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舆论界的北洋舰队 “威胁论”及其影响

2015-03-31 08:21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威胁论北洋舰队

孙 波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舰队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之下,曾分别于1886年8月、1891年6月以及1892年6月先后三次出访日本。面对大清帝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日本舆论界大为震惊。当时日本国内发行的报刊也对出访活动做了诸多报道,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北洋舰队及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海军整体实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帝国传统的重陆轻海国防思想和禁海政策,已经无法迎接西方海上挑战。林则徐、魏源等主张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海防。以“军事自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扩张和坚船利炮,力求加强近代化海军海防建设,从花钱购买外洋船炮到手工业技术仿造,最后到创办军事工业自己制造,海军的发展日趋成熟。

1865年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均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和技术制造新式船炮,为中国海军近代化奠定了工业基础。1868年,丁汝昌草拟《海洋水师章程六条》,为建设近代化海军海防提供了方案和思想准备。从改造旧式水师、培养近代海军人才 (如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到发展造船工业,1869年6月,福州船政局制造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再到1874年五年间,船政局共生产大小轮船15艘,进而在1883年制成2 000吨级铁胁双木壳舰“开济”号,其发展不可不谓之迅速。中法战争之后,德国向中国交付了“镇远”、“定远”、“济远”号舰船,加入北洋编制。1874年11月,总理衙门提出建立海军的初步意见,次年,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拟建立三洋海军,并命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沈葆桢以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筹办海军。同时洋务派开始办水师学堂,向国外派遣海军留学生以培养近代海军人才。海军建设的初期,清政府以较为开放姿态力主发展海军,然而主要舰艇需外购、人才匮乏,却也为轰轰烈烈的海军建设埋下隐患。

1885年10月,海军衙门设立,北洋海军的建设也加快了步伐。1888年9月,海军衙门正式奏定《北洋海军章程》,同时,任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军提督,林泰增为左翼总兵,刘步蟾为右翼总兵,至此,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北洋舰队军力

早在1884年,李鸿章便开始着手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以及政策倾斜,开始暗自扩充北洋海军,如营造海军基础设施、接受当时世界先进的西式海军训练等。北洋舰队作为一支大型舰队初具规模。

甲申事变之后,北洋的陆军海军开始了突飞猛进地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1887年,接受英式训练后,编为北洋舰队,于1890年在德国人的指导下,在旅顺建设的军港和炮台竣工。同时,从巩固国防的角度,李鸿章同意进行铁道建设,1891年,中国的铁道已通向山海关并开始向关外延伸。

(此举深深刺痛俄国,同年俄国开始铺设西伯利亚铁路。而这条西伯利亚铁路的建设又客观上给日本人以危机感。)[1]

通过向英、德等海军先进国家学习,并积极营造国防基础设施,北洋舰队军力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就北洋舰队主力舰而言,如表1所示, “定远”、“镇远”、“济远”号是在中法战前向德国伏尔铿厂订购,1887年,向英国订购“致远”、 “靖远”号巡洋舰,向德国订购“经远”、“来远”号巡洋舰,这些外购的军舰构成了北洋军舰的主要阵容。

表1 北洋海军兵力表[2]

时北洋舰队分主战舰队4艘、防守舰队12艘,还有部分鱼雷艇、运输舰 (表中未列出)[3]等。若不谈舰艇来源,乍一看来,北洋舰队已然实力相当。而且,在与舰队相适应的配套工程方面,如海军基地、船坞、学校等的建设方面,也陆续完工。建立了两个基地,旅顺港——北洋舰队的修船处,威海卫港——北洋舰队的聚泊基地。修筑了一批海防工程。可以说,作为一个具有战略体系的北洋海军正式形成[3]。

2.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整体实力以及问题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中国国内的海军整体实力如表2所示,累计共有大小军舰78艘,鱼雷艇24艘,总吨位为8万吨。然而,这一看似惊人的数字是有“水分”的。除北洋舰队以外,其他舰队的舰船多数船体陈旧,甚至还是木质结构,且属小船,很难用于海上作战。

表2 海军舰船分布表[3]

四支海军舰队,除北洋舰队拥有巨型铁甲舰和大型巡洋舰,能进行海上作战,其余三支舰队,舰船数量虽然十分可观,但大多是陈旧小船,难以用于海上作战。南洋海军势力稍强,拥有2 000吨级巡洋舰5艘,为“寰泰”、 “镜清”、 “南瑞”, “南琛”、“开济”,均为80年代中期产品。福建海军舰船大者仅1 000余吨,而且全部是木制或者铁骨木皮制。广东海军多系小炮艇,不堪海上风涛,只有广甲、广乙、广丙三舰超过1 000吨[3]。

