖名单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薄山村:“问题村”蜕变为“示范村”
宋朝有四大商业名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