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下一步如何发展离岸保险

2015-04-09 13:07
上海保险 2015年1期
关键词:保险市场保险业务寿险

许 闲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上海自贸区下一步如何发展离岸保险

许 闲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一、自贸区保险概况与保险业诉求

截至2014年8月底,上海自贸区内已设立了13家保险公司和1家外资代表处,区内保费收入规模不断上升,保险创新也正有序进行。2014年8月,复旦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就自贸区运行情况对上海保险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受邀参加问卷调查的保险公司共计53家,其中保险中介1家,再保险公司2家,原保险公司50家。按从事的保险业务性质分,财险公司共计23家,寿险公司29家,养老保险公司1家。在受访的53家保险公司中,已有24家在自贸区内开展业务,其中养老保险公司1家,寿险公司11家,财险公司12家。调查结果显示,保险公司十分重视未来自贸区内创新保险业务的开拓和有关政策优惠,不论是寿险公司还是财险公司,都在自贸区内积极布局,对中国保监会针对上海自贸区出台的“8+3”支持政策的可行性和执行情况都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和评价,并根据保险公司自身的发展诉求提出了未来自贸区发展的建议,其中包括对发展离岸保险业务的诉求。

从当前自贸区内保险机构经营现状来看,现有的保险支持政策还有发展的空间。不论是财险公司还是寿险公司,都希望自贸区内各项保险政策的出台能有更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明确的时间表, 以便保险公司更有序地配合政策的贯彻落实。从寿险公司角度来看,希望能扩大寿险公司在自贸区内的业务范围,给予寿险公司更多的创新发展政策以提高自贸区对寿险公司的关注度;在具体业务经营上,则希望引入国外成熟的健康险公司,以尽快融入全球商业健康险的服务体系。从财险公司角度来看,则希望能尽快出台同上海航运中心地位相匹配的航运保险政策,允许保险机构在自贸区内开展再保险业务,允许自贸区内财险公司使用FTE账户与境外经纪公司直接开展离岸业务等。

从各家保险公司获得的对自贸区保险未来发展方面的反馈可以看出,未来能有效提升自贸区保险竞争力的政策举措主要包括:给予区内保险公司在税收和租金方面的优惠,落实区内外汇兑换及结算、金融配套等有关服务,加强和鼓励外币长期保单及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保险产品的开发,以及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保险公司的这些诉求恰恰是发展离岸保险市场需要考虑的制度安排与建设重点。

二、上海自贸区发展与离岸保险建设

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投资的全球化和金融的全球化,其中包括保险主体的国际化和保险业务的跨国化。而全球化的保险市场也面临着很多阻碍,比如交易所所在地的金融法规限制,交易所与境外居民交易及沟通的障碍等。离岸保险中心有别于国内传统保险市场的最大特点,即交易的主体为所在地非居民,且受交易所所在地的金融法规限制较小,交易双方很大程度上可以基于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和交易,从而使得沟通更加便利,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也有利于对全世界保险服务网络的覆盖。因此,很多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继建立了离岸保险中心,比如英国的劳合社、瑞士的苏黎世、“天然避税港”百慕大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是中国顺应全球经济和金融高度市场化的重要体现,促使大型国际金融集团、中外资保险机构、保险经纪机构以及部分中外资直保公司开始关注中国离岸保险的发展。

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直是中国金融行业的领头羊,其金融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大都市之一。而上海保险业在此阶段也得到快速发展,国内大型保险公司以上海为重点市场,而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保险公司也通过合资或者独资的方式进入上海保险市场,从而推动上海成为中国保险业最发达的地区。而上海的现代化设施日趋完善,交通运输日趋发达,现代化通讯网络日趋成熟,这些都是上海发展离岸保险的重要条件。

上海具备发展离岸保险的诸多优势,如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制度环境、巨大的发展空间、优质的金融机构集聚等等。上海是国内最大的金融中心和金融发展最前沿的地区,是内地云集外资金融机构最多的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门类齐全,全球许多著名的保险公司都以不同方式进入上海。加之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日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相对自由的经营环境,这些都为上海进行离岸保险的试点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地理位置上,上海不仅与广东、天津、大连、青岛、烟台、营口等国内港口城市几乎等距离,而且与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亦等距离。更重要的是,它可由长江辐射到内地。上海成立“自贸区”就是要把上海作为世界最大的中转港口。上海洋山深水港的一期吞吐量就设计为2000万标准集装箱,是新加坡的两倍。此外,亚洲的经济中心仍然在东亚区域,上海作为东亚区域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其地理位置与新加坡相比有一定的优势。此外,与中国临近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这些都是保险市场相对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上海如果开放离岸市场,市场发展空间势必巨大。

三、发展上海离岸保险中心的政策建议

(一)加速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建设

建设离岸保险中心,需要为各国企业提供资金自由流动和交换的平台。上海发展离岸保险的前提基础是保证外资在离岸贸易区内货币兑换的自由。建立离岸美元、离岸欧元市场、离岸人民币业务和实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一个必要之举。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发展离岸保险业务的重要保障。

加速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建设还要做到以下几个关键点。首先,自贸区内的银行要被允许开设离岸账户、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业务量不应设置过多限制,而应视离岸市场需求而定。其次,简化离岸金融结算手续,力争简洁、高效。另外,我国有关离岸金融业务的管理制度是1997年制定的,为适应现在的开放水平,应当有所调整。

(二)建立内外严格分离的监管模式

上海可以借鉴国际上内外严格分离型的监管模式。内外严格分离型模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建立的为非本国居民交易服务的离岸保险市场。我国政府对于整个金融业的监管能力较强,适合采用政府主导的监管模式。我国当前采用固定汇率政策,资本管制还未放开。没有严格的监管, 就会造成严重的汇率风险和套利风险。因此,采取内外分离的模式,有利于政府对于离岸和在岸业务的分别监管,可以有效缓解国际金融波动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冲击。

现阶段我国离岸保险的发展水平有限,制度和监管措施尚不完善,应当严格对离岸和在岸两个账户进行分别管理,把握好两个账户的渗透程度。尤其是我国目前采取资本管制的固定汇率政策,应当严格禁止外资从国内市场向国外的反向渗透,防止离岸资金短缺倒逼在岸资金,以及洗钱、地下钱庄等非法金融行为的出现,保证我国保险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三)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

为了鼓励国内的保险企业发展离岸业务,也为了吸引国外有经验、有声誉的保险企业进入,我国应该对离岸市场的保险公司、被保险人、专业自保人和保险经纪人等提供更加优惠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税率。这是因为我国目前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税率高于其他离岸保险中心。比如新加坡对于做离岸业务的保险企业有三档优惠税率,相较而言,中国在税收方面缺少竞争力。因此,建议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离岸保险优惠税收政策,包括降低保险公司经营离岸保险业务、离岸再保险业务的所得税或者营业税税率等等。

(四)积极发展离岸再保险业务

离岸保险很多是保险公司之间的交易,所以再保险必然会成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我国,由于经济和保险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风险和高保险金额的风险集中,仅仅依靠保险公司势必难以承担,因此再保险公司可以填补这种不足。积极发展离岸再保险也将推动上海国际保险中心的建设。

猜你喜欢
保险市场保险业务寿险
Lévy模型下的最优寿险、消费和投资
2020年中英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河北分公司保险业务统计表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全球再保险市场现状及特点分析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
人身保险理赔难分析
百慕大保险市场结构研究
完善中国再保险市场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