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介语视域中的“连……也/都……”句式

2015-03-28 23:12张豫峰李红叶
关键词:偏误评判句式

张豫峰,李红叶

(1.复旦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试论中介语视域中的“连……也/都……”句式

张豫峰1,李红叶2

(1.复旦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 200433;2.复旦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在现代汉语中,由“连……也/都……”构成的句子是一种备受关注的特殊句式。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学界就开始对该句式进行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从“连……也/都……”句式的认知意义出发,认为“连……也/都……”句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呈镜像关系。本文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归纳了留学生在习得该句式时常见的偏误类型,指出其偏误原因是没有系统把握“连……也/都……”句的句式意义,同时探析了该句式存在的典型语境。

“连……也/都”句;中介语;典型语境

在现代汉语中“连……也/都……”句式是一个特殊句。我们认为该句式是一个凝固体,它从整体上表述在适当的语境中由说话者心中认定的极端目标的高低评判某人某事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水平。

“连……也/都……”句式的意义表达一直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很多语言学家都曾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该句式同样也是句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以往人们非常注重从结构关系上对“连……也/都……”句式的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如佟惠君对英语背景学习者使用“连……也/都”结构时的偏误类型进行了概括,认为其主要表现为“遗漏”和“错序”两大类[1]。李大忠总结了“连……也/都……”句的三种偏误现象:“连”后成分的极端性不足、“连+数词+谓语”格式的误用、“都”或“也”的遗漏[2]。杨晓辉等从三个平面的语法研究观出发对留学生“连……也/都……”句习得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论述,认为学生的偏误主要集中在句法结构(包括成分的遗漏、成分的替代、成分的位序不当)、语义限制和语用(包括感情色彩不当、篇章不连贯、语体色彩不当)上[3]。丁雪欢还专门针对印尼、泰国学生对“连……也/都……”句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并从“连”后出现的不同句法结构类型的角度对学生的使用及偏误进行了说明[4]。以上这些研究基本从结构上概括了留学生在习得“连……也/都……”句式时常见的偏误类型,并且提出其偏误的原因,即母语的负迁移、学习者学习策略不当、教材编写缺乏针对性等。这些分析和解释能带给人们一定的启发性,但对偏误类型的归纳似乎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分析和解释也未触及句式的本质,结论相应显得有些空泛而无针对性。本文认为留学生在使用“连……也/都……”句式时所出现的各种偏误现象无疑与其能否正确关联该句式表征的评判对象和评判标准及其大脑应该对应的基本认知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对该句式的语境认识不足也是留学生出现句式偏误的主要原因。本文试图以“连……也/都……”句式意义及其句式要素为视点,系统归纳中介语中留学生使用“连……也/都……”句式的各种偏误现象并给予一定的理论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典型语境。

一、“连……也/都……”的句式意义及其句式要素

以往人们在谈到“连……也/都……”句式时,总是从结构主义出发,不仅要分析“连”、“也/都”的词性,还要阐述各结构成分是什么样的句法和语义排列,认为句式意义是在句法-语义结构中产生的,是各结构成分简单相加而产生的总和。本文认为句式表现为一个固有的命题结构,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主观概念化的结果,句式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它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意义。

具体到“连……也/都……”句,它也是一个整体,其中的介词“连”和副词“也/都”共同表达结构意义,句式主要有两种意义: 一是通过“心中认定的极端高目标”评判某人某事处于“较高水平”; 二是通过“心中认定的极端低目标”评判某人某事处于“较低水平”[5]。

