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技术分析

2015-03-26 21:21李秀杰
河南科技 2015年21期
关键词:维管束薯块块茎

李秀杰

(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检植保站,黑龙江 穆棱 157599)

马铃薯环腐病防治技术分析

李秀杰

(黑龙江省穆棱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植检植保站,黑龙江 穆棱 157599)

马铃薯环腐病菌是一种危害维管束系统的细茵性病害。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病的发病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马钤薯;环腐病;防治技术

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均能发生危害。播种后发病造成种薯和芽苗腐烂,使田间缺苗断垄;成株期发病使病株萎蔫死亡或矮小黄化,产量大减;贮藏期发病使块茎继续腐烂,严重时甚至造成烂窖。该病在国外分布比较普遍,在比较冷凉的地方流行猖獗。国内自20世纪50年代始有发生,20世纪60年代在北方一季作区蔓延成灾,20世纪70年代尤其严重。此后,通过全国协作,采取得力措施,此病害逐渐得到控制。近年来,由于生产中大面积推广感病品种及栽培措施不得当,使我国北方马铃薯产区的环腐病再次普遍发生,而且具有日益严重的趋势。

马铃薯环腐病在国外发生普遍,且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已被列为禁止进境的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内报道的马铃薯环腐病引起的产量损失在10%~30%,严重的达到60%。

1 病原

本病由细菌中棒状杆菌属马铃薯环腐病菌寄生所致,菌体短杆状,有的呈棍棒状、球状,多单个生长,无荚膜、芽孢及鞭毛,不能游动。菌体在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菌落乳白色或淡黄色,稍隆起,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属好气性细菌,生长最适温度为20-23℃,致死高温为50℃,用时10分钟,生长适宜pH值7.0-8.4,革兰氏染色反应呈阴性。此病菌对寄主的专化性较强,在自然条件下只侵染马铃薯。

2 侵染循环

病菌在病薯内越冬,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种薯。病菌从伤口侵入,春季播前切薯块时的带菌切刀是田间传病的主要途径。种子不带菌传播,带菌土壤及窖藏期间的病、健薯接触都不传病,生长期间地下害虫和流水的传播作用也不大。

此病发病过程长,当带菌薯块播种后,细菌随病薯发芽侵入维管囊,通过养分和水分的活动,沿维管囊向上进人新芽;随着茎叶的形成,以后转人茎、叶和薯块内,形成系统性病害,引起地上部黄化、卷叶、矮化、萎蔫等症状。如将病株所结种薯块留种,又可引起次年发病。

3 发病条件

以温度对病害影响最大。病害发生适宜土温为19-23℃,当土温超过31℃,病害发生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减轻。巴里坤县马铃薯大多4月中旬播种,此时土温大体在15-20℃范围内,土壤湿度也适宜于环腐病的发生发展。

3.1 发病症状

3.1.1 地上部染病

地上部染病分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终致植株倒伏枯死。

3.1.2 块茎发病

切开块茎可见维管束变为乳黄色至黑褐色,皮层内出现环形或弧形坏死,故称环腐。经贮藏,块茎芽眼变黑干枯或外表爆裂,播种后不出芽或出芽后病枯。病株的根、茎部维管束常变褐,病蔓有时溢出白色菌脓。

3.2 发病规律

环腐病菌在种薯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该病菌也可在盛放种薯的容器上长期存活,成为侵染薯块的该病源。该病菌主要靠切刀传播,经伤口侵入,不能从气孔、皮孔、水孔侵人,受到损伤的健薯只有在维管束部分接触到病菌才能感染。昆虫、水流在该病传播中作用不大。病薯播种后,病菌在块茎组织内繁殖到一定数量后部分芽眼腐烂不能发芽;在部分出土的病芽中,病菌沿维管束上下扩展,引起地上部植株发病。在马铃薯生长后期,病菌可沿茎部维管束经由匍匐茎侵人新生的块茎,感病块茎作种薯时又成为下一季或下一年的病源。

马铃薯环腐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很短,但可在土壤中残留的病薯或病残体内长期存活,甚至可以越冬,但其在第二年或下一季的扩大再侵染中作用不大。收获期是此病的重要传播时期,病薯和健薯可以接触传染,在收获、运输和人窖过程中有很多传染机会。影响环腐病流行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病害发展最适土壤温度为19~23℃,超过31℃病害发展受到抑制,低于16℃症状出现推迟。一般来说,温暖干燥的天气有利于病害发展。贮藏期温度对病害也有影响,在20℃左右贮藏比1~3℃贮藏发病率高得多。播种早发病重,收获早则病薯率低。该病的发病程度还取决于马铃薯生育期的长短,夏播和二季作区一般发病轻。

4 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

建立无病留种田,尽可能采用整薯播种。播前把种薯先放在室内堆放5~6d,进行晾种,不断剔除烂薯。有条件的最好与选育新品种结合起来,利用杂交实生苗繁育无病种薯。选择种植抗病品种。

4.2 物理防治

播种前,可用草木灰+百菌清+新高脂膜进行拌种,减少病菌源。施足有机肥,注意增施磷、钾肥。播种后应及时在地表喷施新高脂膜,防止气传性病菌侵人。根据马铃薯生长需求及时松土、培土起垄,并适时浇水、中耕除草,合理施肥。在马铃薯开花前、块茎形成期和膨大期适时喷洒地果壮蒂灵,以控制地上部旺长,促进地下块茎膨大,增强植株抗御虫害能力。

4.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可用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喷施,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用50%虎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喷雾防治,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800倍液增强药效。同时应及时清除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对全园喷施消毒药剂+新高脂膜800倍液进行消毒处理。

S435.32

A

1003-5168(2015)11-217-01

猜你喜欢
维管束薯块块茎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茎秆维管束性状比较分析
花期摘叶和摘萼片对库尔勒香梨维管束发育影响及与萼筒脱落的关系
氮肥对超级杂交稻穗颈节间维管束结构的影响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红薯窖藏“三期”管理
薯块储藏腐烂原因及防止对策
不同年份早收栽培甘薯浙薯75延后收获的特征特性
巧切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