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至今长城研究的发展动态

2015-04-10 11:25衣长春何圳泳
史志学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长城研究

衣长春 何圳泳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明末至今长城研究的发展动态

衣长春何圳泳

(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长城作为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建筑,中国历史上共有大小十九个封建王朝为了各种防范目的,先后修建了不同走向以及不同长度的长城。中国国内的长城的研究自明末至今已经有长达三百多年历史,在此时期中出现了三次研究高潮,分别落在明末清初、民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这三个历史阶段。本文将着重对明末以来三百多年的长城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并总结,进而对未来的长城研究进行展望。

长城研究现状回顾展望

中国长城实体建筑的建造从东周到明清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国家、民族军事防御的生命线所在,特别在秦汉时期,长城便成为汉与匈奴两个民族博弈的焦点,到了明代,长城更是成为汉族与蒙古、满族三方斗争之所在。明代为了防范女真甚至在辽东地区修建边墙,然而明朝最终还是失掉辽东边墙乃至失去整个汉家天下。后来清朝满族之所以能够崛起于东北,进而问鼎中原,彻底改变传统“华夷之辨”狭隘民族观,实现“大一统”的“新中国观”,其关键性的一步就是崛起于东北的满族突破了明王朝的长城防线[1]李治亭.清代满族(洲)的崛起与中国社会的变迁[J].辽宁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3).(P4)。长城的实体建筑的修建历史悠久,中国国内对于长城的研究自明末以来已有三百多年的研究历史。本文将着重对明末以来三百多年的长城研究情况进行回顾并总结,进而对未来的长城研究进行展望。

一、明末至清

清代的学术治学注重对历史史料整理及考证,受当时学术思想的影响,当时对于长城的研究大多数围绕对以前历史地理著作中的历代长城建造时间以及走向进行考证。这段时期的长城研究仍属于历史学科范畴之中,都缺乏相关的长城实地调查,其手段还是乾嘉学派文献间的相互印证,其结论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而开长城研究先河的应当是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他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历代长城的地理位置走向都逐一做了考证,在其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京东考古录》皆有相关的表述。其中顾炎武《日知录》中的第三十一卷对明长城进行了专门的论述[1](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P1800-1805)。《天下郡国利病书》则是对明代水利、屯田、边防、关隘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不仅是对明代修建边墙情况的真实记录,而且也一一对当时明长城的修筑时间、地点及其走向都进行考证,反映了明代朝廷对边防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透露出当时明蒙双方边境的紧张情况[2](清)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P289-302)。而《京东考古录》中《考长城》一篇更是注重对战国秦汉长城的走向位置进行考订[3](清)顾炎武.京东考古录[M].中华书局,1985.(P15-16)。清代初期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是其花费二十余年的时间编纂而成的,是研究长城历史沿革及其分布特点的重要书目,诸多卷目对全国各地长城的修建情况也都做了介绍与考证[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商务印书馆,1937.(P1-21)。

长城的修建是服务于古代战争的需要。到了清代,自满族人入关并确立了对中国的统治开始,长城内外地域便实现了“大一统”,同时在政治地理疆域上一举突破了以往边界止于长城的历史界限,形成了长城内外“合为一体”的多民族统治国家。于是康熙三十年(1691)便有了长城存废问题之争,《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五十一记载了当时古北口总官兵蔡元提议修缮古北口、喜峰口明长城,朝廷的工部也予以批准。然而康熙皇帝对这一奏议进行了否决,认为修筑长城不仅不能消除边患而且劳民伤财,守国之道在于治民心,使其“众志成城”,并诏令天下不再修长城[5]清实录(第五册).圣祖实录(卷151-152.)[M].中华书局,1985.(P677-678)。

相关的长城研究在康熙以后,长城研究便逐渐转入了低谷,此前的长城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历史学文献的相互考证的层次上,在学术研究的角度并没有大的改进与突破。康熙之后陆续出现了一批相关于长城的诗歌创作,如康熙的《山海关》《入居庸关》、雍正的《咏长城》和乾隆《望长城作》《古长城》等等著名诗篇,但这属于文学艺术创作,不属于长城研究[6]林岩,李毅然.长城辞典[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9.(P524-533)。