这里我们之所以在极端评判目标前添加“心中认定”,是因为无论句中极端目标或表现为高,或表现为低,都是说话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受自己主观心理评判制约决定的。人们常把外部世界事物或事件之间内在关联性的大小称为“情理值”。“连”前后词语表征的评判对象和极端评判目标与人们大脑原有日常认知知识系统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符合人们理想化认知模型的,便具有较高的“情理值”,如果不符合人们理想化的认知模型,评判对象和极端评判目标之间具有较低的“情理值”,就很难形成“连……也/都……”句式。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连……也/都……”句的句式意义是由主客观两方面互相运作调整而成的,句中“连”和“也/都”的词性和意义在整个句式表达中并不起什么作用,就相当于一个分隔符,它们在句中只起强调语气的作用。根据上文对“连……也/都……”句式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连……也/都……”句的句式要素有三: 评判对象——“连”前成分; 极端评判目标——“连”后成分; 客观评述——“也/都”后成分。 只要我们提到“连……也/都……”句,这三个句式要素总是缺一不可的。“连”前成分是评判对象,常由表人或表物的词语充当,有时它也可能并不紧邻“连”或被省略,但是通常可以依据上下文语境辨析出来。“连”后成分是极端评判目标,它可以是事物也可以是事件,在句法上既可表现为词也可表现为短语。极端评判目标的“极端”常常表现为人类公认的最典型的高标准或低标准的事物或事件,这也是人们从认知知识系统中按照顺序提取出的最高或最低点,或者说是从“极端评判目标”这一句式要素的聚合系统当中筛选出来的极点。由于“也/都”后是一种客观评述,它常由谓词性词语充当,并且要带有对评判极端目标与评判对象关系论述的完整性和适应性。

“连……也/都……”句的句式要素是形成句语义的必有条件。我们注意到构成句式的句式要素总是遵循着“评判目标高,通过一定的评述评判对象处于高水平”的“高—高”原则,以及“评判目标低,通过一定的评述评判对象处于低水平”的“低—低”原则。

“连……也/都……”句存在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二者恰好呈镜像表现,即肯定形式若遵循“高-高”原则,那么否定形式则遵循“低-低”原则,反之亦然。通过否定“心中认定的较低目标”,从而否认某人某事处于“较高水平”即处于“较低水平”,如“张三连汽车都没有”,和肯定形式“张三连汽车都有”刚好呈现出镜像关系,否定形式中极端评判目标“汽车”是一个极端低目标,评判对象“张三”也处于较低水平,而肯定形式极端评判目标“汽车”是一个极端高目标,评判对象“张三”也处于较高水平,前者依据“低-低”原则,后者依据“高-高”原则;通过否定“心中认定的较高目标”从而否认某人某事处于“较低水平”即处于“较高水平”,如“汽车连张三都没有”,其肯定形式“汽车连张三都有”,二者在极端评判目标和评判对象之间的高低对应也呈镜像关系,前者依据“高-高”原则,后者依据“低-低”原则。句式要素中只有“客观评述”部分发生了根本变化,其他两个要素并未改变。无论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连……也/都……”都遵循着“高-高”或“低-低”原则,其镜像表现也证明了我们构建的两种基本句式意义的普遍性和包容性。

二、从中介语看留学生使用“连……也/都……”句的偏误情况

本文选取了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书面语语料库”(以下简称“暨大”)和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中介语语料(以下简称“北语”)作为研究对象。在暨大语料库中,我们在高级检索状态下,分别以“连”并且“都”和“连”并且“也”进行了例句检索,共得到881条语料,其中“连……都……”句428条,“连……也……”句453条。北语语料库设有错句检索,直接选择“连字句”共出现15个学生的错句。在对将近900条例句逐一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尝试从“连……也/都……”句的句式意义出发分析学生的偏误类型,同时对造成偏误的原因进行一定的阐释。

(一)对“连……也/都……”句式意义理解的偏差

正如上文所述,“连……也/都……”句具有两种基本句式意义,即由“高-高”、“低-低”原则支配的心中认定的极端目标和评判对象水平之间的关系。留学生在学习该句式时,常常会出现因对句式意义理解不到位而产生的错误。他们经常割裂了这一结构整体,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类。

1.“连”字的误用

由于对“连……也/都……”句的句式意义理解的不到位,留学生常常会把“连”等同于“连……也/都……”句,甚至把不相干的意义附加到“连……也/都……”句式中,出现很多不需或者不应使用“连……也/都……”句而误用的情况。例如:(1)我们要买最少一盆花,买花的理由连现在我也不清楚,在我国家我们也过春节。(暨大·巴拿马)(2)我们要多多做好的事情,连被别人弄伤心也要耐心,反而对那个人要给他爱心,不要给他报仇。(暨大·印度尼西亚) 例(1)作者想表达的是“直到现在我也不清楚买花的理由”,应该使用“到”,无需用“连”。例(2)中学生误用的“连”处于一个复句结构中,后续分句使用了“反而”,整个句法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让步的关系,因而应该使用“就算/即使”等。上述的这些例句都不存在“由心中认定的极端目标的高低评判某人某事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水平”的含义,学生把其他句式义强加到“连……也/都……”句式中。另外,对“连……也/都……”句的误用还包括在需要使用“连……也/都……”句式时却没有使用,例如:(3)我认为,还远在什么地方存在只有一顿饭也不能吃的人。(北语·韩国)(4)我们出生时,不仅国语也不会说。(北语·日本) 上述两例所要表达的是在说话者心中认定的极端目标的作用下,对对象进行的评判。“一顿饭”是一个极端低目标,极端低目标尚且难以实现,从而说明那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之低;本国人应该自然习得“国语”,所以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端低目标,极端低目标的难以实现说明“我们”出生时会的东西之少。所以,它们都应该使用“连……也/都……”句表达,可以分别改为:“还远在什么地方存在着连一顿饭都吃不起的人”,“我们出生时,连国语也不会说”。