虽在舰船的数量、规模上具优势,然而因其大小参差不齐、且木制舰船比重较大,使得在海军实力的内部构成中,存在相当程度的“水分”。加之,统治阶层对近代海军建设重要性的意识较低、或者盲目自大,近代化的国家意识薄弱。纵使是令世人为之一叹的北洋舰队,在其成军的1888年之后一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尚未能添置一艘新舰。1888年,光绪皇帝大婚,耗资白银500万两,慈禧太后为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不惜挪用海军经费,甚至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3],到1891年,户部甚至规定,为解决财政困难,两年之内南北洋 (海军)停购外洋船炮[3]。此番不仅加重了清廷的财政负担,也极大地影响了近代中国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到甲午海战之前,中国海军的发展基本上已经处于停滞状态[3]。

二、1886年-1892年北洋舰队三次高调访日及日本舆论之北洋舰队“威胁论”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北洋舰队在提督丁汝昌率领之下,曾分别于1886年8月、1891年6月以及1892年6月先后三次出访日本。面对大清帝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日本舆论界大为震惊,当时日本国内发行的报刊对此做了诸多报道,并逐渐形成了北洋舰队“威胁论”的舆论氛围,在民间引起了强烈反响。

1.1886 年北洋舰队访日及日本舆论报道

1886年8月,丁汝昌率军舰定远、镇远、威远、济远号,赴日本长崎港进行船体维修和原料补给。期间,数名水兵上陆,与日本巡查发生冲突,进而酿成“长崎水兵事件”,当时日本的新闻报刊多是对于此事件的报道,从中也能显现出日本舆论对清国海军的戒备之心。

坊间盛传流言一种,曰中国政府虽早有夺琉球之欲望,只因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未能得此机会,(中略)今丁汝昌来至长崎,实向我邦以示威武,势必令人揣测,水兵之暴乱亦受丁提督之准予①。

(1886年8月27日《朝野新闻》[4]社论“长崎事件”、作者译)

日本《朝野新闻》将此次日本访问称为是清国向日本宣示武力,并猜测“长崎水兵事件”有可能是蓄意制造。不但如此,该社论在文章开头写道:“中国政府早有夺回琉球的欲望”,开始向日本渲染某种来自中国的“威胁”,而北洋舰队的来访,便成为了该种渲染最恰当的“代言”。由此一方面可见面对阵容强大的北洋舰队,日本舆论界以及日本国内势力所表现出的诚恐的心理,一方面也可看出日本舆论界在有意抹黑、并夸大所谓的来自北洋舰队的“威胁”。而《每日新闻》的报道也如出一辙。

中国军舰此次来我港湾,共四艘舰船。不知是否别有用心,倘若如此则此次暴行必欲为寻衅之事授我等以口实。①

(1886年8月19日《每日新闻》[5]“支那水兵暴行 报”、作者译)

可见,日本舆论界对此次北洋舰队的到访心存疑虑和戒备之心,而在舆论宣传上则表现出示弱的态度,主张以时下日本的军事势力应当尽量避免与北洋舰队发生冲突。

2.1891 年北洋舰队访日及日本舆论报道

1891年6月至8月上旬,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第二次率舰队访问日本。此次访日,丁汝昌本是为提升北洋舰队海上作战能力进行远洋巡航训练,碍于“长崎水兵”事件,借此机会修缮清日关系。李鸿章起初以耗资为由,予以驳回。后因日本方面向北洋舰队发出赴日邀请,于是便在大连港军演完毕后,丁汝昌率北洋海军主力舰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号6艘,访问神户、横滨、东京、宫岛、吴、长崎等地,考察了日本军港、驻地以及造船所,进而与日本各地区长官、皇族、政府要员等进行交流。

合六舰舳舟魯相望,于横滨之中心碇泊,亦足以壮清国之威①。

(1891年7月15日《朝野新闻》杂报“清国军舰之恳亲会”、作者译)

(即便是认为清国军舰甚不整备、士兵毫无士气者)一向彰显气派之国会议员也被邀请,并亲眼观其盛况。之前尚还在高谈阔论,见与事实相悖,不觉如萎缩一般。舰队之构造,无论武器排列以及士兵之面貌皆称赞之声不绝于耳。… (中略)…引起联想我国海军扩充一事种种… (后略)①。

(1891年7月18日《朝野新闻》杂报“清国北洋舰队阅览之影响”、作者译)

以上两则报道,以新闻报刊为代表的日本舆论更为突出地报道了大清的北洋舰队是何等威风,从将士士气的软实力到先进武器装备的硬实力,无一不高度赞美,而其背后不乏在渲染和营造一种来自北洋舰队“威胁”的氛围,同时也表示出对其本国海军建设的担心。

