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人为大”思想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2015-04-10 19:38朱建亮邱琳婷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为老子价值观

朱建亮,邱琳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545)

以“尊人为大”思想创新社会治理理念

朱建亮,邱琳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国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545)

将老子的“人本”思想概括为“尊人为大”,其本质是以人为本。老子的全部治理思想就是人本治理思想,就是“尊人为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自由发展论相契合,也和科学发展观相契合。因此有必要将马克思主义与老子人本治理思想结合起来,提出解决各类社会矛盾的总原则,真正推行民主决策和民主行政等。

老子思想;尊人为大;以人为本;现代管理

一、老子“尊人为大”思想的本质和时代背景

(一)“尊人为大”思想的本质

“尊人为大”是对老子以人为本的治理思想的新概括。老子有言“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1]55,就是说,天、地、人和自然规律,都大,从事社会管理不能不“尊人为大”。人是规律的认识者和利用者,也当然是社会的中心,更是管理的核心要素。而这里的人是全部人而非少数管理者。老子“尊人为大”的思想本质是“以人为本”。“尊人为大”是老子人本治理理念中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来进行社会治理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他以极其宏观的目光看待宇宙和人类社会,始终告诫管理人员心里永远要装着人。

(二)“尊人为大”提出的时代背景

追溯老子的生平,他所处的西周末及春秋是个动荡变乱、战争频仍的时代,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西周仍是奴隶社会,这个社会,奴隶主阶级制定了三种统治工具:一是“礼”,即等级世袭制度;二是“刑”,是镇压庶民的工具,以维护“礼法”[2]2。孔子“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3]286一语道出了“刑”和“礼”的本质;三是奴隶制的统治阶级的“德”,如他们的那种自私狭隘的虚伪的(与后来的同类概念内涵不同)仁义孝悌等,以道德规范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和社会秩序[3]1。这样“礼、刑、德”三种统治工具相结合,构成一个统治网,即当时的上层建筑,成了人民的精神枷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无法适应经济基础,奴隶主对于奴隶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奴隶们的反抗,到春秋末期,奴隶制逐步走向瓦解,这一统治网也随之动摇甚至濒临崩溃。在内部,奴隶主贵族为了争权夺利,把奴隶制踏在脚下,任意地相互残杀,甚至挑起内战。

这些事实,或是老子亲自见闻,或是亲身经历感受,无论如何,这些丑恶的现实对于老子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因而,老子坚决地反对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剥削制度,主张倒退到没有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正是他认识到奴隶制的种种罪恶,认识到奴隶制给予劳动人民的深重灾难,以及劳动人民反抗奴隶制的强烈意愿及力量。而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也正是凭着对百姓的同情心,老子立足于以人为本“爱民治国”、“尊人为大”,爱惜人,关心人,站到了“无为而治”民主管理的立场上,从而提出重

视劳动人民利益的先进政治主张及人本思想。

二、老子人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论

(一)老子不违拗事物本性、顺任自然的人本思想

在《道德经》中,老子通篇写着“人”这个核心因素。字里行间透露着治理的关键要素是“人”,治理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管理,包括对干部的管理,而不是只管民。

第一,老子回答了“人到底来自哪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90。并特别肯定了人的中心地位;认为要尊重人、爱护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以人为本搞管理,特别提出要“以百姓心为心”;“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要“爱民治国”,管理人要修养自己,“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二,老子认为要善于研究人、关怀人。认为人各有别,士有上中下,王有四等,民中有智者;要教人、育人;“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即无伪诈、无妄欲);要善于管人、用人;包括“用人之力”;要善于团结人,要搞好人际关系、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建立稳定社会、和谐社会、分配公平合理的社会。

第三,老子提出了正确的做人态度。认为要“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要“不争”,“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要勤劳,“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善于向宇宙自然学习、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要利用好他人的能力;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别是管理人要像水一样处下而不争,“去甚,去奢,去泰”;要使各行各业的管理有专人专职;依法行政,司法时,侯王不能“代大匠斫”;要使百姓有自由、富足、舒畅的生活,让社会繁荣地发展。

