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软实力视角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2015-03-27 17:00任文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通识实力院校

任文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就业软实力视角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

任文妍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当前,就业难制约着通识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就业软实力对个体人综合素质的关注与通识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因此,在通识教育中引入就业软实力的内容,将有效化解育人与就业的两难选择。通识教育的改善应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在公共必修课中构建涵盖人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内容体系,在公共选修课中围绕就业软实力设置课程;二是将就业软实力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体系;三是在校内外活动中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四是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就业软实力;高职院校

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是面向就业的教育。但“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既是职业性的,也是教育性的:其一,受教育者要藉此获得从业资格;其二,受教育者也要藉此得以全面发展”。[1]因此,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同样是高职教育的题中之义。目前,高职教育所秉持的“应用性”、“高技能”标准几乎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界的唯一导向,它过于强调对经济的服务,过于关注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模糊了教育“育人”的本质。这一理念的错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将通识教育理念引入职业教育领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必然

爱因斯坦曾指出,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本科院校素质教育体系的正式构建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1995年,原国家教委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在52所高等学校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多数本科院校建立了自己的素质教育体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成果。相比之下,高职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尚处于建立初期,硬件建设、体制建设任务急迫,素质教育远不是当务之急。因此,在当前高职教育处于从规模建设到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回归教育“育人”本质显得愈来愈为迫切。

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美国本科教育中普遍开展的通识教育,作为国外先进教育理念进入到我国,一时间与中国本土化的素质教育并存。那么两者到底有何异同,哪种更适于被高职教育借鉴,对两者进行比较就成为一种必要。在我国,有学者对通识教育给予这样的界定:“通识教育(generalist education),也称之为普通教育、通才教育,是指在高等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是非专业性、非工具性的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共同构成高等教育。”[2]由此可见,通识教育也是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观。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不谋而合。但素质教育需要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而通识教育则侧重知识的传授,因此,“前者务虚,后者务实”[3]。从这一角度出发,通识教育显然比素质教育的内容更具体、更直接。引进通识教育这一在海内外影响广泛、积累了丰富经验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改变当前高职“育人”教育既缺乏明确的制度层面的导向与规定,又缺乏可借鉴的成熟范例的现状。

二、通识教育与就业软实力的关系

通识教育思想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此后开始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日本、台湾、香港都曾借鉴过。但是,在各地模仿移植的过程中,通识教育不但没有实现本土化,反倒陷入了困境。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指出:“通识教育在当代大学教育中,正出现一种矛盾与困难,一方面,在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被不断地淡化,甚至忽视。”[4]究其原因,“就业难是通识教育陷入困境的关键因素”。[5]因此,在就业软实力的视角下关照通识教育,将会使通识教育的内容更具务实性,改变“育人”与“就业”的两难选择。

(一)通识教育的起源、内涵

在美国,通识教育建立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单纯强调专业技能而出现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教育倾向。通识教育的具体内容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不断生发演绎,流派众多。影响最为广泛的是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报告,它指出通识教育赋予人们在生活中必备的各种知识、能力、思考、信念、修养,培养情感和智力全面发展的人。这里,“各种知识、能力”应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三个方面,“思考”是头脑思维的过程,“信念”“修养”“情感”和“智力”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外在显现。因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应是通过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常识,个体人实现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建设,从而成为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二)就业软实力的起源、内涵

软实力最早于199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这一概念后来被引申到其他学科,“就业软实力”一词也应运而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们普遍认可的就业软实力包括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意识领域的实力,如公民的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承受挫折的能力等;二是行为领域的实力,如团队协作能力、创新精神、人际沟通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等;三是生态领域的实力,如个体的人格魅力、个性特质等[6]。

本课题组根据以上内容,编制问卷并对152家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团队协作与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适应与应变能力是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员工能力,而这些恰恰是就业软实力的内容。在上述能力与素质中,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在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的不足上,其中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敬业精神、责任感,以及心理素质差被列为最突出的问题。