此外,日本舆论界也有明确提出北洋舰队威胁论的相关报道。如:

(北洋舰队六艘主战舰与日本海军常备舰队主力六舰之对比)以船龄、性能、容量、速度、船长,我国之舰船皆不及清国。

(中略)

我等应在时势允许之范围,考虑扩充海军。而今日所云是否应立即着手海军扩充事宜,必然是毫无迟疑、竭尽所能,即刻进行①。

(1891年7月14日《每日新闻》社论“海军落胆”、作者译)

大阪的《每日新闻》以“海军落胆”(译为日本海军惧怕失魂落魄之意)为题,对此次北洋舰队访日进行了评论,其中大肆地报道了北洋舰队的优点,并已然构成了日本的威胁,提出日本应当即刻进行海军建设。

8月12日,《每日新闻》又发表题为“徐に考察する所あれ”的社论,此次明确提出北洋舰队不论从舰船到人员配置、内部构造都极其整备,鼓吹北洋舰队已成为日本海军的威胁,而日本海军处于落后的境地,必须尽快在一年之内制造出十几艘军舰才可安枕无忧。

近来清国北洋舰队来泊,于横滨、于神户,皆博好评,大臣、次官、军人、新闻记者皆去参观,见其舰队之坚牢与内部整顿,甚为惊叹,尽显嚣嚣。盖谈及我国军舰之数量、航速疾迟,舰体坚否,不满之情足如切齿扼腕,自嘲我军舰之老朽、叹我海军之不振,应在一年之内尽快造出十几余艘军舰以为当今之急①。

(1891年8月12日《每日新闻》社论“徐に考察する所あれ”、作者译)

以上的这两则报道,一方面可以说明日本对于北洋舰队的发展势头、武器装备、官兵素质以及战斗力的提升抱有戒备之心,并且也存在过分渲染的成分,从而使得广大舆论的受众普遍认为北洋舰队已然构成日本海军之威胁,由此为其着手大力发展自身海军找到合适的理由及借口。而从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的北洋舰队的建设卓有成效,从而使得日本心存畏惧。

1892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主力定远、威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号6艘第三次赴日,主要集中于长崎和横滨两港,此次为分散行动,较上一次有所不同。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北洋舰队赴日,都因双方谨慎小心,避免了类似“长崎水兵事件”的摩擦产生[6]。而日本借此机会不仅探知北洋舰队发展规模和内在实力,借助北洋舰队“威胁论”的舆论宣传,并且巧妙地为其自身海军建设营造了舆论环境,国内各势力、派系的意见得以统一。之后,日本便开始积极筹划制造和购买新型鱼雷舰艇,而与此同时俄国在西伯利亚开始铺设铁路,又一次刺激了日本军事扩张,也为中日甲午战争埋下了伏笔。

三、北洋舰队“威胁论”的影响及日本海军扩张计划

1.北洋舰队“威胁论”加剧了日本对清、俄的戒备

在北洋舰队第一次访问日本的前一年,即1885年,俄国公布了“西伯利亚铁道”计划,该计划预计铺设长达7 400 km的铁路以连接俄西部到远东地区。1891年,正式宣布开工。日本担忧一旦该铁路完工,俄国可向远东地区直接部署兵力经朝鲜半岛而抵日本,也可南下经蒙古而抵中国内地,进而对日本构成威胁。1888年至1893年间,山县有朋数次上陈文书,提出要警惕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建设。

1)“军事意见书”(1888年1月)

大致内容为:该铁路之铺设有利于缩短英国的东洋航路,并使俄国军队可迅速抵近东部。

2)“外交政略论”(1890年3月)

我国利益之焦点实在朝鲜,西伯利亚铁路已延伸至中亚细亚,约再有数年便可竣工,从俄首都启程,十数日便可达黑龙江,我国人切不可忘记西伯利亚铁道竣工之日,朝鲜便会成为多事之地。

3)“军备意见书”(1893年10月)

俄国以侵略为对外政策 (中略)十年之后,西伯利亚铁路全线开通,俄国必将侵夺蒙,或至及中国内地[7]。

而在这一阶段,北洋舰队的连续三次访日,一方面向日本展示了中国海军的实力,同时也更加剧了日本的担忧与恐慌。日本借此抛出北洋舰队“威胁论”,一方面引起日本国内对清国海军发展壮大之重视,同时也使得日本全国上下痛感日本海军建设尚且落后。此举既为日本自身海军建设营造了舆论氛围,也促使日本国内军民上下一心,加速发展海军。

