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015-03-27 04:04马金宝,杜新和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案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是普通本科院校必修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主要讲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独立解放道路的探索和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繁荣富强实践与成就。目的在于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历史思维和忧患意识。高校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由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空洞,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懂、难学,有抵触情绪,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良。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一直是困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难题。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写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乐学”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稳定的兴趣有利于完成复杂而艰巨的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注重培养兴趣的稳定性和永久性,以使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这样就能把兴趣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促使学生顽强地进行学习。笔者以“纲要”课为例,结合亲身教学经历,就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从5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对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一、上好第一次课,点燃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大学生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他们在中学以及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学过一些、了解一些。因此,步入大学后再学这些历史知识,学生普遍会产生困惑和不解。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上好第一次课,通过精彩的第一次课,点燃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提高“纲要”课的教学实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次课教师应讲好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学习“纲要”课?(2)“纲要”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怎样才能学好“纲要”课?

笔者在上第一次课(绪论)时,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学生反馈来看,以下几个知识点对吸引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有效。

(一)在讲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时,举“前苏联解体”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苏联解体(事件、结果)←→戈尔巴乔夫(原因、结果)←→思想政治教育(缺失、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苏俄时期国家对青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造成了戈尔巴乔夫那一代年轻人成为思想上迷茫的一代,当他们成为国家重要领导人时,思想意识形态产生混乱,结果造成了苏联解体。使学生形成这样的共识: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在讲到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时,列举部分学者和国家领导人对历史的看法。笔者在介绍国家领导人重视历史时,重点例举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关于要重视历史学习的经典语言。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1]通过阐释使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历史并不都是很遥远的事情,有时它就在现实中,离我们很近。

(三)在讲到历史也是一种综合国力时,举我国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的例子。使学生了解:(1)什么是综合国力?(2)为什么要建立孔子学院?(3)安徽大学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文化虽是一种软国力,但它的作用并不软。并进一步认同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四)在讲到史料鉴别的重要性时,举“刘步蟾冤案始未”的例子。使学生了解历史真相和原因,认识到史料鉴别非常重要。

二、挖掘趣味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纲要”课讲述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今天170多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史料很多,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无奇不有。新颖的教学内容能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因此,作为“纲要”课教师,为了能够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一定要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材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挖掘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比如,在讲到戊戌变法时,一般不能不提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介绍这2位历史人物的时候,若能顺便提及一个人——李莲英——如何得到慈禧的青睐——怎样处理与慈禧和光绪的关系——其处事原则——主子死后其归宿,这样非常容易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趣味性,喜爱上历史。挖掘历史人物的逸闻趣事,一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1)人物重要、学生熟悉;(2)内容新奇、趣味性强;(3)围绕主题、不偏不离;(4)短小精悍,雅俗共赏;(5)正面人物挖掘其负面,反面人物挖掘其正面。

(二)挖掘历史事件中的趣味材料。比如,在讲到洋务运动兴衰时,可以插入“马拉火车”这段趣事;在讲到中共“一大”召开时,可以引入近年来解密的一些档案材料,比如:(1)中共“一大”开幕式是在哪里举行的?(2)中共“一大”开幕期间负责会务的哪位女士是谁?(3)中共“一大”开幕期间闯进来的哪个人是谁?挖掘历史事件中的趣味材料,要注意:(1)选取学生熟悉、重要的事件;(2)选取刚刚解密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3)围绕主题选择,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事件。

(三)挖掘历史歌曲中的趣味材料。比如,在讲到鸦片战争时,可以引入歌曲《七子之歌·香港》、《七子之歌·澳门》;在讲到土地革命战争时,可以引入民歌《沂蒙山小调》;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可以引入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等等。这些歌曲震撼力强,对学生的感染力大,容易引起心理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感和学习历史的兴趣。挖掘历史歌曲中的趣味材料,应注意:(1)选取的歌曲要真实、符合历史事实;(2)歌词应语言朴实、具有感染力,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共鸣;(3)与教学内容匹配度要高,听后有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4)选取经典歌曲,挖掘时代新意,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

三、活用教学方法,稳固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学方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教学方法是基于教学内容而产生的,又服务于教学内容。” [2]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长期保持下去。为了进一步稳定和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想办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

(一)采用因材施教法。(1)根据文理科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不同,可采取因材施教法。针对文科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普遍比理科生熟的情况,在教授文科班时可以多提问,让学生来讲,教师少讲,相反,在教授理科班时教师多讲,少提问,多引导,这样既能提高文科生的成就感,也不至于造成理科生的尴尬;(2)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也可采取因材施教法。比如,在讲到“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时,针对工科学生对机械、制造比较熟悉的特点,可让学生自己总结“洋务运动”涉及到机械、制造方面的内容;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对外语比较感兴趣的特点,让学生自己总结创办新式学堂中有关“翻译学堂”的情况。又比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术史、音乐史比较熟悉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抗战时期的文艺作品,并进行介绍。采用因材施教法不仅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口味要求,使学生感到亲切感,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及专业素养。

