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时事热点、背景知识、政策剖析与习惯养成

2015-03-27 07:53张文风
关键词:基本要素形势与政策时事

专题教学主要围绕某个理论知识、社会热点等组织设计,更加突出以学生为本位,更加重视教学体系的务实与全面。如何有效设计并组织专题教学的内容,实践中并无定论。在一定内容框架和准则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教学情境和教育对象差异进行灵活处理。本文通过界定和分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时事热点、背景知识、政策剖析与习惯养成,以期对改进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提供借鉴。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的四个基本要素

专题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讲什么”的问题,即在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设定的内容框架下如何更好地拿捏专题教学的内容,精准的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终极意义,有效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内容设计与组织,要明确界定专题教学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即教学内容的基本要素。

(一)时事热点

对时事热点问题的探讨是“形势与政策”课区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最为显著的表征。“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育、重大时事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社会热点问题剖析等。对时事热点的探讨是“形势与政策”课最为鲜明的表征之一,教学具体内容必须始终根据形势发展而变化,处于不断更新的动态过程中。在“形势与政策”课中,时事热点问题不是“旁枝末节”,而是专题教学的“轴”,要围绕时事热点问题做文章,通过时事热点问题之“轴”去实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二)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对专题教学的各个环节均有促进作用,是对时事热点和政策剖析的承接,是学生关注时事热点、洞察形势和学习政策的重要桥梁。背景知识是指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过程中,围绕时事热点,通过各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以帮助学生更好解读时事热点为目的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其主要特征是: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的一种方式或途径,但不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主体,也不是学习活动的主要目标;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不可或缺,离开背景知识学生很难准确而深入地理解教学专题,通过展现背景知识达到通透专题教学的作用。在专业背景、性格、爱好、知识结构差异显著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对于时事热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可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缺少背景知识的“铺垫”,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时事热点如同“浮光掠影”,政策解析则会“一笑而过”难以深入开展。

(三)政策剖析

政策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范畴。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了解和正确分析国内外重大时事,用大局意识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热点与焦点问题,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政策剖析的意义在于:明是非,示方向。在分析时事热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台前幕后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支持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实施,最终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真正拥护党和国家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上的重大决策。

(四)习惯养成

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热点并能够正确分析形势与政策的习惯,这是“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高层次。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目标有三层: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价值观教育为最终目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思想性,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帮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把握形势的正确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相比受益一时的“灌输——接纳”式的课堂讲授,在专题教学中精心设计“传授”、“沟通”与“练习”等习惯养成环节更能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终极意义。

二、四个基本要素的确立是实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规范、科学与实效的内在要求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四个基本要素的确立,主要取决于专题教学内容的规范性以及教育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并最终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效。

(一)四个基本要素的确立,可以有效推进教学内容的全面构建,促进“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规范化

相对于其他要素而言,这四个要素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一方面,完整承载“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所需内容,规范教学立意,通过介绍时事热点、讲解背景知识、分析研究政策、培养习惯养成,既体现专题教学的知识性,更体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思想性;另一方面,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化建设的有益尝试。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是“形势与政策”课学科化的基石和核心,时事热点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特征,但背景知识、政策剖析和习惯养成可以结合主流教学专题制订稳定的内容体系。实际上,即使是时事热点也存在一定的高频率、延续性和稳定性等特征,也能够累积稳定的内容。

(二)四个基本要素的确立,可以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最大程度科学化组织与设计“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内容

四个基本要素的娴熟运用可以有效化解以下矛盾:一是学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在专题教学中,授课教师不能“顾头不顾腚”,唯有合理分配各个内容要素的时间比例才能设计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形势与政策”课,才不至于沦落为单纯的时事“播报机”、新闻“播放器”或政策“传声筒”;二是课堂讲授多与练习少的矛盾。目前,大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多采用合班上课方式,2~3个班100人左右甚至更大的规模,导致部分教师以此为借口将专题教学的内容更多停留在理论讲授和探讨层面,而有意无意忽视了对学生习惯养成的培养。三是能够有效整合“形势与政策”专题教学的各个环节,“化繁为简”,内容要素一定程度上的“程式化”和“机械化”可以提升“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效率。教师按照四个基本要素“按部就班”备课授课可能会“事半功倍”。

(三)四个基本要素的确立,突出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功能的层次与递进,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实效性

这种层次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知晓与通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并关注时事,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发展的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四个基本要素中,时事热点就是培养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背景知识则是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第二,思辨与明理。“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与政策观,能够用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眼光看待时事热点问题,能够正确分析形势和剖析政策,学习、理解和接受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第三,养成与自觉。“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更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养成关心和正确分析时事的良好习惯,通过不间断的逻辑思考和练习对时事热点、背景知识和政策剖析进行理解、接受和内化。

三、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逻辑思路

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容中,四个基本要素所起的作用和权重有所不同,确定专题教学内容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样至关重要。

(一)以时事热点为“切入点”