二、清末至民国

清末到民国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近代社会最为动荡的历史发展阶段,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离不开当时特殊的历史社会背景,如果说清代以前的长城研究呈现一种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那么这段时期的长城研究状况应该就是曲折发展。回首那段历史时期,从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中国的社会体制仍旧没有明显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陆续打开中国的国门,中国逐渐沦落为被动挨打的境地,曾经引以为豪、坚不可破的长城失去了它往日的光彩。清政府精心构筑的“铁血长城”防御住了来自陆地上持有冷兵器的对手,却被来自海上的“不速之客”凭借着热武器的坚船利炮一举击溃,从此国门洞开。伴随政治、军事上西方列强欺凌的是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正所谓的“西学东渐”,此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由于这期间中国边疆危机、民族危机日趋严重,长城研究开始注重边疆史、民族关系等方面研究,并采用西方考古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长城进行考察。尽管长城研究道路历经坎坷,但仍出现一些新方法、新理论,一些长城学者相继开辟了长城研究的新领域,彻底改变了清代中期以来长城研究万马齐喑的黯淡局面,在当时掀起一股研究长城热潮。

清末具有开创性的长城研究著作是王国维写于二十世纪初的《金界壕考》,这篇著作在当时的《燕京学报》上进行发表,是他经过细致审阅史料、查阅相关历史文献之后写出的金界壕的学术性专论。这篇文章在当时国内外的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更是引起了国内外对中国长城的关注与研究,文中他首次对金界壕的考证与论证金长城始于大兴安岭等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清)王国维.观堂集林[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P357-369)。

这段时期来自西方的外国人也关注起中国的长城,尽管他们给中国的长城研究带来田野考古实地调查等先进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但其真正用意更多的是方便西方列强对中国资源的探查与掠夺,所以我们要加以辩证地看待。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美国的W·E·盖洛对明长城遗址进行徒步考察,而后写成了《中国长城》一书[2](美)W·E·盖洛著.沈弘,恽文捷译.中国长城[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P1-326)。该书全书总共为326页,分二十七章自东向西分段概述长城的历史与地理概况,从一个西方学者的观点提出了中国文化的一些观点与看法。在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是第一个运用考古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考察河西走廊的汉代长城,依据已获得中国长城的一手资料发表了《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对中国古代长城的分布、走向以及沿线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出土的文物做了详细的描写与研究,并在横向上将中国秦汉长城与罗马长城加以分析、比较[3](英)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M].中华书局,1936.(P126-137)。

紧接着便是民国时期杨寔的《明代察哈尔沿革考》[4]杨寔.明代察哈尔沿革考[J].禹贡半月刊,1935,(4).(P9-21)、王国良的《中国长城沿革考》[5]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M].商务印书馆,1939.(P1-81)、寿鹏飞的《历代长城考》[6]寿鹏飞.历代长城考[J].得天庐存稿之二,1941,(2).(P1-59)、张鸿翔的《长城关堡录》[7]张鸿翔.长城关堡录[J].地学杂志(年刊),1936.(P1-198)等著作,对长城历史沿革、修建的时间走向以及长城沿线的建筑存废、变迁问题进行考察。这段时期的长城研究仍然无法摆脱清代乾嘉考据学派的影响,有些著作仍旧停留在历史文献间的相互印证,令人可喜的是,有些著作已经在长城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从原来的文献资料的考证逐渐过渡到考古学方法的实地调查,尽管这段时期长城研究道路曲折,但长城研究并未中断,相反取得不小新的突破与进展,成绩斐然。

三、国民政府统治晚期至改革开放前夕

国民政府统治晚期到改革开放前的这一段历史时期长城研究较为黯淡,同样与前一阶段一样受国内外的社会环境影响所致,在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的近十年间,中国国内大多数学术研究面临着中断的危险,其中当然也包括了长城研究。在建国以后,受当时国际间冷战格局的影响,中央政府把国家工作重心放在经济恢复与军事备战上面,当时学术研究也主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政策进行的,所以该段时期的长城研究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国内的长城研究遭遇了一个寒冷、肃穆、孤寂的“冬天”。虽然此期间也出现一些有关长城著述的文章和著作,包括了罗哲文主编的《长城史话》[8]罗哲文.长城史话[M].中华书局,1963.(P1-35)。不过这一系列的书籍与文章只是一种科普性读物,对普及长城历史知识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对长城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可以说这段时期国内的长城研究较为低迷。

