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新路子——秭归县开展“幸福村落”创建的实践与启示

2015-03-29 15:06尤庆虎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3期
关键词:村落村民党员

○ 尤庆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位于长江三峡库区的湖北秭归县,为解决合村并组后农村地域范围过大、村干部力量不足、社会服务管理薄弱等问题,从2012年8月开始在全县开展创建“幸福村落”活动,引导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文明建设,初步走出了一条推进乡村治理的新路子,这一经验目前正在宜昌全市推广。近日,农业部批复了全国34个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和试验任务,秭归的“幸福村落”创建作为全国村民自治改革试验区和实验任务被纳入其中。

一、主要做法

(一)锁定“村落治理”点位

考虑范围太大不易组织、范围太小不能形成合力的因素,本着“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有利发展,群众自愿、便于组织,尊重习惯、规模适度”的原则,按照50户左右、地域面积在1—2平方公里的规模,在建制村内科学划分若干个村落。村落划分由村“两委”提出方案,提交党员和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后实施。全县186个村的1361个农村社区界定为2055个村落。

(二)构建“双线运行”机制

突出基层党组织对群众自治的领导,在“幸福村落”组织架构上,实行“村党支部(总支)——村落党小组——党员”和“村委会——村落理事会——农户”双线运行模式。凡是村落有党员3人以上的,同步组建党小组;不足3人的,与邻近村落联合组建党小组。据统计,全县2055个村落共组建党小组1256个,其中单独组建的457个,联合组建的1598个,实现了党小组在村落内的全覆盖。

(三)推选“两长八员”骨干

村落内设立党小组和村落理事会,从党员中推选一名党小组长,理事会由一名村落理事长和担任八项职责的村落事务员(即经济员、宣传员、帮扶员、调解员、维权监督员、管护员、环保员、张罗员)组成。提倡党小组长担任村落理事长,推荐党员兼任村落“八员”。根据工作能力的大小一人可以兼任多“员”。“两长八员”由村“两委”到村落主持召开党员群众会民主推荐、选举产生。全县186个村共推选村落“两长八员”10412人,其中党员2908人,占28%。村落理事长直接兼任党小组长的有844人,占41%。很多个人有能力、办事有精力、服务有热情的党员代表、离职干部、退伍军人、产业大户等“名人”骨干多被推选为“两长八员”。“两长八员”以义务服务形式协调村落事务,服务村落群众,不仅真正体现了村民自治,而且解决了社区服务半径过大、管理服务难等问题。

(四)紧盯“九个得到”目标

村落治理以村落群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发展村落经济、改善村落民生、建设村落设施、繁荣村落文化、化解村落矛盾、解决村落困难、保障村落权益等“七项任务”和经济得到发展、民生得到改善、环境得到保护、设施得到建设、乡风得到净化、正义得到伸张、矛盾得到化解、困难得到帮扶、权益得到保障等“九个得到”为着力点;以增强村党组织服务功能、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发展、提高村民“幸福指数”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党员以及农村能人带动作用,吸引群众有序参与,带领群众开展“幸福村落”建设。

(五)注入支持激励动力

秭归县委统一制定下发了《“幸福村落”章程》、《村落公益事业议决建管办法》、《“幸福村落”考核标准》等10个工作规范,指导“幸福村落”创建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同时,县委、县政府统筹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村落发展。2013年共安排1100万元“一事一议”资金,支持村落用于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等公益事业发展;整合7180万元用于10个特困村整村推进;争取各类项目资金6.9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极大地调动了各村落理事会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县财政还为每个村增加1万元转移支付经费,用于“幸福村落”创建等工作。

二、主要成效

秭归县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幸福村落”创建实践,大多数农村反映“公益事业好办、群众工作好做、两委干部好当、社会风气好转”,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正如一位村党支部书记用“加减乘除”所言:“加了村落理事会,减少干部苦和累,乘以义务服务队,除去困难一大堆,等于群众得实惠。”生动形象地道出了“幸福村落”创建工作的好处。

(一)探索到农村基层治理的新途径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获得更多自由,但客观上党群、干群以及群众之间的联系在部分地方呈现出淡化倾向。而“幸福村落”的创建又把分散的农民重新凝聚起来,村落群众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村落理事会成为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许多村落在“两长八员”的组织下,过去议不成的事现在议得拢了,过去办不了的事现在办得成了,彻底改变了以往一个村靠几名村干部苦苦支撑的局面,既巩固了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也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作用。

(二)汇集了群众改天换地的新动力

秭归县通过民主推荐村落“两长八员”,发挥他们在村落治理中发展经济、精于组织以及沟通协调等特长,消除了他们过去办事有愿望、施展无平台的尴尬,在“幸福村落”这个小平台上,全县“两长八员”带动村落群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掀起了产业发展的热潮。一年时间全县新发展茶叶1.9万亩、柑橘2.1万亩、烟叶2.3万亩、核桃4.1万亩。“幸福村落”创建还大大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2013年以来全县2055个村落义务投工32.8万个,筹集资金3254万元,新修公路337公里,维修公路2289公里,新修水渠21公里,维修改造水渠209公里,新建维修水池5400多口。盛产脐橙的水田坝乡王家桥村先后有4个村落自我调整土地,筹资投劳修通了9公里果园运输路,每年可节省人力转运费20万元以上。

(三)发掘出维护一方平安的新源泉

村落理事会“两长八员”的人脉和威望成为维护农村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源泉。“两长八员”都居住在老百姓家门口,大家公认有威望,村民之间的矛盾根源他们最清楚,能够抓住矛盾调解的要害,往往只要他们几句话,或者一个屋场会,矛盾就能得到化解。九畹溪镇界垭村的一个村落里两户农民发生土地田界纠纷,一拖就是几年。村落调解员上任后,主动前去调解,他拿出过去当村干部时的笔记本,找出“大包干”划界时的原始记录,让矛盾双方心服口服,一场旷日持久的纠纷当天即告平息。2014年以来秭归县县乡两级受理的来信来访、矛盾纠纷比往年同期下降31%,乡村和谐局面正在形成,在社会稳定方面做到了“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村落”。

(四)构建起乡村社会管理新体系

创建“幸福村落”缩小村民自治的管理范围,把农村社会管理的末梢延伸到村落,让村落成为最基础的自然单元,它比农村社区更小、更具有凝聚力、更方便基础建设和社会管理。这种将“大单元”的村民自治延伸至“小范围”的村落,构建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村落——村民”模式,不但改变了较多地方村民自治流于形式的问题,而且将村民自治落实得更加具体有效,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村民自治体系。

三、几点启示

秭归县创建“幸福村落”激发了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热情,“群众的事群众一起办”,解决了农村基层诸多现实问题,惠及了广大群众,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为我们在新形势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实现农村有效治理,要加强村级党组织的政治领导,鼓励党员在“幸福村落”创建过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多种形式把分散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组织体系,更好发挥乡村能人的“正能量”。

(二)逐步提升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

乡村治理最成熟的状态是政社互动共治,必须培育群众的参与意识,拓宽参与渠道,扩大参与范围。要积极培育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民间组织,引导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社会服务管理的合力,激发正能量,控制负作用。

(三)不断健全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

“幸福村落”创建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坚持把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贯彻创建工作始终,注重探索完善各类组织协同机制、内部运行机制以及群众权益保障机制等,进一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健全民主制度,提高乡村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四)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基层民生

“幸福村落”创建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增进民生福祉。要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创建带来的实惠,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加大常态政策支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整合各部门资源,大力发展村落经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社会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持续输送“幸福村落”建设的动力,提高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猜你喜欢
村落村民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