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认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态度
——基于对上海6所高校本科生的调查

2015-04-10 02:09
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慕课理论课学习者

吴 超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慕课”已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受到广泛应用,但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之间的关系却尚未得到全面阐述与深入研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以加强高校网络等阵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形势下如何改变思政课传统教学方式,借助“慕课”平台及其资源创新思政课网络教学模式,全面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无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慕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分析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英文缩写(MOOCs)的音译。作为新兴的网络教育形式,开始于2008年,近几年由欧美向全球范围蔓延,出现了惊人的突破式发展。“慕课”标榜“知识将进入永远‘在线’时代”,任何人通过移动网络和直播互动,均可在全球任意角落学习到以往只能在“象牙塔”中享受的各种优质课程。目前世界上运作有效、发展成熟的“慕课”平台主要有三家,分别是Coursera、Udacity和edX。这三家平台都由美国高校研发,在2012年就已拥有逾千万的注册用户,开设超过500门在线课程[1]。

我国“慕课”开发起步较晚,北京和上海是最早探索中国式“慕课”的两大城市。由教委牵头组织、高校参与建设、市场协助运营的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组建于2012年,是国内最早规划运作“慕课”的服务机构之一。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向在校大学生开设的通识类共享课程,已从2013年春季学期的7门,发展到2014年秋季学期的18门,而且每年都在向各加盟高校征集更多高质量课程。

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在“慕课”教学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探索,比如在2014年春季新增课程中,出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也成为全国首门试水“慕课”教学的思政课。该课程由来自全国十所高校的二十余名资深教师分别承担不同单元板块的“网络共享课”与“实体课”教学任务,直接选课或观摩直播并且参与互动的全国大学生超过5 000人,其中上海本土选课人数近2 600人[2]。当前,网络教学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已不陌生,但如此大规模地运用在线开放型教学方式开展思政课网络教学的做法,在国内尚属首次。

目前高等教育界有关“慕课”的理论研究,主要聚焦“慕课”发展给传统高校课程设置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并偏重对“慕课”引起大学生知识获取和行为养成等方面变化进行比较研究[3]。然而,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固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是否需要在未来大规模开放式网络教学中有所反映等问题,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论证。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的成功实践,一方面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界已经逐渐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意识形态引导工作不能轻易放弃“慕课”这一块网络阵地;另一方面也证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有能力通过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重新焕发活力与魅力,赢得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从理论研究领域来看,“慕课”作为网络普及化与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新型在线教学模式,具备三个核心要素:平台是基础、课程是核心、机制是保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的成功之处即在这三个方面找到了比较合适的契合点。同时,整个“慕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也充分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论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慕课”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有机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是未来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融入“慕课”教学的必要前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其教学方式必须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的基本特征。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状况,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4]357。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在指导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依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四主体”、“三阶段”、“三环节”的基本特征。“四主体”分别指教育主体(即以教师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即以大学生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教育环体(即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政治素养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高校、社会环境与教育技术支撑)、教育介体(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三阶段”分别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检验阶段。“三环节”分别指目标界定、机制选择和实施影响、评估检查。这些基本特征虽然是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炼得出的,但这不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不必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论规律。恰恰相反,“慕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好发挥出各主体、各阶段及各环节之间协调互动、高效整合的效应,这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采取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中取得普遍认可与高度肯定的原因所在。

2 上海高校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学习者反馈调查的实证分析

2.1 调查样本说明

为深入了解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实施状况与效果,比较分析“慕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大学生认知规律、情感体会及行为养成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调查组全程关注了2014年度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组织开展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教学过程,并及时对选修或观摩学习该课程“网络共享课”和“实体课”的大学生进行了多轮问卷调查与跟踪访谈。

本次调查样本来自其中一轮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上海市西部松江大学城范围内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等6所高校的本科生,总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7份(有效率为94.9%)。调查问卷主要由该课程学习者的个人基本信息、“慕课”参与状况、共享课程满意程度等部分构成。

在全部受访者中,按性别分,男生占51.8%,女生占48.2%;按年级分,本科一年级学生占51.5%,二年级学生占38.6%,三年级学生占7.4%,四年级学生占2.5%;按专业所属学科分,文科(指文史哲、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占47.3%,理工科(指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占52.7%;按户籍所在地分,上海户籍占48.7%,外省户籍占51.3%。

