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开放与收入不平等
——国际研究新进展

2015-04-02 19:21张茜倩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差距劳动力异质性

张茜倩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贸易开放与收入不平等
——国际研究新进展

张茜倩

(中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贸易开放与国民收入及其分配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由于传统理论在解释现实问题时存在局限性,一些贸易可能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新渠道引起了更多关注,主要包括异质性、离岸外包、隐性契约以及劳动力市场等。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梳理表明,新的研究模型设定更贴合现实,研究内容也有所拓展,研究角度更多从宏观向微观转变,从异质性、隐性契约等角度展开的研究将是未来主要方向。

贸易开放;收入分配;工资差距

引言

以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收入分配问题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收入不平等加剧的趋势,贸易开放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引起学术界更多关注。而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也成为当前中国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系统梳理国外有关贸易开放与收入差距的研究进展,对于中国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于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贸易理论对贸易所得的讨论,而将贸易开放与收入差距直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是萨缪尔森等人,他们在HO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系统研究国际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并且一度成为解释贸易开放与不平等问题的主流方法。然而20世纪后期的发展给传统模型极大的冲击,实证检验与传统框架下所得结论相去甚远。这种局限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不断发展,为探讨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技术进步与不平等

关于导致收入不平等的机制问题,存在着以利默(Leamer)[1]为代表和以克鲁格曼(Krugman)[2]为代表的学派之间关于贸易和技术的著名争论。利默等人将美国不断拉大的工资差距归结于贸易的作用,由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增加,压低了国内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价格,进而导致非技术工人的工资下降,工资差距拉大。而克鲁格曼等人却认为贸易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很小,技术进步才是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最主要原因。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贸易开放与技术进步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不是孤立的,技术也非独立于国际贸易的外生变量,阿西莫格鲁(Acemoglu,2003)[3]、波斯特恩和沃格尔(Burstein & Vogel,2013)[4]等人都认为贸易和技术创新是相连的。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对传统理论进行拓展,从技术进步的角度对贸易开放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部分学者认为贸易的动态效应所引致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贸易开放会使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国内企业会加大研发投入,相应提高对熟练劳动工人的需求[5]。同时,企业竞争加剧导致更大范围的技术进步与生产变革,也会提高整个行业的生产率,增加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进而拉大工资差距[6]。还有不少学者将贸易和技术进步结合起来,在统一框架内予以分析。如阿西莫格鲁将贸易开放与技术进步结合起来,从内生性技术的角度对贸易开放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研究,认为贸易开放将导致偏向高技术劳动力的技术进步,并且国际范围内的技术扩散将这种技能偏向型技术创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拉大了各国内部的工资差距。

二、外包与不平等

传统理论更多把贸易设定为产业间的最终产品贸易。随着贸易自由化的逐步深入,中间产品贸易及产业内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不断提升,从中间品贸易与任务贸易角度探讨外包对劳动力需求结构,进而对收入水平的影响是近年来关于贸易开放与收入差距的另一个重要发展。

这个领域的先驱性理论模型是芬斯特拉和汉森(Feenstra & Hanson,1995)[7]提出的外包模型。他们在DFS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资本,并将研究对象从最终产品变为中间产品。由于高技术国家和低技术国家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供给是不同的,成本最小化的动机使高技术国家选择一个临界点,将比这个临界值相对低的技术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外包给低技术国。如果环境发生了有利于外包的改变,那么最初的临界任务会被新的临界任务所取代,将有更多的外包任务从高技术国向低技术国转移。对于高技术国而言,外包加大了对熟练劳动的需求,而对于低技术国而言,虽然承接的是高技术国家相对低技术密集的产品,但仍然要比本国的产品生产技术密集度高,因而也增加了本国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最终两个国家的工资差距都会加大,并且两个国家的平均技术密度也都有所上升,有效地解释了传统模型所无法解释的问题。在实证方面,芬斯特拉和汉森依然做了很多先驱性的工作。

格罗斯曼与罗西—汉斯伯格(Grossman & Rossi-Hansberg,2008)的研究表明外包会对国内工人的收入水平产生三种不同的效应:生产力效应、相对价格效应和劳动力供给效应[8]。生产力效应会增加国内非熟练劳动工人的工资,而相对价格效应和劳动力供给效应则会提高熟练劳动工人工资,导致非熟练工人的工资下降。另外,高技术阶段的外包对国内工人工资的影响也会产生与上面类似的效应。究竟外包会对熟练工人和非熟练工人的工资产生何种影响,则需要对这三种效应进行总体分析比较。虽然此研究与芬斯特拉等人的思路有所不同,但二者并不互相排斥。然而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基于这条研究思路的实证检验相对还比较欠缺。