(二)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又称角色扮演法,是指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特定的模拟主题,通过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情景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3]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情景模拟活动:比如,演讲、讨论、辩论、小品、话剧等。

这种教学方法突出操作性,讲究趣味性,注重实效性,兼顾学理性,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的高度统一。 [4]不仅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三)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借由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习者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习者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5]案例教学法是激活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新范式。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对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占主导”“师生互补,教学相辅”“团体合作,师生共同进步”的和谐课堂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使用案例教学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意识,增强师生间的互动性,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是创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创造素质的有效途径。

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通常包括八个步骤:(1)教学内容选定;(2)教学案例选编;(3)思考讨论题设计;(4)教学案例呈现;(5)课堂讨论组织;(6)点评和总结;(7)案例分析报告撰写;(8)课后教学反思。 [6]八个教学环节逐次递进、环环相扣,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理论体系。思政课的课程特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不能简单移植其他课程案例教学的一般模式,而要结合思政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坚持案例教学的自主性、启发性优势,融入理论讲授精确性、系统性的特质,循序渐进地实施案例教学。 [7]

从教学实践来看,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适宜开展案例教学:(1)认识上存在分歧或根本性分歧,但不涉及根本性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判断,或者实际上无法强求一致的思想理论问题;(2)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焦点,且“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的思想理论问题;(3)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且认识程度需要进一步提升的思想理论问题;(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且统摄、衍射、涵括性极强的思想理论问题。 [8]

此外,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专题教学法等。

总之,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活用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深化,以培养兴趣的长期性和稳固性。

四、培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志向是紧密相连的,学习志向水平高的学生对自己的目标设置就相对较高,对学习抱有较高的期望,也就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要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需要超越实用性思维,激活学生灵魂中向美、求知、行善等方面的高层次的需求。” [9]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帮助学生提高志向水平,激发他们的高层次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那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就不再是一种激励力量,这时人的需求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求,而高层次需要的满足,则会产生长久激励的力量。” [10]根据这一理论,不同层次需求的激励力量不同,高层次需求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需求,建立不同的兴趣激励机制,特别应满足大学生的高层次需求,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探究能力属于高层次需求,大学生的探究能力一旦形成(高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必将大大增强其成功的体验和幸福感,学习兴趣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提升,并将逐步升华。这样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品质。

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曾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11]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传道、授业、解惑”,以单向知识传授为主,既不利于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探究能力属于创造性品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需。“兴趣导致爱好,爱好引起迷恋,迷恋促发创造”。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探究能力,以促使学习兴趣的升华。

近年来兴起的问题式、研讨型和研究型等探究式教学模式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作用。采用探究式教学,实现了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传授知识与研究探索相结合的转变,促进了大学生由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转变,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活跃度和参与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类教学使教师从“居高临下”的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把单向“灌输式”教学引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平等交流的“互动式”教学,最后达到“课堂是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的平台,教师和学生人格平等,互为主体”。 [12]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以下办法:

(一)开展近代历史人物介绍和评价活动。具体包括三个步骤:(1)分组;(2)布置任务;(3)PPT展示。此项活动安排在前半学期。(二)开展近代历史事件介绍和评价活动。让每组学生从所提供的内容中选择一项,给两周时间准备,制作PPT后汇报展示。此项活动安排在后半学期。(三)开展研究性课题及论文撰写活动。教师提供研究性课题题目,要求学生选择题目,通过查找资料,分析综合,撰写论文。此项活动要求教师提前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前半学期、后半学期可以各安排一次。从教学实践来看,《纲要》课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性问题大致包括五大类:(1)分析型;(2)比较型;(3)归纳型;(4)评价型;(5)综合型。 [13]

通过思政课探究型教学的开展,采用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和方法,不仅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切实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成才。

五、创新考核方法,稳定学生学习兴趣

考核方法的创新对稳定学生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传统的考核方法是闭卷考试,学生比较排斥,因为临近期末需要考的科目较多,大都需要死记硬背,往往是考前突击,考完后立马结束,连书都扔到了。如果能改革考核方法,变闭卷为开卷,变一考为多考,变重结果轻过程为重过程轻结果,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排斥考试的不足,达到学生不仅喜欢上“纲要”课,而且喜欢考“纲要”课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思政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毕生难忘”的教学目的。

我校从2012年开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纲要”课的考核进行改革和创新,改变过去闭卷考试,一卷定乾坤的情形,实施开卷考试,并重视实践教学和平时成绩,一改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形,形成“重过程轻结果”的态势,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综上所述,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浓厚的兴趣在激发大学生的潜能、灵感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要想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学习欲望是兴趣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激发、吸引、稳固学生学习热情是兴趣培养的关键和核心,提升、升华学生学习情趣是兴趣培养的目的和归宿。只有把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真正培养起来,才能切实保障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注:本文系安徽大学江淮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Y0007)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案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