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舟山海岛生态化开发研究

2015-04-01 02:16娟,赵群,桂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0期
关键词:海岛海洋生态

梁 娟,赵 群,桂 峰

(1.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舟山316022;

2.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3.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山东济南250013)

海岛是海洋资源的组成部分,在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岛生态系统则较为脆弱,其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亦十分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强度逐渐增大,海岛的生态与环境不可避免地遭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诸如大规模采矿采砂、填海造陆、污染物排放、超容量养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部分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这些问题使得我国海岛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SWOT分析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既需要客观考虑研究对象内部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又结合了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整合调动资源和优势,把握机遇,规避风险,减小劣势和挑战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选择最优行动战略、计划以及对策[2-3]。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客观准确地分析舟山群岛生态化开发建设进程中的现状,全面认识其所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探索生态、经济和人文三者之间相对平衡的新模式,为我国海岛海洋生态化开发、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积累经验。

1 舟山海岛概况

舟山群岛位于我国浙江东北部的内陆架浅海,北靠长江口,西临杭州湾。海域内岛礁众多,共有岛屿1 390个,约占浙江省和全国海岛总数量的45.0%和25.7%。其中,无人居住海岛1 131个,海礁3 306个,整个岛群呈北东走向依次排列。海岛岸线曲折,港湾深隧,岬湾相间,岸线资源得天独厚。海岸线总长2 444 km,其中深海岸线约280 km,占全国的18.4%,特别是水深20 m以上建港优越岸线超过100 km,是建设大型深水海港最理想区域。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用海活动的增加,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活动改变了部分海岛的自然景观,并衍生出一系列的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制约到舟山群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2 舟山海岛生态开发的SWOT分析

2.1 优势(S)分析

2.1.1 资源环境优势。

(1)海岛地理区位优越。舟山群岛地处我国东部海域,是海上交通与河运相联的重要交通枢纽,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港和始发港;背靠我国最富饶、最具生机的长三角经济腹地,面向太平洋,深水岸线和港湾条件好,濒临国际航线,是我国东部沿海和长江三角洲走向世界的主要海上门户;为我国南北海上交通要塞,是海防前哨、战略物资加工、储运和贸易的最佳选址地之一。

(2)海洋自然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海域面积宽阔,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海洋生物种类繁多,资源潜力巨大,素有“东海鱼仓”之称,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和重要的海洋生物基因库。海岛岸线滩涂资源丰富,一般可用作盐场、围垦造田、修建港口区或可辟为浴场作为旅游之用。海水中含有许多化学元素,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将被陆续开发利用而造福人类。海岛砂矿资源丰富,储量可观且质量较高,资源优势非常明显。群岛属于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发育有各种原生态的海蚀、海积地貌资源。

(3)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舟山群岛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优美。海岛具有优良的海洋景观,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海上雁荡”朱家尖、“武侠胜地”桃花岛、嵊泗列岛等为重点,建设海洋佛教文化旅游胜地和海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4]。在此基础上加快建设了集观音文化体体验、港城景观游览、经典岛村乐居、滨海综合度假、岛屿会所休闲、海岛生态示范等为一体的时尚特色海洋旅游基地[5]。

(4)独特的海岛文化氛围。舟山群岛自古以民风淳朴、文化丰厚而著称,尤以佛教、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海岛人民在长期的海洋实践活动中经过凝炼,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文化成果。海洋的自然条件、生活内容与方式、文娱活动、民俗习惯和心理信仰等都是构成海岛原生态海洋文化的素材[6]。丰富的海鲜美食也成为推动舟山海岛旅游发展的主要助力。此外,由于受海岛地理环境限制,海岛文化更具历史文化传播的延续性,如代表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舟山河姆渡文化遗址;作为军事据点也留下富含历史文化内涵,如舟山定海鸦片战争遗址。舟山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岱山海盐晒制技艺等也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7]。

2.1.2 经济与产业发展优势。在充分发挥海岛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协调与区域联动发展的原则指导下[8],舟山海岛进一步深化产业内涵、丰富产业内容、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结构调整,逐渐由以渔、农为主向以海产品深加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等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海洋经济中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异军突起。同时,海洋药物、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2.1.3 巨大的发展潜力优势。舟山的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结构简单,经济基础差、经济总量偏小、城市综合实力较薄弱。然而正是由于经济欠发达才使得舟山避开其他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海岛资源环境得以较好地保持。在生态环境成为稀缺资源的全球发展背景下,这些恰恰构成舟山群岛新区的后发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避免短视的发展行为,努力寻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将海洋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途径。

2.2 劣势(W)分析

2.2.1 海岛生态环境脆弱。相比较陆地而言,海岛陆域面积狭小,资源较单一,生态系统独立而脆弱。部分海岛土地资源有限,植被覆盖率低,淡水资源相对短缺,岛屿及附近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小,物种结构稳定性差,岛屿生态系统因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易遭受破坏,且其修复也较困难。因此,海岛开发利用活动应在生态环境得以持续的条件下进行,切不可超过海岛生态环境。

