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N/P+者”结构中“N/P+者”的语义和语法关系

2015-03-28 23:12
关键词:后置陈述语气

张 轻 洋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有(无)/N/P+者”结构中“N/P+者”的语义和语法关系

张 轻 洋

(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古汉语中存在着“有(无)/名词/动词(形容词)+者”结构,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者”的语义、语法关系与“者”的词性、功能和定语后置密切相关。文章论述了“者”的词性和定语后置存在的根据,进而分析“名词/动词(形容词)+者”与定语后置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揭示其语义、语法关系为:以陈述性的主谓关系为主,有少量后修饰性的中定关系。

者;定语后置;联系与区别;陈述性;后修饰性

古汉语中有“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苏轼集·秋声赋》)这样一种句式。即在“有(无)”后面跟着一个“名词/动词(形容词)+者”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古籍中数量不是太多,翻检先秦至明清50部典籍,仅得110例。这种结构表面看起来比较简单,但它和“者”的词性与功能以及定语后置都有密切联系,所以情况很是复杂。对于“N”与“P者”之间存在的语义、语法关系,论者有定语后置、主谓关系、同位语三种不同看法。另外,研究者多以个例为证,并未窥其全貌,结论未必可靠。所以还有对这种结构作全面深入研究之必要。

一、“者”的词性与功能

“者”的词性和功能历来看法不一。《马氏文通》(1954)把“者”归为“接读代字”[1]60和“传信助字”[1]459。“接读代字”的“者”具有指代功能和“煞尾”作用,有的还有“假设辞气”。“传信助字”相当于语气助词。 杨树达(1984)把“者”分作代名词和助词两类。认为助词“者”有表提示、表疑问、表伪饰、表拟度、表商榷和表假设等作用[2]。 王力(1978)把“者”分为“特别的指示代词”和“语气词”两类。特指代词“者”“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语气词“者”有各种用法,“又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3]。何乐士(1989)将《左传》中的“者”分为结构助词、语气助词、语气词三类。“结构助词‘者’是能够改变结构性质的‘者’,它的主要作用是与动词、动词短语或句子加‘者’,变成名词性短语”。语气助词的特点是:“它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之后,或复句的偏句之后,它不改变原来结构的性质,只起语气作用。”语气词“者”用在句末。一是与疑问代词配合,用在反问句或疑问句之末,二是者也连用出现在句末[4]。

综合各家的看法,“者”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特指代词,它和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组成者字结构。二是语气词,能表示多种不同的语气。 语气词“者”有下面几种用法:一是用在叙述的分句句末,表示肯定语气。例如:

(1)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韩非子·难一》)

(2)及其族死,无一人收者。(《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二例的“者”都表肯定语气。“小人言于侧者”即“有小人言于侧”。“无一人收者”即“竟然没有人来给他收尸”。

二是用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如:

(3)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4)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例(3)的“何者”,王引之(1958)认为即“何也”[5]。例(4)的“安”是疑问副词。二例的“者”与“何”“安”配合表疑问语气。

三是用在假设分句句末,表示假设语气。例如:

(5)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荀子·君道》)

(6)假有二人之讼者,一有罪而一无罪。(《欧阳修集·张允传》)

二例的“苟”“假”都是假设连词,“者”帮助表假设语气。

四是用在因果复句前一分句句末,或解释原因或说出结果。例如:

(7)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汉书·张释之传》)

(8)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战国策·赵策》)

二例的“者”都帮助解释原因。

二、定语后置存在的根据、类型及其语法位置

吕叔湘(1982)认为“自西南来者”是“声”的后置定语[6]109,但古汉语中有无定语后置却存在着争议,至今尚无定论。由于“有(无)/N/P+者”结构和定语后置有一定联系,所以有必要探讨一下定语后置的问题,以弄清二者存在何种联系。

(一)定语后置存在的根据

我们认为,定语后置是客观存在的。理由有三: 其一,定语后置有其存在的语义基础。 有无定语后置,要以语言事实来说话。我们翻检了50部古籍,搜寻到“N/(之、而)/P+者”结构3041个例子,其中有411例(占13.5%)从语义上必须理解为定语后置。例如:

(9)国人来请质子在汉者,欲立之。(《汉书·西域传》)

(10)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父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帝过济北。(《史记·留侯世家》)

(11)自择一人可代凤翔者。(《资治通鉴·唐纪四十八》)

从语义上看,“在汉者”就是“质子”;“下邳圯上老父”和“与《太公书》者”同指一人;例(11)的“N”表示一个人,“P者”说明“N”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三例的“N”与“P者”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P者”只能理解为后置定语。

