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

2015-03-28 03:40王爱霞
关键词:母语负迁移英语学习对策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对策

王爱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母语迁移对二语或外语学习的影响历来是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所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母语迁移,特别是母语的负迁移涉及到二语或外语学习的方方面面。借助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各个层面分析了高职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并探讨可行的教学对策,以期改进高职英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负迁移;对策

一、引言

母语在第二语言和外语习得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也是引起争论的焦点之一。随着人们对二语与外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应用语言学家普遍都承认母语对二语或外语习得不可忽略的影响,这种影响被称为语言迁移。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目标语和其它任何已经习得(或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所造成的影响。[1]行为主义的迁移理论认为:母语习惯对二语和外语习得会产生一定的迁移,即“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与“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正迁移”指母语与目标语的相似之处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负迁移”指母语与目标语的不同之处对第二语言学习构成干扰。“负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由于母语和目标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2]而这种迁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普遍的现象。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拟对高职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地道的外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为高职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二、高职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现象

(一)语音层面的负迁移

英汉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系,差异巨大,因此汉语作为母语在英语学习中的语言负迁移不可否认。英语中存在的许多语音在汉语中缺少与之对应的语音,如汉语拼音中没有唇齿音,高职生在学习英语唇齿音/θ/、/奁/和/v/时惯用相似的汉语拼音/s/、/z/及/w/代替。普遍出现thank与sank,very与wery不分,这种语音负迁移现象使得许多高职生在英语发音与听力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沮丧;英语中在词首和词尾会出现两个以上的辅音连缀构成的音节,而汉语则没有复辅音,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许多学生在读英语时常常会在复辅音之间加入元音发音,如:green误读成/ge ri:n/;英语既有以元音结尾的开音节的词,也有以辅音结尾的闭音节的词,而在汉语中在音节末尾出现的辅音仅限于n、ng,其他均以元音结尾,所以很多高职生经常会出现词尾辅音缺失现象,如把book发成/bu:/,table发成/tei/,或则词尾加音,如把read读成reader;汉语发音中有阴、阳、上、去四种声调,而英语单音节词的发音是没有轻重之分的,很多高职生在读英语单音节词时重音、次重音和轻音把握不准,或常将汉语四声与英语轻重读及强弱读混淆;此外,忽略英语是有升降调的语调语言,语调不同则意义大相径庭也是他们惯犯的毛病。高职生对英语重音敏感度不强导致其在进行朗读和英语会话时总给人一种生硬平淡的感觉,甚至在交际中造成对方听力或理解的困难。可见,汉语的发音习惯是高职生英语学习过程中语音失误的主要障碍之一。

(二)词汇层面的负迁移

英汉词义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词义对应关系复杂。一一对应关系并非总是有效的,这就造成了词汇在搭配方面的负迁移,导致语用失误。特定的词汇搭配往往是某种语言所特有的,英汉词汇在长期的使用和发展中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烙印,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民族文化的不同决定了英汉语各有其独特的组词、搭配方式和表达习惯,这就要求高职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和把握好词的概念意义与内涵意义。而大部分高职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翻译与写作时常常从单纯的词义角度出发,把汉语词与词之间的搭配习惯生搬硬套到地迁移到英语短语的搭配上,把词汇对等地从汉语翻译成英语。试举一例,在翻译拦路虎”这一短语时,很多学生机械地直译为“A tiger in the way”;部分学生考虑到汉文化中的“好狗不挡道”的说法就想当然地译为“A dog in the way”,殊不知在西方人看来,“狗”是最忠诚的朋友,是幸运吉祥的代名词,如“A lucky dog”——幸运儿;再如高职英语阅读教材上有个词组“dry goods”,很多学生就字面将其直译为“干货”。实际上,在英语中,其意为“纺织品”。另外,上海某钢铁公司在向美国推销其产品时其中文品牌“钢星”译成了“gang star”而不是“steel star”,结果丢了订单。其原因则在于“gang”在英文中带贬义的蕴含意义“帮派、团伙”的负迁移影响。厂家为了追求音似而舍意译,采取音义结合的方式,反而弄巧成拙。以上这些都是因为高职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因不了解英汉词义概念与内涵的差异,简单地把汉语与其对应的英文从字面上等同起来,从而产生不伦不类的表达,这样的失误屡见不鲜。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make business;heavily ill;expensive price;eat medicine等等。归根结底,产生类似错误

的原因在于母语文化的负迁移的影响。

(三)语法层面的负迁移

在语法方面的负迁移,主要表现为语法与结构的错误。如:汉语的时间概念一般借助时间副词和虚词表达,而英语则通过谓语动词时态的变形来体现时间的变化。在学习语法时,学生很容易受汉语干扰而忽略时态的变化。如把“我后天去北京”说成I go to Beijing the day after tomorrow;句法结构上,汉语中的主从复合句经常在主句与从句中都有连词,而英语却只在从句中出现连词。如:尽管我不喜欢,但是我还是得做。Although I don’t like, but I still have to do it。因为下雨,所以球赛延期了。Because it is raining,so the match is postponed。学生受汉语句法负迁移的影响,连接词并用的错误很是普遍。在句子成分缺省方面,汉语是主题突出语言,注重的是语篇;而英语则是主语突出语言,强调句中的主谓关系。汉语句子一般都有主题,但该主题不一定是句子的主语,且汉语允许主题、主语或宾语空缺;而英语一般不能如此。高职生受汉语习惯的影响,表达中由于主语或宾语缺失造成句子结构不完整或语义含糊不清的现象经常发生。下面的例子就明显存在此种差异带来的母语负迁移:“If have time, you’d better read more so as to broaden your eyes.”?

