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维天地宽

2015-03-31 18:44陈锦嵘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越国选材逆向

陈锦嵘

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体验、感悟和兴趣点。教师运用逆向思维指导学生,能让他们选择不同的角度写出新颖有趣、独具个性的作文。

转换角度选材料。指导选材时,教师引导学生转换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能让他们的思路更开阔,避免选材落入俗套。

指导学生以“我快乐”为话题作文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看到“我快乐”这个话题,你打算选什么材料?学生列举了很多材料,大多都与得到别人的帮助、受到他人的关爱有关。这样的思路看似很开阔,但运用的都是常规思维,材料也缺乏典型性。于是,教师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得到帮助是快乐的,帮助别人有没有快乐呢?享受是快乐的,吃苦有没有快乐呢?得到“母爱”是快乐的,“爱母”是否更快乐呢?

此时,学生的思路已经打开了。教师没有就此罢手,而是进一步引导:“我快乐”中的“我”只能指自已吗?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以下几篇短文:《我是一个魔法师》《假如我是老师》《我是一棵小草》《我是课桌》《我是乡长》。读完这几篇文章,学生豁然开朗,原来“我”不仅可以指自己,还可以指他人、器物、动物、植物、标识等。选材思路的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我是壁挂花篮”“我是校园清洁标语”“我是老师”“我是电脑”“我是一只小猫”……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讲述了许多新鲜有趣的材料。

反弹琵琶巧立意。立意,就是确立主题。“反弹琵琶”能让学生从常规材料中提炼出别出心裁、不落窠臼的主题。

以“仙人掌”为话题的习作指导课上,学生大多是表扬它的美观,赞美它顽强的生命力。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设计了两个故事情境。

情境一:一位老爷爷到菜场买西红柿,挑了三个放到秤盘里,摊主称了一下,说:“一斤半,三块七。”老爷爷说:“我就做个汤,不要这么多。”说完就去掉了个儿最大的那个西红柿。摊主迅速瞧一眼秤杆:“一斤二两,三块。”

看完这个情境短片,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你能想出办法惩治这个小贩吗?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几乎都想到了“要那个大西红柿”。

情境二: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夫妻俩想到越国去居住。有人对他们说:“越国人赤脚走路、披发。你们到越国后无用武之地,怎么生活呢?”

看完这个故事,教师要求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谈谈想法。李鑫说:“因为越人赤脚、披发,所以鞋帽会大有市场。如果鲁人敢于冒险,敢于尝试,未必无法生活。”

有了这样的铺垫,部分学生从反面落笔,写仙人掌虽然坚强、勇敢、不屈、无畏,有“沙漠英雄花”的美誉,但它会在不经意间刺伤人,是一个“阳光杀手”。这样的立意,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感觉。

因势利“倒”谋篇章。学生写作文时习惯于采用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这种写法的弊端在于平铺直叙,缺少变化。要想达到言之有序又不落俗套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倒叙的方法。

写《一次难忘的活动》时,很多学生采用了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来写。这样显得模式化,没有新意。经过引导,部分学生换用了倒叙的方法,首先呈现活动的结果,接着描述精彩的场面,最后谈收获与感受。这样写,文章跌宕起伏,十分耐读。

还有一次,有名学生写了一篇在家打扫卫生的文章,大致内容是:星期天,爸爸妈妈干活去了,我和妹妹花半天时间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傍晚,爸爸妈妈回来了,看到我们的劳动成果,很惊喜。这样写显得很平淡,我建议他采用倒叙的方法写,内容就成了:先写父母干活回来后发现家里大变样的喜悦,再写父母寻找整理屋子的人,最后写打扫的过程。这样一改,文章就显得活泼而有新意了。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越国选材逆向
出土铭文“蕃禺”新解与区域文化移植——以南越国为中心
逆向而行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所长无用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