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脾的形质与功能

2015-04-03 21:55刘清娥陕西省人民医院干五科西安710068
陕西中医 2015年1期
关键词:水火运化脾脏

陈 星 刘清娥 陕西省人民医院干五科(西安710068)

论中医脾的形质与功能

陈 星 刘清娥 陕西省人民医院干五科(西安710068)

中医脾应是一脏三体,包括肝、胰及脾三个器官,广义上讲,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医脾作为后天之本,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可分为气血阴阳水火六个方面。中医脾胃功能在大脑及下丘脑、垂体的主导下,由神经内分泌免疫从中调节,其消化代谢产物可进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1 有关中医脾形质的不同看法 指胰脏 中医脾,《释名》释:“脾,裨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灵枢·经水》提出:“脾位中央而灌溉四旁”。王清任《医林改错》说:“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日本人认为中医脾是胰脏,膵字是日本创造的汉字,《汉语大字典》说:“膵,胰也,亦谓之甜肉。日本谓之膵。”均为脾位中央说,指西医胰。

指脾脏 唐·王冰注释《黄帝内经素问》说:“脾,形象马蹄”。宋·朱肱《类证活人书》说脾:“象马蹄,内包胃脘”。明·靳世英《五脏图考》所载北宋《欧希范五脏图》,示肝右脾左。明·李梴《医学入门》说:“微着左胁于胃之上”。均为脾位左说,指西医脾。

指肝脏 宋·李炯《黄帝八十一难纂图句解》所绘五代《烟萝图》,示肝左脾右。明·孙一奎《医旨绪余》说:“脾系在膈下,着右胁,上与胃膜相连。”成都曾志勇等认为“脏腑脾”与“解剖肝”有相关性和同一性[1]。脉象上,左关主肝,右关主脾。均为脾位右说,指西医肝。

指脾胰两脏 《难经·四十二难》有“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的论述,折算成现在的重量长度,脾(包含散膏)564.9克,散膏129.12克,脾长13.825cm,宽8.295cm,和西医的脾、胰相近。李东垣《脾胃论》“脾长一尺掩太仓”,胰、脾总长约30.72cm,和西医的长短接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说:“古人不名膵而名散膏,……而时时散膏之液于十二指肠之中,……故曰散膏,为脾之副脏。”

近有作者不同意中医脾为胰、为胰脾,认为动物的胰、脾在古代早被认识,并分别作为药用[2]。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颐音夷,亦作胰。”又说胰“生两肾中间,似脂非脂,似肉非肉,……盖颐养赖之,均称作颐。”而有些人则相反,认为应包括整个胃肠道及消化腺[3]。

2 有关中医脾功能的各种认识 指胰脏功能 ①胰脏分泌的胰液有强大的消化能力,隋《诸病源候论·脾胃诸病候》说:“脾胃二气互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②胰岛素对糖、脂、蛋三大物质的合成、利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中医认为脾气散精,化生气血津液,营养脏腑,灌溉周身。《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藏府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

指脾脏功能 ①脾脏有贮存血液、调节循环血量的作用,《难经·四十二难》说:“脾裹血,温五脏”。②脾脏有生成各种血细胞的能力,中医认为脾主生血。③脾脏有破坏衰老血细胞的作用,脾亢时,血小板减少,容易引起出血,中医有脾主统血之说。④脾脏为免疫器官,有调节免疫的作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四季脾旺不受邪”。

指肝脏功能 ①肝脏分泌胆汁,一方面胆汁酸可以消化脂肪,协助肠胃研磨水谷,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排泄胆红素等有毒物质,升清降浊。②肝脏是体内各种物质进行解毒、代谢的场所,胃肠道吸收的营养物质、水液,都要经门静脉到肝进行转化,再抵达心、肺,继而输送全身。以上符合中医脾主运化水谷、水液,脾主升清,脾主肌肉、四肢等功能。③体内许多凝血因子,都是在肝内合成的,肝同脾一样,具有防止出血、储存血液、调节血量、参与免疫的作用,故中医认为脾主生血统血。

有人认为中医脾不仅与消化系统密切相关,而且与消化系统以外的其他系统亦有明显的联系,是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单位[4]。中医脾的功能是指现代消化系统以及营养、代谢系统功能,同时也涉及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等功能[4]。

3 中医脾的形质 笔者认为在形态上,中医脾应是一脏三体,包括肝、胰及脾三个器官,肝、胰、脾均位于上腹,分列右、中、左侧,同属中焦,与胃相邻,《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耳”。三个器官均受植物神经支配,同属腹腔动脉供血,回血时通过门静脉连为一体。饮食进入胃肠,在胰液、胆汁的协助下,营养物质被消化、吸收入血,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一部分致病物质,被肝、脾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所吞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被合成糖元、蛋白质、脂肪,后上输右心,经双肺、左心、体循环输送至全身,营养机体。

