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劝服理论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运用

2015-04-10 05:27李新芝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群体价值观

李新芝(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务。从传播学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传播主体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众进行传播,受众接收传播内容后再通过一定的传播媒介反馈给传播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本文选取大学生群体这一特殊受众,借鉴传播学效果分析中最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劝服艺术相关理论对如何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问题展开研究。

劝服艺术研究的中心问题是选用什么样的传播方式能够最有效地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某种态度。其相关研究认为,传播来源、传播对象、传播方式是影响传播有效性的三个要素。[1]据此,我们认为:

一、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前提

劝服艺术研究认为,传播来源具体而言包括传者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动机、传播内容等。一般而言,传播者的可信度和知名度越高,劝服的力量就越大,效果也就越佳。由此,劝服艺术研究表明,要达到理想的劝服效果,传播者的素质是一个关键因素。[1]根据劝服艺术关于传者与劝服效果关系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要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重要前提[2]。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目标出发,应该强化教师队伍如下的素质建设:

一是思想素质。教师作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应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只有始终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和实践,才能向大学生生动形象地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自觉践行。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且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风范,这样才能有效地去把握、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点和方向,增强其权威性和可信度。

二是理论素质。教师作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应是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内涵和严密的逻辑体系,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只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和逻辑体系有全面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向大学生准确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内涵真精神。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能够“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2]。而且要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群体的“三贴近”原则,克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与实际脱节、与大学生群体脱节的现象,增强传播的针对性。

三是业务素质。教师作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主体应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的业界精英。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效传播,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理论素质以外,还需要具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相关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技能,其中传播技能和信息意识更为重要。在传播学意义上,传播技能是指传播者选择传播通道的技能、编码的技能、吸引教育对象的技能等。也就是教师必须具备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质和精髓的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原初语言转化为能被大学生所接受的语言的能力、恰当选择传播载体的能力等。教师具备较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技能,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重要条件。

传播学意义上的信息意识是指传播者在传播的过程中对各种思想信息的流动所起反应的一种心理状态。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传播出去,而且要重视对大学生群体有何反应、是否接受传播的内容做调查和分析,知晓大学生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以及时调整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

在对大学生群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传播主体是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职业素养,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正是由于传播主体是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而增强传播主体的本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传播队伍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传播的首要任务。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2]。

二、“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关键

劝服艺术研究认为,受众是中心。传播说到底就是为了受众,传播者要“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只有当受众存在的情况下才有意义。受众“接收什么”及“理解如何”则直接影响大众传播效果,而受众的心理、认识结构等的个体差异又是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1]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对象,而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成功实现进大学生头脑,以达到劝服人、说服人的效果。因此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目标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群体特征的研究和把握,根据大学生群体特征确定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寻求最佳的劝服效果。

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众的大学生群体,一方面具有文化水平较高,思维能力较强的特点,他们普遍注重自我意识的发展,希望能够独立地认识世界,并真切地感受到认可和尊重;另一方面,由于思维发展尚不成熟,他们观察世界和考虑问题往往还不够客观和全面。因此,向他们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以平等的身份引导他们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和对待事物,充分尊重和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

劝服艺术研究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信息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1]因此,由于大学生作为信息接收者与教师作为传播者之间存在立场的差距,当传播者所传播的内容并非是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话题时,就要求传播者必须选择先顺应受者的态度,采用逐渐说服,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将受者引到传播者所主张的话题上来。所以,作为教师在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所持的态度与观点,从而采取慎重可行的方法,取得劝服预期的效果。

为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时一定要坚持“三贴近”原则,以“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2]。根据大学生群体实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内容的选择。

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而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作为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平、法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作为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回答了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我们认为,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教育要体现层次性,无论是教育内容、形式和要求,都要根据对象特点来安排和实施。“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2]。大学生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实现伟大“中国梦”未来的栋梁之才,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是三个层面:

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体现的是正确处理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关系。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只有爱国,只有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了,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了,个体的权利才能得到最大的保障,个体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爱国主义当前最鲜明地体现就是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才能够把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诉求和精神动力持续不断地激发出来,有助于他们成为勇于承担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建设者。

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构筑大学生精神家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体现的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大学生群体当然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以此为自己的价值追求目标。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才能够使大学生增强努力学习的动力,把远大理想和自身成长结合起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成才报国。

友善品格。友善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友善品格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社会成员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大学生友善品格的培养可以通过社会考察、社区生活、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实现。把友善品格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点,才能够引导大学生以开放、包容、仁爱的心态对待社会成员之间在生活方式、文化、观点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关系和谐,进而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时强调指出:广大青年“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3]。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提出了殷切希望,也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明确了要求。

三、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中心不断创新传播方式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的核心

劝服艺术研究认为,传播方式与劝服效果相关性很强。[1]其主要观点认为: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受众而言,“两面都说”的传播方式更有效。即在提示己方观点或有利材料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并给对立观点发言机会,有“公平感”,可消除心理反感,有较强的说服效果;二是“情感诉求与理性诉求”结合的传播方式劝服的效果最佳。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应该将二者有机结合,以达到最佳的劝服效果。[1]

在借鉴劝服艺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以下几种传播方式:

一是双面传播方式。大学生群体具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知识面较广,思考问题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的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采用双面传播方式要把握两点: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解读,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交流、形势报告、座谈研讨等方式,深入分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基本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使抽象深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使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要注重事物本身的缺点,用反面材料去批驳不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带来的不良后果,使其深受教训,总结出经验。

二是以情动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传播方式。劝服时诉诸情感更容易打动人心,使劝服对象产生更大的态度改变。这就要求教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受教育对象在一种民主、平和、真诚的气氛中受到教育。在遇到情感障碍时,教师就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方法,避免矛盾,减小阻力,用富有情感的说服劝导,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树立威信,取得信任。

三是根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重视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新媒体以及由新媒体发展出来的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凭借其强大的开放性、透明性、海量性、交互性等功能优势,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传播形式。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在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过程中,不断推进传播方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和传播载体创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2]。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也强调指出,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应该积极学习新媒体知识,密切关注和研究新媒体发展的新动向,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实效性。运用新媒体语境中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群体中培养新媒体“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圈子”里的影响力;通过公开自己的QQ、MSN等联系方式,与学生展开真诚的对话与交流,注重增加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运用新媒体技术积极营造自由的交流场景,创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主题网络论坛与网络社区,通过对话、理解、合作、共享而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信任。

2013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提出了明确要求: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必须求最大“效”,解决好“说了要管用”的问题。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又再次强调,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6]所以,只有不断地增强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群体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实现社会的价值要求和个人价值认同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群体的自觉追求和行为准则,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 参见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3]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4] 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8.

[5]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群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左维泽:肝炎的分类、传播方式及预防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节日宣传,让传统传播方式换“新颜”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自媒体”与“把关人”——微博作为一种传播方式的法律问题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方式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