其二,定语后置有其存在的语法根据。 在古汉语中,很多情况下,“N/(之、而)/P+者”结构中的“N”指称范围大小并不十分明确,往往对语境有较大的依附性。若不参照语境,很难确定其指称范围。对此,美籍学者陈汉生(1998)有过精辟的论述。他以“马”为例分析说:“令人困惑的问题似乎是如何确定词项的指称范围。处于词项地位的‘马’,根据语境的不同可能指称整个部分整体学的对象——具体的种,或指称某个部分、特定的马群、马队或单个的马。汉语语义学的中心问题围绕着部分——对——整体的指称歧义旋转。”[7]陈先生的论述表明古汉语名词有以下特点:1.名词语义在语境中的范围大小是有歧义的;2.古汉语名词的指称范围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3.名词的指称范围不是确定的,而是由语境决定的。我们也以“马”为例看看其指称范围大小和语境的关系。

(12)马四足者,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13)初,缪公亡善马,岐下野人共得而食之者三百余人。(《史记·秦本纪》)

(14)择其马之善者。(《资治通鉴·隋纪八》)

(1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集·杂说》)

根据语境可以判断:例(12)的“马”是一匹马;例(13)的“善马”也应是一匹,要是多的话,该用数词限定的。例(14)就费踌躇了:是“择马中之善者”呢?还是直接“择其善马”呢?和例(13)联系起来看,“亡善马”不说“亡马之善者”,那就可证明择的是一部分“善马”。例(15)的“马”也不是整体概念的“马”,而是“马”中的一部分,即“日行千里的马”。我们统计这类定语后置有717例(占23%)。

古汉语中这种名词的歧义现象表明:由于语境的制约,表整体概念的名词所指称的范围缩小,变成表部分的、特定的概念。这种现象的存在为定语后置奠定了语义学的基础。这里的语义是狭义的语义,属于语法范畴。即范晓(1992)认为的“指词语和词语相互配合组成语义结构后所产生或形成的隐层的关系意义”[8]。“N”和“P者”组合以后,产生了隐层的关系意义:多数本来表示整体概念的“N”,在特定语境中,和“P者”所表示的范围一致起来。这就为“P者”修饰限制“N”奠定了语法基础。

其三,定语后置有其产生的原型根据。 古籍中有一部分“N/(之)/P+者”是采用“P/(之)/N”结构来表述的,例如:

(16)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史记·陈丞相世家》)

(17)然大王恣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史记·陈丞相世家》)

(18)然而是气之不养者也,不养之气横行于中,则无所不为而不自知。(《苏轼集·孟子解二十四章》)

(19)而告归者来而归金,而前郎亡金者大惭,以此称为长者。(《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20)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例(16)例(17)是同文之异文;例(18)是同语之异文;例(19)例(20)是异人异书之异文。

以上各种异文情况说明,不论作者、文章是否相同,都灵活运用着“N/(之)/P+者”和“P/(之)/N”两种句型。但以前者为常,成为一种固定模式。它完全是后者的一种改造句型,而后者正是前者的原型。定语本该前置的,用“者”或“之……者”把它倒装过来了。这是定语后置存在的铁证。

(二)定语后置的类型

一般认为定语后置有三种类型。即,“N/P+者”型;N/之/P+者”型;N/而/P+者”型。第一类前文已列举,不赘。后两类举例如下:

第一,“N/之/P+者”型,例如:

(21)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墨子·兼爱下》)

(22)且以承灰灺之坠者。(《梦溪笔谈·异事》)

第二,“N/而/P+者”型,例如:

(23)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万章章句下》)

(24)夫《中庸》者,孔子之遗书而不完者也。(《苏轼集·〈中庸〉论上》)

(三)后置定语的语法位置

后置定语一般处于主语的位置上,例如:

(25)卒牵掌者关中不足,乃调旁近郡。(《史记·平准书》)

(26)马之来食长安者数万匹。(《史记·平准书》)

也有处在宾语位置上的,例如:

(27)吏各举其步界中财物可以左守备者上。(《墨子·杂守》)

(28)欲立王子之在国者。(《资治通鉴·周纪三》)

三、“有(无)/N/P+者”结构和定语后置的联系与区别

“有(无)/N/P+者”和定语后置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语法位置上看,“有(无)/N/P+者”结构中的“N/P+者”处于动词“有”的后面,这就和一般性后置定语处于宾语位置没什么区别了。 从定语后置三种形式来看,“有(无)/N/P+者”结构中的“N/P+者”也有三种形式。例如:

(29)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史记·周本纪》)

