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产业化形势下小成本电影与微电影的融合

2015-04-10 05:27成都电视台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成本

赵 蓉(成都电视台 四川 成都 610000)

一、小成本电影与微电影的定义

小成本电影这个定义是相较于电影而言,顾名思义“小成本”,即所耗费的成本和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相对较少,制作周期相对较短的电影,通常这类电影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在演员服装场景布置后期效果等方面投入较少。小成本电影一直存在于电影界,以作者之见,电影发展之初除去科技研发的投入与消耗以及购买电影设备的资金等,用于电影拍摄过程的资金是相对较少的,但由于电影行业为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好莱坞的形成,电影、演员、场景、服装、道具等众多因素,以及电影公司、制片人等一切人员等增值空间的形成,使得原本单一的制作模式变得多样化,当然这些附加条件的增值附加于电影本身,使之不单单是一个独立的产业,而是一个高投资、高消耗、高回报的“三高”产业。所以小成本电影的独立,起初也是由一些“边缘”题材的电影而来。其中纪录片也可以归类为小成本电影行列。

微电影则是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传播和流通、经济高速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一个时代产物。微电影的前身主要是用于盈利的小短片和一些较长的产品广告,这类短片与广告以其较为柔性的推销方式即“柔性”宣传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微电影顾名思义,其“微”主要是指投资小,制作周期短,人员消耗较少等,综合这些因素而被新媒体传媒行业所看好,并迅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稳定的产业链。

二、小成本电影与微电影的兴起与现状

北京大学电影导演系教授郑洞天认为大、中、小成本电影的划分标准是按投资来界定的:投资8000万以上可称为大片,3000万上下的属于中成本电影,而投资在1000万以下的则是小成本电影。但这个划分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标准。大致说来,小成本电影以相对“自由”的创作和对资金需求较少的优势受到很多新生代导演的欢迎并在发展中呈现逐渐壮大的趋势。

例如,2006年新生代导演宁浩凭借小成本电影《疯狂的石头》(以下简称《疯》)如同一匹黑马杀入电影市场,奇迹般地在极短的时间创造了票房和口碑的神话,这部影片的成功为低迷的国内小成本行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疯》的成功可以被视为我国小成本电影的分水岭,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小成本电影,则是电影《失恋33天》以及《人在囧途——泰囧》,两部影片都再次刷新了小成本电影票房的记录。在商业电影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今,那些著名的导演,庞大的明星阵容,华美的服装道具,考究的场景选择,那些由编剧、导演、剪辑,配乐如同标准一条龙服务的商业电影为主导的当下,小成本电影凭借其优势:独具个性的镜头语言,纪实的拍摄风格,流畅的剪辑技巧和独具个人风格的导演制作在电影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小成本电影在创作风格上也呈现出不同的趋势,主要可以归纳为以表达作者个人思想的“作者电影”(如李玉导演的电影《红颜》其主题是李玉所关注的女性电影话题);独具喜剧风格的“黑色幽默”(如宁浩导演作品《疯狂的赛车》以喜剧风格呈现)之作。前者多为纪实的拍摄风格,如嘈杂的环境同期声、业余演员等,而后者则更多是以嘲讽搞笑的形式使故事情冲突不断、演员表演夸张等一些具有黑色幽默的风格要素。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其关注的话题多为社会的底层人员和一些边缘话题,用镜头述说他们的日常生活以表现出其最真实的状态和时代的印记。

就中国市场而言,首部微电影应该是2010年10月的由凯迪拉克拍摄的《一触即发》。这部仅90秒的完整故事以其宏大的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成为微电影的典范。但是,“微电影”这个名词至今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微电影导演梁巍认为,微电影主要是指用于网络播出的自制视频,有目的性地吸引指定对象的点击量。也有人认为微电影是特指那些有着专业的制作标准,并以电影手法讲述故事在互联网(如微博)等社交平台收看、分享的短片。由此可见,微电影主要有着零散性,大众化和话题性,当然也不乏规模性和专业自律性。