四、改革开放之后

“十年文革”对中国的文化摧残极为严重,在“破四旧”思想影响下此期间不少的长城遗址以及长城沿线出土的文物遭到毁坏。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中国国内的学术研究逐步走出了文化大革命的沉重阴霾,开始呈现出全面复兴的辉煌局面。特别在1984年邓小平向全国人民发出“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之后,国内的长城研究呈现出系统性、科学性、综合性的新特点。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主持下开展对全国文物的普查,其中便包括了对许多地段长城进行科学考察,有些地段更是运用科学、系统的考古方法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进行调查、发掘。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特别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合作开展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利用先进的航空遥感技术对长城实体进行勘探和定位,取得了重大性的研究进展,并相继得出了一些重大研究成果,更是促进了长城研究的全面兴盛。

这段时期的长城研究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并系统且具有针对性的对全国各地长城遗址划分区域地进行考察,取得一些重大性研究进展,汇总、整理收集到的长城资料和数据,出版并发行了《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文集》《中国文物地图集》《长城百科全书》《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文集》以及即将面世出版的《中国长城志》等大型综合性长城调查、研究著作。1979年7、8月由文化部文物局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召开了中国第一次“长城保护和研究工作座谈会”,会上报告并汇总了全国各地长城学者及专家对全国各地长城遗址的实地考察的最新成果,共收录了14篇文章编纂成《中国长城遗址调查报告集》[1]文物编辑委员会.中国长城遗址调查报告集[M].文物出版社,1981.(P1-140),是长城研究、保护利用的一部重要学术著作。1989年至2013年中国各省区陆续对各省区内的文物遗址遗迹进行调查,并在国家文物局的主持领导下编写成《中国文物地图集》系列丛书,提高了人们对长城遗址基本年代和分布走向的认识。1994年由长城学会编纂的《长城百科全书》[2]长城学会.长城百科全书[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P1-1220)是一部以传播长城知识为目的、帮助了解长城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大型工具书。2013年由国家文物局依据最新的长城调查情况和认定材料编写而《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文集》,书中先是介绍全国各地长城调查工作报告及其长城实体情况,并收录了二十余篇长城专家学者长城研究的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近年来长城调查及研究工作的最新进展[3]国家文物局.中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文集[M].文物出版社,2013.(P1-473)。即将出版发行的《中国长城志》是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中国长城学会、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总共分为十卷两千万字——《总述·大事记》《图志》《文献》《地理—环境—民族》《军事》《建筑》《边镇—堡塞—关隘》《人物》《文学艺术卷》《附录》,将对长城一线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地挖掘与探讨。

第二,民间个人自发地对长城实体进行勘测与调查,促进了民间对于长城保护的关注。例如郁进的《长城》,该书是经过作者实地拍摄而成的长城照片影集,共收集一百二十九张长城重要遗址及其关隘和文物的彩色照片,是长城研究极为珍贵的图像资料[4]郁进.长城[M].文物出版社,1980.(P1-6)。还有华夏子[5]华夏子其实是董耀会、吴德玉和张元华三人联合笔.的《明长城考实》,他们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对明长城进行实地考察,搜集到了许多关于明长城的一手资料,详实地记录了全国明长城的区域走向及其分布特点并附有图版和作者进行长城考察时拍摄下来的长城遗址图片[1]华夏子.长城考实[M].档案出版社,1988.(P1-313)。从1996年到1997年,路宗元等五人历时两年对齐长城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综合的考察,对所获得的长城数据及资料进行整理,并编写了《齐长城》一书,对齐长城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2]路宗元等.齐长城[M].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P1-388)。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长城个人著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投入到长城研究当中,例如运用航空遥感技术对长城实体长城的勘察等等,例如在1983年北京利用航天遥感技术对北京慕田峪长城进行遥感摄影[3]顾巍.我国首次利用遥感技术调查长城[J].环境保护,1986,(12).(P1);1995年对宁夏长城航空遥感调查[4]黎风,顾巍,曹灿霞.宁夏长城航空遥感调查研究[M].国土资源遥感,1994,(3).(P1-17)。