2.2.2 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由于海岛的特殊地理位置,海岛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弱,并且更难留住人才。现在舟山海岛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技术人才相对短缺。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海岛开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经验;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把完备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与舟山的海岛实际情况相结合,多方借鉴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海岛生态建设的先进经验,做好指导性规划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辅以长期不间断的合作与指导,为开创生态文明示范海岛建设新局面提供智力支持。

2.2.3 部分海岛环境基础设施不足。由于早期舟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不足,交通、水电、环保、能源、通迅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制约着舟山海岛特别是乡镇级以下海岛的发展。据调查,舟山乡镇级以下的有居民海岛中,大部分海岛的码头规模偏小或者破损,还有一些海岛没有固定的客运船班[9]。由于交通不便,供电设备不完善,淡水资源缺乏,淡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海岛水电较为短缺。固体垃圾、污水收集处置系统仍不完整。部分海岛基础设施滞后或者破损,防灾减灾等基本设施仍需改建和完善,这些都严重制约着舟山海岛经济的发展。

2.2.4 生态文明观念尚未深入人心。目前舟山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生态文明价值观较为缺失,缺乏生态环境的民主治理、公共监督和法制保障;生态文明理念还未成为全民性的自觉意识形态而得到普及推广,部分领导干部尚未真正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生态意识;相关机构和部门对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力度不够;部分企业生产方式上仍为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工业化老路子,循环经济、绿色产业等未得到足够的重视;部分群众生活方式缺乏绿色低碳消费观,整个社会环境里的生态文化氛围尚未真正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2.3 机遇(O)分析

2.3.1环境政策时代机遇。保护生态环境是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国内外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持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和要求,并计划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10]。舟山是一个以海岛生态环境为主的地区,在具有丰富内涵与实践成果的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中,应充分利用此良好的环境政策时代机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2.3.2 海岛相关法律法规相继出台。为统筹规划海岛的开发管理,保障海岛的健康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并逐步颁布实施。2003年《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活动逐步进入法制化进程[11]。2010年我国《海岛保护法》正式施行,这使得海岛的开发和保护具有了法律保障,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海岛生态系统,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法律依据[12]。2012年颁布实施的《全国海岛保护规划》对于进一步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环境,促进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3]。

2.3.3 国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已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浙江省被列为全国3个海洋经济试点省份之一,舟山也成为我国海洋海岛开发保护、海洋经济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和示范基地[14]。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契机,舟山正逐渐成为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15]。《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把舟山群岛开发开放作为战略重点,予以高度重视。

2.3.4 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舟山海岛在产业调整过程中,通过资源整合,合理选择主导产业和优化岛陆产业布局,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是岛陆一体化的重要内容[16]。通过科技进步发现新资源,开发新技术,发展清洁生产,形成和发展海洋新兴产业。目前已形成了以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为支柱的海洋产业结构体系[17]。同时,应注重科学与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提升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能力,系统研发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前沿技术,开发新产品,实施产业化示范,促进舟山海洋产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2.3.5 新建环岛大桥提升交通能力。在游艇、客轮和飞机等原有交通工具的基础上,舟山环岛跨海大桥的开工建设,加速了舟山群岛与外界的联系。舟山环岛跨海大桥主要包括岑港大桥、响礁门大桥、桃夭门大桥、西喉门大桥、金塘大桥等五座大桥及其相关配套交通设施[18]。随着环岛大桥的建成通车,舟山逐步融入上海经济辐射圈,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距离缩短,联系日益紧密,区位优势得到提升。这对加快开发舟山海洋资源,推动沿海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4 挑战(T)分析

2.4.1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则影响生态文明的程度。早期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发展模式和低值落后的产业结构模式忽视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剧了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寻求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更为复杂。这种矛盾同样存在于舟山海岛的开发建设中,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粗放的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开发方式、过度捕捞和超容量养殖等发展行为与舟山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了严重的对立。

2.4.2 海洋灾害的威胁较大。舟山海岛位于东海陆架区,滨临太平洋,每年夏季台风灾害频发,不仅影响海事生产,而且影响陆岛交通以及岛上工农业生产和生命财产安全。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岛生态环境破坏,部分岸滩侵蚀,并引起海水入侵等灾害,也对舟山海岛的开发建设带来一定的威胁。此外,随着工业和生活垃圾的排放倾倒、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岛周围海域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逐渐加重,海上溢油、重金属污染、赤潮等灾害对舟山海岛经济发展也造成严重阻碍。

2.4.3 长期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亟待完善。针对海岛的早期开发利用,舟山市并未出台具体的海岛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扶持等政策,政府财政预算中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比例低下,尚未形成有效的资金保障体系和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这将直接制约着舟山市生态文明各项内容建设的稳步推进。在完善海岛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保障体系中,应首先提倡政府责任制的理念,开展舟山海岛生态建设的各项内容。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应的生态保护激励机制、后果严惩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强化涉海部门和行业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制度的管控执行效率和力度。