三、小成本电影与微电影的融合

(一)新型的社交方式促使小成本电影与微电影的融合

当今信息化时代,微博、微信、QQ等各类通讯工具使得人人成为“自媒体”的发布者。在网络时代,“分享”成为关键词,通过个人账号平台将所感兴趣的信息发布到网络,使得与自身人脉网络相关联者能够获知同样的信息,如同一个好的产品因为良好的效果而被口口相传一样,这样的“分享”行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迅速地扩展到整个互联网。当网络为视频短片提供了媒介,“分享”动作成为扩展受众的渠道,再加之门槛低,没有严格的质量要求等因素受到有着娱乐精神和充满创意的一大批认识的欢迎。从制作到上传,到由用户点击观看,到分享或是转载,并再次到点击分享和转载这样一个迅速让更多用户得以观看的过程,这样的传播方式,以最初的优酷网、土豆网为先例,并在随后产生的乐视网等网站逐渐开始探索以视频为平台提供商与内容出品商双重身份的出现,实现了“制播合一”的一套完整流程体系。

由“关注—兴趣—搜索—购买—分享(口碑传播)”和“关注—兴趣—渴望—记忆—购买过程”的演变是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所带来的作用,以这样的态势继续发展下去,很快我们将会看到由视频网站为代表的全新视频产业链的形成和壮大。

(二)多样化的广告营销手段促进小成本电影与微电影的融合

微电影以原创为亮点借助病毒营销模式的推动,如今越来越受到年轻导演和一些在校学生的青睐。其中诸如广告式微电影,以微电影作为推广产品和提高产品知名度的手段,在传播的过程中传递品牌价值。这类微电影一般制作精良,有着专业的制作团队和职业的演员,在故事结构上更是挖空心思叙事缜密。同样以《一触即发》为例,这部2010年由凯迪拉克投资拍摄的微电影无论是从情节还是视觉效果可与好莱坞大片媲美,在此之后的“七喜”系列微电影更是与时下热门话题和流行元素为中心,以“七喜”产品为中心用轻松恶搞的方式讲述了七个不同的故事。这类微电影以电影之名进行品牌推广,归根到究也是为“广告”而生。此外,电影式微电影虽然商业目的性较前者要更少,主要是为了突出和表达个人价值观和娱乐的效果,但是由于制作和盈利的需求,也会借用一些商品以“植入广告”的形式呈现。

四、中国微电影发展空间展望与日益繁茂的小成本电影市场

纵观全篇,从小成本电影与微电影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中如果寻求这两者的契合点,不难发现小成本电影依靠票房,微电影依靠点击量,其二者的衡量标准都是依靠观众的,而观众、市场也正是关注对象。若是可以将二者进行融合,趋利避害、互相补给,形成一个崭新的行业,既具备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又有稳定、强大的微电影制作团队,在能够满足观众观影需求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了品牌营销推广的作用。

(一)在艺术性与商业性之间取得平衡

小成本影片为何在国际上屡屡获奖在国内却反响平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无法迎合国内观众的观影需求,通俗地说:这是一部好的影片,但是我不喜欢。关注个人话语,作为小成本电影的标准之一需要转变,让市场认可。若是问《可可西里》和《疯狂的石头》哪部影片艺术价值更高,毫无疑问是前者,但国内市场却用票房给予《可可西里》这样具有历史重任和现实意义作品一重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有着深刻内涵的电影却不如一部黑色幽默影片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抓住观众的心。艺术性是我国小成本电影的特征之一,但就大众而言,“注重电影的艺术性”和“是否会选择花钱去影院观影”这两点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就像我们崇拜《战舰波将金号》却从未在影院观看过是一样的,一部电影要成功,就要吸引观众。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才能称为“艺术”,让艺术与商业融合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让电影在具有艺术性的同时又兼具商业的需求岂不两全其美。美国著名导演伍迪.艾伦的影片《午夜巴黎》,从艺术的角度是关于“黄金年代”的探寻,“关于找寻,关于爱,关于记忆”,也有着很好的票房,如此具有哲理性的影片并非那么晦涩难懂,把要讲的道理用一个故事去作为支撑,让繁杂的数据和理论的言辞变成荧幕上生动的画面,按照此种模式,那么既叫好又叫座的国产小成本电影市场的繁荣指日可待。

