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2015-03-24 01:47戴秀丽朱培瑜王蕾过伟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15年3期
关键词:监测数据合理性环境监测

戴秀丽,朱培瑜,王蕾,过伟

(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无锡 214121)



·监管新论·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的回顾与展望

戴秀丽,朱培瑜,王蕾,过伟

(无锡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江苏 无锡 214121)

回顾了中国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在国家、运作和研究层面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国家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QA/QC法律体系;在运作层面上,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管理机制;在研究层面上,应开展监测数据合理性、相关性审核研究。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审核管理机制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是保证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一环。在1991年,中国就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制度(暂行)》(环监字[1991]第043号),规定各级监测机构对监测数据必须实行三级审核制度。通过系列调研,回顾了中国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发展历程,探讨未来工作的发展思路。

1 中国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体系回顾

1.1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QA/QC体系建设情况

1991年,国家环保局颁布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制度(暂行)》,对全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的管理程序、职责和主要内容作了规定,其中第二十二条规定,“各实验室在报出分析数据的同时,应向质控室提交相应的质控数据,待质控负责人审核无误后,全部数据方能认为有效,经三级审核,业务站长签字后数据生效。”同年,《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暂行)》第三十条规定,“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在监测工作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有质量控制措施。一切出站数据均应以课题(专业)组长、室主任、总工程师(或业务站长)三级审核,并要按规定进行质控数据审核,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应定期检查审核情况。”这2个行业制度的诞生,将监测数据的审核引向制度化发展方向。1996年修订后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第二十八条指出,“为了保证环境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严肃性,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按计量认证的有关规定实行三级审核;各级环境监测站应指定专人负责监测报告的收、发、登记工作,以便随时查询和考核。”监测数据审核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延伸和发展[1]。

1.2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技术体系建设情况

在三级审核制度的引导下,中国相应各环境要素技术规范对具体的审核要素进行规范,如:2002年颁布的《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2002)11.6中,就审核范围、审核内容及三级审核的范畴进行说明;2004年颁布的《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4-2004),明确要求地下水监测原始记录和监测报告执行三级审核制,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三级审核的模式及审核的内容;2004年颁布的《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 )、2007年颁布的《主要污染物减排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技术规定(暂行)》和2011年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HJ 630-2011)等均不同程度地提到监测报告应执行三级审核制度,并就审核范围的内容进行说明。

2 当前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存在的问题

2.1 国家层面上,环境监测数据审核QA/QC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在中国环境监测现有QA/QC体系中,1991年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 ( 暂行 ) 》和《全国环境监测报告制度(暂行)》是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有规定的环保部规章,无疑成为了各级监测机构数据审核的纲领性文件,提出的三级审核制度一直被沿用至今。这2部部门规章后分别被1996年颁布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和2006年颁布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替代,虽然标志着中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但在国家层面上仍缺乏法律保障。

在监测数据审核技术体系和控制指标方面,缺乏全面和系统的规划,除环保部2009年发布的《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外,其他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基本处于空白。由于缺乏“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技术规范”等技术支撑,数据审核人员由于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其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审核人员的定势思维有时会对数据的客观性造成制约。

2.2 运作层面上,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管理机制不健全

笔者在调研26个各级监测机构时发现:目前几乎所有的环境监测机构在《监测工作程序》和《监测报告、报表管理程序》中都遵循三级审核制,形成比较有序的工作框架,但目前环境监测机构的三级审核机制建设仅仅停留在框架建设上,缺乏一套完善的数据审核管理机制,加上运作上缺乏可操作性,对机制的运行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掌控,直接导致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无序的局面。

首先,表现为组织机构不健全。①审核人员设置不合理,审核人员之间责、权等关系不明,没有设置合理、良性沟通途径。②管理制度缺失也直接影响审核工作的质量。③在审核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发展机制。

其次,表现为数据审核运行模式不合理。大部分监测机构审核模式采用接受现场记录或完整的数据包后才进行审核。还有一些监测站把分析检测人员完成测试报告作为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初始环节,对现场操作记录、现场观测记录和现场监测数据审核等不够重视,导致审核分析中异常现象不能及时发现,常常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2]。

2.3 研究层面上,尚停留在实践体会和工作经验的交流阶段

目前,国内学者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对审核管理机制及审核程序的研究;二是对数据的合理性和相关性的研究。

首先,国内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实践体会和工作经验的交流阶段,其采取的措施也只局限在强调审核人员个体素质、个体的经验积累及临时发挥等,并要求审核者对各被测要素均有深刻的认识,这些虽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并未对具体可操作性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探讨和研究,因而实践指导意义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其次,由于环境监测种类多样,数据数量庞大,大部分审核人员对数据的合理性、报告的规范性等缺乏研究,审核往往流于形式,数据经审核后,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错误,致使监测工作陷入被动,甚至造成监测站不应有的损失。