2.2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与分析“慕课”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其中重点调研学习者对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的满意度与认同度;同时,调查问卷也涉及学习者对其它“慕课”课程的总体评价。

2.2.1 学习者对人文社科类“慕课”课程的兴趣程度最高

在对大学生感兴趣的“慕课”课程类别调研中,受访者选择结果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和理工科类,选择总人数占比近85%。这种结果固然与受访者的专业背景有直接关系,但也与“慕课”课程的实用度有一定的联系。在跟踪访谈时,调查人员了解到,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实用性较强且处于传统校园课程体系以外的“慕课”课程青睐有加。这也说明目前国内“慕课”课程开发趋势与学习者选择意愿基本吻合,比如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的“慕课”制作从一开始就定位在公共通识课,而非一般的辅修课程。

表1 大学生感兴趣的“慕课”课程类别

2.2.2 学习者认为“慕课”课程具有学习便利、师资雄厚、自由交流等相对优势

调查统计显示,有43.9%的受访者认为,“慕课”教学能够有效打破以往课堂教学固定地点、时间、人员的陈规,根据学习者兴趣与自主安排做到随时随地在线学习。有32.2%的受访者看重的是“慕课”能够实现跨校园、跨专业的自主学习,尤其是部分顶尖课程汇集了许多名校的名师和名课程,对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吸引力极大。有23.9%的受访者倾心于“慕课”新颖的教学模式,特别是强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访谈时,很多大学生表示,这种教学模式强化了学习同伴的重要性,使自己突然有了“我要表达”的强烈意愿。

表2 相较传统课程的“慕课”教学优势

2.2.3 学习者普遍认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行优质课程共建共享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满意度的调查统计数据显示,高达98%的受访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优质课程共建共享的行为表示“很赞同”或“有必要”,没有一位受访者认为思政课共享课程不值得设置。这充分说明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组织开展的思政课“慕课”教学符合大学生群体的学习意愿,完全值得肯定。同时在访谈过程中,调查人员也观察到,大学生对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这说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边缘化地位并未彻底扭转。

表3 大学生对优质课程共建共享的态度

2.2.4 学习者高度认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采取“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调查过程中,当受访者看到问卷所设定的“翻转课堂”定义时(即“线上自主学习+课堂辅导、讨论或作业+线上或线下考试”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81.5%的人选择了该选项。通过访谈得知,大学生并不只关心在线教学部分,对于“实体课”的辅导答疑及讨论交流环节也格外注重,这充分反映出开放式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表4 大学生比较认可的共享课程教学模式类别

但值得注意的是,受访者在回答“您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教学期间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课程比例以多少为适宜”这一问题时,存在较大分歧。支持“线上课程比例大于50%”和支持“线下课程比例大于50%”的受访者人数旗鼓相当,而支持“全部采用线上教学”的受访者比例反而最低。访谈中,受访者反馈选择原因时,基本上只突出表达“慕课”教学某一方面的优势,这表明大学生对于“慕课”教学的整体性认识尚未完全成熟,这也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改进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表5 大学生认为的“比较适宜的线上、线下教学课程比例”类别

2.2.5 学习者选修外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愿强烈,但目前仍碍于学分互认等关键问题

调查过程中,在被问及“如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通过‘慕课’选修外校课程并保障学分互认,您会怎么做”时,超过65%的受访者表示“会以进修为主,倾向选修比本校实力强或者排名更靠前的学校学分”。访谈时,大学生普遍认为“慕课”教学能够打破校级藩篱,扩大教学规模,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为更多人提供学习机会,但目前制约其作用发挥的瓶颈问题,主要在于配套政策与措施的不完善。

表6 大学生选修外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愿

2.2.6 课程资源、教师水平、教学设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最吸引学习者的要素

统计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慕课’教学最吸引学习者的特点”依次是:更强的课程资源、名师的教学魅力和更新的课程设计。在访谈时,许多大学生明确表示会主动配合教师提出的教学要求,通过线上发帖、实时讨论、上传笔记等方式发表个人观点,参与交流互动。此外,问卷调查还显示,逾65%的受访者赞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现有模式能够有效督促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观点。

表7 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最吸引人的特点

由上述调研及访谈结果可以发现,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态度经历了从最初的接触了解与简单认知到当前的愉悦接纳与普遍认同的发展过程。“慕课”教学技术的革新与教育理念的转型正在改变以往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固有观念,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探索,有效激励了大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自我价值实现,从而明显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