三、异质性与不平等

随着近年来异质性贸易理论的发展,从微观角度对贸易与收入不平等的研究也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1.企业的异质性

新古典贸易理论着重研究贸易对岗位和部门之间工资不平等的影响,而研究显示,工资不平等更多发生在岗位和部门内部,因而越来越多关于企业异质性的理论将关注点转移到贸易对岗位和部门内工资分布的影响。此外,一些新古典贸易理论关于贸易与工资差距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可以部分在基于异质性企业理论的新贸易框架下予以解释。

较早从企业层面对贸易与收入不平等考察的是伯纳德和詹森(Bernard & Jensen,1997),他们通过对美国数据分析发现,出口企业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以及出口的增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美国20世纪80年代工资差距的扩大[9]。随后一些经济学家以其他国家为例,同样发现了类似现象,使得从异质性角度的研究引起人们更多关注。梅利兹(Melitz,2003)[10]在霍本哈因(Hopenhayn)的研究基础上,将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引入贸易理论,开创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的新局面。之后一些经济学家以梅利兹的研究为出发点,从异质性企业这个渠道对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进行研究。耶普尔(Yeaple,2005)认为异质性企业可以选择异质的技术和劳动,并且出口企业往往规模更大、雇佣更为熟练的劳动力、付出更高的工资,比非出口部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11]。贸易壁垒的下降将会使企业进行技术变革,贸易量扩大,增加高技术工人工资,并且相应降低中等技术工人工资,拉大收入差距。与耶普尔对不同技术水平工人间工资差距的研究不同,埃格尔和科瑞克莫尔(Egger & Kreickemeier,2009)将劳动力市场摩擦和公平工资考虑进来,认为由于公平工资的存在,在高效企业工作的工人应该得到高工资,该模型意味着技能相同的工人,其工资水平会因公司的不同而不同,并且国际贸易会导致这种差异加大[12]。赫尔普曼等(Helpman et al.,2010)将企业和工人的异质性、搜寻和匹配摩擦等因素考虑在内,同样得出规模大的企业工人工资更高,出口企业比非出口企业工资更高的结论,并且贸易开放进一步强化了工资不平等,提高了失业率[13]。随后,赫尔普曼等人(Helpman et al.,2012)[14]在其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将导致企业异质性的三个来源(生产力、固定出口成本和劳动力搜寻成本)纳入,并考虑了市场进入效应以及选择效应,运用巴西的数据进行估计,证明了赫尔普曼等(2010)的理论预测。

2.消费者的异质性

传统理论在对贸易与收入分配进行分析的时候,往往从供给角度展开,即假定消费的偏好是相同的。然而事实上,消费者的偏好存在着异质性,因而许多经济学家从消费者行为角度来分析贸易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格雷泽和兰詹(Glazer & Ranjan,2003)认为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熟练工人更偏好技术密集型产品,那么熟练工人相对供给的增加会提高其工资水平,扩大国内工资差距[15]。此外,费杰尔鲍姆等(Fajgelbaum et al.,2009)[16]还就贸易对收入不平等在消费层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模型假定一国主要有两个部门,竞争性基准部门生产相似产品,垄断竞争部门则生产差异性的产品,消费者可以选择不同种类与质量的产品。如果两个经济体开展贸易,不仅每个国家的公司数目和每个消费者可以选择的产品种类受到影响,并且商品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对两个相同国家的分析(其中一国的平均生产力更高)表明,当高质量产品的运输成本下降时,高质量的公司数目上升,两个国家的相关消费者都将获益。然而这会使低质量商品可以获得的资源减少,减少低收入国家消费者可以获得商品的多样性,进而降低其福利水平。该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贸易并不直接影响收入分配,却通过作用于福利水平间接影响实际收入分配,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对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在消费层面的解释,与以往从要素市场进行的解释有所不同。

四、劳动力市场与不平等

现有关于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的研究大都没有考虑到劳动力市场所固有的特点,因而当前一部分经济学家从劳动力市场特征及工人的雇佣关系层面,将贸易理论与失业理论相结合,分析贸易对工人收入的影响。

罗德瑞克(Rodrik,1997)从劳动力市场弹性角度对贸易与劳动者工资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贸易开放会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弹性,进而影响国内工人的工资和就业[17]。然而也有经济学家提出相反意见,认为贸易开放和劳动市场弹性的提升没有直接关系。目前关于这一领域的探讨仍未取得一致的结论,然而对劳动力市场弹性的研究也开拓了一条研究贸易与收入关系的新途径。