3 展望

3.1 国家层面上,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QA/QC法律体系

3.1.1 制定环境监测数据QA/QC国家标准

从调研的情况也可发现,中国目前没有专门的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主要依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章来执行,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办法》虽然弥补了《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不能满足当前环境监测发展的需要,但立法层次偏低的现实,使得环境监测工作的性质、地位、作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使全国的监测管理体制、监测人员管理模式以及监测经费保障方式等不统一、不到位,客观上不利于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和健康发展。应尽快修订该条例并促使国务院颁布出台,并将环境监测数据QA/QC纳入其中,着手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环境监测数据QA/QC国家标准。

3.1.2 完善环境监测QA/QC体系

以国家标准为基础,环保部门应完善、制定涉及环境监测数据的QA/QC法律、法规等。如:修订并完善《环境监测报告制度》(环监〔1996〕914 号)、《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环发〔2006〕114号)、《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等,须制定《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明确环境监测数据的QA/QC要求,各省市应制定各自的环境监测QA/QC规范。凡是与环境数据及技术有关的项目,例如环境监测及评价、污染治理、环境技术开发、验证等都必须遵守相关法规建立QA/QC 体系。在这些法律、法规中,对有意违反QA/QC 的行为都应有明确的惩罚条例 。

3.2 运作层面上,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管理机制

3.2.1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的管理结构

建立一个完善的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管理结构,需包含以下3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组织机构。它是数据审核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为达到监测数据质量的目的而设置的,它被赋予了审核的职能,并确立了机构的基本构成方式及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建立组织机构日常运作规章制度。各监测机构应对审核人员的任职资格、知识、技能、经验和培训等条件以及岗位职责作出明确规定,这些规章制度是保证组织机构正常运行的规定和规范,它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和强制作用。三是培养一批优秀的审核人才。机构和制度是没有生命的,而要建立机制就要给机构和制度以生命力,审核人员的培养应列入监测机构人才发展规划中,并实行动态管理。

3.2.2 优化数据审核的运作模式,并使其高效运行

对于不同项目,进行数据审核时有不同的要求,一般用于探索性研究和监视性监测的数据,不需要特别精准,只需由现场或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内部符合性审核和外部符合性确认即可。涉及仲裁、环境决策等的数据,除了必须进行内外部符合性审核以外,还需要技术管理者进行数据合理性审核。因此,三级审核的一审应为内部符合性审核、二审应为外部符合性确认,三审为数据合理性审核。

(1)一级审核的运作模式。原始数据的一级审核一般由同级或资深分析人员进行。实验室原始审核内容包括样品名称是否正确,定性定量结果是否正确,分析是否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质控样品是否完全、是否达到质控指标,分析人员对异常情况的说明是否正确,等等。现场原始数据的审核内容包括是否在预定的位置采样,采样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按项目的规定要求采集、保存样品,污染源采样前是否掌握生产情况、排放规律污染物浓度的时空变化,等等。

数据报告的一级审核通常由数据报告编制部门的实验室主任或同级人员完成。审核应在现场和实验室各环节符合性审核的基础上进行,审核内容着重于样品信息,最终报告的结果是否与原始数据及样品制备数据相符,由原始数据至样品浓度及检出限的计算是否正确,质控数据是否达到合同指标,数据说明是否正确、完善。

一级审核人员在各环节使用数据审核列表逐项检查的方式可提高审核质量和效率。审核可采用审核记录、目击监督、利用或设置自动控制指标来实现。审核的输入通常包括项目监测方案、任务通知书、现场作业指导书、实验室作业指导书,输出包括数据审核报告、通过审核的数据。这些输入和输出数据构成完整的一级审核数据包。

(2)二级审核的运作模式。二级审核应在接受完整的一级符合性审核数据包后进行。主要审核记录的一致性,包括现场监测数据符合性确认、实验室分析数据的符合性确认。

现场监测数据符合性确认的一般步骤:第一步,评价现场记录的一致性。第二步,复核质量控制信息。第三步,总结偏离情况,确定偏离对数据质量的影响。

分析实验室数据符合性确认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收集任务文件和待确认的数据。核查测定方法、程序和合同要求的QC的符合性。第二步,核查通过审核并报告的样品结果数据包。第三步,总结数据和QC缺陷并评价总体数据质量的影响。第四步,准备分析数据符合性确认报告。