如前文所述,时事热点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轴”,是专题教学的“中心”,在专题教学中偏离航向“离题万里”。但是,时事热点只是最为表层的东西,不能作为专题教学的“核心”和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在教学中只能起“开门见山”、“抛砖引玉”的作用,只能充当“切入点”。因此,在专题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时事热点往往充当“急先锋”,以看和听为主,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刺激,以此激发学生探究时事热点的“兴趣”。

(二)以背景知识为“支撑点”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挑战知识性、教学技巧难度高的课程,无论是内容安排上还是在讲授过程中,都体现了多学科交叉渗透、互相融合的特性。“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如果缺少对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社会热点问题就只能是“外行看热闹”,政策剖析更是无从开展。因此,背景知识不仅是“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背景资料”,同时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背景知识,不仅能够在专题教学中充当“上下衔接”、“承前启后”的作用,帮助学生系统的认识形势、降低政策剖析的难度、提高专题教学的效率,更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以政策剖析为“着力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当前的国内外形势,提高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因此,政策剖析是“着力点”,如果将专题教学的重心放在介绍时事热点和背景知识两个基本要素方面,则会颠倒主次。政策剖析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起“茅塞顿开”的作用,通过讲授、理解和师生之间的探讨,帮助学生加深对党和国家在相关时事热点问题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增强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四)以习惯养成为“根本点”

培养关注时事热点的兴趣、掌握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最终还要内化为学生个体的习惯才能够使之受益终生,否则“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也只能成为学生人生中的“匆匆过客”,好的方法会被“束之高阁”。习惯的作用是巨大的的,习惯养成是“根本点”。被马克思称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可见,如何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正是目前专题教学中所欠缺的。

四、对组织与设计四个基本要素的若干建议

在确定四个基本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后,对基本要素的微观设计和组织同样显得重要,主要建议如下:

(一)把握时事热点的要点在于对“纲领性”、“稳定性”和“延续性”内容的积累

时事热点具有动态性、时效性的特征,但从学科建设和专题教学的高度而言,“纲领性”、“稳定性”和“延续性”的内容更应该引起重视。第一,“纲领性”。即要紧密结合教育部和中宣部每学期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围绕党和国家推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当代国际、国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组织实施,不能够“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尽其在我,顺其自然”。第二,“稳定性”。“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的教学专题和探讨的时事热点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但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要点”和时事热点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中同样不容小觑。第三,“延续性”。延续性的时事热点问题的主要特征是事件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如“台海问题”、“朝核问题”等。还包括一些业已形成某种稳定机制的惯例性会议,如国内部分的“两会”等,国际部分的“G20”、“中国—东盟”峰会外交等。此外,延续性的时事热点还包括重大宣传教育活动,主要目的是回顾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等。

(二)介绍背景知识的关键在于贯彻“少而精”和“宽而新”的原则

背景知识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由于学时紧凑和授课对象专业知识差异性较大等特征,背景知识的介绍要“少而精”和“宽而新”。一方面,“少而精”。即要求教师要少讲精讲,只讲最基本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技巧,但要明确重点和难点,教会学生明确专题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因此,背景知识的设置要服务于授课对象专题学习的需要,可以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宽而新”。即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思路,把专题教学相关的前沿知识引入课堂。背景知识的介绍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同时要介绍不同学派的论点和不同的学术观点,不能简答粗暴的灌输党和政府的“声音”。因此,背景知识的设置要结合时代特征密切联系授课对象的兴趣爱好,做到“投其所好”、“有所作为”。

(三)剖析形势与政策的重心在于方法教育和价值引导

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是“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根本和最高价值,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科学分析形势与政策的方法主要有辩证分析法、科学比较法、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信息收集法等。此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四)培养习惯养成的当务之急是拓展和延伸“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内涵

判断一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专题完成的成功标准,不是教学内容是否充实、重难点是否突出、教学手段是否丰富,而是授课对象能力和素质的是否提升,是否做到习惯养成。当学生走出校园,是否养成关心时事的良好习惯,是否保持对国内外形势的关注度和敏感性,是否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把握形势的正确方法。因此,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内涵最大的缺失就是习惯养成,即缺少行之有效的练习和实践,某种程度上使得“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沦为“一锤子买卖”。主要对策有:第一,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专题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第二,构筑学生自主化学习和实践平台,如自助讲课、团队小品、课题研究、社会实践、辩论、知识竞赛等;第三,严格“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查和考核环节,改变过于宽泛、开放的考查和考核手段。

提高大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内容四个基本要素的界定,在规范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的基础上,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习惯培养,而这正是教育管理上难于考量、在教学评估体系中逐步淡化的教育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基本要素形势与政策时事
时事半月谈
时事政策
诗化音乐 乐化诗歌——透过「音乐基本要素」分析「古诗新唱」多样教学的实践研究
论旋律创作的基本要素
生活·思想·艺术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漫画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