2.“连……也/都……”句式“也/都”的遗漏

“连……也/都……”的句式意义是“连”、“也/都”和各框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更不是单独的某个部分所能替代的。以往的汉语语法研究中,有人认为“连……也/都……”的句式意义主要是介词“连”产生出来的,所以便把此句式称作“连”字句。留学生在使用“连……也/都……”句式时可能更缺乏这样的句式整体的意识,因而有时也会把“也/都”遗漏,造成表达上的不适宜。例如: (5)而我呢,连客家话不会讲,更何况汉语就别提了。(暨大·印度尼西亚)(6)这些都是必须掌握好的课程连国内生不一定有接触过。(暨大·印度尼西亚) 可以看出,留学生没有将“连……也/都……”句式看作一个整体,误认为其句式意义是由“连”字承担的,所以才在“不会讲”、“不一定有接触过”前遗漏了“也/都”。其实每一个句式都是在“完形”基础上形成的,其意义都是独立于句中结构成分而存在的。具体到“连……也/都……”句,“连”和“也/都”必须互相配套才能保证句子的成立。

(二)句式要素的使用不当

1.极端评判目标——“连”后成分

极端评判目标作为句式要素之一是关联评判对象和客观评述的重要桥梁。我们认为,“连”后成分是说话者心中认定的一个极端评判目标。对于留学生而言,他们时常会在极端目标的选择和判定上出现偏差。一种情况是选择的目标极端性不明显,无法在相应的序列上激活其他成分;另一种情况是极端评判目标和评判对象之间的关系违背了“高-高”、“低-低”的原则,即不符合两种基本的句式意义。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

第一类:目标的极端性不明。例如:(7)连苹果,桃子,草莓什么的,她都常常吃。(暨大·巴拿马)(8)这可能是因为我的坏习惯才能听到她说的,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只吃完饭就马上去找她给我讲故事,天天都讲,无论什么故事都讲、鬼啊、神啊,连搞笑、猜谜语都说完了。(暨大·柬埔寨)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苹果、草莓、桃子等并不是稀有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所以并不能构成某种极端目标。“搞笑、猜谜语”等故事类型和鬼神故事应该是并列关系,并不存在地位或层级上的或高或低,即不具备“极端目标”的性质。因而将其作为一种“极端目标”使用在“连”字之后时,我们并不能够据此评判出其他事物的高低层次。

第二类:极端评判目标与评判对象的关系错乱。例如:(9)不瞒你说我以前是一个很内向,从不喜跟别人在一起,甚至连见到一些半认半不认识的都不打招呼。(暨大·柬埔寨)(10)在那个房间有很多朋友等我,连我很近的朋友都来。(暨大·印度尼西亚)例(9)以对“半认识半不认识的”人不打招呼来证明一个人内向程度之高,这是不符合人们基本的认知倾向的。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认识的或者熟悉的人都不好意思打招呼,这才能说明她的性格极其内向。学生的句子将较低的评判目标嵌入“连”后,从而得到一个较高的客观评述,因而句子的可接受度低。例(10)中和“我”关系近的朋友到来是比较正常的情况,是较低的评判目标,以此来说明在房间等我的朋友之多是不合适的。这两例中的极端目标和评判对象之间的关系是错乱的,均违背了“高-高”、“低-低”原则。

从这一偏误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连……也/都……”两种句式意义的正确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留学生对该句式的使用。只有理解了心中认定的极端评判目标和评判对象之间的高低对应关系,才能够造出符合情理的“连……也/都……”句。