戴维森等(Davidson et al.,1999)将搜寻摩擦与失业纳入标准的贸易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摩擦会对贸易的分配效应产生极大修正[18]。阿尔图奇等(Artuç et al.,2010)将劳动力市场摩擦考虑进来,假定工人可以于任何时间在产业间进行转移,但在此过程中要涉及到两种成本——固定成本(对所有工人都一样,并且不随时间改变)和特有成本(随时间和人改变),而贸易冲击对福利分配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工人在部门间转移成本的性质与大小[19]。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受到隐性契约影响的,因而从隐性契约角度对贸易与收入不平等进行考察。伯特兰(Bertrand,2004)运用融合了劳动力、贸易和企业的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结果显示公司面临激烈的进口竞争时会增大破产的可能性,使企业承诺稳定工资的能力下降,因此进口竞争会削弱隐性合约,加剧工资不平等[20]。卡拉巴伊和迈克拉伦(Karabay & McLaren,2010)的进一步研究表明,即使不存在破产,通过隐性契约,贸易也会对工资波动有很大的影响,并且不同贸易类型具有不同效应[21]。

五、贸易开放与不平等的其他研究

除南北贸易框架外,还有部分学者对北北贸易框架下贸易开放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分析。迪诺普洛斯等(Dinopoulos et al.,2001)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北北贸易的开展可以促进高技术工人密集型企业的规模扩张,从而带来对高技术工人的需求上升,拉大工资差距[22]。埃克赫姆和迈德法特(Ekholm & Midelfart,2005)通过构建一个不完全竞争的产业内贸易模型,对北方国家间的贸易进行分析[23]。随着贸易自由化,现代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企业会更多地采取新技术,使更多新技术企业得以进入,这会扩大对熟练工人的需求,从而拉大收入差距。

与以往模型假定人力资本二元化(即劳动力不是熟练型就是非熟练型)不同,布兰卡德和威尔曼(Blanchard & Willmann,2013)着眼于技术的连续性,考察贸易如何影响不同技术水平工人的收入[24]。结果显示贸易会导致国内低技术工人选择比封闭经济时更为低技术的产业,高技术工人会选择比封闭条件下更高技术的产业,中间产业被放弃。因而贸易对工人的福利影响是非单调的,高水平和低水平的工人会从中得益,中间阶层将在贸易自由化过程中损失最大。古泽大吉和小西秀(Furusawa & Konishi,2013)对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不同技能工人间工资差距的研究也表明国际贸易会增加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的实际工资,而中等技能工人才是贸易自由化的唯一受害者[25]。另外考虑到工人的技能体现在多个维度,贸易开放会对不同工人产生不同影响。然而,在只存在高技术和低技术工人的模型中,并没有对中间技术工人的讨论。

此外,新经济地理学的兴起也为贸易开放与收入不平等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一些学者开始尝试在此框架下对贸易与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贸易自由化将会通过影响经济活动的集聚程度,从而对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产生影响。

除上述贸易开放影响收入不平等的渠道以外,对外开放还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影响不平等。安德森(Anderson,2005)从多方面对开放与不平等的关系做了综合研究,认为日益增长的开放度可以通过影响相对要素回报来影响资产不平等;通过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影响非流动要素或产品实际收入的区域差距;通过增加对女性劳动者的相对需求或减少性别歧视来降低男女收入差距;还可以通过政府税收或转移支付手段进行的再分配来影响不平等[26]。

六、简评与未来研究展望

20世纪后期全球化浪潮的高涨以及与之相伴的不平等程度的提高,促使学者们将关注焦点放在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的研究上来。传统模型在解释现实问题时所面临的局限性对理论深化与创新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国际贸易领域的一些新突破,更是给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空间。

首先,理论框架更为贴近现实。在研究视角上,在沿袭传统理论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新因素,异质性被纳入分析框架,技术被内生化,中间产品贸易、隐性契约等因素都被考虑进来。在模型设计上,将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等因素纳入贸易模型,进而得出的结论更符合现实情况。另外,研究内容和范围有所拓展。研究新进展提供了更多可能,不仅可以在南北贸易框架下对贸易开放与收入分配进行分析,还可以对北北贸易与南南贸易框架下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分析;可以在高维模型中对中间阶层的收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通过劳动力调整的动态模型对工资不平等以及生命周期内的不平等进行区分;由于异质性以及隐性契约理论的纳入,还可以对贸易如何影响相同工人间的不平等进行分析;还可以对空间不平等、性别不平等等现象进行分析。这些研究进展有助于对现实世界中的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行全面考察。