(三)通识教育与就业软实力的关系

综上所述,通识教育与就业软实力在本质上都是关注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两者之间非但不存在巨大的鸿沟,反而因对综合素质的共同关注成为可以沟通的两极。将就业软实力作为通识教育开展的依据,将使高职学生在有限的两到三年中切实学到“必须”“够用”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通识教育是落实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最佳载体与途径,而就业软实力可为通识教育提供导向与根据。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通识教育的开展无外乎显性体系与隐性体系两个途径。前者主要是课程体系,后者则包括校内外活动体系与校园文化体系。在我国,通识教育提出不过20年,在其具体落实过程中,许多院校照搬国外的模式,缺乏对院校自身特点、专业特色、地域条件的有效分析与合理化利用。本课题组通过调查,了解到当前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存在下述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课不能体现通识教育的内涵

针对我国各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设置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思政课、英语课、计算机课、体育课是各院校的“通识”课程。上述课程基本围绕教育部的规定设置,但其内容明显不能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常识的范畴,也未能关注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从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设现状看,多数没有严密的课程分类体系,部分院校公共选修课最低学分要求明显偏低,有的院校规定的最低学分标准甚至选修一门课程即可达到,基本上使公选课的存在成为一种应景。

(二)专业课过于岗位化,无法与通识教育对接

当前,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分类,而是来自对职业岗位群的分析。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过于岗位化、专业化,过细过专的设计思路影响了职业口径的宽度。同时,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多局限于技术指标或作品的完成情况,而较少考虑在完成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的投入,有的也未将团队协作与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一系列可能影响作品的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其实,一个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术本身也含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些方法体现的恰恰是通识教育。

(三)校内外活动体系不健全,难以成为通识教育的有效延伸

高职院校的活动体系主要是指独立于学习之外的实践活动。校内活动体系包括各种课外活动;校外活动体系包括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调查显示,多数高职院校的课外活动设计比较随意,如各种比赛、主题活动类型贫乏,数量有限。作为课外活动最直接的载体——社团活动往往缺少教师的引导和学校层面的关注。在校外活动体系中,学校对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及社会实践监督管理难度较大,实习生进入企业会处于各种无所适从与监管空白的境地。无论思想上还是技能上,此时学生的困惑最多,但指导教师的实际介入较为有限,现有的指导方式难以及时跟进。

(四)校园文化底蕴不足,不能成为通识教育的强大后盾

文化环境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它对于滋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心灵、独立的精神意义重大。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既包括优美的校园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又包括学风、校风、教风的建设。当前,多数院校的硬件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批校园环境优美的新型高职院校拔地而起。但从文化环境来讲,要实现学风端正,教风笃实,自由民主兼具、科学人文共生的校风并非易事。高职院校招生录取处于整个高考录取工作的最后阶段,生源质量与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良好的学习风气难以形成;许多高职院校由中职升级而来,或与其他院校合并形成,历史积淀浅,校风不会在一朝一夕间形成。

四、就业软实力视角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改善对策

“高职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通识教育还不可能与专业教育抢夺更多的教育资源。”[7]考虑到目前高职院校学制短(2~3年)、生源素质较本科院校有一定差距的现状,对通识教育提出改善对策比重新构建通识教育体系更具可行性。

(一)在高职院校的公共课程体系中将通识教育设置为基础类、应用类两个模块

首先,基础类课程可作为必修课,其内容体系需涵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课程设置上,对于原有的思政、英语、计算机、体育课程等必修课程,可从就业软实力需要的能力要素考虑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选取人文、自然、社会学科中最具特色的2~3门课程增设为通识必修课。如大学语文课程可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的各个方面,作品中灌注着高尚的理想、人格,表达了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是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佳载体;再如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心理学课程、职业生涯规划等社会科学类课程各具特色,均可考虑作为新开课程。