3 舟山海岛生态化开发的保护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海岛资源和生态环境调查评估的基础上,应本着因岛制宜、集约开发、持续发展的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充分考虑舟山海岛的环境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基础,坚持突出重点且统筹协调各海岛保护与开发活动,根据海岛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近期与远景开发建设规划,对海岛进行功能定位与区域划分,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分类管理措施,以提高海岛开发的集聚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1 加强海岛资源与生态调查评估及保护 调查、分析和评价舟山海岛资源与环境状况,建立具有保护价值的海岛原生态保护区。合理控制渔业资源捕捞强度,改进捕捞技术和方法,执行禁渔、休渔制度,确保经济鱼类的良性繁殖和持续利用。发展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技术,人工增殖优质生物资源。加强对海岛及其周围海域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珍稀濒危生物资源等资源和人文景观的保护。严格控制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用海活动,合理确定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的围填海开发规模。保护与恢复海洋生物天然苗种场,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外来物种的入侵。

3.2 加强海岛综合规划与功能划分 根据海岛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环境状况,对海岛进行功能定位,做好海岛开发建设的统筹规划[19],结合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海岛资源开发的综合管理,确保海岛资源被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达到最大限度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者统一。依据“逐岛定位、分步实施”原则,发挥优势,科技兴岛,将群岛逐步建设成为功能清晰的综合利用岛、滨海旅游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现代渔业岛、海洋科教岛、海洋生态岛、清洁能源岛等特色岛屿(表1)[20]。

3.3 加强海岛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加强海岛环境监测、监视,选取适宜的海岛上布设海洋环境监测点;加强海上倾废和陆源污染的监测与管理,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加快污染治理技术的改造。加强生态养殖研究,建立区域海洋生态渔业模式,积极进行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海岛植被恢复,在受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区域,进行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强化环境综合整治,有效保护海岛生态环境。

表1 舟山市重要海岛规划一览

3.4 加强海岛可再生能源建设 针对舟山海域的气象、水文特征,开展海岛可再生能源分布、储量的调查和评价。积极进行温差能、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盐差能、海流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合理适度地开发海岛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化石燃料;因地制宜,合理推进海岛的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舟山海岛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

3.5 加强海岛防灾减灾措施 开展潮位警戒工作,完善岛屿沿海防潮体系,加强避风港、渔港、海堤、护岸等设施建设和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海岛防洪、防浪、防潮能力;开展海洋灾害预警监测,完善海岛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开展海岛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工作,提高灾害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指挥能力建设;建立海上溢油事故应急机制,监控、预警溢油事故,开发治理技术、损害评估与索赔;完善赤潮灾害监测网络,建立赤潮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应变能力;加强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调查及灾害评估,提升海岛的岸滩防护能力。

4 结语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舟山群岛发展之源,把生态保护型开发作为海岛开发的第一理念,加强海岛生态文明建设,以海洋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强化海岛资源开发利用集约化、生态化,积极保护海岛生态环境,维护海岛生态平衡,对于建设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海洋和谐、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积极探索海岛开发利用新模式,可为推进我国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海岛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杨文鹤.中国海岛[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 -4.

[2]VALENTIN E K.SWOT analysis from a resource-based view[J].Journal of marketing theory and practice,2001,9(2):54 -68.

[3]SCHMOLDT D L,PETERSON D L.Analytical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natural resources:Methodology and application[J].Forest science,2000,46:62-75.

[4]夏海明.舟山市海洋休闲度假旅游形象设计[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83(1):28 -31.

[5]中共舟山市委,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群岛海洋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实施方案[A].2011-03-25.

[6]张同宽.海岛渔村原生态海洋民俗体育特征研究:以舟山群岛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38 -41.

[7]陈娟,胡宾.中国海岛生态旅游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10(2):29-33.

[8]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海洋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A].2011-04-25.

[9]王忠.创新海岛保护开发模式:如何破解舟山海岛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N].中国海洋报,2014-02-18.

[10]黄敏.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215.

[11]李金克.开发无居民海岛也应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1):47 -50.

[12]王震,李宜良.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探究:以浙江省六横岛经济建设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11,29(4):151 -155.

[13]郭院.浅谈无居民海岛的开发与保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0 -22.

[14]张英.关于山东、浙江、广东海洋经济试点省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5(35):47 -49.

[15]冯倩宇.中国区域经济政策与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J].知识经济,2011(24):82.

[16]王明舜,韩立民.岛陆一体化的产业基础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0-125.

[17]李靖宇,袁宾潞.长江口及浙江沿岸海洋经济区域与产业布局优化问题探讨[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1-38.

[18]张振克,张云峰.当前我国海岛开发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与对策[C]//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浙江省海洋学会,2010:41-58.

[19]陈秋明.基于生态-经济的无居民海岛开发适宜性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

[20]舟山市人民政府.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总体规划[A].2010 -11.

猜你喜欢
海岛海洋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海岛度假
神奇的海岛
高山海岛踏歌行(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