老子的人本思想,体现为不违拗事物本性、顺任自然的处事原则,还体现为倡导社会自然秩序、尊重个体生存样态的价值取向。就个人而言,“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1]22即对天地万物顺任自然,任凭它们自然生长变化而不加占有、不加利用、不加干涉;对社会而言,“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1]5;“治大国若烹小鲜”[1]131, 不要强迫人民做违反人性的事情,不要总是对人民发号施令、搅扰民心,要让人民顺其自然规律,自我生存,自我育化,依循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遵从群体的利益和意愿,为群体的活动预留足够的空间,使社会自然而然地走向稳定、有序,实现社会和谐。老子的这些思想固然有保守的一面,但他主要是想加强德治而反对当时太过严酷的法治如孔子批评的“苛政”。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发展论

《共产党宣言》里有一句名言:“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1。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是互为存在的条件,“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一切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而且,人的社会关系既要丰富,又要全面,即协调、和谐,否则,势必导致人的发展之畸形。人需要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屈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使人人互为条件而不是互相妨碍地发展。这就是马克思的人的自由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令人感佩的是关于人,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主线,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初衷和最终目标。总结中国历代社会治理思想上的问题,一是大搞形而上学,提出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二是践踏人性,大搞什么“存天理,灭人欲”;三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模式化,公式化,定出许多条条框框,只讲礼制不讲德治。值得欣慰的是,学界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全面发展自由人作为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进步、或社会革命最本质的内涵和最高目标。只可惜大多存在偏见,认为自由人是泊来品,并大有“西化”、“自由化”之嫌,以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不到出处。这完全是一种糊涂认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发展论”和老子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利万物而不争”有共同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都是“尊人为大”的。这可能成为继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中国革命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精神而达到社会至治的契入点。

三、当前各类社会矛盾及其治理办法

(一)社会基本矛盾和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曾指出:与私有制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对抗性矛盾相反,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另一回事,恰恰相反,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不过,他又说,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现阶段的反映。这个主要矛盾的提出,紧紧抓住了“人”这个要素,具体是紧紧抓住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跟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这个主要矛盾,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本质。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当前凸现的社会现实矛盾,第一,是收人分配不公的矛盾。分配不公带来收入差距过大、贫富悬殊和不满情绪,已成为各类社会矛盾迭出且不断尖锐化的主要“孵化器”,阻碍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了社会治理的根本瓶颈。第二,腐败成了社会治理的大问题,不断激发了人们的不满情绪。第三,道德滑坡成了社会治理的又一大问题,不断激发了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第四,由于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不大,低收入者有心却无力增加消费,消费需求难以发挥经济增长重要引擎的应有作用。第五,社会经济地位认同感普遍下降,不满情绪在低收入群体和部分中层收入群体中升温。第六,价值观的扭曲,使 “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抬头。一句话,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域凸显出来的问题会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桎梏和社会治理的难题。

(二)“以百姓心为心”,根本转变治理的原则

如何解决上述时有凸显的社会矛盾?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已经给出了正确的答案。其根本的东西就是如老子说的要“以百姓之心为心”。如果官员整天想的是自己的利益、自己的方便,管理的方法,即以官为本思考如何管社会、管人民、管生产等,而不是想着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方便、人民的期望等,那就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管理宗旨而导致治理失效。因而,由官本位转变到民本位,由方法本位转变到利民“利天下”本位,这就是治理原则的转变。这个治理原则的根本就是:一切以民心为转移。这个理念就合乎上古圣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治理理念。

1.领导者要“以百姓之心为心”,保持自身清静廉洁、不为物化

老子提出,最好的(即最理想、德才最好的)领导人要做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1]107。这就是说,最好的领导人,常常是没有私心和成见,都是以百姓的心为转移的。领导人心怀天下,小心谨慎,厚道质朴。百姓都非常关注领导人的一言一行,因而,领导人应该把百姓当作亲人一样来看待、爱护。

在这里,老子提出了最理想领导人的标准,也提出了我们常说的“父母官”的标准。所谓“以百姓之心为心”,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服务,一切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老子认为,德才最好的领导人(即圣人)就是首先要自己没有私心,根绝私欲,即做官就要打消发财的念头,这样领导者的心才能宁静、冷静,天下就会自然安定太平。十八大以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这样,十八大提出的要把德治和法治相结合就是这样。