然而,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局限性。理论方面,虽然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出发,但缺少一个将各种影响机制融合起来的系统理论框架。实证方面,虽然实证方法有所创新,但总体上滞后于理论的进展。此外,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变量的识别问题也对实证检验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可以看出,贸易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不仅随国家和时间的不同而变,也会受国内制度以及政府政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回顾近年来的研究,更多从宏观角度转向微观层面,企业和消费者行为成为当前分析的主要对象,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异质性角度的研究,未来仍将是许多学者努力的方向;关于贸易对不同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的研究目前受到关注较少;从新经济地理和隐性合约等角度展开的研究未来也将是热点。此外,在当前贸易开放影响收入的渠道方面,大都是从对国内产品或要素的相对需求,尤其是对熟练劳动力的需求角度来研究,因而从其他渠道进行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上述所有这些都将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方向。

[1]LEAMER E E.Wage inequality from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6,86(2):309-314.

[2]KRUGMAN P.Technology,trade and factor pric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0(1):51-72.

[3]ACEMOGLU D.Patterns of skill premia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2):199- 230.

[4]BURSTEIN A,Vogel J.International trade,technology,and the skill premium [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3,5(2):32-71.

[5]NEARY P J.Foreign competition and wage inequalit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10(4):680-693.

[6]MANASSE P,TURRINI A.Trade,wages,and ‘superstar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1):97-117.

[7]FEENSTRA R C,HANSON G H.Foreign investment,outsourcing and relative wages[Z].NBER Working Paper,NO.5121,1995.

[8]GROSSMAN G M,ROSSI-HANSBERG E.Trading tasks:a simple theory of offshor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98(5):1978-1997.

[9]BERNARD A B,JENSEN J B.Exporters,skill upgrading and the wage gap[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42(1-2):3-31.

[10]MELITZ M 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Econometrica,2003,71(6):1695-1725.

[11]YEAPLE S R.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international trade,and wag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1):1-20.

[12]EGGER H,KREICKEMEIER U.Firm heterogeneity and the labor market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J].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9,50(1):187-216.

[13]HELPMAN E,ITSKHOKI O,REDDING S J.Inequality and unemployment in a global economy[J].Econometrica,2010,78(4):1239-1283.

[14]HELPMAN E,ITSKHOKI O,MUENDLER M A,et al.Trade and inequality:from theory to estimation[Z].NBER Working Paper,NO.17991,2012.

[15]GLAZER A,RANJAN P.Preference heterogeneity,wage inequality,and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60(2):455-469.

[16]FAJGELBAUM P D,GROSSMAN G M,HELPMAN E.Income distribution,product quality,and international trade[Z].NBER Working Paper,NO.15329,2009.

[17]RODRIK D.Has globalization gone too far?[M].Washington,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18]DAVIDSON C,MARTIN L W,MATUSZ S J.Trade and search generated unemployment[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2):271-299.

[19]ARTUÇ E,CHAUDHURI S,MCLAREN J E.Trade shocks and labor adjustment:a structural empirical approac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3):1008-1045.

[20]BERTRAND M.From the invisible handshake to the invisible hand?How import competition changes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2004,22(4):723-765.

[21]KARABAY B,MCLAREN J E.Trade,offshoring,and the invisible hand-shak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82(1):26-34.

[22]DINOPOULOS E,SYROPOULOS C,XU B.Intra-industry trade and wage income inequality[Z].Mimeo,University of Florida,2001.

[23]EKHOLM K,MIDELFART K H.Relative wages and trade-induced changes in technology[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5,49(6):1637-1663.

[24]BLANCHARD E J,WILLMANN G.Trade,education,and the shrinking middle class[Z].Bielefeld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03,2013.

[25]FURUSAWA T,KONISHI H.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come inequality[Z].Boston College Working Papers in Economics 849,Boston Colleg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2013.

[26]ANDERSON E.Openness and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ory and recent evidence [J].World Development,2005,33(7):1045-1063.

(责任编辑:姜 莱)

Recent Developments on the Issue of Trade Openness and Income Inequality

ZHANG Qianqian

(School of Economics,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openness and the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has long been one of the most heated topics among economists.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in explaining the practical problems,some new channels through which trade may affect income inequality hav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mainly include economic agglomeration,heterogeneity,offshore outsourcing,implicit contract,and the labor market.Review of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show that the model specification has been more realistic,the research content has expanded,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also transferred from macro to micro.Studies undertaken from the angle of heterogeneity,implicit contract will be the main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trade openness; income distribution; wage gap

2015-01-21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贸易开放的空间分布失衡对区域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CSQ1302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对外贸易影响收入差距的机制研究”(14G073)

张茜倩(1987—),女,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F014.4

A

1008-2700(2015)03-0118-06

猜你喜欢
差距劳动力异质性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