(二)发展更为多元化的影片题材

喜剧片是闲暇时打发时间看的,是否只有文艺片才有深刻的内涵?笔者不这样认为,从《疯狂的石头》走红开始,打着喜剧旗号的小成本电影迅速在市场蔓延,系列电影《疯狂的赛车》和之后的《人在囧途》《人在囧途——泰囧》等都是喜剧电影,难道小成本电影只能走喜剧路线?答案也是否定的,2011年的票房神话《失恋33天》以现实故事取胜,讲述一个失恋女子的转变和一个好男人的典范赢得了观众的共鸣和叫好,更是使文章成为内地影视界的一线小生,由此可见,内容与剧情并重的小成本电影也正在探索“花开并蒂”的“双生花”。

(三)重视舆论宣传,拓宽放映渠道

很多大片还在拍摄期间就能引得媒体关注成为大众观众的焦点,除去明星效应重要的一点就是宣传,前期的宣传,影片上映期间的宣传等都能为影片扩展更广泛的市场,宣传对于一部影片的知名度与其收视率一样的重要。若是人们茶余饭后都在谈论同一部影片,那些还摸不着头脑的观众即使对影片一无所知就单凭一个片名也有走入影院的可能。成功的宣传可以给电影铺平一条康庄大道,扩宽其市场。

有调查显示,85后、90后是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绝对主力。电影观众主要来自大学,他们不仅仅是目前全国2000多万的在校大学生,更多的是过去10年从大学校园走出的毕业生。除了“北上广深”等几大传统票仓,二、三线城市观众成为左右一部电影票房高低的关键。同时,新一代观众群与以往历代观众群有不一样的特点:获取目标要“即时感”、审美趣味偏“游戏感”、兴趣爱好有“参与感”。为了迎合这些真正的票房金主的喜好,电影剧组在宣传时,也有针对性地展开自己的系列活动,如由苏有朋执导、目前正热映的青春电影《左耳》,在电影宣传中通过制作精美的海报、预告片一波接一波,炒恋情、上综艺、致青春的各类宣传通稿刷屏式地出现在各类门户网站的娱乐头条,成为当下青年观众热议的焦点。

综上所述,在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这个以“微小见长”的“微时代”里,小成本电影和微电影的融合及繁荣发展势在必行且应可期,作为“快时代”的产物,无论是小成本电影也好,还是微电影都摆脱了过去传统电影制作的繁琐复杂工序,并以轻盈、灵活的“身段”悄然为大众所接受。未来的小成本电影和微电影如果是能够在“以创意为核心,搭配视频、图文等多种线上线下互动的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势必将成为影视市场的主流力量和趋势。

[1] 张高伟.论微电影叙事艺术[J].美与时代,2011(7).

[2] 黄水清.注意:微电影来了.北京.销售与市场,2011(1).

[3] 莫孙康.从电影植入广告到微电影[J].中国广告,2011(8).

[4] 肖时胜.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概况[EB/OL].豆丁网.http://www.docin.com/p-663730983.html,2013-6.

猜你喜欢
成本
破产银行处置成本分担论
成本上涨支撑国内LNG 价格走高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对医院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思考
房地产成本控制的突出问题及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乡愁的成本
2017年11月“对标挖潜”企业主要原燃材料采购成本分析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2017年10月“对标挖潜”企业主要原燃材料采购成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