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5-03-27 16:53刘月林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园精神

刘月林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安徽 淮南232007)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结构将面临大的调整。在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引导一批本科院校要实现办学形式向应用型转移,也就是要向职业教育转移。可见,国家已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发展改革的重大战略措施。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是教育部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总要求。职业教育不同于技能培训,它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而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对这个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心聚力、展示形象、提高文明程度的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应全面、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如何在保障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是目前各类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课题。多年来,我院立足“三个结合”,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使办学内涵不断提升,办学特色初步凸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一、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办学理念相结合,使之具有自身特色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校园精神”,它是指学校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在长期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淀、提炼出来的反映师生共同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通常以学校校训的形式来体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要与学校校训相结合,只有这样,才不偏离学校本身的办学理念。如我院以“自强、拼搏、开拓、奉献”为校训,以“新、优、特、强”(即:一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将职业教育办新;二是质量与规模的关系,将职业教育办优;三是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关系,将职业教育办特;四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将职业教育办强。)为办学理念,两者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学院紧紧围绕办学理念,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时,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校史并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在的学校如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了解全校教师如何艰苦奋斗,共创今日辉煌成果的历程。通过主题班会,让学生深刻理解校园精神的内涵,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其次在学生中大力弘扬校园精神,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达到在思想上共鸣。由于校园精神的影响,促进了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和人际关系建设。也正是由于精神力量的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奋发有为,激励广大教师锐意改革,不断创新。在学校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中真正发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功能,实现了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使之具有职业教育特色

现在企业都注重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来提升竞争力,为此,企业在选才、用人及管理上都对高职教育培养人才上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需要将自己所学知识技能熟练地运用到岗位上,以适应岗位的技术需要,更重要的是能凭借自身良好的综合素质来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要求毕业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求毕业生具有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巧。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吸收企业文化的成分,从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中吸收有价值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我院非常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交融的平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首先,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企业文化。如在校园建立企业文化长廊来展示企业文化;制作优秀企业文化宣传牌悬挂在实训中心、教室、宿舍之中,将企业文化、职场文化引入学生学习生活场所;与多家企业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期间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的薰陶。

其次,开展工学结合,感悟企业文化。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学校重视加强学生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联系和指导,组织在校学生利用暑期到企业开展工学交替,引进企业到校园开展招聘会,让高职学生第三年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工学结合,学生更容易在真实的企业实践环境中感悟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与企业员工的合作交流中,学习到其他员工的技术和敬业精神,为自己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场中目睹现代企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和成才意识,增强锐意进取、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在具体的岗位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为今后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开展创业教育,升华企业文化。我校能在困境中崛起,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靠的就是艰苦创业和改革创新。所以学校始终坚持创业教育,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创业人才。为提升创业教育在校园文化中的感染力,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典型进行跟踪,总结提炼学生创业的成功经验,实现创业教育典型案例校本化开发,并汇编成册,这样有利于今后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将来创业参考和借鉴。将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创业教育,为增强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系统创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良好基础。

三、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拓展大学生素质相结合,使之具有时代特色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不仅能发展学生智力,扩大视野,发挥个人特长,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精神文化必须以拓展大学生素质为核心。笔者认为,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重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活动。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必须突出教育性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潜在的导向功能。可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开展校园文明礼仪知识演讲比赛、宿舍文化节活动,开展“十大校园之星”和“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的评选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成才热情,使大学生在活动中思想感情得到薰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特点,开展文艺、书画、体育等文体类活动,开展专业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和创业设计比赛等科技及技能类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职业岗位技能,拓展他们的科学艺术修养。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力的一项举措。学校应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结对共建”等政策类宣讲活动,献爱心等志愿类活动,行业人才需求调研等调查研究类活动以及物流服务、电子维修等创业实践类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激发他们的主体创造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培养进取精神和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校园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的、发展的过程。高职院校要达到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不断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握时代脉搏,融入时代特质。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容易接受,校园文化才能在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到导向作用,才能让社会正能量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来,这样才能为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不断发展做出真正的贡献。

[1]孙庆珠.高校校园文化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2]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卷2)[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田浩.开拓创新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36-37.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校园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