第四,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进行协作推动了长城研究的进展,极大地提高了长城研究的技术水平。2007年全国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是由国家文物局与国家测绘局两大部门合作进行的,其中国家文物局主要负责对长城实体遗迹进行田野考古调查,进行现场勘查、考古测量、绘图,做好长城资源信息记录,建立长城调查档案,而国家测绘局则主要负责提供长城资源调查的技术支持和相关的长城实体测绘,对长城实体遗迹进行航拍以测量出长城实体的真实长度,并提供长城航拍地理位置图片,建立长城基础地理数据及长城建筑构造等信息数据。此次长城资源调查在考古学、历史学、古建筑学、地质学、地理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配合研究下进行,涉及到的规模也是空前的,共有五十多个调查队、四百多名调查队员分布在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次调查工作于2008年全面完成,并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总长度[5]李韵.明长城长度为8851.8千米[N].光明日报,2009-4-19(第一版).。随后国家文物局又展开了对全国历代长城资源调查,在2010年年底全面完成调查工作,调查得出长城墙体、壕堑等长城遗址共43721处,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6]刘修兵.国家文物局公布权威数字——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N].中国文化报,2006-6-6(第二版).。通过这次长城资源调查初步建立了长城资源信息系统和长城资源信息网,全国各省市的长城资源调查报告正陆续出版当中。

第五,以长城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为重点,并以长城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为课题带动长城研究工作的进行。2003年国家文物局、公安部等九大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长城保护条例》,并于当年的2月召开“长城保护工程启动工作会议”,启动了全国长城沿线的11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长城保护工程。但是当前长城的保护工作仍旧落实不到位,保护工作存在着重大缺陷,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发表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董耀会在《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问题和思考》一文针对长城保护范围不明确等现象,提出划定好明确、统一的长城保护范围是长城保护工作的当务之急[7]董耀会.长城保护管理工作的问题和思考[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P4-14)。胡平平在《长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特征及保护规划初探》针对居住在长城附近的农民偷挖长城砖块进行建房或者转卖长城砖块给附近施工单位进行修路、建房等等破坏长城的现象提出了要加强普及长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和深入贯彻长城保护的理念[8]胡平平.长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特征及保护规划初探[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3).(P42-43)。

第六,这个阶段的长城研究相继成立了长城研究的学术团体、协会,并建立长城专题博物馆。主要有1987年成立的中国长城学会,并创办了《万里长城》《长城博物馆》等刊物还有1984年创办了中国山海关长城研究会,1991年建成的山海关长城博物馆。相关的学术活动包括了1979年下旬在呼和浩特召开的全国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1983年在河北滦平县召开的全国长城保护工作座谈会、1990年在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召开的首届中国长城学术研讨会、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还有200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会议等等。

五、总结

回顾中国的长城三百多年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到由最初明、清时期注重对历代文献记载中的长城走向及其年代进行考证,到民国时期开启了对长城的实地调查,并借鉴西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理论与思想,开辟了长城研究的新领域,从明末到民国这段时期里,中国国内的长城研究呈缓慢发展的趋势。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到建国以后的一段很长的时期里,中国国内的长城研究遭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处于停滞状态。直至改革开放以后,长城研究才迎来了“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美丽春天”,其研究重点落在了对长城资源全面挖掘、研究与解读上,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辅助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成为当代长城研究的新特点。这三百多年的长城研究发展史,道路虽然历经波折,但其前景依旧光明、灿烂,且这三百多年中分别在明末清初、民国初期出现两次小高潮,并在改革开放以后全面走向兴盛,中国国内的长城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鉴于过去长城研究是以一种分块、分区、分类的分散形式进行的,体现不出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总体以及宏观上对长城研究的把握力度并不够。因此,未来中国的长城研究应该建立在已获得的各省市长城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宏观上应当着重于对长城整体性的把握。在研究方式上可以对历代长城状况进行纵向的对比和对同一时代不同段落的长城情况采取横向的比较,并针对长城沿线地带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挖掘与探讨和着重对历代长城整体分布特点及规律的探寻。

对于长城研究动向,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健全并壮大长城学科建设,在国内众多高校中设立长城研究基地,培养兼具文学、计算机、地质、历史、考古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年轻人员和后备人才。

2.主动与国际相接轨和进行合作交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实现跨学科、跨区域的协作研究。

3.结合国家政策,利用国家、政府的主导力量进行资源整合,合理保护和开发长城资源。

4.深入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价值,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形成长城文化产业和相关的文化品牌。

(责编:樊誉)

衣长春(1977—),男,黑龙江庆安县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何圳泳(1990—),男,广东潮州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长城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下)
在地下挖一座“窃听长城”(上)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守护长城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登长城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