另外,“连”后成分使用不当还包括“连”后的名词性成分出现遗漏、误加、错序等,这种偏误现象与句式意义本身无关。

2.客观评述——“也/都”后成分

这类偏误现象出现频率最高,前人论述也较多,被统称为“句法结构”层面的错误。其实从句式整体意义来看,句式要素“也/都”后成分是对心中认定的极端目标高低的一种客观评述,并由此评述来评判某人某事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水平。留学生在习得“连……也/都……”句时不明白其构句要素,在对极端目标进行评述时不能完整了解评述目的和要求,或在评述中重复目标事物或不能完整评述。例如:(11)我来中国以前,连一句话也不会说话。(暨大·日本)(12)不仅是这些,他还带我到医院检查,那天真是太倒楣了,连钱包都被人偷,所以看病的钱全都是他出。(暨大·柬埔寨)(13)“……现在连自己的车都发不动,”撒母耳觉得快要被烦死了。(暨大·菲律宾)(14)但是如果连自己的事都不可以把做好,那以后我怎么教好我的学生呢?(暨大·泰国)

例(11)中的“说话”是离合词,“也/都”后的成分在评述该事件时使用不当,应改为“连一句话都不会说”。例(12)缺少完句成分“了”,应改为“连钱包都被人偷了”。例(13)可能补语使用不当,应改为“连自己的车都发动不了”。例(14)“把”字句和表示能性的情态动词“可以”等混用,应改为“如果连自己的事都做不好”。

我们从“连……也/都……”句的句式意义和句式要素出发,对留学生使用该句式的偏误现象进行了考察,将其偏误类型分为了两大类四小类。对于偏误类型的划分,我们并未拘泥于以往从结构形式角度的分析,而是始终与本文论述的“连……也/都……”句两种基本句式意义紧密相关。我们认为,留学生对该句式的使用不当总体上可以归结为对句式意义的理解不到位,没有正确认识“评判对象”和“极端评判目标”等句式要素之间“高-高”、“低-低”的原则,进而出现使用上的错误。

三、“连……也/都……”句适用的典型语境

在一定的语境中,是否使用“连……也/都……”句影响到主观表达的准确性。如“他病得很重,连呼吸都很困难”,“呼吸”作为一种基本的生理活动在人们的认知当中属于“极端低目标”,要生存就需要呼吸,这样一个极端低目标都无法达到,可见其病情的严重程度,生存能力之低。如果我们将句子改写为“他病得很重,呼吸困难”,似乎只能客观地陈述“呼吸”这一生命体征的情况,对于其他情况则无法说明。

(一)“连……也/都……”句的典型语境

据我们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连……也/都……”句式进行的定量检索,发现将近90%的“连……也/都……”句都出现在否定的语境当中。以往也有不少学者对“连……也/都……”句式的肯定式和否定式也进行过考察。像崔希亮提出“连……也/都……”句的否定式比肯定式自由,肯定式主要表事实,否定式主要表事理,有些“连”字句只有否定形式而没有肯定形式,而其肯定形式必有相应的否定形式[6]。丁雪欢认为在通俗文学作品及日常口语中,“连”字句否定式的使用多于肯定式,“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语境因素、社会因素、风格因素[7]。我们认为,“连……也/都……”否定式的使用不仅多于肯定式,同时,其否定式不仅包括带有“不”、“没(有)”、“无”等明显的否定标记形式,还应包括隐含否定含义的表述形式,如“困难”、“(成)问题”、“难以”等。