(30)诸有百疾之在目者皆愈。(《抱朴子·内篇·杂应》

(3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

由于存在这两种联系,使“有(无)/N/P+者”结构中的“N/P+者”存在定语后置有了可能性。 但二者也有区别: 一是一般性定语后置的句子,处于宾语位置的后置定语,其前面的动词一般都是及物动词,而“有(无)/N/P+者”结构的“有”不是及物动词。吕叔湘(1982)把动词分为四类:活动;心理活动;不很活动的活动;简直算不上活动。“有”属于最后一类[6]16。“有”和及物动词的性质、作用是有区别的。吕叔湘(1982)把“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和“有朋自远方来”当作表意相同的句式。他认为后一句的“有”“一般地说来,有一种介绍作用,因为主语是上文没有提过的,带有或多或少的无定性质,需要介绍一下”[6]100。“闻有声自西南来者”这种句式一般也有介绍作用。例如:“时有子父乘车过者,马惊而不行。”(《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其介绍作用是明显的,而及物动词没有这种作用。 二是一般性定语后置中“N/P+者”的“P者”是个者字结构,“者”有指代作用,而且总是指代“N”。而“有(无)/N/P+者”结构中,由于“有……者”是个习见结构,它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表意,“者”有时并不指代“N”。例如:

(32)又博募有奇技术可以攻匈奴者。(《资治通鉴·汉纪三十》)

(33)未闻有卒吏叫呼衡行者也。(《苏洵集·兵制》)

例(32)意为“又广泛招集有奇巧技术可以用来攻打匈奴的人才”。“者”和“有”配合表示“有……的人”,“者”不指代“奇技术”,因为“募”的是“人”而不是“技术”。例(33)的“者”也不指代“吏卒”,因为“闻”的不是“吏卒”,而是“卒吏叫呼衡行”之事。“者”指代“事情”。 由于这两种区别,使“有(无)/N/P+者”结构中的“N/P+者”的语义、语法关系变得复杂起来。

四、“有(无)/N/P+者”结构中“N/P+者”的语义、语法关系

(一)陈述性的主谓关系

从语义上看,“闻有声自西南来者”和“有朋自远方来”表意是相同的,都是陈述关系。在我们搜集的110例中,有56例比较明显地表现为陈述关系(约占50%)。理由如下:

首先,理解为陈述关系,前后语义才能相属。例如:

(34)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苏轼集·书孟德传后》)

(35)有羽人视景公僭者。公谓左右曰:“问之,何视寡人之僭也?”(《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八》)

(36)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例(34)意为“有个妇人白天把两个小孩放在沙上而自己在溪水里洗衣服”。若理解为定语后置,则是“有个……妇人”,就与下文“虎自山上驰来”不属。例(35)是“有个任羽人职务的低级官员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景公看”,正是由于这种不正常的动作才引来景公的发问,语义相连。例(36)是“有个妇人在墓地哭得非常悲痛”。“哀”是形容“哭”的情状,不是形容妇人的。这从《礼记·檀弓下》“阳门之介夫死,司城之罕入而哭之哀”一句也可以看出“哀”与“哭”的关系。

其次,从“者”为语气词看,“N/P”应为主谓关系。 在“有(无)/N/P+者”结构中,“者”可以表示假设语气,例如:

(37)后有少主、母后在宫者,自如先帝令。(《资治通鉴·魏纪四》)

(38)明日有人能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吕氏春秋·似顺论第五·慎小》)

(39)于著令,有一人仕于此二邦者,同居之亲当远仕者,皆得不行。(《曾巩集·福州上执政书》)

例(37)意为“但以后如有皇帝年少、母后在宫摄政的”,不能理解为“在宫摄政的少主、母后”,因为“者”表假设,是“有……的情况”之意。只能理解为主谓关系。例(38)意为“到明天有人弄坏南门外的标志,让他当长大夫”。例(39)意为“在已有的条令中,有一个人在这两个地方做官的”。后二例都属于公文、条令性质的语言,是假设一种情况,因此“者”表假设。 “者”除了表假设语气,也有表原因和表疑问语气的,例如:

(40)然则有怪而与民物接者,何也?(《韩愈集·原鬼》)

(41)安有汉将军而降者!(《资治通鉴·魏纪一》)

例(40)意为“有怪物附着于人和各种器物上,是什么原因呢”。“何也”表明此句是因果复句,“有……者”先陈述结果,“何也”询问原因。例(41)“安”是表疑问副词,用“者”配合表疑问语气:“哪里会有汉将军会投降的?”