(3)三级审核的运作模式。三级审核应在二级审核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第一,对偏离情况进行进一步审核,并向数据用户作出解释。第二,对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审核,总结数据质量情况,用专业判断来决定是否需要限制没有达到QC标准的数据的使用,并决定数据报告是否发出。

3.2.3 制定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标准操作程序(SOPs)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监测数据的产生包括从样品采集到样品分析的全过程,涉及的人员和环节较多,任何一个环节的偶发事件以及各环境要素本身的时空变化等一系列因素都可能对监测结果产生影响,导致数据出现异常,再加上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监测分析人员技术水平限制和监测因子的变异性,错误数据的出现不可避免。因此,制定数据审核标准工作程序,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全面、严格、规范的审核,并使审核工作贯穿监测工作全过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予以纠正和解决,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代表性、可比性、科学性、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为环境管理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避免由于审核人员的随意性,造成审核的失误与疏忽。

标准操作程序由相关岗位的资深人员根据有关法规和标准分析方法起草,经技术负责人审批后生效。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标准操作程序。标准操作程序要按实验室的管理结构分类编号,并定期进行更新。对标准操作程序的任何更改必须经技术负责人批准,并入档备案。

3.3 研究层面上,开展监测数据合理性、相关性审核研究

3.3.1 开展监测数据合理性、相关性检验方法研究

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相关性检验是监测数据审核中重要的工作内容,而在监测数据合理性、相关性审核中,能否快速准确地检验出异常数据,这与检验方法密切相关。

监测数据的合理性、相关性检验包含时空分布合理性检验、污染物排放规律合理性检验、监测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合理性检验,以及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可比性分析,还包含标准物质准确度,各行业之间、污染物之间、实验室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统一性。

3.3.2 开展监测数据规律性、相关性研究

自然界水体中的组成成分是非常复杂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会发生迁移、转化和衰减过程,并与各环境要素产生化学的、物理的或物化的作用,使污染物与生成物之间、污染物与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3-4],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某一稳定区域内,污染源及污染物成分相对稳定,不会出现剧烈变化,监测指标间的相关关系也就更稳定、更明显[5]。

同样,一个城市空气质量主要由2方面因素决定:一是污染源的排放及分布状况,二是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能力[6-8]。污染源的状况在一定的季节时间范围内,在不变的地理环境下是相对稳定的,而大气对污染物的扩散影响很大。当气象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污染源所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可相差几十倍乃至几百倍[9]。由于不同时段的气象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时段内空气污染物的质量浓度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中国的环境监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各个流域、区域已经长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时段各种水体污染物、空气污染物的变化规律,为开展监测数据规律性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以规律性、相关性分析为基础,探讨监测数据审核合理化、规范化的审核方法,对日常监测工作和科学研究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 戴秀丽.国控重点污染源监督监测数据QA/QC量化评估体系探讨[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6):52-54.

[2] 贺心然,展卫红,曹亚丽,等.环境监测数据的可信度研究[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2,4(5):54-56.

[3] 孙兴富,颜海波,郭敏飞.地表水中主要污染项目函数关系研究及成果应用[J].能源环境保护,2006(6):48-54.

[4] 徐衍忠,史国玮,王均乐.监测中异常数据的发现与判断[J].山东环境,1995(1):39-40.

[5] 王尔宜,魏莉,张怀北,等.浅谈监测数据审核及异常数据的分析与判断[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9,11(3):46.

[6] 徐大海,朱蓉.大气平流扩散的箱格预报模型与污染潜势指数预报[J].应用气象学,2000,11(1):1-12.

[7] 朱蓉,徐大海,孙明华.CAPPS 预报方法研究[J].气象,2001,27(6):10- 16.

[8] 刘小红,洪钟祥,李家伦,等.北京地区严重大气污染的气象和化学因子 [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4(3):231- 236.

[9] 袁美英,周秀杰,张桂华,等.天气形势对哈尔滨市空气质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气象,2005,31(1):55-58.

Review and Prospec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udit System

DAI Xiu-li,ZHU Pei-yu,WANG Lei,GUO Wei

(Wuxi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ralStation,Wuxi,Jiangsu214121,China)

The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udit system in China,and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QA / QC legal system.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gency should improve the audit management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and carry out the research of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udit on reasonableness and correlation.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Data audit system; Audit management system

2013-04-16;

2015-01-12

戴秀丽(1966—),女,高级工程师.,本科,从事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工作。

X830.5

C

1674-6732(2015)03-0052-04

猜你喜欢
监测数据合理性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GSM-R接口监测数据精确地理化方法及应用
新形势下新闻采访行为的合理性探讨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域外证据领事认证的合理性质疑
论合理性标准在诠释过程中的作用与限制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关于如何加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探讨
便携式GC-MS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环评中引用大气现状监测数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