1891年日本提出扩充海军计划,增加军费预算,为购买先进军舰和制造兵器筹集资金。

扩充海军军费预算

采取“积极策”的松方内阁之“明治二十五年度预算案”中,在1890年度的剩余645万元基础之上加前一年度剩余521万元,共计1 166万元,作为零时财政来源,并设立囊括陆军军备费、军舰建造费、制钢所建设费、河川修筑费、北海道土地调查费等的持续性事业六年计划为907万元,其中将315万作为年支出预算。制钢所是为兵器船舰制造提供最为必要的钢铁原材料而设立,是一份建立在军备扩张和产业振兴基础之上的年支出预算方案[7]。

由此可见,日本为扩充其海军的发展,多方筹措资金,以增加其海军军费的预算。

2.中日甲午战争前日本海军之发展

凭借日本舆论对北洋舰队“威胁论”以及俄国东部扩张的宣传,日本加快了建设其本国海军的步伐。为应对北洋舰队的在吨位和大炮方面的优势,日本则注重建造速射炮以及舰船速度。同时日本国内则上至天皇,下至妇孺,皆捐金捐银,为其海军建设筹集资金。1892年,伊藤博文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宣布“制定扩充海军的大方针”,年度军费一度占国家预算总额41%之多[3]。

表3 黄海海战中的日本海军[8]

从1886年北洋舰队访日到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八年时间里,日本大力建设和发展其海军,并力主保持其在舰船速度以及速射炮方面的绝对优势。在中日交战前夕,日本海军的整体实力已超过了北洋海军 (如表3)[9]。

日本海军后来居上,整体实力已超过北洋海军。日本新添2 000至4 000吨级战舰6艘:松岛、严岛、桥立、吉野、秋津洲、千代田,总吨位增加到37 200余吨,而北洋舰队却仍停留在原有水平之上。此外,北洋海军主要战舰的平均功率比日本海军少1 885马力,平均舰龄要大2倍。北洋海军在重炮方面力量稍强,为26门,日本海军17门。日本海军则在速射炮上占有绝对优势,北洋海军使用的都是旧式后膛炮,射速和准确性较差,而日本海军则是以速射炮为主,发射速度是北洋海军的4-6倍。在军舰速度方面,日本海军的平均时速比北洋海军快1海里。日本海军在速射炮和时速上的优势,对北洋海军构成了重大威胁[3]。

因此,无论是在舆论上的宣传,还是从军事准备过程及其结果来看,中日甲午战争的胜败似乎也愈渐清晰了。而北洋舰队“威胁论”的这一舆论宣传,为日本扩展其海军提供了舆论武器,加速推进了日本海军的近代建设,使其迅速赶超中国[10]。

1886年8月、1891年6月以及1892年6月,三次造访日本的北洋舰队及其强大阵势所产生的影响不可不谓之深远。当然其中也或多或少包含增进两国交往的成分、抑或是加强北洋舰队作战训练的目的。然而通过明治维新迈入资本主义世界的日本,却已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军事上必然的冲突已暗自拉开了帷幕,而日本舆论界所炮制出的北洋舰队“威胁论”则在此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1]。

注释:

①日文原文转引自“杉木ひとみ.日本の世論における北洋艦隊脅威論の形成[D].岡山:岡山大学文学部人文学部,2013.”,引文中文版系作者译。

[1]坂野正高.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史[M].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73:392.

[2]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M].上海:上海书店,2005:9.

[3]吴杰章,苏小东,程志发.中国近代海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176,177,204,206,207,208.

[4]東京大学法学部明治新聞杂隹訁志文庫.朝野新闻縮刷版 [M].東京:ぺりかん社,1981.

[5]每日新闻社.東京横滨每日新聞 復刻版[M].東京:不二出版社,1990.

[6]冯青.中国海軍と近代日中关系 [M].東京:錦正社,2011:24.

[7]原田敬一.日清、日露戰争 [M].東京:岩波新书,2007:21,26-27.

[8]外山三郎.日本海軍史[M].東京:吉川弘文馆,2013:52-53.

[9]朝井佐智子.清国北洋艦隊来航とその影響[J].愛知淑德大学現代社会研究科研究報告,2009(4):57-71.

[10]王美平.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以报刊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2(1):142-161.

[11]杉木ひとみ.日本の世論における北洋艦隊脅威論の形成[D].岡山:岡山大学文学部人文学部,2013.

猜你喜欢
威胁论北洋舰队
西方学者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污名化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
无人舰队拼团记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新一轮“中国威胁论”话语的形成、特点和反制
超级舰队
中国黑客的现状、评估与治理
Babyfirst/宝贝第一 R501A 海王盾舰队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北洋六镇
海南岛战役中的“土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