其次,应用类课程可作为选修课,围绕就业软实力的内容构建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人”的打造。按照前文所述及的就业软实力的内容,针对团队协作意识,可设置个人与团队、应用管理学等公选课程;针对语言表达能力,可设置演讲与口才、沟通艺术与技巧等课程;针对心理素质和适应与应变能力,可设置大学生心理健康、职场应聘技巧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上述课程模块中选修2~3门课程,有针对性地提升就业软实力。对于原有的涉及哲学、史学、文学、艺术、经济、信息科技等学科的课程,应进行整合,突出课程的趣味性、应用性。除此之外,再为学生提供2~3门任选课程,以切实保证综合素质类课程的开设。

(二)将就业软实力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体系中

中山大学陈春生教授指出:“大学其实是通过很专门的专业教育,去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大学与中学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8]因此,专业课也要有所承担,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对接。如传统的文科课程应用写作,在仿真职业背景案例中,不同岗位角色之间工作任务的布置、处理事情的思路,无不蕴含着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适应与应变能力等诸多要素。即使技术性很强的理工类课程,如动态网页综合实训也涉及团队协作、语言文字的设计等。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设计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涉及团队精神、语言表达、心理素质、适应与应变能力等因素的教学内容与考核评价标准。

(三)在校内外活动体系中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对于校内外活动体系,首先,学院应建立相关制度,出台相应措施,以保障各种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的有效进行,改变其可有可无的现状。其次,学院应建立相关机制促进教师的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上述活动中的引导作用,优化各种活动的选题,设计开展方案,将团队精神、语言表达、心理素质、适应与应变能力等内容设置在真实活动的情境中,这是保证活动质量的关键。最后,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由学生组织活动,使其在真实的体验中提高自身的就业软实力,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

(四)在校园文化的浸润与熏陶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学风、教风、校风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职院校管理者要有长久的规划,循序渐进,逐步完成。要突出高职院校自身的特色,不可照搬本科院校的成果,可借鉴一些成功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很多企业中员工素质同样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但员工进入到这个环境后,却往往很快就能融入企业,认同了企业的规章制度,保证了生产的有序进行,这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颇有启示作用。此外,应重视环境的隐性影响,如实训室张贴的名人名言的警省作用,学术讲座的启智作用,成功者现身说法的激励作用,都将成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正能量。

将就业软实力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为高职院校“育人”与“就业”之间搭建桥梁,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实施提供有效的途径和实用规范。当然通识教育的内容不能完全由就业软实力决定,否则通识教育本身的非功利性将再次被遮蔽,其“育人”的本质也将错位。但在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中,适当引入就业软实力的相关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获得一个社会人必备的职业素质,而且可使通识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庄丽丽,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关键能力培养[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彭振宇.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现途径[J].职教论坛,2007(14).

[4]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成桂英.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基于就业竞争视角的研究[J].吕梁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0(2).

[6]谢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J].学理论,2011(3).

[7]吴智泉.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应体现高职特色[J].职教论坛,2010(21).

[8]陈春生.以专业教育达成通识教育[J].开放时代,2005(1).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Higher Vocational Generalist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mployment Soft Power

REN Wen-yan
(Hebei Software Institute,Hebei Baoding 071000,China)

Nowadays,generalist education is restricted by difficult employ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Employment soft power which is concerned about human beings'overall quality coincides with generalist education'essence.So introducing employment soft power to generalist education,will defuse dilemma choices betwee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should start from four aspects: firstly,building the content system which includes humanity,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in public required course as well as courses centred on employment soft power in public selective course;secondly,integrating employment soft power into teaching and examin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thirdly, translating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ability and overall quality through the activity system of outside the school;fourthly, achieving an all round development of a person through campus culture soaking and influence.

generalist education;employment soft power;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G423.07

A

1673-2022(2015)02-0035-04

2014-12-16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从就业软实力的视角下看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及改善对策”(SZ132090)。课题主持人:任文妍。课题组成员:王林,汪丽萍,张宏英,刘磊,张静

任文妍(1980-),女,河北保定人,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素质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秘教学。

猜你喜欢
通识实力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实力抢镜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