据考察,“连……也/都……”否定式大量使用于下面四种典型语境中。换句话说,在以下四种典型语境中,“连……也/都……”句否定意义呈现出某种强制性与倾向性。

1.在无法满足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情况下,常常使用“连……也/都……”句否定式。人类基本生理需求如吃饭、睡觉、呼吸、如厕、伸腰、抬头等。例如:(15)没有了父亲又没有了母亲,他不得不像一个成年人那样养活自己。他连一顿饭都不愿意去向人乞讨,而要自己付钱。(翻译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16)对于广大的农民工来说,“跳槽”往往连想都不敢想。(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17)胸腺增生或胸腺肿瘤时,就会四肢肌肉无力,甚至连眼皮都抬不起来。(《中国儿童百科全书》)(18)整天喝酒搞女人,没有饭钱就到别的画家那儿吃大户,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还谈什么艺术?整个就是一群盲流嘛。(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19)有个无人持球,姚明追着抢,可是王治郅连腰都懒得弯一下。(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连……也/都……”句最典型的否定形式为“连+一量名+也/都+否定VP”,它是通过否定小量,达到否定全量的作用,如例(15)。还有一种是通过重复主要动词进行否定的形式,即“连+Vp+也/都+不/没(有)Vp”,如例(16)。“连……也/都……”句否定式除了例(15)-(17)带有明显否定标记词外,例(18)(19)是隐含否定意味的表达式,在这两例中,“成问题”指没有钱吃饭,“懒得”指不想弯腰,虽然句式表面没有“不”、“没(有)”等否定词,但实际上却包含否定意味。这类表达式在实际语料中大量存在,诸如“痛苦、忽略、难逃、回避、退化、遮住、阻止、贫乏、栽跟头、难以XX”等等表达式。

2.在无法达到完成某事的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常常使用“连……也/都……”句否定式。例如: (20)为了收集原料,连社员农具和做饭的铁锅都砸了。(1994年报刊精选:9) (21)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年轻书画家,有的不要说“经史子集”,就连一般的文史知识都贫乏得很。(1994年报刊精选:10) 基本条件无法达成是“连……也/都……”句否定式出现的第二大典型语境,在这种语境中,客观评述中带有否定词的句式仍占绝对优势,其中否定小量的“连+一量名+也/都+否定VP”句为其主导形式。“也/都”后的客观评述也可为包含否定意味的表达式,如例中的“砸”和“贫乏”则包含着“破坏、使不存在”和“很少、不多”等否定意味。处于此种语境的“连……也/都……”句否定式由于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是完成某事的条件不具备,所以句子中常常出现“基本”、“起码”、“一般”等字眼。

3.在不能达到量级序列中极端目标的情况下,常常使用“连……也/都……”句否定式。例如:(22)“在这行踏踏实实工作了小二十年,也不贪也不偷,你得到了什么?到现在连个科长都没混上!哼,有那些孙子贪的,咱们干嘛闲着?”(当代电视电影《冬至》)(23)老板却颇不得志,因为这是经营服装不成的被迫改行,连精明无敌的温州人都栽了跟头,可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了。(1994年报刊精选:10) 例(22)的“科长”在中国行政级别系统(科长-处长-局长-部长)中处于最低的位置,可以说是一个“极端低目标”,“极端低目标”都未能实现,更不用说处长、局长等高目标了,运用“连……也/都……”句否定式激活了行政级别序列,由此说明这个人所处的地位之低。例(23)中的“精明无敌的温州人”在作者叙述的量级序列中是一个“极端高目标”,“极端高目标”都“栽了跟头”,更不用说序列中的“低目标”不太精明的商人或一般的商人了,由此说明“栽跟头之重”。这两例表达都处于比较明显的等级序列语境中。其实很多普通名词在单独使用时并未有序列性,但是进入“连……也/都……”句式后就容易显现序列化,这是“连……也/都……”句具有的两种基本句式意义决定的,处于某一序列中的“高目标”或“低目标”的事物或事件最易进入该句式当中,也就是说,这是“连……也/都……”句否定式使用的一种典型语境。

4.在评判对象和极端评判标准处于一种极端对比关系情况下,常常使用“连……也/都……”句否定式。例如: (24)去找他告状的农民看了他的家境后,大为感动地说:“市长住的房子连一个普通工人都不如。这个状我不告啦!”(1994年报刊精选:10) (25)连温柔的春风也比不上她的呼吸……上官金虹的头也渐渐垂下。(古龙《小李飞刀》) 以上两例的对比性都十分明显,“也/都”后的客观评述部分包含“不如”或“比不上”等字眼。“连……也/都……”句式的对比性指的是经常使用在具有对比关系的语境当中,如例(24)中的“市长”和“普通工人”就有着明显的对比;或者句式本身包含对比性,如例(25)中的“温柔的春风”和“她的呼吸”在句式中临时有了一定的对比关系。其实表示量级序列的“连……也/都……”否定式也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某些对比性。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连……也/都……”句式所谓的“极端目标”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它是说话者心中认定的标准,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并不是绝对化的标准。因此,虽然存在“理想认知模型”,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主观认知下,或者在不同语境的作用下,对极端目标的认定会存在不同。如前文例(7),如果说话人的生活条件很差,那么可能对她而言“苹果、桃子、草莓”等水果已经算是奢侈品了,通过说话者心中认定的极端高目标来说明叙述对象生活水平之高,这也符合我们的“高-高”原则。同样类型的例子如下:(26)她什么运动都不喜欢,连打羽毛球也不会打。(暨大·巴拿马)(27)跳到六年级的时候,我就碰到一位好的老师,“辛通顺”,我从他学了不少知识,不只是画画、书法、美术、唱歌连跳舞老师都会。(暨大·柬埔寨)

