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保护性耕作的探索与建议

2015-04-03 13:43马根众
山东农机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耕层保护性耕作

马根众

山东保护性耕作的探索与建议

马根众

山东省从2002年起开始引进试验保护性耕作技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全省保护性耕作发展到1400khm2,示范区土壤有机质增加到1.0‰左右,累计推广小麦免耕播种机50838台,累计保护性耕作面积6456khm2,累计增产粮食58.9亿公斤,增收节支93亿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山东保护性的实践与探索

1.探索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2002年,山东省引进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结合我省小麦玉米两作、粮食产量高、秸秆量大、作业时间短的特点,制定了提高小麦玉米秸秆还田质量,改小麦免耕条播为免耕宽幅精播,探索出了“小麦联合收获、秸秆还田、玉米免耕精播”和“玉米联合收获、秸秆还田、机械深松、小麦免耕宽幅精播”夏、秋两个“一条龙”技术体系,配套节水灌溉设施和机械化高效植保装备,初步形成了适合本省农业生产特点的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推动了全省保护性耕作健康发展。

2.研发保护性耕作装备。在全省玉米基本实现免耕播种的情况下,小麦免耕播种机械性能,直接决定着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成败。在引进试验小麦2BMFS条带型免耕播种机的基础上,针对本省农业生产特点,组织农机技术人员与有关生产企业,对小麦免耕播种机整体结构和关键零部件进行联合攻关。先后研发了小麦免耕宽幅播种器、免耕播种变速器、免耕机旋耕刀轴、正态分布施肥装置等10多个关键部件,形成了小麦宽幅免耕施肥、小麦深松分层施肥、玉米深松分层施肥精播机等30多个品牌的保护性耕作装备。获得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0多项。通过装备研制,引导全省保护性耕作装备企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起来。至2014年底全省20多家生产企业的系列产品,进入国家和省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累计销售10多万台,为全省乃至黄淮海小麦玉米两作区保护性耕作发展提供了装备保障。

3.融合农机农艺技术措施。针对山东农业生产环节多、机械作业成本高、农业效益低的现状,农机、农业科技人员与生产企业联合研发了小麦、玉米、棉花深松分层施肥精播机械,将土壤深松、化肥深施、精量播种、镇压提墒等农业技术融合一体,简化栽培环节,提高技术效能。为推动技术和装备的应用,农机部门组织农机、农业专家,制定了《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免耕播种技术意见》、《机械化深松技术指导意见》,以及《黄淮平原区小麦、玉米秸秆机械化直接还田与配套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规范了技术操作规程,融合了农艺措施,简化了栽培环节,提升了技术效能,激发了群众应用技术的积极性。

4.开展保护性耕作宣传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引推广以来,全省各级农机部门开展不同形式宣传培训活动,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激发选择应用技术的内在动力。一是大力建设示范区。示范区是群众观摩学习的样板,各地结合部省保护性耕作项目实施,在交通便利之处,建立成方连片示范区,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教着群众办。据统计,2014年全省新建示范区25处,连片面积达到45khm2。二是层层召开现场观摩演示会。三夏、三秋关键农时季节,各地根据生产实际,以不同形式召开秸秆切碎还田、机械深松、免耕播种保护性耕作现场会、观摩会和演示会,让农民亲身感受技术的先进性,激发群众自觉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全面开展技术培训。省农机局组织专家技术人员编辑印发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保护性耕作技术》宣传画册、《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培训教材,结合新农民、职业农民培训活动,对机手、群众进行技术培训,使其理解原理、掌握要点,学会操作,提高应用水平。四是多媒体多渠道宣传。各级农机部门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介,科技下乡、党员帮扶、基层组织培训等活动,广泛宣传保护性耕作技术。据统计,2014年全省举办培训班334次,培训技术人员2.7万人次、群众33万人次;召开现场会823次,18万多人参加;媒体宣传133次,印发资料25万份。

5.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支持。为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从2006年起,山东省充分利用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对小麦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等保护性耕作关键机具,优先补贴,应补尽补;在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财政农业技术推广资金项目、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中,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重点支持、优先扶持。据统计,自2002年以来,全省累计投入保护性耕作推广专项资金7891万元,促进了保护性耕作的推广普及。

二、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游击”规模多,“持久”规模少;二是秸秆还田面积多,深松免耕面积少;三是合作社应用多,农村散户应用少。

“三多三少”影响因素为:

