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中心的初中化学教学探索

2015-04-09 09:09
化学教与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启发性创设情境

王 玲 袁 豪

(1 江苏省邗江中学 江苏 扬州 225012;2 南京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产生求知欲而主动去学习知识,进而不断质疑、解惑,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工作都应该围绕学生开展,并且以学生接受、理解知识的程度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之一,而“问题”则是教学开展和学习活动的重要纽带,可以说,问题教学对学生掌握知识, 思维能力培养等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实施科学、合理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从而更显著地提升学习能力。

一、注重问题的启发性

初中化学课堂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应该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依循问题线索、找寻问题的答案为突破口, 使课堂所提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对此,教学应该避免“无意义问题”。例如,在讲授“自然界中的水”这一内容时,为了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一些教师经常会提出如“食盐有咸味吗? ”“水可以喝吗? ”等非常简单的问题,这种做法看似促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但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很多学生是被动思维、滥竽充数的,这些提问几乎没什么价值。

有鉴于此,教师应该注重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如在对“自然界中的水”这一内容进行复习时,教师可设置几个启发性的问题,“水是什么样的物质? ”“水能否发生变化呢? ”“如果我们微小得能在水中穿行,能够看到什么? ”“水对人类的贡献有哪些? ”让学生归纳和总结“水”的知识。通过这些启发性问题,学生全面的复习了水的性质、构成、用途等宏观与微观内容,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能够由点到面的归纳知识体系,这便能够极大扩充教学容量。

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上,创设具有启发性问题,不但能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升问题的延伸性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的创设不仅仅要符合课堂教学任务的需要,而且也要为学生课后思考与探究提供动力。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设置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课后思考,这些问题的创设应该发挥出一定的联动效应,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换句话说,化学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延伸性。问题不但包含课堂教学中的探究内容,又有值得学生课后继续思考的知识,从而营造出一种无限探究的学习境界,使学生在课外也能延伸学习内容。

如在讲授完“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内容后,让学生思考“除了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要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还有其他方法吗? ”并鼓励班级学生分组探讨。这样,在下一次化学课上,学生便会积极展示出他们课后问题探究成果。如“以红颜料水柱观察气压升降变化”、“瓶口吞熟剥壳鸡蛋”、“在水中倒扣装满CO2的试管”等,这些创造性学习成果的取得,是与延展性问题分不开的。由此可见,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应该突出延伸性,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扩展,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三、倡导问题的情境性

初中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地利用问题创设生动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在良好的情境化问题中更好地去探索化学知识。

如在讲授“用微粒的观点看世界”这一教学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以及构成物质的微粒都有哪些基本性质”, 教师应以生活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如教师可利用这些情境化问题,“在调制饮料时,为什么要将各种果肉、糖与浓缩汁等物质放入水中,搅拌之后就可以形成美味可口的饮料了呢? ”“同学们在面包房、咖啡馆中为什么能够闻到浓郁的香味呢? ”“刚刚洗好的湿漉漉的衣服在晾晒之后为什么会干呢? ”在这些充满趣味的问题下, 学生便会调动以往生活知识经验,自觉探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进行“高锰酸钾溶于水”的实验,从而得出物质的可分性这一属性。

教师也可以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师做完演示实验“燃烧的条件”后,还可以增加一些小的实验来巩固拓展。比如: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竖直,一根平放,观察不同之处;点燃一根蜡烛,用剪刀剪去火焰;点燃一高一矮两根蜡烛,罩一只大烧杯,观察哪根先熄灭。这些实验不仅具有趣味性,还能引发学生思考,将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升华。

这种问题的情境化处理,能够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听课,在问题情境下,学生自然而言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

四、增强问题的层次性

课堂教学提问应围绕重要知识点进行,在对重点知识的拓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问题。创设“小步距”问题情景,做到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例如,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教师可设计这些问题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对于中下等生,可提问“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你知道产生水倒吸现象的原因吗?”“该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对于中等学生,可提问“实验中对实验装置有何要求? ”“是否能用木炭或蜡烛代替红磷? ”;对于中上等学生,可提问“若实验测得氧气含量偏小,原因有哪些? ”“该实验能说明氮气具有哪些性质?”。因此,教师设置多种水平的问题,使问题从不同的方向逼近难点,从而化解难点。同时,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还可以营造出一个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进取的课堂氛围, 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水平,使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总之,初中化学问题教学应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促使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进而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完善问题教学的方式方法,以便通过问题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廖政达.优化初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初探[J].柳州师专学报,2011,(4)

[3]李红.走出问题教学的误区[J].教育探索,2004,(12)

[4]左晓梅.关于问题教学的反思 [J].江西教育科研,2004,(7)

猜你喜欢
启发性创设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谈舞蹈教学中启发性语言的运用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