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未果的原因新探

2015-03-28 08:48
关键词: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郭 根 山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未果的原因新探

郭 根 山

(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未果的原因有三:第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理论创新不自觉、不自信,使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化一步;第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得不充分,毛泽东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属性了解不深,他仅仅能够认识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工具,而不能认识到它们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第三,时代主题转换展现得不明显、不充分,毛泽东没有能够认识到苏联模式在中国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它与中国国情不适,而且更是因为它已经开始不适应时代主题转换的要求。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代主题转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新中国建立了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社会都处于昂扬向上的积极状态。然而,正是在此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毛泽东发现了问题,“心情不舒畅”,认为苏联“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犯了原则性的错误,中国要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间的相互关系,要运用价值规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要搞资本主义,等等。中国其他领导人也对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忽视人民当前利益的做法提出质疑和批评,认为中国必须走适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对发展商品生产提出了有益的理论探索。然而,在以后几十年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我们既没有超越苏联工业化的基本做法,又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带来的诸如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高速度、过度剥夺农业等消极影响,更没有改变单一计划的经济运行模式。

过去,学术界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及其贡献论述得较多,但对于理论探索中断的原因,讨论得却并不充分。本文认为,中断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特别是毛泽东对理论创新的不自信、不自觉;第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得不充分,毛泽东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属性了解不深;第三,时代主题转换的特征展现得不明显,毛泽东没有认识到苏联模式的式微与时代主题转换之间的内在关联。

原因之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理论创新不自觉、不自信,使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化一步。

1871年7月,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1870年第二版序言的补充中留下一段名言:“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多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多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而时时刻刻地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特的、重大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不仅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而且把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开始以后,毛泽东又“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思想”[2]。

虽然如此,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个重大课题上,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问题上,毛泽东在某种程度上还是表现出了不自信、不自觉。毛泽东对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理论崇拜和理论依赖。“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正确的东西,我们必须崇拜,永远崇拜,不崇拜不得了。真理在他们手里,为什么不崇拜呢?我们相信真理,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3]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一生自信、自觉,但在这个问题上却表现出少有的不自信。因为不自信,他没有能够沿着正确的理论探索继续前进,没能把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的理论探索深化一步。

原因之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展开得不充分,毛泽东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属性了解不深,他仅仅能够认识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能认识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

理论不自信、不自觉,是主观方面的,但这种主观的因素,却产生于实践环境,也受历史的局限。因为实践没有完全展开,问题还没有充分暴露,对理论家的视野形成局限,没有产生新思想、新理论的实践环境和时间、空间条件。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无论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还是这一重大问题之下的具体问题,从列宁到毛泽东都没有能够很好地解决,原因就在于此。列宁和斯大林参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产生了许多新理论,但“又应该看到,列宁和斯大林的理论发展并没有解决在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理论发展的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不彻底性,这又使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各种矛盾。其中,最突出的矛盾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是按照商品经济的道路来发展的,但在理论上却不能彻底地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所以,一方面在实践中要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另一方面,又要对商品经济进行限制。实践中的这一矛盾,突出地表现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具体表现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4]。

实践的不完备、不充分,反过来又导致了理论的不彻底、有局限。列宁、斯大林是这样,毛泽东也是这样。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于准战时和战时环境,发展于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峙的冷战时期。在东西方都秉持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的条件下,苏联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视同水火。毛泽东在发现了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弊端之后,以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勇气,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但受上述客观条件的局限,也没能对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做出新的解答。由于他从心底里认为,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所以,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都只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为计划经济服务的,只能是配角,而非主角。毛泽东提出“消灭了资本主义又要搞资本主义”,一方面是指,商品生产、商品经济、市场调节是资本主义的,这样的定性和归类是前提。“避开使用还有积极意义的资本主义范畴——商品生产、商品流通、价值法则等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不彻底、不严肃的态度”。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已经足够强大,足以影响和控制这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和发展,“不要怕,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因为已经没有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商品生产可以乖乖地为社会主义服务”[5]。毛泽东仅仅能够认识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而不能认识到商品生产、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这都是实践和时间的局限造成的,我们不能苛求于他。

原因之三,时代主题转换展现得不明显、不充分,毛泽东没有能够认识到苏联模式在中国暴露出来的问题不仅是因为它与中国国情不适,而且更是因为它已经开始不适应时代主题转换的要求。

处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苏联急需快速发展,以应对不测。要快速发展就不能走传统的依靠市场调节从农业轻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必须在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上创新。所以,苏联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增长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要求集中一切力量保证重点,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与国防相关的重工业上来,而全面的国家经济计划则是达到上述目的的唯一有效的手段。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计划经济体制都是战时和准战时特定条件的产物,是对革命和战争时代主题的回应。