最后,从“者”可以省略看,是陈述性主谓关系。 古籍中有些“有(无)/N/P+者”结构省略了“者”。例如:

(42)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墨子·非攻上》)

(43)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44)有兄弟四五人皆在此者,以告。王亲命之曰:“我有大事,子有昆弟四五人皆在此,事若不捷,则是尽也。(《国语·吴语》)

例(42)是假设句,却没有带“者”;例(43)是陈述句,没有必要加“者”;例(44)同一句话中,前句有“者”,后句无“者”,表明“N/P”是主谓关系无疑。不带“者”是一种变式,带“者”是一种常式。吕叔湘(1982)曾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为例,列出三种变式: “晋太元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太元中,有武陵人捕鱼为业者。” “晋太元中,武陵人有捕鱼为业者。”[6]169

现代汉语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有武陵人捕鱼为业”保留了下来,因为它表意明确;后两种变式则被淘汰了,因为它不符合语法规律。毛病在于多了个“者”字。譬如“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孟子·滕文公下》)”,既然“有人”,用“者”再去指代人,岂不多余?若保留“者”,“人”就嫌得多余。我们的看法:“者”是多余的。很多情况下,它是语气词,以表陈述语气居多。语气词“者”不能改变结构的性质,“N/P”当是主谓关系。

(二)后修饰限制性的中定关系

虽然“N/P+者”以主谓关系居多,但也存在定语后置,我们考察有15例(占13.6%)。例如:

(45)若寡人国小也,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万乘之国而无宝乎?(《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46)当时有一花之异者,彼必形于篇什。(《容斋随笔·唐重牡丹》)

(47)有线而赤者存焉。(《聊斋志异·陆判》 )

例(45)表意重点在于“有何等宝物”,因此“者”字结构是修饰“珠”的。例(46)的“异”也是修饰而不是陈述。例(47)在同文中有“解领验之,有红线一周”的句子,正是“有线而赤者存”的注脚。

“有(无)/N/P+者”结构中“N/P+者”存在定语后置的根据是:“P者”是“者”字结构。“者”是特指代词,它指代前面的名词,和一般性的定语后置有重合的地方。

(三)陈述性与后修饰性两可的关系

在我们搜集的例句中,还有39例(占36%)从语义上理解为陈述关系或后修饰关系似乎均可。例如:

(48)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欧阳修集·秋声赋》)

(49)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孟子·滕文公下》)

(50)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孟子·离娄章句下》)

(51)适有屠而鳏者,以钱三百货去。(《聊斋志异·马介甫》)

上四例要是专从语义上分析,两解似乎均可。如例(48)译为“听到有种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或者“听到从西南方向传来的声音”,与后文都能衔接。这正是陈述关系和后修饰关系并存的理由。但话说回来,总有个优劣之分。如例(49)从语境上看,孟子主要强调“日攘……鸡”的行为,和下文“月攘一鸡”比照,并不在于强调有个什么样的偷鸡人,还是理解为陈述关系为佳。再说例(50),马汉麟(1982)认为是定语后置[9]。杨伯峻(2011)却译为“假定有同屋的人互相斗殴”[10]。我们认为后者理解偏胜,因为“者”是表假设语气的。

这类在语义上两可的句子,在语法上还是以理解为主谓关系为宜。理由是:这类句子的“者”表面上指代前面的名词,但实际上表示各种语气。如例(48)(51)表陈述语气,有煞尾作用;例(49)(50)表假设语气。这些语气词是可有可无的,因而可以略去而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如例(48)可说成“闻有声自西南来”,例(51)可说成“适有屠而鳏”,表意依然清楚。而真正的定语后置的“者”一般是不能去掉的,去掉后句子难以成立或意思走味。如前文所举“国人来请质子在汉者欲立之”“自择一人可代凤翔者”二例,前句去“者”则“质子在汉”不成名词,“请”就没有了宾语。后句去“者”,句意含混不清。

“有(无)/N/P+者”结构中的“N/P+者”有少量属于定语后置,是因为其中的“者”作特指代词。绝大部分则应理解为陈述性主谓关系,这主要因为“者”属于语气词,是可有可无的,仅仅是配合“有”造成“有……者”模式,有煞尾或表示各种语气的作用。

[1]马建忠.马氏文通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4.

[2]杨树达.高等国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89.

[3]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78:333.

[4]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93.

[5]王引之.经传释词[M].北京:中华书局,1958:196.

[6]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陈汉生.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44.

[8]范晓,胡裕树.有关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几个问题[J].中国语文,1992(4).

[9]马汉麟.古代汉语读本[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143.

[10]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53.

2014-10-01

H141

A

1000-2359(2015)01-0168-05

猜你喜欢
后置陈述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Which Is Important?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陈述刘
《苏东坡·和陈述古拒霜花》
沉淀后置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