1.苗带免耕播种的微地形,影响玉米播种质量。苗带式免耕播种机仅对播种苗带进行耕作,苗带处的土壤和秸秆被抛洒堆积到未耕作的垄带上,形成20cm左右的垄脊。从技术原理上讲,土壤与秸秆的混合物覆盖地表,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墒情。但是,第二年夏天玉米播种操作和规格不好掌控。一是受沟垄相间微地形影响,机手直线操控困难;二是播种位置不好确定,玉米若播在垄脊浮土上,表土墒情不好,出苗率严重下降;播到浮土下未耕地里,易造成播种过深,形成弱苗;播在条播沟内,麦茬多、出苗率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秋季秸秆还田质量更差,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保护性耕作呈现“游击”作业规模多,“持久”应用规模少的现状。

2.小麦玉米秸秆还田质量差,严重影响下茬作物播种作业。受小麦联合收获机结构影响,夏季小麦秸秆全部从联合收割机一侧20cm宽的出口抛出,若不装配秸秆切碎器,秸秆长达30cm,就像挂在大地上一圈圈“金项链”,在玉米播种作业时造成堵塞。受玉米栽培模式、单位面积产量和收获机性能影响,玉米秸秆量大,且粉碎质量不达标,平均秸秆量7500Kg/hm2左右,切碎长度约10cm左右,严重影响机械深松、小麦免耕播种作业。因此,全省呈现秸秆还田面积多,机械深松、免耕播种面积少的状况。

3.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严重影响技术规模效益。虽然保护性耕作单位面积节本增效可观,但是受农业家庭小规模生产经营为主的影响,每户保护性耕作总体收入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微不足道,小规模农户采用的积极性不高;规模生产的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一是技术规模效益显著,二是保护性耕作机械匹配,上下作业环节衔接良好,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高。因此,全省呈现合作社应用面积多,散户应用面积少的状况。

三、推进发展的建议

1.创新苗带免耕播种机械,消除微地形,改善保护性耕作装备。针对苗带免耕播种机产生的沟垄相间的微地形,影响保护性耕作在同一地块持续应用的现状,山东省农机部门组织有关生产企业和技术人员联合研发了“2BGSFM”型、“2BMSDFY”型小麦、玉米免耕深松分层施肥精播机,一次完成土壤深松、肥料分层施用、小麦玉米精量播种等功能,从试验示范情况看,不但创造了保护性耕作粮食单产新高,而且化解了传统苗带免耕播种机产生的微地形的影响,推动了保护性耕作在同一地区持续发展。

2.创新秸秆还田方式和装备,提高粉碎质量,完善保护性耕作体系。针对小麦秸秆还田覆盖质量差的状况,建议:一是在小麦联合收获机上装配秸秆切碎装置,提升秸秆切碎质量;二是推进小麦完熟期收获;三是鼓励纵轴流宽幅小麦收割机研制,实现作业幅宽内秸秆切碎、均匀抛洒。

3.创新技术推广方式,依托农合组织,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针对小规模农户技术采用少的现状,农机技术推广机构要结合土地流转和合作社发展现状,重点做好农机合作社、生产大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依托规模生产大户,建立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引导和推动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

4.创新土壤耕作体系,优化耕层构造,提升土地持续免耕的能力。受传统浅旋耕作的影响,耕层构造破坏严重,单纯依靠自然、农作物、动物和微生物活动,改进耕层构造是一个缓慢而又长期的过程。建议:将耕翻、免耕、深松相结合,土壤耕作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创新土壤耕作体系,优化耕层构造。对规模生产的土地,以四至五年为期,第一年进行翻耕灭茬整理,第二年免耕播种,第三年机械深松免耕播种,第四年免耕播种,第五年视情况确定是否耕翻;逐渐增加耕层深度,第一步将耕层提高到25cm左右,耕层有机质提升到1.2‰;第二步耕层提高到30cm左右,耕层有机质提升到1. 5‰,为土壤最终持续免耕奠定基础。目前,我省枣庄市峄城区开展了不同耕作模式试验,山东理工大学试验了“机械化生态沃土工程”,均已取得初步成效。

5.整合项目资源,提升投资强度,推动保护性耕作区域性发展。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技术、新事物,在推广普及之初,总是受到传统习惯的围观和抵制。为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一点、成功一片的效果,建议整合项目资源,提升投资强度,推动保护性耕作区域性发展。

猜你喜欢
耕层保护性耕作
轮作制度对敦化市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影响的研究
耕层构造对土壤三相比和春玉米根系形态的影响
红壤坡耕地耕层质量特征与障碍类型划分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库尔勒垦区不同耕作方式对棉田耕层容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