2.领导者不能政令频出或仅依令治国

老子认为,要使国家安定、清静,不能政令频出,或者朝令夕改。否则,人民就会反感,有怨气,不知所措,这样就会影响社会稳定,长此以往就有可能败亡。“治大国若烹小鲜”[1]60。这是说统治者不要以繁琐政策礼法扰乱民众,而要坚守“清静、无为”的思想。同时要以徳感人,使上下“徳交归焉”。这个“徳”就包括真正“爱人”之“仁”,即仁爱思想。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仅依令治国是不行的,要谨慎地将徳、令结合起

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联合媒体采访时答巴西记者说:“(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们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这说明老子的思想是可借鉴的。

3.领导者要爱惜民力,减轻税赋,去除腐败

老子认为,国家要达到无为而治,除了政治宽厚使人民淳朴外,主要是要爱惜民力。爱惜民力就是在积蓄力量。积蓄力量,只要信念坚定,团结一致,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掌握了这个就可以说掌握了治理国家的道理,国家就能够长治久安。

具体来讲,爱惜民力必须减轻税赋,使人民群众吃饱饭,不至于陷入饥饿。老子认为:人民为什么陷入饥饿?主要是统治者的税赋太多太重。说民众难于治理,到处闹事,主要是由于统治者强作妄为,政治腐败,过分贪求享受,极大地损害了人民的权益。因此,民众敢于铤而走险,不怕犯死。“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1]166所谓“上”,即上层、即管理者。管理者如果高贵自己的生命,或税多,或贪腐,或生活奢靡,在各方面想以自己的意志干预一切而不顾民本、民生问题,必然导致民“轻死”、“难治”,甚至社会动荡。

(三)要上下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老子说主张“尊道贵徳”。第三十八章强调道、徳、仁、义、礼都要,但道、徳为先。道、徳、仁、义、礼都属上层建筑。社会治理必须上层建筑发挥反作用,必须引入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最近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十八大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并明确用24个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高度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我们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润物细无声地进行。运用各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怎样区别真善美和假恶丑,什么是要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要反对和否定的。这一切还必须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实上下功夫。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但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上上下下齐心协力来做,决不能光对下面提要求,也不能光靠宣传。老子的治国理念是首先教育和管理好干部,提出管理人员要“行不言之教”,即要带头弘扬价值观。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1]178他主张学习天地无私,人要努力为社会做事而不追求名利,并且要求领导人要带头。毛泽东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干部要首先讲礼义廉耻。习近平指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这一点非常重要。党员、干部必须带头就是以

人为本,就是“尊人为大”,尊民为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制定和坚持的“八条”和反“四风”,以及讲道德文明,就是最好的榜样,已经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如此坚持。

[1]任继愈.老子绎读[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高亨.老子注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3]陈戌国,校点.周礼·仪礼·礼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9.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

[5]习近平.紧紧围绕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5.

Laozi's“Respect the Human”and Innovation of Modern Society Management

ZHU Jian-liang,QIU-Linting
(Nanguo Business School,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510545,Guangdong,China)

Laozi's humanism thought firstly summed up as“respect the human”by its very nature is people-oriented.All the Management thinking of Lao zi is this management thinking,is management thinking of“respect the human”.Consistent with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the Marxist theory and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Contemporary China enters a critical period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deepens reform,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rucial period.This paper argue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research and innovation,combined with the management ideas of Marxism and Laozi, which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o resolve various social contradictions,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and democratic administration.

the thought of laozi;respect the human;people-oriented;modern management

D61

A

1007-5348(2015)01-0081-05

(责任编辑:宁 原)

2014-03-27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训项目“老子的人本管理理念传承与现代社会管理创新研究”(1262012015)

朱建亮(1944-),男,湖南湘潭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图书馆学和先秦文献。

猜你喜欢
人为老子价值观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山高人为峰
源正泉自清 山高人为峰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智者老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山高人为峰