(四)语用负迁移

语用负迁移更多地表现在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而不是语言本身的语法等方面的错误。也就是说,不是语法结构造成词不达意,而是说话方式不妥当,不符合表达习惯,语言表达奇异(strangeness)、不贴切(infelicity)、不可接受(unacceptability)。语言不是孤立的,它扎根于民族的文化之中,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同时文化在很多方面影响并塑造着语言。[3]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以及表达方式的不同,汉语和英语在语用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汉英这两种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是我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时负迁移产生的重要因素。“Morning,teacher”的问候语就像“morning,worker”一样荒谬可笑。因为“teacher”只是一个表示身份的词,与worker、farmer等词一样,不能用于称呼。为什么学生很难改变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呢?因为汉语中我们经常说“老师好”或“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也是尊称。而在西方国家中,中小学生称呼教师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s或Miss,如“Morning, Ms.Wang”;汉文化中友人相聚,彼此之间津津乐道于对方收入、婚姻、家庭等,但对大多数西方人而言,询问此类问题却有打探他人隐私之嫌;更不用提中国式英语问候语“Where are you going?”,“Have old are you?”,“Have you eaten your lunch?”了;中国人喜欢给别人提建议或忠告以示关心,但自我独立意识极强的英美人则很难接受这种关心。他们会认为你高高在上,用长辈的口吻或命令的语气教训他,不但不领情,反而会生气。高职生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常无视文化习俗的差异,即在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时无意识地套用了母语的表达方式或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对目标语文化缺乏了解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如上例中的“中国式问候”和“中国式建议”等把汉文化的思维模式与英美文化的思维模式完全等同了。这种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的方式使得语言表达非常的不地道、不得体,甚至引起误解,导致交际失败。

三、减少高职学生母语负迁移的策略

母语负迁移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象,我们不应该主观地排斥负迁移,一味地回避不但降低学生语言学习的动机,反而会对他们产生负面的影响。[4]为此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下策略以帮助学生减少或排除母语的干扰,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首先,注重英语基础知识训练,重视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性学习。对高职生来说,语音、词义、语法是英语学习中最为基础的部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己分辨英语和母语的异同,让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英语的规律,逐步摆脱母语的干扰。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引导,帮助他们打牢基础,将母语负迁移减小到最低程度;同时,作为一名语言教师,也应该是一名文化教师,在注重语言知识讲解的同时,教师更应当充分依托教材,采取各种措施传授英美文化知识,加强英汉文化差异性的对比,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王力曾经指出外语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语言的比较”。[5]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有关介绍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章、报刊杂志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原汁原味的英语,并能自觉运用英语进行思维,同时增加视听说训练,鼓励学生多用英语交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两种语言系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之认识英汉语言在语言结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及文化习俗等方面的不同,从而有效减小母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其次,创造语言输出的环境。母语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最大差异是语言习得环境不同。因此,如何有效利用生活环境,创造仿真模拟语境来帮助外语习得者激活输入的信息,促进海量输入尽快转化为有效输出,是提高外语习得者语言输出能力的重要因素。交际活动构建语言交流的平台,真实的语言环境是语言习得得以产生并强化的依据。因此,在非英语语境氛围中,教师应尽可能指导学生构建更多语言学习的平台,创造语言习得的机会,诸如情景对话、角色扮演、影评和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模拟语境中通过各种交际活动增强输出意识,缩小输出与输入知识间的差距,增强语言输出能力,进而提高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最后,要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由于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犯错的过程。既然语用负迁移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就应当接受这种现象,并充分利用这种现象来促进英语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认识语用负迁移,将它视为一种交际和学习的策略,而不是一种阻碍。[6]对学生在学习和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负迁移,教师不一定要有错必纠,应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尽可能的实践。让他们在积极学习、积极交际的过程中建立起英语学习和交际的自信。教师过分强调语言的差异,提醒学生避免错误的产生会使学生在英语交际时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打消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影响英语的学习和应用。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明白语法规则和能说出、写出正确的语言是两回事。即使一个人非常了解语法规则,也不能保证不犯语法错误。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创造一种轻松、幽默、宽容的气氛,减少压力、降低紧张与焦虑,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归根结底,宽容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实践中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语音、词义、语法以及语用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导致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是不可避免。高职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积极应对这种负迁移现象,注重英语基础知识训练,重视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性学习;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尽可能创造语言输出的环境,提高高职生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对于学生的错误要宽容以待,尽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地更正错误,使外语语言规律在认知上得到强化,以减少母语负迁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帮助高职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掌握英语,有效的不利影响,帮助高职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掌握英语,有效提高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Odlin, T. Language transf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唐承贤.差错分析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4]Fowler, R. Linguistic Criticism[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132.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18.

[6]Ehrlich, S. Point of View[M].London: Routledge,1990.

猜你喜欢
母语负迁移英语学习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职生英语写作的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与教学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的影响
刍议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微信对大学英语学习的辅助作用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