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之路上的语言变体——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相关问题研究

2015-03-30 21:35王维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变体中式汉语

作者简介:王维纳(1991-),女,黑龙江大庆人,在读研究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063(2015) 05-0080-04

收稿日期: 2015-03-23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5.05.018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革命的深入,英语作为全球性的语言成为各国交流中不可缺少的沟通工具。而我国为了适应当前的全球化发展而十分重视英语学习。在最初的学习、交流中产生了一种不符合规范的英语语言及其文化内涵的畸形英语,称之为“中式英语”(Chinglish)。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英语与中国文化相接触、碰撞、融合,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并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一种语言变体——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了解并区别这两种语言变体有助于我们在英语学习中扬长避短,避免使用不规范的中式英语,发展中国英语,发扬中国特色文化,使之融入全球,走向世界。

一、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中式英语(Chinglish)也被称为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是指中国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徙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造成语言迁移,在英语交际中出现了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 [1]中式英语的来源可以追溯至清朝末年,以英国为首的殖民者打开中国的大门,大肆掠夺侵占,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那时起,英语作为殖民语言传入中国。由于需要和外国人特别是英国人打交道,一些人在和他们接触中学到零星的、不标准的英语。在实际运用中,初学者难以摆脱汉语的干扰和影响,再加上对英语文化了解不够通透,很难自如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际上容易使人困惑及产生笑话。例如售货员在夸顾客的裙子好看时说“What a nice dress!”而顾客回答说“Where,Wher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式英语。

“中国英语”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葛传椝是第一个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术语的学者。他认为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不同,中国英语是用来描述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和观点的规范式英语 [2];但在他的文章《漫谈由英译汉问题》中并没有把中国英语当成一种语言变体。汪榕培(1991)就中国英语给出了定义,首次从语音、词汇、句式、语篇四个层次全面分析中国英语 [3],他认为,中国英语是国际规范英语的一部分,主要以海内外描写华夏文明和中国社会的、熟练的(汉英)双语使用者的英语文本为基础,以中国官方媒体英语为规范的变体,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接受的语言变体,不是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渡语。 [4]如: tea(茶)、kowtow(叩头)、xiucai(秀才)、Modernization(四个现代化)等。这些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表达,具有中国特色,并被英语本族语者所接受的语言才是中国英语。中国英语对弘扬中国民族文化、促进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中式英语及中国英语的特征区别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主要特征及区别分别体现在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方面:

(一)语音方面

语言可以分为声调语言和非声调语言。汉语为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英语则是非声调语言,被认为是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汉语的每个字(音节)除了由元音辅音组成外,还有一个附在上面的声调。而英语没有词的声调,只有句的语调,语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十分重要,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表明说话者的不同态度或口气,可以是肯定、犹豫、委婉客气、傲慢粗暴等等。有语音学家形象地把元音辅音比作英语的身体,把语调比做英语的灵魂。 [5]由此可见语调的重要性。而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受汉语发音影响,说英语时不注重语调的变化会明显带有汉语的味道。另外很多初学者会通过谐音法来学习英语,比如,teacher(踢车)、umbrella(俺们不玩了)、five(废物)、battery(掰腿)等。这种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会导致英语语音与英语本族语的语音相差甚远,就会出现“I want to buy a pen and pencil.”“我们这里不卖盆”的笑话。相对于中式英语,中国英语在语音方面主要通过音译把中国特色的词汇翻译成英语,被英语本族接受并广泛使用着。例如: tofu (豆腐)、erhu (二胡)、kongfu (功夫)、ginseng (人参)等。

(二)词法层面

琼·平卡姆在她的《中式英语之鉴》一书中列举了中式英语的多种表现,如:“多余的名词和动词”“多余的修饰词”“同义堆叠”“重复指称”“名词肿胀症”“代词与先行词”“平行结构”“逻辑连词”。 [7]在词法方面,中式英语拘泥于汉语意思而逐字地翻译成英语,使得词组、句子或篇章具有上述表现,词意不明,失去意义。如: Teacher Zhang(张老师)、Slip Carefully (小心地滑)、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更有甚者,在有中国特色菜系的食谱上出现fuck a fishhead(干锅鱼头)、Man and wife lung slice(夫妻肺片)等让外国友人就餐时望而却步的翻译。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使用时,还会出现由于语言本身的理解差异而导致出现的中式英语,例如“busy-body”(多管闲事的人)理解为其字面意思“大忙人”,lover (爱人)实际具有贬义的情人的意思,restroom(休息室)而应该译为洗手间等。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而使中国学习者产生错误的词汇理解和使用,如blackeye (黑眼睛),实际应为“dark brown eye”,因为英语中“blackeye”意为“被打得发青的眼圈”;如把“牛饮”译为“drink like an ox”,正确的翻译应为“drink like a fish”等。

相比之下,中国英语在词汇层面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大量的带有明显中国文化色彩的汉语词汇融入英语词汇中。由于各种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英语作为一种国际化通用语言用来表达某种文化独有的事物时必将产生不同文化的区域变体 [8]。据Cannon的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英语中的汉语借词至少已达979个,而其他统计也提出数据,至今为止,在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已达到1189个,英语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居于英语中借词的第11位。这说明英语在不断吸收着汉语形成中式英语,中式英语也使英语更加丰富,除了音译词,还有译借词以及语义再生词,如iron rice bowl(铁饭碗)、paper tiger(纸老虎)、laid—off workers (下岗工人)、township enterprise (乡镇企业)等。