例(26)中的羽毛球在各项运动中可能并不算是普及性高且难度低的运动,因而通常情况下不具备“极端低目标”的性质。但是,说话者将其认定为最简单的运动,以此来说明描述对象“她”对运动喜欢程度之低,从而就满足了“低-低”原则。例(27)中的“跳舞”和“画画、书法、美术”等相比,可能是处于同一水平与层级的活动,即“跳舞”不具备明显的“极端高目标”的性质。但是,对于说话者而言,“跳舞”可能就是一项很困难的活动,用这样一个说话者认定的困难事件来说明她的老师的水平之高,同样也符合我们构建的“高-高”原则。

因此,“连”后成分是否具有极端性,并没有清晰的界限。由于其较强的主观性,造成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是,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我们通常能够较为清晰地判定使用在“连”后的成分是否可以作为“极端目标”进入“连……也/都……”句式当中。具体的语境能够帮助我们消解语义上的不确定性。

(二)“连……也/都……”句的认知顺序

“连……也/都……”句式是一个凝固体,从整体上表述在适当的语境中由说话者心中认定的极端目标的高低评判某人某事处于较高或较低的水平。我们据此考察出“连……也/都……”句式否定式的使用率远远高于肯定式,且其否定式常常出现于上文所述的四种典型语境中。由“连……也/都……”句所依存的典型语境,我们还可深入构拟出人们对“连……也/都……”句式在心理基底上存在着的认知顺序,即小量否定形式(如“连一顿饭都吃不起”、“连一分钱都不舍得花”、“连一本书也没有”等)—→含有否定词的否定形式(如“连想都不敢想”、“连起码常识都不懂”、“连猪狗都不如”等)—→含有否定意味的肯定形式(如“连吃饭都成问题”、“连弯腰都困难”等),和肯定形式(如“他连李四都认识”、“连过道都站满了人”等)。

人们对句式的认知顺序应该和留学生的习得顺序应该是相一致的。学生的习得顺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的顺利展开。所以在对留学生习得“连……也/都……”句式时应就其习得顺序,把它的表义结构做出合理的分级和排序。首先我们可借助简单的典型语境引入“连……也/都……”的否定式表达,其否定式表达从形式上看大致包括:连+数量短语+也/都+VP否,连+VP也/都+不/没(有)+VP,连+NP普通名词+也/都+VP否,连+NP普通名词+也/都+VP含否,其中,前三种都有明显的否定标记词,而最后一种在客观评述部分即VP中包含否定含义,在序列选择中我们可按照由先后的排列顺序进行逐步推进。其次可设计特殊的语境,引入“连……也/都……”句的肯定表达式。“连……也/都……”句的肯定形式同否定形式呈镜像关系,如类似于“张三连李四都认识”等句子通常存在前联或后续小句,一般都需要具体上下文语境的支持,否则很容易产生歧义。总之,否定语境更适于“连……也/都……”句的使用,这样的语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该句式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留学生的习得顺序。

[1]董慧君.外国人学韩语病句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2]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3]杨晓辉.对外汉语教学中“连”字句习得及其教学策略[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

[4]丁雪欢.印尼、泰国学生“连”字句习得考察[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

[5]张豫峰.从联结主义模式看“连……也/都”句式意义的产生机制[J].河南大学学报,2014(6).

[6]崔希亮.汉语“连”字句的语用分析[J].中国语文,1993(2).

[7]丁雪欢.语言运用中“连”字句肯定式与否定式的选择[J].语文研究,1995(4).

2014-06-19

H043

A

1000-2359(2015)01-0162-06

张豫峰(1966-),女,河南开封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偏误评判句式
不要用街头小吃来评判北京
基于学习的鲁棒自适应评判控制研究进展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例析wh-ever句式中的常见考点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
评判改革自有标准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