广义上讲,中医脾可包括整个消化系统以及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由于存在功能与结构的分离,中医对内分泌器官胰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是脾的副脏,将其促进消化和营养的功能连同肝的物质代谢作用归之于脾;另一方面,把神经调节作用赋予了肝,即肝主疏泄;把肝、脾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称之为肝藏血。

4 中医脾的功能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可分为气血阴阳水火六个方面:

气 气主要有四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后三者为后天之气,其生成均为脾所主及与肺主气司呼吸相关,肺的呼吸活动、心的血脉运行,和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宗气的强弱盛衰密切关联;元气以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精气为基础,亦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脾气虚弱,则自身纳差无力,完谷不化。气的运行受到肝主疏泄的调节,脾的运化功能有赖肝的正常疏泄,若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出现肝气犯脾,脘腹胀痛。

血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生血有源,则心有所主,肝有所藏。在血的运行方面,脾主统血,防止血液逸出脉外;脾为生痰之源,痰瘀互结,可影响心主血脉功能。

阴 脾运化水谷,对进入体内的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之后脾气散精、灌溉四旁,为机体提供充足的养料,若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则会阴伤液亏,出现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症。另一方面,如脾失健运,可聚湿生痰,有形之痰在肺,无形之痰遍布全身,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阳 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脾阳虚除出现大便溏薄、四肢不温外,还影响周身,如卫阳不足,肌表失固,不能防御外邪入侵,难于调节腠理开合;脾阳久虚,可损及肾阳,形成脾肾阳虚病证,表现纳差腹胀,形寒肢肿,故李东垣《脾胃论》提出“肺之脾胃虚”及“肾之脾胃虚”观点。反之,临床可见肝郁日久化热,灼伤脾胃之阴,出现肝胃郁热,证见怕热易怒,多食消瘦,如叶天士认为的肝之脾胃证,治之宜以凉。

水 运化水湿是脾主运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降和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而输布全身,其中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运化水湿功能失常,会形成伤津脱液证,或出现水湿肿满病变。

火 心属火而脾属土,心主血脉而脾主四肢,心脾火衰,则四肢厥寒,培火可生土,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相反,心属火,心之脾胃热,治之宜以寒。叶天士《景岳全书发挥·论脾胃》说:“土王四季之末,寒热温凉随时而用”。

5 小 结 中医脾作为后天之本,对体内气血阴阳水火的影响非常巨大,先天之精(血)气阴阳水火为肾所主[5],后天之气血阴阳水火为脾所生,两者互相影响。脾在志为思、藏意,与神志、情志变化关系密切,《素问·举痛论》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伤脾”。《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营舍意”。中医脾胃功能在大脑及下丘脑、垂体的主导下,由神经内分泌免疫从中调节,其消化代谢产物可进行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后天之气血阴阳水火分别受脑肠肽与脑啡肽及血管活性肠肽与乙酰胆碱(气)、内因子及促红素(血)、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抑素(阴)、甲状腺素及甲状旁腺素与胸腺激素(阳)、胰多肽与胃肠激素(水)、去甲肾上腺素(火)等影响。虚者出现气损、血亏、阴伤、阳消、水缺、火灭,实者则为气滞、血瘀、痰凝、热盛、湿阻、火旺,临床可通过补虚泻实,调整气血、阴阳、水火平衡,恢复脾胃正常功能,巩固后天之根本。

[1] 曾志勇,罗友华,林齐鸣,等.论中医“脏腑脾”与西医“解剖肝”的相关性和同一性[J].陕西中医,2004,25(10):903.

[2] 毛 良.中医的脾和胰[J].上海中医药,1979,1:44.

[3] 侯 灿.对中医“脾”本质的初步探讨[J] .新医药学杂志,1977,10:5.

[4] 危北海.中医脾胃学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82,162.

[5] 陈 星.论命门心包络三焦的形质功能及关系[J].陕西中医,2014,35(9):1223.

(收稿2014-08-19;修回2014-09-28)

脾 中医理论基础

R22

A

10.3969/j.issn.1000-7369.2015.01.035

猜你喜欢
水火运化脾脏
水火大比拼
喷火鱼VS射水鱼,水火较量谁更强
水火人生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水火相容
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在胰体尾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对诊断脾脏妊娠方法的研究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
一例与附红细胞体相关的犬脾脏肿大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