过去,学界一般认为,中国选择计划经济,是因为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考虑。现在看来,这只是表面问题,虽然苏联帮助中国实施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一五”计划,是为了满足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或者苏联外围安全的需要,但客观而论,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不仅仅因为它来自苏联,它是榜样,而且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时期有着几乎相同的国际、国内经济政治背景,“排斥市场与其说是推行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不如说是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发展要求和国际环境促成的”[6]。由此可见,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更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苏联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是因为它能够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新独立国家大多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当然,计划的严密程度有所不同,经济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程度也不同),不是说因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而是说计划经济能够解决它们面临的共同问题——快速发展,以保证本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苏联工业化和计划经济的经济运行方式给落后国家提供了范例和榜样*林毅夫等指出:“由于有这样一些共同因素的影响,无论是中国、苏联和东欧这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是亚洲和中南美洲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发展战略的选择、宏观政策环境的推行、资源配置制度和微观经营机制的建立,形成了大致相同的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页。),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可见,中央计划体制的形成与强化,与其说是照搬苏联模式的结果,倒不如说是重工业优先增长的经济发展战略对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而这种发展战略又是革命与战争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它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

战后,随着时代主题由革命与战争向和平与发展逐步转换,世界经济政治走向常态发展之时,苏联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光华逐渐不再,其功力在逐步下降,其能量在衰减。“以历史的眼光看,斯大林模式无疑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在理论上也不失为独树一帜和自成体系。其历史合理性在于,它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非常态经济发展理论。也正因为如此,它必然随着经济发展由非常态步入常态而丧失生命力”[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多年间,随着东西南北四方、两对矛盾的演变,时代主题开始悄悄地转变。

时代主题在悄悄转换,各国领导人是否捕捉到这一重要信息?实践证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无论苏联还是中国的领导人,都没有及时注意到。在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看到了问题,但也只是发现苏联模式与中国的国情不合,而没有认识到是因为时代主题的转变带来了传统模式的不适应。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东欧和中国都不同程度地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但是基本上都是不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清楚原来的一套建设方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历史条件,而一味地对传统模式修修补补。苏联历经几届领导人的更替,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没有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与机制,最后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指导下,最终回归“欧洲大厦”。在中国,毛泽东等领导人开始对苏联模式提出反思和改革,但由于理论的不系统、不彻底、不坚定,道路的探索误入歧途,最终发生“文化大革命”的悲剧。只是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开始深入观察国际形势以后,才逐步形成了时代主题已经转换的正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讨市场与计划的关系问题,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因为上述原因,计划经济运行体制形成并固化,计划经济被看作带有制度属性的一种存在,“计划就是法律”是这个时期特征的高度提炼。当然,“这时也有市场,但它已失去资源配置功能和作为经济体制的独立品格,沦为计划经济体制的附庸”[8]。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强化体现了国家统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志,成为高效地动员有限的社会资源,投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制度保障,计划经济体制在新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功不可没,“原有经济体制有它的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9]。问题在于,在经济体制已经基本上适应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之后,还要不断地提高所有制程度,求大、求公、求纯,这则是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2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1949-1976):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793.

[4]顾钰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8.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37,440.

[6]刘国光.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44.

[7]龚唯平.工业化范畴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2.

[8]赵德馨.市场化与工业化:经济现代化的两个主要层次[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1).

[9]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2.

The Latest Analysis on the Causes of MAO Zedong’s Failure in the Exploration on the Theory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GUO Gen-shan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The reason for Mao Zedong’s failure in the exploration to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commodity economy lie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Firstly, to a certain degree, Mao had a theory worship and the theory dependence on Marxist classics; Secondly,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 practice in China just began, it was difficult for Mao to understand the attribute of planned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thus he could merely realize that the commodity production and the commodity economy was a tool which served for the socialism, but could not realize that they should be a part of socialism; Third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mes of the times was not obvious, nor full, Mao was not been able to realize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Soviet Model revealed in China were not only because it could not fit the Chinese national condition, moreover it already could not fi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theme of the times.

Mao Zedong;socialism;commodity economy;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mes of the times

2015-07-1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1YJA710009),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博士点建设专项(HNSK12-48)

10.16366/j.cnki.1000-2359.2015.06.002

A84

A

1000-2359(2015)06-0007-04

郭根山(1963—),男,河南洛阳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授,研究方向为毛泽东生平与思想、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计划经济经济体制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在牙人牙行兴盛中的作用
浅析明代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商人形象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