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2015-03-26 06:54韩杨波韩倩云毛爽爽徐靖雯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就业观院校大学生

□文/韩杨波 方 莉 韩倩云 毛爽爽 徐靖雯 刘 勇

(嘉兴学院商学院 浙江·嘉兴)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全面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出现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同时,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不断扩招,致使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这些情况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尽管我国政府加大了对该问题的关注度,推动和增加了就业,但也只是扬汤止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也有重大影响。对于高校而言,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专业素养,能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就业能力的提高能够使大学生找到最为适合自己的职业,实现自身价值。

对于社会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本文通过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对于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做了准备。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调查回收的26.8 万份样本(样本覆盖全国28 个省市区及814 个专业、665 个职业、326 个行业)编制成的《2014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3 届本科院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8%,与2012 届(91.5%)基本持平,与2011 届(90.8%)相比上升1 个百分点。总体而言,近三届中国大学生就业率是上升的,但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不十分乐观。

就嘉兴学院而言,嘉兴学院作为一所典型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达2 万多人,每年有大约5,000 名毕业生,会计学专业2014 届毕业生人数为197 人,由于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会有其他毕业打算,比如考研。我们的调查发现:2014届会计专业毕业生中有大约5.58%选择考取公务员,3.05%选择升学,2.03%选择出国。就业压力的增大迫使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就业问题。

图1 毕业打算

图2 就业地区选择

图3 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图4 求职过程中认为自身最具竞争力的因素

三、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毕业生方面

1、择业观和就业观不现实。许多大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后现代主义思潮和社会上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他们对毕业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如何去解决就业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他们对如何就业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各方研究学者认为转变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是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中之重。

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择业主要存在三大误区:

(1)从就业的单位属性看,偏好进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国有企业工作。从图1 可以发现,超过90%的毕业生在毕业后倾向于进入企事业单位工作,而不愿选择民营经济和中小型企业。(图1)

(2)从就业的区域看,片面强调就业地区。大部分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更愿意留在自己的家乡或者到经济繁荣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发展,愿意前往欠发达的中西部内陆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少之甚少。由此可见,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且缺乏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出发点,没有考虑到国家建设的需要。(图2)

(3)从就业报酬看,片面追求高薪高酬职业。从图3 中可以看出,薪酬待遇和发展空间是毕业生在求职中首先考虑的两大因素。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不平衡,人们普遍追求薪酬待遇好,发展空间大的工作,相同的想法造成了人才的“过剩”与“空缺”,这也是造成难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图3)

2、就业能力不足。本文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做了基本界定,分为三个层次,并进行了就业能力的问卷调查。第一个层次是基本工作能力。包括沟通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分析性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大学生的首要标准;第二个层次是专业技能。大学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运用它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个层次是应聘能力与技巧。包括制作简历、自我展现的能力等。

由图4 可知,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认为自身最具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是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说明大学生具备基本的工作能力,能够较快的适应并融入自己的工作环境,但是这些能力能够得到发挥的前提是求职已经成功。图4 也反映了应聘能力与技巧、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比重只介于10%与30%之间。然而,应聘的能力与技巧的具备非常重要,它是大学生能够得到一份工作的关键。目前,多数用人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优先考虑应聘者是否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其次是创新能力。然而,我国高校教学偏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的缺乏成为了大学生就业的制约因素。(图4)

(二)政府方面。政府负有发展教育的职能。即政府通过制定社会教育发展战略,优化教育结构,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政府是教育发展方向的引导者,进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政府控制着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近年来,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导致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占比增加,就业压力也日益增大;其次,政府评估高校偏重学术轻视能力,导致大多数高校培养目标单一;再次,对大学生就业调查仅仅停留在就业率上面。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不到真正的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也就相对滞后。

(三)高校方面

1、高校普遍缺乏教材更新机制,书本与现实严重脱节。据介绍,我国大学教材知识陈旧、内容与社会脱节、版式语言风格与现代大学生的阅读心理有差距等弊病。重庆某高校前不久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现在使用的大学教材大多存在知识老化、内容重复等多种问题,其比例竟高达74%。调查涉及该校24 个专业52 个班,在调查的110 本教材中,其中内容老化的占25%;内容重复的占11%;内容不适用(指太深或太浅)的占28%,有书而未开课的占9%。特别是一些实用性强、内容变化大的学科,如计算机、医学、法学等学科,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情况更严重。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无法将书本知识应用到现实工作中,制约大学生运用大学专业知识成功就业。

2、地方性本科院校与重点大学存在一定差距。处于重点大学和高职之间的地方性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年轻化等特点。地方性本科院校大部分是在原来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或独立升格或与其他学校合并升为一般本科院校的。教育经费、所处地域、学校文化底蕴和优质师资等方面的不足,导致这些学校在教育方面发展缓慢,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也与重点大学的学生产生了较大差距。

四、提高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

1、转变错误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许多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目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必须转变错误的就业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降低期望值。无论工作单位是在大城市还是僻远的乡村,无论工作岗位是否专业对口,无论工资待遇是否丰厚,只要大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取得合法收入就是就业。

2、提升就业能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就业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贯穿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一项重要工作。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对本职业的了解,建立起合理化的目标和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丰富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自己的软实力。

(2)强化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习能力。学习在大学时代仍是主题,所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尤为重要的。工作岗位上这种自主性学习能力也能够促进大学生快速地适应工作、职业生涯顺利发展。同时,应该认识到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增加知识储备,强化专业知识,扩大自身的知识面。

(3)积极参加实践,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抓住大学阶段能够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好机会。比如,校内的各种学生会工作、班级工作,这些工作能够对一个学生的动手、动脑、协调、交际、协作等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学校开设的实验课程,也是一个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在假期里不妨参加实习工作,提前积累工作经验,实习更能锻炼实践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家庭、政府以及高校各方面通力合作,提升就业能力

1、家庭。家庭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子女的过度保护使得大学生无法适应社会严峻的就业现状。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为他们创造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发展空间。

2、政府

(1)加强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宏观引导。政府应加强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的引导,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以及调整专业的设置,对各类人才培养规模的调控,指导高校的改革,避免高校盲目的设置专业,加强专业的实用性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的要求。

(2)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就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但大学生就业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府应加强就业信息网建设,拓展就业平台,保证就业信息的畅通,促进大学生与企业的互动,达成就业机会。

(3)提高社会中介机构功能,有效拓宽人才流动渠道。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与高校合作建立适用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介机构,使其发挥在推动就业方面的作用,促进人才的流动和就业市场的活跃,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

3、学校。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就业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为社会输送大量人才。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开设职业指导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应聘能力和技巧。尤其要强化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生的实践性教学,提高实验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序地结合起来,同时强化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广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为学生参加社会调研提供信息和机会的同时,高校还可以根据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见习和实习制度,组织专业教师带课题到用人单位中进行社会实践和岗位实践。鼓励大学生多参与科研活动,以提高科研动手能力。

[1]鲍婷.教师教学理念滞后的原因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2.18.

[2]李文利.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经费供求[D].中国高等教育,2002.6.

[3]龙溪虎,陈红.江西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实证研究[J].科技广场,2008.11.

[4]张倩宜.高校专业设置对满足社会需求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

猜你喜欢
就业观院校大学生
疫情后,青年农民工就业观变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融合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愿去民企”体现毕业生务实就业观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