(三)句法方面

东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汉语言民族重视整体抽象而不注意空间结构的完整,以意统形;而英语表现形式受到逻辑规范的支配,句子组织结构严密,主从层次明显。因此汉语基本上是一个形散意合的表意系统,英语则形合句多于意合句。中国英语学习者表达出的中式英语的组句是以意合方式(para-taxis)为主,这是由于中国英语学习者不懂如何正确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表达出整体意思,按照汉语言思维把意思串联在一起,比如按照中式英语的思维就会出现“I very miss you”“I think she won’t come”这样的表达句式,而正确的说法应该是“I miss you very much”和“I don’t think she will come”。

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者当中,句法往往是最稳定、最不容易发生变化的。很多学者如加心苗,王莉等人认为中国英语的句式具有中国特色,但句法结构符合英语行文规范,故是准确的英语 [9]。然而,王建国以文秋芳、俞希(2003)的研究为例,证明句法层面上难以存在中国英语,以《21世纪报》的英文为语料,假设其中语料一定是代表中国人使用的英语,在英语本族语者的帮助下发现,统计的10期《21世纪报》中共有88条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表达形式,这些表达形式均出现在单词与短语层面上,不违反英语语法规则。 [10]所以,在句法层面基本上是不存在符合英语行文规范中国英语的,准确的英语句式表达即是标准英语。

三、正确对待外语教学中的中式英语及中国英语

(一)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式英语是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所产生的语言负迁移。英国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L.G.Alexander在访谈中明确指出中式英语是外语学习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式英语,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中式英语,努力向规范英语靠拢。

首先,学好英语要加强语言输入。美国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把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总结为输入—过滤—吸收—组织—监控—输出的心理过程,语言的输入量越大,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能力就越强。所以学习者应该加大输入英语的知识量、词汇量、阅读量,多加练习背诵形成英语语感,这样在输出使用时就会形成接近标准的英语。

克拉申还认为学习者内部机制起作用之前,二语习得取决于可理解性输入的变异性。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对如何避免中式英语起到重大作用。为满足学习者的知识输入量,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英语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在输入的过程中注重方法,不仅仅是“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改变常规沉闷的课堂模式,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输入效率;要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增强输出能力。

其次,对比分析也不失为英语教学中避免中式英语的方法之一。对比分析是由RobertLad提出的,指的是在音系学、语法、写作系统和文化等方面将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进行严格细致的比较。 [11]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比中英句式、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等各方面的差异,归纳总结后帮助学习者避免出现中式英语,规范使用标准英语。

近些年,中国教育改革把英语学习的重点从应试教育转向能力应用教育。英语教师不仅仅是教授英语词汇、语法规则等内容,更是要引导学生增强实际应用的能力,为实际交流打好基础。中式英语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习者对英语文化内涵的了解不够,以及对汉语言文化的带入。教师要加强英语背景知识的传授,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如鼓励学生接触英文原版资料,阅读英文原著,收听BBC、VOA等英语节目,养成运用地道规范的英语来写作的习惯。

(二)如何正确对待中国英语

虽然中国英语的概念被提出的时间很短,还处于发展和完善的初级阶段,但中国英语的出现对我国很多领域在国际上的发展和传播起到重大作用,它可以准确生动地表达中国特色文化思想,有助于世界各国了解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是宗教、文化还是政治经济,中国英语为英语语言的丰富扩充和世界文化交流沟通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不仅具有思想意义,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所以中国英语不仅是一种发展中的英语变体,更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变体。

树立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中国英语,不只是“崇洋媚外”,注重国外风俗文化,还要提高学习者的中国文化素养。对一些地方高校学生中国英语能力的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存在由于母语文化缺失和中国英语能力偏低而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英语学习者对于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热衷于西方节日而对中国节日态度冷漠,在和外国友人交流中因缺乏本土文化知识而无法正确翻译解释中国文化。中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改变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作出很多贡献,对中国英语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近两年的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就可以看出来,2013年英语六级考试翻译题出现了“元宵节”“慈禧太后”“中国园林”“丝绸之路”等内容,2014年也出现了“普通话”“中秋节”和“中国科学院”等翻译。学好本国文化才能让学习者更好地用英语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培养学生对待中国英语的正确态度,结合好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教学,培养出英语水平扎实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四、结语

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进行思维和感知的工具”。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是全球化背景下英语在中国本土化的语言变体。前者不符合英语规范,是很难被英语本族者所接受的畸形语言变体;后者是表达中国特色,有助于文化传播的语言变体。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之间并无严格界限。中式英语当中无法提倡的一部分应该摒除,另一部分可以被英语本族者所接受的转化为中国英语。在外语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更好地利用中国英语,融合或避免中式英语,让中国英语学习者不仅学习国外的文化知识,还要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

猜你喜欢
变体中式汉语
学汉语
基于DDPG算法的变体飞行器自主变形决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新·中式生活美学Chinese NewAge
最美中式酒店,你去过几个?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非仿射参数依赖LPV模型的变体飞行器H∞控制
中式烹饪营养与健康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