3 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慕课”并不能完全替代现代大学教育,但未来两者可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5]。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相关部门而言,下一阶段要顺应“慕课”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自主化学习、社区化互动和交互式研讨的能力与习惯,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慕课”结合发展这一关键性问题,应及早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形势预判,积极探索“慕课”快速发展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可能出现的新矛盾、新特点和新规律,适当运用倒逼机制,推动现有思政课体系改革创新。根据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的实践经验与“慕课”学习者的反馈信息,以下试从大学生、思政课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等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3.1 大学生应理性认识“慕课”与课堂教学的互补关系,保证学习持久性与积极性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许多大学生以应付考试、获取学分为主要学习目标,而通过开放式和互动式网络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动机。从学习效果来看,借助议题引导和环境影响,“慕课”教学更能启发大学生独立发掘现实问题并自主寻求解决之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化功能落到了实处。

但通过访谈也可以了解到,部分大学生并未深刻认清“慕课”与课堂教学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甚至产生了“慕课”可完全取代大学基本课程的盲目思想,沉溺于“慕课”带来的新奇感与情感体验,忽视了应有的基础技能训练与知识积累,造成一定程度的“唯兴趣至上”观念。此外,与国外“慕课”极低完成率相比,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课程的结业率依然维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目前对于学习者的评价方式虽然强调多样性,但评价标准及体系仍有待科学化,从而更公平公正地体现学习绩效与实际投入的关系。大学生在未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时也应当正确区分线上、线下学习的长短优劣,根据实际需求“物尽其用”,真正做到以自我长远发展为中心,克服盲从跟风、动机不纯、浅尝辄止等“慕课”学习易出现的不良倾向。

3.2 思政课教师应汲取“慕课”教学的成功因子,实现线上、线下教学同步发展

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成功得益于教学团队成员的高效协作。以往各校思政课教学队伍虽有集体备课等制度安排,但其形式重于内涵,课堂教学环节仍旧依赖教师的孤军作战与满堂灌输,校际之间的教学合作与交流机会较少,使得思政课教学资源愈发呈现封闭、固化的趋向。根据调查显示,有些未参与过“慕课”教学的思政课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仍存在不理解之处,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慕课”教学完全是个别明星教师的“教学秀”,并不值得推广,也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慕课”教学确实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视频网络公开课,或互联网、函授等远程在线教育,它更突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这对授课教师的急智应变、教学技巧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随着“慕课”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接受与认可,线上、线下教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将会进一步加重,面对课堂教学与“慕课”教学效果的明显差距,大学生完全有可能“用脚投票”选择后者,进而挑战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生存空间。

因此,广大思政课教师应清醒认识到“慕课”革命可能给自身带来的“能力危机”,并应深刻反思如何借鉴“慕课”成功要素,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大学生对首批思政课共享课程的认同感主要集中于教师水平与教学设计两方面,思政课教师应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专业分工、团体合作与智能技术掌握等方面的改革空间,在小班化管理基础上,尝试因材施教,完善多元化评分机制,制定更侧重个性化、交互式的教学方案。

3.3 教育主管部门应及时抢占“慕课”网络德育阵地,推动新一轮教学反思与课程建设

有些学者认为“慕课”虽然在发展智力、传播知识等方面优势明显,但这一领域提供的信息来源复杂,意识形态功能相对薄弱[6]。教育主管部门一旦放松监管,后果严重,因此必须坚持“政府主导、高校参与、社会协同、市场运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发展道路。

以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的实践探索为借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部门应继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教学的试点范围。在教学内容上,要重点完善现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体系,并着力开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慕课”教学资源;在教学覆盖面上,要扩充高校联盟数量,进一步整合优势师资力量,完善地区之间和校际的合作教学机制,逐步推广跨校分工的思政课“慕课”教学模式;在教学质量保证上,要建立健全高校思政课“慕课”运行的多重保障机制,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规章建设、资金筹备、技术支撑、学分认证等方面提供持续的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姜蔺,韩锡斌,程建钢.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

[2]徐蓉.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生态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4(5).

[3]徐岚.大学的教学创新:MOOCs给我们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4]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徐辉富.直面变革:中国式 MOOCs的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3(6).

[6]李梁.“慕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2014(1).

猜你喜欢
慕课理论课学习者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