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

2015-03-23 14:38谢永明李文军刘援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谢永明李文军刘援

(1.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对外合作中心,北京 100035;2.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北京 100723)

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之本,可持续发展为生态健康和生态文明提供必要条件,是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生态健康基础、生态文明伦理,并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是发展、精髓是持续、实质是共存

1962年《寂寞的春天》,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和1982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以及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首次环境大会,都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从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到2012年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大会,形成了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变革推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世界可持续发展历程是人类认识自然、敬重自然、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时代,无处不在探索发展,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利益、推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那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平衡问题。

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革新,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人们在感受科学技术和工农业革命带来的“好处”和“利好”的同时,逐步地认识到这种“好处”和“利好”使得自然界潜意识产生不利于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危机。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是深思人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必然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倡资源持续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社会获得文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在健康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发展和繁衍,经济社会得到可持续的进步,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健康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总而言之,敬畏自然,崇敬自然,尊重自然规律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其精髓是“持续”,其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 生态健康基础是平衡

生态健康是人与环境关系的健康,内涵丰富,生理和心理健康,人居环境健康、生物健康和代谢健康,以及产业、城市和区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等。生态健康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自然的生态关系的健康,也就是健康的生态系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关系到生态健康的稳定发展,同时也是支配生态健康的主观因素。为了获得人类发展所需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物理环境为生理和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并通过自然环境提供相应的生物、代谢需要的环境状态。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和良好的物质需求,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获得其发展需要的条件。原始文明、农业文明(黄色文明)、工业文明(黑色文明)和生态文明(绿色文明)是人类探索发展过程中寻求文明的历程,工业的发展,城市和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生态健康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生理需要平衡,心理需要平衡,自然界更需要平衡,海啸、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正是因为自然界的平衡受到破坏、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而引发的自然现象,而生态健康正是支撑各个文明历程中相互关系的平衡体。生态文明的基础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各个阶段的集合,这种“集合”就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生态健康的平衡点。生态健康是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综合体,只有自然生态的健康,才能实现人类健康和文明的发展。人类在自身的繁衍和发展过程中从未停止寻找与自然生态的平衡,人类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人类与自然平衡的完善过程。“生态健康”的实现主要依靠自然、社会、政治、人体(生理和心理)、人与自然等的平衡,只有解决了这些影响生态健康的平衡问题,生态健康才能真正实现。综上所述,生态健康的基础是平衡,与自然的平衡,与生态的平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生物圈的平衡,与工业发展的平衡,与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平衡等等。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建立生态健康社会提供基本条件和保障,因此,生态健康的基础是“平衡”。

3 生态文明伦理是和谐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按照自然客观规律从事人类活动而获得的物质与精神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追求,是人类发展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在生存、发展和繁衍过程中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最高境界。

综观人类文明史,上溯到人类古文明,以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都隐含着生态文明的含义。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社会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等是这种形态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因此,文明是人类发展繁衍历史长河中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表征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西方文明起源于公元前1200年的古希腊出现文字开始,而中华文明则早在公元前3000年之前。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主张仁者要热爱自然、亲近自然;道家认为天地人生“本是同根生”;佛教视万物为“灵性”之物,与人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其中的“经天纬地”为改造自然,属于“物质文明”;而“照临四方”为驱走愚昧,属于“精神文明”。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们依赖集体的力量得以生存和发展;农业文明历时一万年之久,主要得益于铁器的出现;工业文明则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起源于18世纪英国,历时三百多年。

《易经》“天人合一”道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将生态伦理融汇于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种生态伦理反映了一种宽容和谐理想社会的追求。与之相对应,道家观点是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强调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一致。 《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就是体现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易经》所表达的平衡观体现了平衡是动态的、相对的原理,在发展和变化中达到一种暂时的平衡,这就是生态健康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世界大同,和谐共存的理念。

从要素看,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发展看,文明具有阶段性、时间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分布,文明具有多元化,如非洲文明、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从文明性质,它代表不同时代的进步和创新,如社会文明和科学文明。从伦理学,它是社会体制和社会行为的集中,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道德行为,体现和谐的理念;从科学层面,体现了科学决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消费和持续性、行为自觉和公众参与等,体现社会体系的和谐程度。它是人类生产、消费、繁衍、传承和发展的总和,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无论是原始文明,还是农业、工业文明,都反映、刻录了人类不同时期文明进步的足迹。文明要素、文明性质和文明伦理,都反映了人类生理、心理、社会发展和自然的和谐共存理念,无不体现生态健康的元素,只有健康的生态系统,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存,可持续的社会发展,生态文明才有保证。所以,生态健康是生态文明之本,生态文明的伦理是“和谐”。

4 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生态文明即持续-平衡-和谐

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精髓是“持续”,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需求,是人类发展的一种科学方式和道路。它体现了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本身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复杂体系,既要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又要做到节约资源,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使子孙后代不仅能够安居乐业,而且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符合生态健康所要达到的方式,是实现生态健康的重要手段,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讲话中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理念,是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先进思想,为实现生态健康奠定了基础。

通过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条件保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既是生态文明的两个方面,它既是参与者,也是推动者,在推动生态文明发展的同时,通过可持续发展又反作用于生态文明本身,如此往复推进,最终实现人类的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既要求人类尊重自然、敬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又要求自觉、自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态观。在概念上,与人类经济发展相协调;在行动上,与生态伦理和社会发展相一致,社会法则和体制制度规范了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它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实践。

健康的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还为人类提供了人文健康的条件。指标体系是衡量生态文明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生态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经济社会健康、自然生态健康、环境健康、人文健康和文化健康)的原则,这是生态文明实践的需要,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人文健康是该系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文明指标体系是一项理论、政治和科学的重大任务,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时间、需要提高认识的过程。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包含的共性是生态健康的基本内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食品安全、文化产业、生态环境伦理和社会制度保障等。

健康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生态基础。“生态健康”是由诸多社会、经济、自然环境、政治、文化、生物、物理、群落等元素组成,这些元素都是在一个相对“无形”或“有形”的平衡状态下存在。所以,“生态健康”只有在满足人类与自然平衡、社会平衡、政治平衡、人体平衡、心理平衡等条件下才能实现。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推动低碳产业,倡导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活,鼓励绿色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态健康和生态文明意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生态健康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的、相协调的科学生态体系,保证生态环境健康发展,逐步走上环境健康、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健康和环境文化的支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的终结目标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健康的生态系统,文明的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持续-平衡-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和生态文明三者关系的内涵。

[1]谢永明.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之关系.前进论坛,2013,11.

[2]搜狗百科,“生态文明”,“生态健康”.

[3]谢永明,余立风.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关系探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2,4.

[4]高世楫,陈健鹏.生态文明建设重在污染防治.求是理论网,2014,4,4.

[5]刘媛,谢永明.世界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绿叶,2012,6.

[6]谢永明.低碳与可持续发展之关系探讨.低碳世界,2012,5.

[7]温武瑞,谢永明.平衡-生态健康之本.中国环境管理,2010,4.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